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意功德事业功德的法义梳理(功德释义)

学佛百科2023-03-0990

为什么顶礼可以获得身,语,意,事业,功德五种加持

您顶礼的时候

您的身体正在做顶礼的动作——身加持

您的口中说的是皈依的语句——语加持

您的心中至诚无杂念——意加持

您的解脱大业在这一刻有了增长——事业加持

您因为以上的收获而有功德——功德加持

功德是是什么,功德的作用及回向

什么叫“回向”。我们通常接触到的“回向”就是诵完经以后,或做完什么好事以后,念一个“回向偈”。就是我做的功德,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诵经是为为了求生净土也好,诵经是为了断烦恼也好,或者诵经是为了给谁求平安也好,或者是给什么亡者得到利益也好,念一个“回向偈”,把这个功德给谁,有一个目的。

这样做是对的,但是还可以继续提高,还有必要继续提高。要想更深刻地理解好这个问题,我向大家推荐一下,就是《地藏经》“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里面有一段,这一整段大家都可以看一看。这里面,地藏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我看六道里面的众生同样的做功德,做好事,但有的人一辈子享受福报,有的人十辈子享受福报,有的人百生千生受大福报,这样的种种差别是为什么呢?就希望释迦牟尼佛给他解释解释。世尊很慈悲,就给他详细地解释了。解释了很多,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其中有一段,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有帮助,就是释迦牟尼佛对地藏菩萨说,如果人们种善根的话,或者布施,或者供养,或者修补塔庙,或者是印经典也好,“一毛一渧、一沙一尘”嘛,就是拿一个灰尘那么大的功德,一点点好事,如果你能回向法界,记住这四个字:“回向法界”。“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生中受上妙乐”。下面又说了如果你心胸狭隘的话,如果你单单回向自己的家人,或者自己得利益,那么你这样的功德也就是“三生受乐”,也就是三辈子得到这个好的果报。但回向给法界的话,百千生都受到好的果报。所以你看回向的重要性。要“回向法界”就是“舍一得一万报”。那我们当然希望做同样的事情得到更大的利益。那怎么利益最大呢,就是“回向法界”。明明是为了家里人做事情的,没错,但我们回向给家里人的同时,还要回向给法界,记住。

至于这样是什么原理,咱们的智慧狭隘,也见不着释迦牟尼佛,业障深重,问不明白,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去研究经论,向诸位善知识多请教。我想,其实这就是“菩萨道”的一个特点,就是菩萨连自己的功德都愿意布施给别人,把自己所结的功德,都布施给别人,这是“回向”。很奇怪,为什么回向给法界众生?明明是自己做好事的,为什么非要回向给大家,才能更多的好处呢?其实在我们中国的哲学里面,古代的思想里面,也能找到相似的,比如说《老子》就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就是《老子》(《道德家》)里面说,明明我们有功劳,但是我们不居功自傲,这个功劳才在,才不会丢失。我们人生当中有的时候也是,帮了别人,不要挂在嘴上,挂在嘴上就没意思了。不挂在嘴上,人家也会记在心里。如果你做了好事老是摆在嘴上,人家也就不把你记住了。我们生活当中是这样,《老子》当中的说法也是这样。跟这个“回向”的道理有点相同。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做了好事,做了功德,如果不回向的话,那只能得有限的福报。刚才说了,《地藏经》里面说了吗,不回向“只能得人天有漏福报,或成就二乘小果”。但是我们菩萨是大乘的,修功德是不为人天福报,不为小乘佛法,所以要一定回向给法界众生无上菩提,要布施给一切,这样的功德,福报更大。

