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的环保思想法义总结(佛教的环保思想分享)

学佛百科2023-04-02110

佛教的世界观法义知识点梳理方法是什么?

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是四圣谛中的前两个圣谛,而后两种圣谛则是方法论。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种。

苦圣谛:简单的讲,这是佛教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佛教认为五取蕴即是苦。五取蕴是佛教对世界的分析,他将世界分析成五种现象,即色、受、想、行、识,我们一般是分析成两种现象,即物质与精神。佛教的色取蕴相当于物质现象,而受、想、行、识四取蕴则相当于精神现象。

佛教认为这五种现象归根揭底是苦。为什么这样看呢?因为佛教发现,这些现象都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即无常(生起即迅速消亡,也叫刹那生灭)、苦(诸如生、老、病、死等无法避免的现象,一生中虽有快乐亦极短暂而各种烦恼则是常常相伴。

五取蕴中即包括各种痛苦体验,也为这些体验提供了基础)、无我(这是最关键的教义,即不应当认为任何现象中有我,或为我所有,或就是我本身,那一切只是现象而已)。

无我,这种特征也有时可以称为“空”,这里的“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存在,而是指无主宰。基于世界具有这样的三种特征,所以它是不圆满的,说到底,它是苦。

历史渊源

起源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的环保思想》~疫情带给我们警醒,启迪我们生命智慧

作者/木子慧

第10课《佛教的环保思想》心得分享:

最近学习了《佛教的环保思想》,法义分为五个内容:

1、克服欲望和贪婪:

心灵是主导人类行为的关键力量,我们希望拥有清净、安定的世界,首先需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克服我们心中的贪、嗔、痴。培养知足长乐和惜福的心态。

2、纠正幸福的观念:

个人幸福、全人类的幸福、世界的幸福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成的,财富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更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而是来自于自然的馈赠,来自于自然的哺育,所以保护自然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前提。

3、改变生活方式:

任何行为都需要有因缘的推动,重要的因就在于我们的消费观,所以要改变生存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消费观念,回归到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懂得惜福。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依正不二”的关系,我们应该像对待母亲一样去对待大自然,像尊重母亲一样去尊重大自然,成为自然的守护者、看护者。

5、培养良好的心态:

我们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的改变,我们以感恩心、尊重心、爱心对待大自然,因为它不仅属于今天的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后代,我们只有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与自然和平相处,而慈与悲是对自然最有力的保护措施,也是实现人间净土的力量。

在这个疫情的非常时期,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新春佳节,来学习《佛教的环保思想》有着特殊的意义。

所有重大灾难,都是一面照妖镜。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疫情就是一个教育,让我们去洞晓人类和动物和大自然的关系,了解宇宙的规律。瘟疫的发生,是提醒我们爱惜其它生灵。

这次的疫情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整个人类是一体的,人类和大自然也是一体的。让我们以感恩心、尊重心、爱心、慈悲心对待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成为大自然的守护者。

我们唯有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净化心灵,付出爱,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与自然和平相处,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本质就是宁静,喜悦,爱。

感恩疫情,教育我们要爱护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爱护并尊重所有的生灵万物。相信这场疫情会带给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启迪,让我们更深刻认识到环保和心灵环保的关系,认识到人类心灵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在于我们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命和宇宙的实相,活在“梦想颠倒”中,缺乏正知正见。疫情带给我们警醒,启迪我们生命智慧。希望,透过这场疫情能有更多的人觉醒,以避免大自然下一次的提醒,那么它就有了正面意义。

感恩法师,感恩所有师兄,感恩三级修学!

佛教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

扩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历史派别

1.原始佛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这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2.南传佛教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盛行于斯里兰卡,遍传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属于巴利语系,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3.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4.回鹘佛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域、敦煌出土了为数极为丰富的古代回鹘文文献,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佛教内容。这些文献填补了历史记载上的许多空白,为古代回鹘佛教、历史、文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知的资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说是20世纪西域古代佛教研究中成果最为辉煌的领域。在世纪之交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回顾,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的环保思想

佛教的环保思想导师从环保开示,虽然环保对我来讲不够关注和重视,工作时只知道工作环境,地面大门玻璃卫生等干净就是所谓的环保,可是课本上环保的罪魁祸首,最主要是要克服欲望和贪婪,要克服贪嗔痴,关键是自身问题,也是心灵问题,贪欲太多就会影响大自然,环保破坏,自然灾害,地震等就会出现,自然得到呵护了,就像投到母亲的怀抱,不会走向毁灭。纠正幸福的观念对生活有影响吗?实际上也很矛盾,当你没有财富时,就没有安全感,夫妻整天吵架,离异,最后苦了小孩和老人,虽然财富是往日种下的业力,今生付出的努力,任何行为都需要因和缘的推动,但是两者是不可缺一的。拥有环保时对生活有欲望吗?有的人随便从窗外扔垃圾,弄的地面一塌糊涂,实际上下楼带一下垃圾,垃圾桶就在楼下很方便,为了图省事,不管人家的感受。菜场里有的摊贩用的都是小作坊生产的伪劣塑料袋,有时我为了图方便省的拿环保布袋,一个一个的装菜,环保意识淡薄,也要改变对环保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环保的幸福观,这一次丝绸之路,一路上看到兰州,敦煌,西宁地面非常干净,可以讲是一尘不染,大街小巷都没有纸犀,环卫工人一直在清扫,他们讲他们的城市是旅游城市,受国际影响,环境必须要保持好。在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时,进一步了解了古代的历史文化,它完整保留了古先道人的彩色造像,壁画,文殊菩萨,释迦摩尼佛雕塑,字画和造像逼真火龙活现,导游讲解的都是佛教的传统文化,结合自己在书院修学,加深了前两课内容的理解,自己一路上当作是在修行,加深了环保意识。观念取决于价值的去向,直接影响行为生活方式,现在种植的蔬菜,农药比较多,买回来都要浸泡一下才洗,水质也成问题,有污染,吃了会生病,肾结石之多,只能买个轱滤器轱辘一下再烧着吃。改变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活环境需要劳动去创造,而大自然的给予却不需要我们用金钱去交换,如果大气污染的严重,我们真的吸新鲜空气都难以吸到,要改变人的观念从加强环保意识开始,从自然的使用者,破坏者成为自然的呵护着,培养良好的心态,有时看到鸟很很可怜,找不到食物,就布施一点米,饭出来让他们吃吃,做每件事情要有培养心,感恩心,爱心来看待世界,就会得到大自然的呵护 ,保护动物,植物, 摆脱贪,嗔,痴 等负面心行,多放生,护生,用慈悲,善良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回归自然。以上是这篇法义的理解和分享。

