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味佛教故事(佛教欲望的真相)

佛家故事 出处
【经录部类】〔论集部类〕〔论集部〕
【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三十二册 No. 1690《宾头卢突罗闍为优陀延王说法经》
T32n1690_p0787a19(00)║尊者言。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
T32n1690_p0787a20(00)║著味过患。王至心听。昔日有人。行在旷路。
T32n1690_p0787a21(01)║逢大恶象。为象所逐。狂惧走突。
T32n1690_p0787a22(06)║无所依怙见一丘井。即寻树根。入井中藏。有白黑鼠。
T32n1690_p0787a23(03)║牙啮树根。此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
T32n1690_p0787a24(03)║而此井下。有大毒龙。傍畏四蛇。下畏毒龙。
T32n1690_p0787a25(03)║所攀之树。其根动摇。树上有蜜三渧。堕其口中。
T32n1690_p0787a26(00)║于时动树撑坏蜂窠。众蜂散飞。唼螫其人。
T32n1690_p0787a27(01)║有野火起。复来烧树。大王当知。彼人苦恼。
T32n1690_p0787a28(02)║不可称计。王愁忧厌恶而言。彼人得味甚少。
T32n1690_p0787a29(02)║苦患甚多。其所味者。如牛迹水。
T32n1690_p0787b01(07)║其所苦患犹如大海。味如芥子。苦如须弥。味如萤火。
T32n1690_p0787b02(03)║苦如日月。如藕根孔比於太虚。
T32n1690_p0787b03(07)║亦如蚊子比金翅鸟。其味苦恼多少如是。尊者言。大王。
T32n1690_p0787b04(02)║旷野者。喻於生死。彼男子者。喻於凡夫。
T32n1690_p0787b05(03)║象喻无常。丘井喻於人身。树根喻人命。白黑鼠者。
T32n1690_p0787b06(00)║喻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灭。四毒蛇喻四大。
T32n1690_p0787b07(00)║蜜者喻五欲。众蜂喻恶觉观。
T32n1690_p0787b08(05)║野火烧者喻老。下毒龙者喻死。是故当知。欲味甚少。
T32n1690_p0787b09(01)║苦患甚多。生老病死。於一切人。皆得自在。
T32n1690_p0787b10(01)║世间之人。身心劳苦。无归依处。众苦所逼。
T32n1690_p0787b11(01)║轻疾如电。是可忧愁。不应爱著。大王。
T32n1690_p0787b12(03)║今我语王。言虽麤恶。实是利益。王闻是语。
T32n1690_p0787b13(03)║衣毛皆竖。悲喜交集。涕泣流泪。即起合掌。
T32n1690_p0787b14(03)║五体投地。白尊者言。我之婴愚。无有智慧。
T32n1690_p0787b15(03)║我之下贱。作斯狂言。如是狂言。听我忏悔。尊者言。
T32n1690_p0787b16(00)║我於今者。以忍出家。无不忍受。我心清净。
T32n1690_p0787b17(00)║犹如秋月净无云翳。王今忏悔。
T32n1690_p0787b18(05)║愿使大王犹如天帝得见道迹。王大欢喜。与诸眷属。
T32n1690_p0787b19(02)║作礼还宫。
佛教小故事2020精选
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分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这样可分为三种,即经、律、论。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佛教小 故事 ,方便大家学习。
佛教小故事1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这个天神就是天魔,也就是魔王波旬。这魔王等佛将要成道的时候,他先派了很多魔眷属,也就是军队,去想扰乱佛,但佛不被他所转。这第二十六章就是说佛不被魔王所扰乱,还能把魔王化过来,成为佛的一个护法。
天神献玉女于佛:天上的魔王送了三个玉女给佛。什么叫玉女呢?就是生得非常美貌,像玉那么样地可爱。这三个玉女,不但相貌是人间所没有的,天上也没有那么样地美丽。 欲坏佛意:他的用意就是想教佛生淫欲的念头。坏,就是想要破坏佛修道的意志和愿力。
佛言:佛就说了, 革囊众秽:不论是男人、女人,男人生得相貌俊美的,也是一样,女人也是一样的。这不是单单说女人怎么样怎么样坏,男人就没有那么坏了。所以佛言革囊众秽,是说人的身体就是一个皮革之囊。革就是皮革,就是皮包着这么一个bag(袋子),这囊就是一个bag。众秽,里面装着什么东西呢?里面除了屎,就是尿,你说这有什么好?
在外皮上看那男人长得非常俊美,非常好看,再好看也不过像阿难尊者似的,生得相貌那么俊美,摩登伽女一看就爱上了,到佛那儿,佛说:
“你爱他什么?”