另外,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回向”也是发愿的一种。因为佛教是注重发愿的,大乘是学菩萨道的。大家学佛以后,发了菩提心以后要去行菩萨道,菩萨道总的来说就是四个方面,“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弘誓愿”是每个菩萨都需要发的愿,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都要牢记和实践的。那我们做了一点好事就回向给法界众生,回向给无上菩提,这就有个非常好的用处,这是我个人认为,就是时刻提醒我们不忘记“四弘誓愿”。我们学佛发了愿以后要去做啊,不能忘记啊,所以时时刻刻都在回向,做了一点点好事都要回向,时刻提醒我们要行菩萨道。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四课修学心得感悟

百法第四课(法义梳理)

一、依他起相(唯识中道见的中心)

(一)心与世界的关系(目的是成立诸法唯识)

1、什么是心:心就是念头。如喜欢、讨厌、自卑、自大、嫉妒、嗔恨等心理。心像动物园,储藏着各种心理力量。

2、心产生作用的过程和因缘:当我们的心产生作用,从潜意识上升到我们能意识到的心灵平台上,是要有因缘的,这个因缘可能是内因也可能是外缘。通过内因或外缘,把我们无始以来潜在的形成的生命中的各种力量,在这些因缘的触动下就会一个一个上升到我们心灵的平台,产生作用,影响着我们、推动着我们,我们都是在这些心理的作用下形成各种生活、心情、快乐、痛苦,做什么不做什么。

3、心产生活动时的结构:心与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唯识讲心产生活动时都有四部分组成: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心当它活动时都有这样四个部分。最容易感觉到的是相分和见分。

(1)相分:每一种心理产生作用时,一定有一个对象,在心灵上都会投射一个影像,这个影像就是相分,即所缘。

(2)见分:对影像产生一种感知的心理作用叫见分,即能缘。如看见一个人不舒服的感觉,。

(3)自证分:如果你知道自己不舒服就是自证分。有的人没有发挥出自证分的作用和能力,不觉察,觉察力差就陷入到情绪里。

(4)证自证分:

4、心与世界的关系:每一种心理在产生作用时都有见分和相分,见分相分就是能缘和所缘。我们的世界哲学来说就是主和客的世界,佛法来说就是能缘和所缘、认识和被认识。

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世界。眼识、眼睛——看到的世界;耳识、耳朵——音声的世界;鼻识、鼻子——香臭的世界;舌识、舌头——味觉的世界;身识、身体——触觉的世界;意识、丰富的心灵——精神世界。认识能力像认识的仪器一样,精确程度取决于能认识的仪器是不是很精确。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如何去认识,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

每一个心理活动都有一个相应的影像,然后我们的心再反过来去认识这个影像(我们认识的这个影像是我们内心所投射出来的)

本期法义使我更意识到,师父在《百法》开篇。为什么要讲心理活动的四个结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破我知见,立佛知见。

为何要破我知见呢?因为我的知见都是错误颠倒的。我记得《盲人摸象的故事》。就象我们现在的人,那一个不是盲人,在没有看清大象的真象时,摸着大象的某一部分,执著于我的感知,并固执地认为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对,事实上我们的知见就跟肓人一样错得可怕可笑。还有我们误认为我们没有感知到的一切就是不存在的,就如眼睛看不到紫光与红光之外的光线,便无明地认为世界就是如此等等。人在没有了悟空性之前的所有知见都荒唐可笑大错特错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要相信我们个人的知见,一定要破除我们的知见。

为什么要立佛的知见呢?因为我的知见错误了,那么正确的知见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佛法的智慧即正知正见。如何用佛法的知见代替我们的知见,应该如何做呢?那就是师父讲的八步三禅的前四步,把每课的正见立出来。然后在我们日常心理活动的自证分中,保持觉察,用正见照破错误的见分和相分,把正见带入生活,改变心态情绪乃至生命品质。

 附散文:

知足与感恩

劳累一整天,不过为三餐。

轻松或艰难,苦辣酸与甜。

素食心愈安,宁静可志远。

自由需信念,暖心亲密谈。

规划好明天,经营好今天。     

昨天已翻篇,朋友们晚安!

