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缘起甚深(缘起甚深义一中论释7一9品)

学佛百科2023-03-31139

“缘起甚深”是什么意思?

这是佛门的缘起法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四页云: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之相?世尊告曰:?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深。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五?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应知缘起复有五种甚深之相。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

如何理解佛法中的一切众生皆平等

一切众生平等是很高的境界,不但理上平等,事上也平等。看看这几天,如果时间要够的话,我们底下这段经文正好讲到这个地方。“缘起甚深”,真的是甚深,缘起甚深讲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统统是《般若心经》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头才真正完全解脱,真正得大自在,《华严经》里面“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正可以得到。你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了解之后,你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一念不生,你才能做得到。我们今天做不到原因在哪里?把假的当作真的,亏就吃在这里,不知道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假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有远近之分,这是世间法,讲一切众生平等,这是出世间法;佛法里面讲是真谛说,一切众生有远近之分,俗谛说,真俗不二。在内心里面要平等,要清净平等,在外面不坏世间法,世间人才欢迎佛法常住世间。你统统讲真谛把他吓到了,他们就不要佛法,所以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出自哪部经典?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摘自唐中天竺三藏法师地婆诃罗翻译的《佛说造塔功德经》。

意思是一切事物皆由原因条件和合而生,我(佛陀)解说诸般道理也就是解说因缘;(虚幻、没有实体的)因缘终将离散,归于寂灭(此境界无法解说、不可解说),(对此终极的真相)我就如此解说(静默、不做解说)。

原文:

唐中天竺三藏法师地婆诃罗 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宫白玉座上,与大比丘、大菩萨等,及彼天主无量众俱。时大梵天王、那罗延天、大自在天及五乾闼婆王等,各与眷属俱,来至佛所,欲问如来造塔之法,及塔所生功德之量。

会中有菩萨,名观世音,知其意,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今此诸天、乾闼婆等故来至此,欲请如来造塔之法,及塔所生功德之量。惟愿世尊为彼解说,利益一切无量众生!’

尔时世尊告观世音菩萨言:‘善男子!若此现在诸天众等,及未来世一切众生,随所在方未有塔处,能于其中建立之者,其状高妙出过三界,乃至至小如庵罗果;所有表刹上至梵天,乃至至小犹如针等;所有轮盖覆彼大千,乃至至小犹如枣叶。

于彼塔内藏掩如来所有舍利、发、牙、髭、爪,下至一分;或置如来所有法藏十二部经,下至于一四句偈。其人功德如彼梵天,命终之后生于梵世。于彼寿尽,生五净居,与彼诸天等无有异。善男子!如我所说如是之事,是彼塔量功德因缘,汝诸天等应当修学!’

尔时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向所说,安置舍利及以法藏,我已受持。不审如来四句之义,惟愿为我分别演说!’尔时世尊说是偈言:

诸法因缘生 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 我作如是说

‘善男子!如是偈义名佛法身,汝当书写置彼塔内。何以故?一切因缘及所生法性空寂故,是故我说名为法身。若有众生解了如是因缘之义,当知是人即为见佛。’尔时观世音菩萨及彼诸天一切大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译文:

这是我所亲自听闻的:一时,佛安处在忉利天宫中的白玉座上,与大比丘、大菩萨,及忉利天天与无量大众聚会。是时,大梵天王、那罗延天、大自在天及五位乾闼婆王等,各自与眷属一起来至佛前,想要请问如来造塔的方法,及造塔所生功德的数量。

在此聚会中,有一位菩萨名为观世音,知道他们前来见佛的心意,即从座中立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陀说道: “世尊!现在这些天众、乾闼婆等之所以前来此处,乃是想要请问如来造塔的方法,及造塔所生的功德,惟愿世尊为他们解说,以利益一切无量众生。”

这时,世尊告诉观世音菩萨说: “善男子!如果在此法会中的现在诸天众等,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随着他们所在的地方,在没有造塔之处,能在其中建立佛塔者,不论这些塔的形状是高妙无比,超过三界中的一切,乃至极为微小如同庵罗果。

或是塔的所有表刹,高大到上至梵天,乃至至小犹如针等;或是所有轮盖大到能覆盖大千世界,乃至至小犹如枣叶;若能于这些塔内藏掩如来所有的舍利,如发、牙、髭、爪,下至一分,或放置如来所有法藏十二部经,下至于一段四句偈等。