“他鼻子也长得好,眼睛也长得好,耳朵也长得好,面孔也长得好。”
“好!你爱他鼻子,我把他的`鼻子割下来给你;你爱他耳朵,我把他的耳朵割下来给你;你爱他眼睛,我把他的眼睛挖出来给你,你拿回去啰!”
“啊,那不行!”
那么男女相爱,究竟有什么意思呢?这个相貌生得再好,里边都是革囊众秽——装的是屎、尿,九孔常流不净,眼睛就有眼眵(屎)出来,耳朵就有耳垢,鼻子又有鼻涕,口又有口水,大小便溺等。你说这究竟哪个是干净的?所以这叫革囊众秽,众秽就是众多邋遢的东西。
尔来何为?去,吾不用:所以佛说,你送这个给我,有什么用呢?这对我没有用的,你们赶快回去,我不要!
当天魔献这些女人给佛的时候,佛一看这三个女人,就观想:“唉呀!你们要是老了的时候,面上的皱纹不知多少啊?那皱纹很难看的,老得那个样子,头发也都白了,什么都是很难看的。”佛这么一想,魔女自然就现出这么个样子来。结果她们一看自己,这真没有什么意思,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所以佛就教她们去了,说:“去!吾不用!我不用你们。”
天神愈敬,因问道意:这时天魔看见佛道心这么坚固,所以他愈发恭敬了,因此请求佛为他说法。 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佛就为他说法,这天魔也就即刻证得初果——须陀洹。
佛教小故事2
从前佛在世时,波斯匿王王后末利夫人生了一个女儿,名叫金刚,长相很丑,皮肤粗糙,好像蛇皮,头发粗硬,好像马尾。王看了很不喜欢,命令让她住在深宫之中,不准出去。
后来女子渐渐长人、应当结婚了。国王就派人臣,寻找一位本是富家而现在贫穷的人,如果找到了,就带他来见国王。人臣找到后就带他来,国王领他到隐蔽的地方,私下对他说:听说你原是富豪,现在贫穷了。我有一个女儿,面貌很丑,你如果接受,我会供给你钱财。当时这位穷人跪下对王说:就算大王赐狗给我,我也不敢违抗,何况是国王的女儿,王后亲生的'呢!国王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并为他造房子,门户共有七层,国王嘱咐他自己带著钥匙,出入要关紧门户,不要让人看见。国王拿了不少财物供给女婿,而且派作大臣。
后来这人常和富贵人家相聚,人家约定带着妻子同去,其地的人都带着妻子,只有这位大臣单独前去。人家觉得奇怪,心想:他的妻子可能是很端正,也许很丑,所以不能露面。
又有一次聚会,人家秘密决定一起劝酒,使他喝醉,然后拿了钥匙,派五人到他家去看,到家中正开门时,妻子怀疑可能不是自己的丈夫,心里责备自己,又懊恼地说:我从前造了什么罪?被丈夫幽禁家中,不能见天日。就诚心礼拜世尊,愿佛慈悲到我面前,暂时解救我的灾难。佛知道了,就在女子面前,从地中涌现出来、青发显现,这女子抬头,看到佛的青发相,恭敬欢喜,自己的头发也自然像青色;佛渐现出脸来,女子心里更欢喜,面容又端正了,丑相粗皮自然消灭;佛身完全显现,让他都看见,更加欢喜;身体端正好像仙女,佛就为他说种.种法要,得须陀洹果。
当佛去了之后,五人进来见了赞叹:端正少有。看完了,又关了门户,把钥匙放在原处。那人回家,看到妻子面貌端正,很高兴地问说:你是什么人?妻子回答:我是你的妻子。丈夫就说:你以前很丑,为什么变成这样端正?妻子便把经过情形告诉他,又向他的丈夫说:我要见国王,你去为我通报。丈夫去 报告 国王:您女儿要来见您。国王说:不要说这事,应该把门关紧,不要让他出来。那丈夫说:您女儿现在得佛威神力,面容端庄,和天女没有不同。王听完,就派人去接,看女儿端正,很是欢喜,就到佛那里,对佛说:不知道我女儿,以前种什么因?竟然生在富贵家中,而面貌又丑陋?
佛告诉国王说:在过去世,波罗奈国有一位富贵、有智慧,德行的老人,经常供养一辟支佛,他身体丑陋,那人家中有一小女儿,见辟支佛,恶口骂说:面貌丑陋,皮肤粗糙,怎么这样讨厌?当时辟支佛要入涅槃(通称圆寂),便显神通,作十八变,那女子见了,立刻自己责备,求佛哀怜,忏悔业障。由于过去骂辟支佛的缘故,出生常丑陋,又由于回心忏悔,现在能够端正,因为供养佛,所以出生的地方豪富尊贵,快乐无穷。
波斯匿王的女儿,原来面貌丑陋,却变成面貌端正,如果不是佛说出过去因缘,凡夫必然不能明白。其实佛经上也说得很清楚。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命众生得丑陋报…六者于贤圣所不生恭敬,…九者见丑陋毁咨轻贱。…得端正报…四者尊直贤圣…九者见丑陋者不生轻贱起恭敬心。分别善恶业报应经:云何业获报丑陋…五毁咨圣贤。何业得豪族富贵…七忏悔业障。由此可知因果丝毫不爽。
修持佛法全在三业清净,而其中口业更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不谨慎吗?