愿今日所修功德,全部回向给三界众生,愿与师兄们共成佛道,感恩三宝,感恩书院,感恩师兄们。

请问诵念六字真言的功德和作用是什么?

念修六字大明咒实有不可思议之功德。《莲花藏经》云:“若持圣观音之明咒,能获得财富、粮食等受用,能免遇怨敌、传染病、毒、兵器、监狱以及非时横死,并能从中获得解脱。”《千手千眼经》云:“食物饮料若被下毒,至心持诵大悲观音咒,则食此物反成胜妙天食。”《十一面经》云:“若诵此咒,则被千眼垂视,千手救护。若以此咒加持水,则凡喝此水者,业障定得清净。凡听闻此咒者或被咒声随风所触之人,亦能清净业障。”《六字大明咒经》云:“何人若诵若作意‘嗡嘛呢叭咪吽’之明咒,能避免一切疾病之损害,并能从中获得解脱,清净一切业障,获得长寿,且受用财富增上。”《宝箧经》云:“若持诵六字大明咒,能使福德具足。诵此咒时,九十一恒河沙数佛陀亲临,微尘数菩萨亦亲临,且天、龙、鸠盘荼、四大天王等亲临而守护之。其人身内之一切有情能获不退转菩萨位。若身上佩带此明咒,则成金刚身,并成舍利塔,当知此理。若诵此明咒,则能具足清净之无量慈心、悲心与智慧聚。若每日诵此明咒,则圆满六度,并能获得持明之转轮王位,现前无上菩提,成就佛果。即使仅以手触此明咒,亦将成为最后有菩萨。若男若女,若童男若童女,若鸟若兽等即使仅见此明咒,亦将成为最后有菩萨。”《具义索经》云:“闻此观音咒藏之有情者,若于旁生耳边诵此咒者,则其解脱恶趣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在轮经》云:“若每日念诵一千八百遍六字大明咒者,清净一切罪业及障碍,并从病、魔等违缘中解脱。”《一百零八名号经》云:“若诵嗡嘛呢叭咪吽者,不堕三恶趣,不感染由其业力所感之麻风病、黄水疮之皮肤病、疮疽、肺气肿等一切疾病,并从中解脱,能忆念一切宿世,命终时往生极乐刹土。”《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云:“善男子,大地之尘可尽数,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不可胜数;大海之水滴可尽数,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不可胜数。善男子,譬如一长宽各一百由旬、高五百由旬之房内,装满芝麻,于其门口,有一长生不死之人,每一百劫取出一粒,乃至芝麻取尽之时间内,欲算数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而不能尽。善男子,四大部洲中,所有青稞、豌豆、小麦等粮食之颗粒可数尽,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不可胜数。善男子,犹如瞻部洲中,恒河等十一大河及其附属之五百小河,昼夜不息流入大海,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亦如是而增上。如是大河中之水滴可尽数,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聚德不能胜数。善男子,世间之马、象等牲畜,獐子等山兽,狮子、老虎、兔子等动物,所有兽类之毛虽可尽数,一诵六字明咒之福德聚不能胜数。善男子,比如一高九万九千由旬,宽一百万零四千由旬,长一千万由旬之金刚铁山,于其山边有一长生不死之人,用嘎息嘎之布,每一百劫磨此山一次,乃至山尽之时间内,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不能胜数。善男子,譬如一深八万四千由旬,广如铁围山所围大小之大海,大小如头发百分之一之水滴可尽数,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不可胜数。善男子,譬如一息卡树园中之树叶可一一尽数,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不可胜数。善男子,譬如四大洲中所有之男、女、童男、童女皆为七地菩萨,其福德不及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善男子,于一年之十二月中或有闰月之十三个月中,不分昼夜之雨滴可尽数,一诵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不可胜数。无须再多说,于我及如我善逝,数至一千万,于一劫中,以妙衣等供养之功德,此与六字大明咒之福德聚亦不能比,况以供养我独自之功德乎?”《莲花冠续》云:“仅仅一诵、一作意(忆念)或身一触‘嗡嘛呢叭咪吽',亦能清净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等一切罪障,从八无暇之三恶趣中解脱后,不再受身语意三业的痛苦。并从野兽、罗刹等一切非人及一切疾病、畏惧中解脱,亲见由证悟法身后所显现之色身圣尊。”圣者观世音曾在娑婆世界化现为大法王松赞干布,他在《嘛呢全集》(是一切经续的总集,为藏地的第一个伏藏品)中如是宣说持诵六字明咒之功德。