其人的功德就如同梵天一般,命终之后投生于梵世,在梵天的天界中寿尽后,又往生五净居天,与这些诸天等无有异。善男子!如我所说的如是之事,即是建造这些塔的计量功德因缘,你们诸天等应当修学。”

这时观世音菩萨又禀告佛陀说言:“世尊!如前所说,安置舍利及如来法藏,我已信受奉持,但尚不明白如来四句偈的义理,惟愿如来为我分别演说。”这时世尊就宣说是偈颂道:“诸法因缘所生,我说如是因缘,因缘尽故寂灭,我作如是宣说。

善男子!如是偈的义理,是名为佛法身,你们应当书写置于塔内礼拜供养。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因缘及因缘所生的诸法体性,都是空寂的缘故,所以我说名为法身。如果有众生了解如是因缘法的义理,当知此人即为见佛。”

这时观世音菩萨,及这些诸天、一切大众、乾闼婆等,听闻了佛陀所宣说的法要,都十分欢喜,信受奉行。

扩展资料

《佛说造塔功德经后记》

夫塔者,梵之称。译者谓之坟。或方或圆,厥制多绪。乍琢乍璞,文质异宜。并以封树遗灵,扃钤法藏。冀表河砂之德,庶酬尘劫之劳。岂伊弓剑衣冠,言申永慕。禹陵孔壁,用显缄藏而已哉。将有量等大千,覆三界而高梵世;取均庵果,偶枣叶而譬针锋。

洪纤两途,福应无二。大小千计,净心终一。何只黄金白玉,架迥争晖。火齐水精,浮空竞彩。夕振祥飙之响,入镂铎以流清。晨霏仙露之甘,上雕盘以凝泫。至乃位隆三果,勋重四禅。高升有顶之宫,行届无灾之地。斯教之弘旨也。

此经以永隆元年冬十一月十五日,请天竺法师地婆诃罗,与西明寺沙门圆测等五人。于弘福道场,奉诏宣译。至其年十二月八日,终其文义。庶斯法宝,周给大千。俾彼慧灯,照融三界云尔。

【注释】

一忉利天:汉译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的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顶,天主名释提桓因,共有三十三个天宫,所以叫做三十三天。

二大梵天王:通常所说的梵天即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

三那罗延天:天上力士之名。那罗延,汉译金刚、坚固、力士。《秘藏记·下》曰:“那罗延天,三面,青黄色,右手持轮,乘迦楼罗鸟。”

四大自在天:梵语摩醯首罗、摩醯湿伐涅,八臂三眼,骑白牛,住在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十地菩萨,将成佛时,在色界之顶,净居天之上,现大自在天子的胜报,以胜妙之天形,绍佛位,行灌顶。

五乾闼婆:汉译香阴,不啖酒肉,惟香资阴,是帝释天的乐神。

六庵罗果:印度药果之名,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亦称庵没罗果、阿摩洛迦。

七五净居:色界第四禅天,证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有五地:一、无烦天,无一切烦杂之处。二、无热天,无一切热恼之处。三、善现天,能现胜法之处。四、善见天,能见胜法之处。五、色究竟天,色天最胜之处。此五净居天,惟圣人居,无异生杂,故名净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说造塔功德经

甚深缘起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缘起甚深”是什么意思? p1303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四页云: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之相?世尊告曰:?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深。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五?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应知缘起复有五种甚深之相。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

二解 杂集论四卷十二页云:甚深者: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转甚深故;是甚深义。谓?由此无作者等义,显缘起法,五种甚深。由二种义,显因甚深。对治不平等因无因论故。由一种义,显相甚深。是无我相故。由二种义,显生甚深。虽从众缘,果法得生;然非彼所作故。由二种义,显住甚深。实无安立,显现似住故。由四种义,显转甚深。因果流转,难了知故。又诸缘起法,虽?那灭;而住可得。虽无作用缘;而有功能缘可得。虽离有情;而有情可得。虽无作者;而诸业果不坏可得。是故甚深。业果不坏者:虽内无作者;而有作业受果异熟。又诸缘起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共生,非不自作他作因生。是故甚深。不从自生者:谓一切法,非自所作。彼未生时,无自性故。不从他生者:谓彼诸缘,非作者故。不从共生者:谓?由此二种因故。非不自作他作因生者:缘望果生,有功能故。又有差别。谓待众缘生,故非自作。虽有众缘;无种子不生。故非他作。彼俱无作用,故非共作。种子及众缘,皆有功能;故非无因生。是故如是说: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若缘起理,非自非他,遣双句者;犹为甚深。况总忘四句。是故缘起,最极甚深。

来源:法相辞典 简体版-繁体版 English

首页宝莲禅寺佛教数据库佛教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杂文 缘起甚深作者 : 不详缘起甚深

缘起是佛教徒必学的重要课题,正如巴利经典《长部》等诵经【译注二】所记载:?

