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生活痛苦怎么办(佛语生活苦生活累的句子)

学佛百科2023-04-0179

学佛人生活中遇到不顺心时,应该怎么办?

阿弥陀佛,学佛人也是生活在世俗红尘中的普通人,他们也会有烦恼,如果心生烦恼时,要静下心来多诵南无南无阿弥陀佛,等心来完全静下来,再想想你的烦恼事,你就会觉得一切原来那么淡如水

佛教人有烦恼如何解决

问题一:请用佛教的观念解释一下人为什么有烦恼? 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引发烦恼;我的利益、我的观点、我的习惯、我的爱好、、受到损害时的不安、恼火、憎恨、、。佛法教导人们一切事情的产生都有其原因----诸法从因生,可是大家也明白这个道理,就是遇到实际情况别不开。佛法进一步教导我们;当根与尘相遇时保持平等心(当然这是需要实修后才能做到),有了实际的修行,烦恼没有生存的空间,生活是平静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应该发生的,我只是个观察者、了知者、随顺者自在、安详、快乐!

问题二:佛教认为应该怎样断除所有烦恼? 烦恼为何义?何故欲消除?能扰乱其心,不得安乐住。发动诸恶业,令招感苦果。故一切佛子,应除灭烦恼。

「能扰乱其心,不得安乐住」,这就是烦恼这句话的义;就是有烦恼的时候,它使令我们的心动乱,不能够安乐地住,不能够住在安乐的境界里面,使令心里面不安乐、不自在。

问题三:发现有人以佛教名义给人洗脑怎么办 疑:对于诸真理常犹豫不决。历史记载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修道成佛,解脱生死,你却认为有烦恼怎么能够解脱生死呢?对此真理产生不信的心理,称为疑。此怀疑使我们不能接受真理,并非真理不可让人怀疑,而是我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存有怀疑之心,这是一种烦恼。比如我告诉你们我的俗姓是‘苏’,有人听了就相信,但有些人听了就会产生‘是不是姓苏啊?’此怀疑之心,就是他内心的一种烦恼。有再打个比方:‘美国太空人已登上月球。’有人听了就产生‘是不是真的呀?’他根本不想去寻找答案,不去了解,就直接产生怀疑,这种‘疑’的心理状态,就是烦恼。我们对某些事理,再还没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怀疑的态度。当我们真正彻底明了后,就能接受、相信它,这种怀疑的态度佛法可接受。

问题四:如果一个人按照佛教的观点放下自己的所有烦恼会怎么样呢? 对!!!佛教提倡的“放下”,是放下错误思想观念,错误的言行,而绝对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更不是说抛弃一切应尽的责任!佛教的“放下”是修心,是指心里“放下”,心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而身体每时每刻要做事,要尽责任和义务,而且是不停地在做,为谁做?不为自己,为其他所有的人,因为,自己已经“放下”了。

感恩

阿弥陀佛

问题五:怎么用佛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烦恼、 修行必须事理圆融,修行人在学习理解佛法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佛法的智慧来对治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由于无始以来积累下来的贪嗔痴烦恼习气种子的影响,只要还是习种性的修行人,都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很多的烦恼,往往还会生气甚至大发雷霆。为此,我将陆续收集一些善知识关于怎样运用佛法来对治现实中烦恼的开示。

一、善知识吕真观在其所著的《实证佛教导论》中讲到:

佛教在降服贪爱的时候首先是从观行入手的,通过观行得到事实真相而“厌离”。因为“无常故苦”。如若用意守丹田或者数息等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的话,不是佛教的正道。当你不修禅定的时候你的贪爱就会现起。

依据《大乘百法明门论》,有情的烦恼大致可以总结为六大类:贪、嗔、痴、慢、疑、恶见,须陀洹所断烦恼,只是六根本烦恼里的“恶见”烦恼,以及少部分的慢心、疑,而对于像贪、嗔、无明等俱生我见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没有来得及去修断,因为这些烦恼是二果乃至阿罗汉才能断尽的。如果面对欲界贪、嗔恨,乃至由五上分结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是会被其所引夺正念,所以有可能看到须陀洹他会生气,或者还表现出贪着某物等。但是须陀洹他能做到的是“明明白白的犯错”,且不会用凡夫我见替自己的身口意的过失做辩解,这是检查我见是否断干净的手段之一,如果我见没有断干净,因为观行不周遍导致知见有漏,那就说明还没有证得须陀洹,顶多只是须陀洹向罢了。

二、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瑜伽师地论》“二种渐次”时,讲到:“厌和离欲”

1.“厌”是什么?比方说,你看到好吃的东西,很想吃,其实这就是你贪爱的现起。那么喜欢这个好吃的东西的是什么呢?是你的六识,是你的六识起了那种喜欢的感觉,是你的六识心想要去尝尝看这个东西是什么滋味。这个时候可不是“厌”。

但是你知道了“诸行无常”的道理,这个好吃的东西也是无常,所以到时候一定会让你受苦。比如吃太多之后变得太胖,太胖之后又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者是因为你太喜欢吃,没得吃的时候就会觉得很不舒服。这都是无常给你造成的痛苦。无常的东西一定会造成痛苦,尽管这个道理你已经思维清楚了,可还是很想吃,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还没有得到解脱。

有的人可能会说,可以用修习禅定把这个贪爱的念头降伏。禅定当然可以降伏它,但要注意,《阿含经》不教你修意守丹田、数息,而是让你从“厌”开始,从讨厌这些无常的事物开始,而厌离又是从“无常故苦”的观行中来。所以说,佛教在降伏贪爱的时候,也是从观行入手,而不是从修习禅定入手。