若持诵六字大明咒,可以回遮并寂灭世间邪魔之损害。(嗡嘛呢叭咪吽)中,嗡字,能回遮并寂灭天魔之损害;嘛字,能回遮并寂灭鬼女之损害;呢字,能回遮并寂灭邪王之损害;叭字,能回遮并寂灭土地神之损害;咪字,能回遮并寂灭魔与死魔之损害;吽字,能回遮并寂灭鸠盘荼与罗睺之损害。

若持诵六字大明咒,能消除四百零四种疾病;嗡字,能消除四大共同引发之疾病;嘛字,能消除热病;呢字,能消除风病;叭字,能消除涎病;咪字,能消除寒病;吽字,能消除胆病;如是能遣除一切疾病。

若持诵六字大明咒,能清净六道业障,并遣除其痛苦。嗡字,能清净天之业障,并遣除其死堕苦;嘛字,能清净非天之业障,并遣除其战斗苦;呢字,能清净人之业障,并遣除其生老病死苦;叭字,能清净旁生之业障,并遣除其役使苦;咪字,能清净饿鬼之业障,并遣除其饥渴苦;吽字,能清净地狱之业障,并遣除其寒热苦。

若持诵六字大明咒,能关闭转生六趣之门,嗡字,能消除傲慢心所引转生天趣之业力,关闭转生天趣之门;嘛字,能消除嫉妒心所引转生非天之业力,关闭转生非天之门;呢字,能消除贪心所引转生人趣之业力,关闭转生人趣之门;叭字,能消除痴心所引转生旁生之业力,关闭转生旁生之门;咪字,能消除吝啬心所引转生饿鬼之业力,关闭转生饿鬼之门;吽字,能消除嗔心所引转生地狱之业力,关闭转生地狱之门。

持诵此明咒王者,能清净一切十不善业、五无间罪等以身语意三门所造之业障及习气。嗡字,清净身障,嘛字,清净语障;呢字,清净意障;叭字,清净烦恼障;咪字,清净习气障;吽字,清净所知障。

持诵六字大明咒能清净恢复所违犯的秘密乘之根本与支分誓言,嗡字,恢复身之誓言;嘛字,恢复语之誓言;呢字,恢复意之誓言;叭字,恢复根本誓言;咪字,恢复支分誓言;吽字,恢复一切誓言。

再者,一切不善业之因乃为五毒烦恼,持诵六字大明咒能摧伏并寂灭一切五毒烦恼的分别念,嗡字,摧灭愚痴心;嘛字,摧灭嗔恨心;呢字,摧灭我慢心;叭字,摧灭贪欲心;咪字,摧灭嫉妒心;吽字,摧灭一切烦恼心。

再者,十方三世无余一切之皈依处可总集为三宝与三根本,若持六字大明咒者则为一切皈依中之殊胜者,嗡字,皈依佛;嘛字,皈依法;呢字,皈依僧;叭字,皈依上师;咪字,皈依本尊;吽字,皈依空行。持诵六字大明咒能拔除轮回与恶趣中的一切痛苦。

再者,若持诵六字大明咒,则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之三种戒体,于自相续中未生者,能生起;已生者,能不受损害而增上;已生而受损害者,能得以恢复。并具足三乘戒之一切功德。嗡字,护持声闻戒;嘛字,护持独觉戒;呢字,护持菩萨戒;叭字,护持居士戒;咪字,护持八关斋戒;吽字,护持密乘戒。