有二种正等觉者所善说的法,是诸比丘所应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一、处善巧(ayatana-kusalata)。

二、缘起善巧(paticcasamuppadakusalata)。【译注三】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必须尽力互相帮助以正确了解缘起,这样将能为我们自己与宗教带来利益,也为人、天二道带来安宁。尤其我们佛教徒之间应该努力建立共识,以消除纷争,因为意见分歧会引生践行缘起的问题,我们必须利用任何可能的方法来帮助彼此达成共识。在此所作的阐释,不是企图制造纷争;相反地,是要消除教缘起的老师和学缘起的学生,以及其他想研究缘起的人之间的争执。

缘起非常深奥,正是佛教的核心或精髓。因为它本身非常深奥,所以必定会引起某些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反过来危害佛教,致使佛教徒无法从这核心的教法中受益。阿难尊者曾对佛陀表示,缘起看来非常容易而且浅显,当时佛陀答道:

阿难!别这样说,阿难!别这样说。缘起甚深,具深邃相,众生无法理解,不能明白我所教的,也无法彻底看透缘起,心就会很混乱。就像纠结难解的丝、缠结成球的线、攀生杂乱的文若草及灯心草,不得出离于苦界、恶趣、堕处、轮回。【译注四】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不可把缘起当成游戏来玩,而必须投入所有的精神智慧来学习缘起,不可漫不经心。

至于凡夫只有常见的认知,也就是常常觉得有个“自我”(sassataditthi),因而他会发现缘起非常深奥难以理解,对他们而言,缘起变成一种既深奥又复杂的哲学,好像刚才所说那......

问题二:“缘起甚深”是什么意思? 这是佛门的缘起法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四页云: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之相?世尊告曰:?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深罚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五?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应知缘起复有五种甚深之相。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

问题三:“缘起甚深”是什么意思 这是佛门的缘起法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四页云: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之相?世尊告曰:?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深。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五?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应知缘起复有五种甚深之相。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

问题四:佛学(教)中独觉住是什么意思/解释 “辟支佛”译为“缘觉”,新译“独觉”,他不等待他人的辅佐和帮助,可以独自的向于解脱这道。所以,在佛未出世以前,或在佛未传教的地方,能够体会部分的宇宙真理,均可把他算在辟支佛中。

云何独觉住。

谓初所习鳞角喻独觉。乐处孤林乐独居住。乐甚深胜解。乐观察甚深缘起道理。乐安住最极空无愿无相作意。若第二第三所习部行喻独胜。不必一向乐处孤林乐独居住。亦乐部众共相杂住。所余住相如麟角喻。

问题五:世间禅是什么意思?如何修? 含义:凡事要顺其自然,艰难曲折是必然的,遇事处之要泰然,失意之时要坦然出自《玄 *** 行记》世界上实际有的就只有心识,心外的一切法实际都只不过是心中的妄想,换句话说就是,实际存在的只有能妄想的心,而心中所妄想出来的一切法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这就叫做唯能无所。这个能妄想的心,就是实际存在的缘起法,也叫甚深缘起法,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存在,所以佛说三界唯心。当然我们可以在妄想中假安立缘起法,那叫假名缘起法,是我们妄想中的缘起法,不是真正的缘起法,实际上不存在我们想像中的那样的缘起法,只有在把凡夫所知一切法(包括用凡夫名言假安立的假名缘起法和佛法)完全彻底地空掉以根本智实证空性之后,才能以圣者的后得智实证到真正的缘起法――三界唯心的心――的真实面目。缘起唯能识,就是说,真正的缘起法,就只是能进行认识活动的心识。

问题六:菩提意思是什么 1::(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剩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菩提心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华严经卷七十、维摩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成唯识论卷一〕

(二)即唐代时来华之菩提仙那。

2::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或云“大乘心”,或云“普贤心”,再简云“发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会才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

问题七:菩提代表什么意思?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 菩提形象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剩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编辑本段菩提在佛教中的意义'菩提 '的梵语为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 《西游记》中菩提老祖形象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

问题八:"菩提树"在佛教中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菩提 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甚广,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吧!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 *** 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1::(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剩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33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