佛教小故事3
过去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洹精舍时,有一天四比丘,坐在树下,互相讨论:世间所有一切,何事最苦?甲比丘说:天下最苦,就是淫欲。乙比丘接看说:世间瞋恨最苦。丙比丘不以为然说:淫欲、瞋恨,比不过饥渴的痛苦。丁比丘摇头说:你们说的都比不上惊怖的痛苦。四比丘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佛有他心通、宿命通,观察四比丘得度机缘已到,于是来到四比丘前问说:诸位此丘,正在讨论何事?四比丘向佛顶礼后,禀告刚才所争论的问题。佛开示说:你们都不知苦的根本真义,天下诸苦,皆由于有色身,有了假身,就有饥渴、寒热、瞋恚、惊怖、、怨祸等外苦,所以假身是众苦的根本,祸患的元凶。至于内苦,更是劳心忧畏,苦恼万端。须知三界众生,无不弱肉强食,互相残杀,因此在六道中,生死轮回,受苦无穷,皆是由于有假身所致,若无假身,苦从何来?若想离苦,须求寂灭(不生不灭,万缘寂静),收摄妄心,不起妄念,正念相继,淡泊守道,便可证得涅槃寂静的境界,这才是真正最乐。
于是佛说了一首偈:热无过淫,毒无过怒,苦无过身,乐无过灭,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安。我为世尊,长解无忧,正度三有,独降众魔。
佛说偈后,又告诉四比丘一段宿缘:
过去久远无数世时,有五通比丘(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名叫精进力,在山中树下,精进求道。这时有鸽、乌鸦、毒蛇、山鹿等四禽,白天出外求食,夜晚回来依附于比丘周围,日子过得很安稳。
有一夜,这四禽互相问说:世间最苦是什么?乌鸦说:饥渴最苦,当饥渴时,四肢无力,眼前发黑,心不安宁,于是就不顾刀箭一切危险,投身罗网,因此我们都因觅食而丧身,所以说饥渴最苦。鸽子说:淫欲最苦,当烧身,就无所顾忌,明知会害身丧命,也在所不惜。毒蛇说:瞋恨最苦,瞋心一起,不论亲疏,也能杀人,又能自杀。山鹿说:惊怖最苦,我游住山林,心常惊惧猎师以及豺狼虎豹来捕杀,一有风吹草动,就吓得心惊胆破,此时虽是母子,亦不相照顾,而独自跳坑上岸逃命,所以说,惊怖最苦。
精进力比丘听后说道:你们说的都是枝末问题,不明苦本,天下最苦,莫过有假身,身是苦器,有了假身,就有无量的忧愁畏惧。因此,我舍俗学道,修断烦恼,不贪爱色身,愿断苦本,证得涅槃真乐。涅槃真乐就是寂灭无形,不生不灭,永无忧患,这才是真正大安乐。四禽听后,心开意解。
佛告四比丘说:当时精进力比丘是我的前身,四禽是你们四人的前身,前世已闻过苦本真义,如何今日仍然执迷不悟?四比丘听后,惭愧自责。因有过去这段因缘,今日又蒙佛开示,于是就在佛前,证得阿罗汉果。
佛教小故事4
烧香作炭
佛陀在舍卫国说法的时候,感化了一位青年发心跟随佛陀出家、修持。五年以后,年轻的比丘得到佛陀的许可,独自一人离开僧团,遯隐山林,精进修行。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正当大家还在为他祝福的时候,年轻的比丘却垂头丧气,满面风尘地回来了。
佛陀慈祥的问道:“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青年比丘嗫嚅地回答说:“佛陀!自从离开您以后,我虽然一直在努力修行,但是至今却还不能证果。我觉得佛道长远,自己既然无法达成,不如回家营生,照顾家计,以尽人子之道。”
佛陀听了,慈祥的垂示:“你既然信奉我的教法而出家,为什么不让人敬佩你是一位精进者,反而让人唾弃你呢?”