再者,若持诵六字大明咒,能生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并能以四无量心利益众生,嗡字,能产生大悲心;嘛字,能产生慈无量心;呢字,能产生悲无量心;叭字,能产生喜无量心;咪字,能产生舍无量心;吽字,能产生法性无量心,如是六种无量心于相续中生起,并以此利益众生。

再者,若持诵此六字大明咒,能积集大乘菩提心之一切功德,能于自相续生起并增上菩提心宝,嗡字,生起愿菩提心;嘛字,生起行菩提心;呢字,生起无二菩提心;叭字生起法性菩提心;咪字,生起智慧菩提心;吽字,生起胜义菩提心。

再者,如海菩萨行可以归纳为六度,若诵此六字大明咒则能圆满六度,嗡字圆满布施度;嘛字圆满持戒度;呢字,圆满忍辱度;叭字,圆满精进度;咪字,圆满禅定度;吽字,圆满般若度。

如是若持诵此大明咒,能自然而然地获得秘密金刚乘甚深之成熟灌顶,完全成熟自相续,嗡字,身获得天尊身灌顶;嘛字,语获得咒语灌顶;呢字,心获得法灌顶;叭字,以宝瓶灌顶成熟身;咪字,以秘密灌顶成熟语;吽字,以智慧灌顶成熟意。

再者,若持诵此六字大明咒王,则为祈祷十方三世之三宝、三根本及如海护法众,且为一切祈祷之精华,一切祈祷之王,一切祈祷中之唯一根本。嗡字,祈祷一切佛菩萨之身;嘛字,祈祷一切佛菩萨之语;呢字,祈祷一切佛菩萨之意;叭字,祈祷一切佛菩萨之功德;吽字,祈祷一切佛菩萨之身语意功德事业五者。

如是若持诵并祈祷此六字大明咒王,则能获得诸佛菩萨身语意功德事业无尽庄严轮之一切加持与悉地,嗡字,身获身加持;嘛字,语获语加持;呢字,意获意加持;叭字,自生功德加持;咪字,随欲成就事业加持;吽字,无碍获得一切加持。

再者,若诵修此六字大明咒王,获得内外五大种清净后,又能获得暂时五部空行的加持与悉地,究竟清净五佛母之自性而成就佛果。嗡字,使五大清净为金刚瑜伽母;嘛字,使地大清净为佛部空行;呢字,使心清净为金刚部空行;叭字,使火大清净为宝生部空行;咪字,使水大清净为莲花部空行;吽字,使风大清净为事业部空行。如是,内五大种清净为五部空行。又嗡字,聚明六字母;嘛字,普贤佛母;呢字,佛眼佛母;叭字,白衣佛母;咪字,玛玛革佛母;吽字,救度佛母。如是五大清净为五佛母之本性而成佛也。

再者,若持诵此六字大明咒王,能将五毒烦恼分别念寂灭于法界而现前五智慧。嗡字,能现前法界智;嘛字,能现前大圆镜智;呢字,能现前平等性智;叭字,能现前各别自证智;咪字,能现前成所作智;吽字,能现前俱生智;如是六种智慧不必寻找而自然现前。

再者,若持诵此六字大明咒王,则内外五蕴能清净为五部佛之体性,嗡字,能获得大悲聚明之果位;嘛字,能成就毗卢遮那佛;呢字,能成就金刚萨埵;叭字,能成就宝生佛;咪字,能成就无量光佛;吽字,能获得不空成就佛之果位。

如是若持诵六字大明咒王,则能将二障及其习气寂灭于法界,并现前本来怙主自成五身大金刚持普贤观自在之果位,乃至轮回未空之间,于三界内化身而恒常、周遍、任运度化众生,嗡字,任运获得法身;嘛字,任运获得报身;呢字,任运获得化身,叭字,任运获得体性身;咪字,任运获得现前菩提身;吽字,任运获得不变金刚身。