佛教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教的核心是缘起,也就是诸法由因缘而起,其中的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

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他是对宇宙人生究竟实相的揭示,同时也是对众生的脱离苦海做出最究竟指导的方法论。佛教可以从教义角度归纳成几部分:

1、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这就是“三法印”,指出了世界一切现象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自我”,因而也没有自有永有的神明,人也不应该执著于灵魂的说法,因为这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是因缘和合而成;只有究竟的涅磐圆寂才是真正的寂静和平安。

2、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一切诸佛教导众生,尤其是人,正确对待因果的态度。尽管一切如镜花水月,但业报昭彰,丝毫不爽。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3、既然我们得到了宝贵的暇满人身,就应该万分珍惜这个生命,利用它来修学佛法,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根据佛陀所教诲的“十二缘起”法,参破无明业障,勤修“四正勤”、“八正道”,皈依三宝,依戒起修,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4、在自己修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发“菩提心”,效法佛菩萨的大悲、大慈、大行、大愿,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虽说力不遂心,但发愿十分重要,总要尽力而为,在此过程中,要勉力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万行”。

扩展资料:

佛教观点:

一、否定宿命论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二、缘起论

《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

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

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的环保思想之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转自:济群法师

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千百年来,人类依赖自然的给予生活,与此同时,对大自然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希望以此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那么,人与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中世纪,神学占据了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对上帝的信仰,使得回归神的怀抱成为人生唯一的归宿。启蒙运动之后,随着人本思想的兴起,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类在世界的地位也得到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倾向于二元对立,从上帝之子、自然之子转而成为地球的主人。人类不必臣服于上帝,更不必臣服于自然,正相反,万物不过是为我所用的消费品,自然不过是生产资料的提供者。人类在欲望的怂恿下,将征服自然当作理所当然的权利,从大自然中无尽地索取,以满足人类最大限度的需求。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儒家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生的真正享受,将人与自然的感应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教更进一步提出了“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谓“依正”,即依报和正报。佛教将人类称为正报,将我们生存的世界称为依报。正报和依报是息息相关的,依报败坏了,正报则无以生存。佛教认为,世界是缘起的,它的存在和毁灭来自条件的成败,来自因缘的聚散,正所谓“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那么,它的发展规律又是怎样的呢?佛陀告诉我们:“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一偈颂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内在联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互相影响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破坏大自然,和大自然对立,无疑会使人类自取灭亡。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过去我们总是将自然比作母亲。尤其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万物有灵的思想曾经盛行于世界各个民族,这也使自然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自然的奥秘被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类开始变得狂妄,与此同时,自然也开始失去了安宁。但无论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都无法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毕竟,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建造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制造了现代科技的产品,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生活还是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现代化环境虽能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却不能滋养我们的心灵。只有回归自然,才会使我们感到真正的放松,才会缓解紧张生活带来的压力。

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似乎只有财富才是至高无上的。可是和大自然的给予相比,一个人拥有的财富又算得了什么呢?是自然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资源,使人类得以延续并发展。如果没有汽车、电话,人类一样可以生存,但如果没有粮食和水,又能维持多久呢?更不必说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空气。所以,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才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离不开太阳带来的光明,离不开江河对我们的哺育,更离不开大地对我们的负载。

现代化的生活环境需要通过劳动去创造,而大自然的给予却不需要我们用金钱去交换。我们只要懂得珍惜,懂得保护,就能永远享有。如果我们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无疑是饮鸩止渴。现在有句话叫做“年轻时以健康换金钱,年老时以金钱买健康”。我们都知道,健康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或许能以自然来换金钱,到将来,我们还能以金钱买来大自然曾经无偿为我们提供的一切吗?或许有人会说,河流污染了,我们不是还有瓶装的矿泉水可以喝吗?那么,到大气污染得无法呼吸的那一天,我们又去哪里采集新鲜的空气出售呢?即使可能,我们为购买空气而付出的费用,又需要多少劳动才能换来呢?

尽管人类对宇宙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地球更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所以,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当我们居住的房子倒了,我们可以搬家;当我们生活的城市毁了,我们可以迁徙;可当我们生存的地球趋向毁灭时,人类又到哪里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呢?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从自然的使用者、破坏者,成为自然的看护者。不论我们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毁坏自然,都等于是在谋害自己的母亲。那么,人类可能在这样的罪行中幸免于难么?所以,我们应该像对待母亲一样去对待大自然,像尊重母亲一样去尊重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继续得到自然的呵护,才会在它母亲般的怀抱中获得安宁。也只有这样,人类才不会在背弃自然的任性行为中走向毁灭。 (待续)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67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