这时佛陀为青年比丘说了一则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青年入海采集沈水香,经过了一年多,终于满载而归。他装满一车到市场贩卖,但是因为沈水香价格昂贵,始终没有人买。经过好多天,还是卖不出去,青年不免心生疲倦厌烦。这时看到有人在一旁卖木炭,木炭很快就销售一空,青年很是羡慕,于是把满车的沈水香烧成木炭出售,结果其所得不及沈水香半车的价钱。
佛陀说完故事后,看看青年比丘,语重心长地说:“世上有很多人最初发起勇猛精进心学佛,但是一进入佛门以后,发现佛法浩瀚如大海,很难一口吸尽,于是心生退怯,宁可渴死也不再喝它一口,这样的人岂不是和烧香作炭的青年一样愚痴?”
众生对于修行普遍患有畏久畏远的心理,一味追求迅速完成,就像烧香作炭的青年,结果本末倒置,反而失去了最宝贵的本来宝藏。
佛教小故事5
御马三法
佛陀教化众生的 方法 ,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样的人,佛陀就说什么样的法。佛陀像钟一样,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
有一天,一个训练马的调马师带着诚恳的.心来请求佛陀指示他的迷津。佛陀明白他的身份,就问他:“你很懂得调马,马的性情你都已经知道。现在我来问你,你究竟用几种方法来调伏你的马匹呢?”
调马师毫不考虑就回答道:“我调马有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并施。” “假如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你又怎么办呢?”佛陀进一步问。
“那就没有办法了,只有把它杀掉。”调马师回答后,又再反问佛陀道:“佛陀!您是用什么方法调御众生呢?” 佛陀答道:“我也是用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并施。”
假如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怎么办呢?调马师反问佛陀。
佛陀肯定的答道:“没有别的办法,也只有把他杀掉。”
调马师听后,惊疑地问道:“佛陀!你的教法中,杀生不是犯戒的行为吗?”
佛陀庄严真实的说道:“你说得不错,在佛陀的教法中,杀生是不净业,是要受因果的轮回。不过,我所谓的杀,与你流血的杀不同。因为众生用柔软、刚强,以及柔软刚强并施都不能调伏时,就不再和他交谈,不必教授,不要睬他。一个不能受教,不听教诫的人,如同被杀掉一样的无救。”
调马师终于了解佛陀的意思,俯伏低头,要求皈依佛陀,受持五戒,从此改往修来,不再虐待动物,更不杀生。 佛陀的十号之一调御丈夫,佛陀对于刚强的众生,就用柔软的慈悲心来摄受他;对于怯弱的众生则加强他的信心,使他坚强;或者两者并用,好比调马师驯服马匹一般。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陀就示现八万四千种法门。佛陀的慈悲真是无量无尽!
佛教小故事2020精选相关 文章 :
★ 佛教故事大全2020精选
★ 佛教经典故事2020大全
★ 佛教经典故事2020汇集
★ 佛教经典故事2020汇总
★ 佛教故事大全2020汇总
★ 佛教故事大全2020汇集
★ 禅的故事2020精选
★ 佛教故事大全2020最新
★ 民间小故事2020精选
★ 禅的故事2020大全
佛教故事系列(先以欲勾牵)
美貌妇人
贵州修文县白水洞盛产水银,因此洞中常有千余名工人,洞外崖下也有居民数百户。洞前二里许,有清溪。这天,忽来一美貌妇人,在溪水中洗浴,雪肤丰乳,艳光照人,引得居民、工人蜂拥观看。刚走近溪边,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山崩崖塌,房屋、山洞顿时陷没。溪中妇人也同时杳无踪迹。
众人方醒悟这是观音大士化身救难。
鱼篮观音
因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正道”。众生所需的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所以,这一些方便,就是佛菩萨所用的种种的方法方便。
最突出是鱼篮观音。常见的画像:一个极美的少女,手拿竹篮,篮里有一条鱼,所以称为鱼篮观音,这是观音的化现。
一个渔村,有一天来了一个极美的女人,跟他们一起打鱼,许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她说:“这么多人,我嫁你们谁呀?这本《心经》你们拿去念,明天谁能背,就嫁给谁。”
第二天,有很多人都能背,于是把《普门品》发给能背《心经》的人:“三天后你们谁能背《普门品》,就嫁给谁。”
三天之后,有七个人能背《普门品》,当然还不行,于是再给出《法华经》。
几天之后,只有一个人能背《法华经》,这个人姓马。就结婚了,洞房花烛,正在喜筵之中,新娘子突然不舒服,一下死了。大家都很懊丧。
一年后,来了个和尚,大家还在议论这件事。和尚说:“你们怎么这么愚痴呀,那是观世音菩萨来救度你们,你们这一方该有难,观世音菩萨教你们读经消灾呀。”
大家不信,就打开棺材检验。打开一看,棺材是空的。
这就是流传的鱼篮观音、马郎妇的感应故事。
佛说人有七情六欲是哪些出自哪部佛经?
人的七情六欲指的是????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
产生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佛学大词典》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 “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30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