圣者观世音所化现的头顶无量光佛、现量安住法界本性的大法王松赞干布云:“嗡嘛呢叭咪吽” ,乃幻化之身文字,能成办各种利益;也是语文字,能成办念诵。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法王如意宝前世)之伏藏品中云:“十方一切诸善逝,最极精华如意宝,皆集于此六字咒,能速成就三世佛。”若念修此随欲成就之诸佛精藏如意宝者,则能寂灭一切暂时之疾病、饥荒、刀兵以及四大之损害等违缘,寿命福德财富受用等增上广大,诸佛菩萨及白方天众垂念守护。从无始来所造之业,烦恼、痛苦、罪障及其习气无余清净,远离轮回、恶趣、中阴之一切痛苦,往生莲花庄严极乐刹土,最后获得一切智智之佛位。一切经、续、窍诀及教言藏皆言:此乃欲求解脱者之唯一如意宝,故当精勤修持也。六字大明咒如此殊胜,而非薄福之人所能值遇。如《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佛对除盖障菩萨说,当时佛为求得“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于无量世间供养千万俱胝如来,尚未求得,后因承事供养胜莲如来方才得到,而胜莲如来亦由承事供养无量如来方得此法。所以如今大家能念修此法,应当生感恩心作希有想,来信受奉行。

如果真正具足正知正见、对佛陀量士夫有不可思议、不退转的坚固信心,又对此咒王普被三根的不可思议加持力有了定解,则不但白天连晚上睡梦中也会精进念此咒的。

反观我们自己现在最差的就是信心,多的是世智辩聪。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讲六度中般若度时,把这种不属于闻思修智慧的颠倒世智辩聪叫做与般若波罗蜜多相违的颠倒习气,在这种恶心的支配下,众生整天邪思妄想、打妄语、作非法行,这些玩世间小聪明的分别心并不是真智慧,反到成为获得悉地的障碍。当今的众生烦恼粗、邪见重,大多不相信有前生后世,不承认有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当然更不会谨慎取舍善恶业。同样对此咒的功德,一般分别心很强、不信因果、尤其不信佛的人,对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神通力加持过的心咒之功德会生邪见,说这咒子我写了、也念了,哪里见有什么功德?加持在什么地方。对这种人就是十方诸佛、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亲自现前,来教化他,历经千百年,对他也不会有丝毫利益。到头来依旧沉沦生死,生生世世难得解脱。所以我们不应分别为什么“嗡嘛呢叭咪吽”有这么大功德与力量?为什么仅仅一个字就具足遣除违缘、清净业障、关闭轮回之门、恢复戒体、有回遮与寂灭魔害等等的作用?……

这里再三强调,信心是成就的根本,你对心咒功德怀疑不信或者虽信但懈怠散乱,念诵时也不如法,要想得大加持当然不可能。反之,若信心真纯,则诸佛菩萨功德真实不虚,甚深三摩地加持过的心咒力不可思议,深信虔诵观音心咒者必然暂时业消智朗、障尽福崇,究竟成就与观音菩萨无二的果位。这一点是十方诸佛共证、千经万论均宣的。

佛家讲的功德是什么?与福报有什么区别?功德名是指

佛家所说的“功德”,“功”指善行,就是一切善的行为和作为,比如:持戒、放生、布施、诵经、念佛等善的行为,“德”指善心,就是一切善的发心和善愿,持戒、放生、布施、诵经、念佛等善心和善愿,

“福报”指善行和善愿所感招的善果。持戒、放生、布施、诵经、念佛都能感招相应的善果!“善果”指人世间的长寿、富贵、名望、地位、人缘好、聪明智慧、相貌端正等……

功德是福报因,功德是感招福报的前因,福报是做功德之后感招的善果

扩展:这里指的“福”就是福报与福气,“德”指的是“得到“的意思,在这里也指德行,也就是说要具备得到这个福报与福气的德行。“功”就是你下的功夫,“德”就是“得到”的意思,也指德行,就是说要具备得到了你所做的结果与功夫的德行。