如果你不做“无常故苦”的观行,只是用意守丹田或数息的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这不是正统的佛教修行方法。这样只能把它强行压抑住,但等你不修禅定的时候,贪爱还是会再现起,没有办法彻底断除。

所以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你要起厌离想,立刻观察这个东西到最后一定会让你受苦受罪,这样就能够“令诸烦恼不复现行”。当然这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至少要二果以上的人才有办法做到。初果人还是在追逐贪爱,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他不会记得“五阴是苦”,就算记得,也不会当一回事。

二果人才有办法把“五阴非我”的道理变成无间作意,可是他并没有“五阴是苦”的无间作意。贪爱现起的时候,如果不会引起重大烦恼,也不会构成犯戒的话,他还是会去受用。如果你拿一个很贵很好的苹果给他吃,他可能还会说:“哇,好好吃啊!真希望每天都能够吃得到。”他做这种希望也不算过分,因为这并没有犯五戒。事实上,大部分的修行人都还会这样。刚才是以贪吃为例,其实“财、色、名、食、睡”这五种主要的欲界贪爱,道理上都是一样的,大家要举一反三。

如果这个二果人想要把自己的贪爱断掉,贪爱生起的......

问题六:佛教中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行善,积德,相信人的好的一面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观受皆苦,人生充满着痛苦,既有生、老、病、死的身苦,也有无明、烦恼带来的心苦。正是因为有这些苦,才要学习佛法,据说佛法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

佛教认为人死亡可往见西方极乐世界,追求无生无死的境界。在佛教看来,长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轮回之中厂唯有无生,才能从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 *** ,才是究竟常乐的清净生命。

如何用佛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痛苦

凡事守戒 安心为主!!不然一切不顺

人类一切问题 不顺 疾病 口舌 都是来源于罪业-- 就是破戒因果佛教五戒!

改变要从内心开始 止恶修善是一辈子的事 后 守戒 安心 多多忏悔 多多放生 念诵经文 抄经文 礼佛拜忏 功德回向 功德可以化解业力 则一切吉祥如意也!!

我问佛:生活过的很不如意怎么办

我问佛:生活过的很不如意怎么办

我问佛:“我的生活过的很不如意怎么办?”

佛说:“说来听听。”

我开始对佛说我的苦:佛,我已人到中年,现在上有父母,下有一个女儿。中间还有一个我爱的妻子。父亲的身体并不是太好,母亲现在帮我带我的女儿。一直对父亲说您好的身体不好,就不要在去工地上做那么重的活了,但是一方面自己过的又不是那么的,他只是一次次的说没事还能干。但是每次看到他腰疼的样子,我的心里总是很愧疚。为什么我不能给到他足够的钱,让他不在这么的劳累。以后的身体怎么办呢?他的收入也并不高,因为做的是又累又钱少的小工。母亲以前的收入已经都补贴给我们了,觉得我们过的不好。每次都给我们偷偷地留钱。妻子从怀孕开始就没有在工作过。现在的工作不稳定的同时收入也并不高。问题的最关键是我自己。

我自己人到中年,没有一技之长。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就是挣不到钱,本来就是一个很是内向的人,但是为了生活。没有办法就想着去做销售,但是业绩总是不尽人意。不是被辞退就是自己实在干不下去了,自己选择了走人。真是一行不行,行行不行。我在想自己怎么就是这么一个怂人一个呢。这么一个废物一个呢,想学一门手艺,但是不知道三十年龄还能学点什么才能养家糊口。贷款,举债买了一个小房子,现在的每一天都是入不敷出的,信用卡越欠越多了,真怕那一天自己的信用卡在出刷不出来钱了,我怎么办。作为一个男人对上不能尽自己做为儿子的孝道。对下自己给不了孩子更好的生活,让妻子一起为了生活的事情每天愁眉不展。更重要的是看不到明天希望。没有希望并且怀着愧疚的活着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佛听完对我说:“能说出来的痛苦就都不是痛苦。”声音是那么的平静,无悲无喜。我内心觉得佛怎么这么的无情,没有一点的同情心。我在人间活的这么痛苦难倒他看不到吗,他为什么就不能帮帮我。既然你是那么的无所不能,那么的法力无边。

佛看着我那么痛苦的样子,也有点不忍心了。毕竟他是慈悲为怀的。佛说:“那我点化你一下吧,能悟到多少就要看你自己了。”我感谢激的说:“谢谢佛祖,弟子洗耳恭听。”

佛说:我先教你八个字“心随境转,境随心转。”你刚才给我说的痛苦,你怎么不反过来想,你有爱你父亲母亲。他们现在都可以自食其力,反而更多是给你帮助。没有成为你负担,你是不是应该感谢生活,你有一个爱你的妻子,在你如此贫困的时候还是选择和你一起同甘共苦,人的一生有这样一个妻子你还要追求什么呢。人的一生能有一个孩子,是得前世修多大福报呢,更何况是一个女儿呢。你拥有人间这么多的美好,即使让我欠这个世界所有人的钱,我也愿意。

没有一技之长,但是你才三十。你还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你想做事情,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拥有人间这么多的美好,自己受点累,受点委屈你不应该感到高兴吗?有多少人羡慕你所拥有的生活,有多少人想要过上你这种只缺钱的生活。

我似乎有所感悟,看着沉浸在思索中的我,佛慢慢的闭上了眼睛不在语。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48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