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大衣什麼意思(佛教衣服)

学佛百科2023-03-3180

衣在佛教中代表什么

衣在佛教中并不代表什么,有人曾对我说如今的僧人穿的袈裟可以区分等级,我说那不对。正确说法是依佛制,早期的佛教只有大衣小衣,意义在于薄厚不同,佛陀曾多次开示,出家人就应该放弃物质的享受专心办道,所以规定衣钵不离身,后来发展出完善的头陀行,十八般物不离身,但最重要的依旧是衣钵不离身。那时的衣服就是别人不要的破布缝制而成的,单单为了遮身避寒,而且颜色一定要是坏色,不明艳的颜色。如法的衣服叫粪扫衣。

现在佛教中的穿衣就有多种形式了,典型的袈裟是横竖有条格的,这被称做福田衣。它的由来是佛陀曾和阿难外出乞食,路过农田,佛陀见农地成田字形横竖有别,非常高兴,就对阿难说你能否教比丘们以后做衣服都成这种形式呢,阿难一看便明白了。日后佛陀开示,说这种衣服很好,比丘僧是众生的福田,而且用坏布横坚缝成衣服也不用担心被偷,可以减少比丘们的损失。于是便有了袈裟的原型。

略说如上,其实佛门的衣服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在常人眼中应该是坏布条缝制而成。

阿弥陀佛

佛教服饰文化之僧人穿的衣服叫什么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无论多么邋遢的人都可以依靠着一套衣服打造成一个成功人士。在佛教中的服饰是很单一的,无论是住持又或者是一些寺庙中的普通弟子的穿着大多十分相像。

一般寺庙和尚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骚粪衣,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

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

居士服,就是指居士穿的海青。其实,居士服是指居士可以穿戴的服饰,一般称为俗服。而海青是我国僧团中主要的服装之一。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较保守。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海青虽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还能够遵守穿用着。晋以后,四众弟子都可以穿海青。百丈以后,要求更加严格。

不论出家在家,所穿的海青是一样的。海青虽然是脱胎于汉服,但是它究竟还有一些特异之处。海青的衣领,是用三层布片覆叠缝制而成的;这样子叫做“三宝领”。在衣领的前面中段,还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这叫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实际上,无非是为了加强衣领的耐用而已。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开的,而海青的袖口,却是缝合起来的。

海青的颜色,一向是以青黑色为主。在家居士只能穿青黑色,只有少数名位崇高的出家长老——如方丈、首座、法师,才能穿黄褐色的海青。在我国的僧团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胜的僧服了。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

和尚穿的衣服根据场合和材料制作的不同,其叫法也不同:

一、袈裟:和尚在正式做法事时所穿的衣服叫“袈裟”,是最重要的一种法衣。“袈裟”是梵语音译,汉语的意思是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等,因其颜色不正,故名“袈裟”。袈裟如果是用九条及九条以上的布拼接而成,就叫“九条衣”。另外还有七条、五条,共有三种,称之为“三衣”。

二、纳衣:这是古时对出家人所穿衣服的一种统称,是文言文,意思是僧衣,纳衣有五种: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粪扫衣即拾取人家弃之不用与粪扫一样的贱物来缝纳而成的法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

三、海青:海青的款式是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出家人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场合所穿,其颜色一般为明黄色或暗黄色。在家佛弟子在做法事时也可以穿海青,但是只能穿咖啡色、黑色等暗色调的,而不能穿黄色的,以示和在家人的区别。

【结束语】百衲衣是一种俗称,从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袈裟,袈裟并不是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够有能力穿着的,虽然佛教服饰分着几个种类,但是大多也是相像的。

大衣是什么意思

大衣,汉族服饰。古代妇女的礼服,起于唐代。沿用至明代。宋高承《事物纪原·衣裘带服·大衣》:“商周之代,内外命妇服诸翟。唐则裙襦大袖为礼衣。开元中,妇见舅姑,戴步摇,插翠钗,今大衣之制,盖起于此。”

约1730年,欧洲上层社会出现男式大衣。其款式一般在腰部横向剪接,腰围合体,当时称礼服大衣或长大衣。19世纪20年代,大衣成为日常生活服装,衣长至膝盖略下,大翻领,收腰式,襟式有单排纽、双排纽。约1860年,大衣长度又变为齐膝,腰部无接缝,翻领缩小,衣领缀以丝绒或毛皮,以贴袋为主,多用粗呢面料制作。女式大衣约于19世纪末出现,是在女式羊毛长外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衣身较长,大翻领,收腰式,大多以天鹅绒作面料。西式大衣约在19世纪中期与西装同时传入中国。

引证解释

1、妇人的礼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贤孝》:“国朝妇人礼服, 达靼 曰袍,汉人曰团衫,南人曰大衣,无贵贱皆如之。”

2.会客穿的长衣。亦称大衣服。

《儒林外史》第五十回:“ 秦中书 听见 凤四老爹 来了,大衣也没有穿,就走出来。”

3.较长的西式外套。

杨朔 《潼关之夜》:“他身上穿的也是这件军用的黄色棉大衣,头上也是这顶垂着两只耳朵的灰色军帽。”

4.佛教徒以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成的法衣,称“僧伽梨”,译名“大衣”。见《释氏要览·法衣》。亦泛指袈裟。《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和尚尽他哀告,总不理他,怒轰轰的走进房去把外面的大衣甩了。”

佛教的衣服都是啥?

佛教出家人的法服名为袈裟,分为三衣,即五衣、七衣、大衣。五衣,梵语名安陀会,又称劳作衣,是劳动干活时穿着;七衣,梵语名郁多罗僧,是上殿诵经时穿着;大衣,梵语名僧伽梨,又称祖衣,是庄重的礼服,于举行隆重法会、主法上香、会见尊贵客人时穿着。至于平常穿的大、小褂,只是古代的服装,不是从印度传来的法衣。

"佛衣"指的是什么

袈裟。佛教禅宗六祖以前皆用为传法的信物之一,正式做法事时穿。

袈裟的种类,主要有三种,它们是“五衣、七衣、大衣”,合称为“三衣”。

一、“五衣”:“五衣”梵语“安陀会”,义译为“中着衣”。此衣是用五条布料,每条一长一短做成,共计十隔。

二、“七衣”:“七衣”梵语“郁多罗僧”,义译为“上衣”。此衣是用七条布料,每条两长一短做成,共计二十一隔。

三、“大衣”:“大衣”梵语“僧伽黎”,义译为“众聚时衣”或“大衣”。此衣共分九品。——“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两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四长一短。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条,每条三隔,共计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共计一百二十五隔。

“三衣”的用处:——“五衣”是平常起卧时用的。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不过在我国来说,僧尼们在工作时,都穿着国式的裤袄,并未着用“五衣”。“七衣”是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或是大众集会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众衣”。“大衣”是说法、论辩、羯磨,或是面见国王重臣时用的。

“三衣”的缝制方法,据摩诃僧只律第二十八及四分律第七说:如果衣料细薄,也可以用两层三层四层合并缝制。

一般寺庙和尚穿的衣服还有纳衣、海青,所穿的场合不同

佛教祖衣是什么呀

佛教祖衣一般是指红色的二十五条衣,就是红袈裟,一般是做佛事主法的法师穿,或上堂讲法的法师穿。平时是不穿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30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