福报和功德不一样,比如说世间的金钱、财富、地位、权势都属于福德。人间的福德是对外的,比如有福同享、有钱大家花、有房子送给他人住、有吃穿送给别人、布施给他人、供养给诸佛菩萨,总之福德可以同大家一起共享。但功德与福报截然不同,功德只对自己,因为它是内在的功夫,所以没有办法与他人共享,任凭你如何大度也无法分给他人。比如我们的智慧、功能和成就等。

功德什么意思

问题一:功德是什么意思 1. 功业与德行。《礼记・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进律。”元・张宪《咸淳师相》诗:“谀言佞语颂功德,边事军声听寂寥。”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铃阁宣劳,海上著安攘之绩;兰闱申儆,闺中宏静好之音。功德贤均,内外恩并。”赵朴初《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雪侮霜欺香益烈,功德长留天地,却身与云飞无际。” 2. 佛教语。《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盘,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 3. 多泛指念佛、诵经、布施等事。《南史・循吏传・虞愿》:“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水浒传》第六十回:“寨内扬起长�酰�请附近寺院僧众上山做功德,追荐晁天王。”《红楼梦》第八八回:“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 4. 指做好事、有益的事。明・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空同子功德我者厚矣!”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六朝》:“功德词林,故自匪浅。”

问题二:功德是什么意思 功德:功指善行,德指善心。世人把拜佛、诵经、布施、供养,都叫做功德。

问题三:功德如海是什么意思? 字面上的理解:

功德如海――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的功德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供参考,阿弥陀佛!

问题四:做功德是什么意思 【功德】

1、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

2、灭除内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现前是德。

3、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

问题五:功德回向是什么意思 抄写经书后会有功德,也可以说是福德.

如果你不回向的话,就会随着你的善业恶业流失.

如果你想实现某种愿望,可以把功德回向,这样会很快实现.

常见功德回向文:

回向偈一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偈二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_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我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问题六:功德在人心啥意思 佛法的修行得证开悟,慈悲喜舍,布施无相,都在心上成就圆满,故功德在人心。

问题七:功德主是什么意思? 指施主。即供养佛、法、僧三宝的施主、檀越。在佛门中,布施净财者为功德主,发心作务或热心接引他人入佛门,使佛教蓬勃发展者,亦可称为功德主。例如符合左列条件者,佛光山功德主会得依法聘其为功德主:

护持本山各种弘法利生事业捐献净资者。

热心参与本山活动,多年不退转者。

发心服务多年,道心坚固者。

一师一道,劝募功德者。

贡献智慧有具体成效者。

协助度众皈依为数众多者。

参与讲学多年且有正见者。

文字著作宣扬佛法有贡献者。

问题八:以此殊胜功德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以此超越其他一切功德利益,一切福德功德无法比拟的功德因缘。

问题九:功德是什么意思 1. 功业与德行。《礼记・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进律。”元・张宪《咸淳师相》诗:“谀言佞语颂功德,边事军声听寂寥。”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铃阁宣劳,海上著安攘之绩;兰闱申儆,闺中宏静好之音。功德贤均,内外恩并。”赵朴初《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雪侮霜欺香益烈,功德长留天地,却身与云飞无际。” 2. 佛教语。《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盘,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 3. 多泛指念佛、诵经、布施等事。《南史・循吏传・虞愿》:“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水浒传》第六十回:“寨内扬起长�酰�请附近寺院僧众上山做功德,追荐晁天王。”《红楼梦》第八八回:“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 4. 指做好事、有益的事。明・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空同子功德我者厚矣!”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六朝》:“功德词林,故自匪浅。”

问题十:功德是什么意思 功德:功指善行,德指善心。世人把拜佛、诵经、布施、供养,都叫做功德。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3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