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瑜伽论立死相有六验(瑜伽论立死相有六验的解释)

学佛百科2023-04-0295

佛教里也有讲“瑜伽”,是什么意思?

以下给您节选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李良松(同时他又是中华佛医高级研修班领修导师)教授所写的一本《中华佛医文化丛书》书内,有解释佛教“瑜伽”:

瑜伽,语见《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意译作“相应”。依调息(调呼吸)等方法,集中心念于一点,修止观(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为主之观行,而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于密教,盛行三密瑜伽相应之说(又作三密相应说)。行此等瑜伽观行者,称为瑜伽师。依瑜伽师而行之境界,称作瑜伽师地。《瑜伽师地论》一书即从五识身相应地说至无余依地之十七地。奉持该论之学派,称为瑜伽行派。

瑜伽是印度宗教徒修行方法之一。即依凋息等方法而摄心,使与正理等相应之状态。此语古时见用于《梨俱吠陀》中,及奥义书时代.依凋息等观行法而观“梵我一如”之理,以与梵合致,与梵结合,此即称为瑜伽。其后佛教发扬光大此法,以为总摄修心、修慧之法门。而在佛教各派中,以印度瑜伽行派及我国唯识宗对此法的研究颇深。

依《解深密经》卷三之“分别瑜伽品”所述。瑜伽即以奢摩多(止)、毗钵舍那(观)为其主体。“止”以无分别影像为所缘,令心极平等寂静,“观”以有分别影像为所缘,于所知义中周遍观察。于修道方面,更进修止观平等,至佛果而以所作成满为所缘,始转得清净法身。此谓以止观为主之一切观行,即称为瑜伽。

《瑜伽师地论释》解释“瑜伽”之词义,谓一切乘之境、行、果等诸法,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之义,故称为瑜伽。对此,圆测《解深密经疏》卷六立境、行、果、教四种瑜伽之别。

(1)境瑜伽:谓“一切境无颠倒”等性,与正理、教、行、果相应,故称瑜伽。

(2)行瑜伽:谓一切行更互相顺,称正理,顺正教,趣正果。

(3)果瑜伽:谓一切果更互相顺,合正理,顺正教,称正因。

(4)教瑜伽:谓三乘圣教称正理,顺正行,引正果。

《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说“相应”有五义:

(1)与境相应:谓不违一切法之自性故。

(2)与行相应:谓与定慧等行相应。

(3)与理相应:谓安立、非安立等二谛之理。

(4)与果相应:谓能得无上菩提果。

(5)与机相应:谓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

此说亦是承袭上述《瑜伽师地论释》之说。

密宗方面,《大日经》等将瑜伽分为“有相”、“无相”二种。有相瑜伽,即心专注于有形相的境缘(如本尊身相等),在所观想的形相明白显现于意识中,且恒久专注不散时,即为得定,由此而入“无分别”定境,为成就有相瑜伽。无相瑜伽,指观想离言绝相的“心真实”,从而了悟心真实,并定心于心真实上,进入“无相三昧”,此即为成就无相瑜伽。《密宗经论》说“有相瑜伽”为进入“无相瑜伽”的门径,以无相瑜伽成就为究竟。一般认为成就有相瑜伽,只能得治病、驱魔等下等成就。如能进而成就无相瑜伽,才能生延寿、神通等中等以上的功效。

一行《大日经疏》、宗喀巴《密宗道次第论》等书,皆强调修瑜伽须循序渐进,先修有相瑜伽。俟得成就后,于定心中修观,反观能见、所见,便能悟自性本空,而入无相瑜伽。

以上就是所有。

瑜伽论人体的构成

瑜伽论人体的构成

      瑜伽对于身体的解释与传统中医相似。在这套理论中,人体的存在被认为是由土、水、火、风、空五大元素所决定的。通过这五大元素,身体才得以形成和维持。当这五大元素分解时,就是死亡来临的时候。传统的瑜伽医典上说:骨、肉、嗅觉器官是由土元素组成。血液、味觉器官和身体中的液体是由水元素组成。体温、清晰的色泽、视觉器官由火元素组成。呼吸、触觉器官由风元素组成去。身体中的腔穴、听觉器官由空元素饿组成。所有的感官意识由心所产生。五大元素地潜能和性质也存在于心内。心可容纳各种经验,是土元素的性质;它的连续性和可塑性是水元素的性质;它的清晰和感受力是火元素的性质。五大元素互相结合,便形成了人身的三质(Tri  Dosha);Vata(风:风元素与物质接触,使体内物质运动),Pitta (消化液:是水火元素的结合,化物质为能量)与Kapha (津涎:地水元素的结合,以营卫身体)。这三质互相平衡,则身体运作无碍;当这三质不平衡时,则身心出现病态。要三质平衡,必须运动、思想、食物三者结合。在这个身心系统里,还包括脉络(Nadi)、生命之气(Prana)、明点(Bindu),再就是著名的恰克拉(Chakra)。

      在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健康和壮硕的概念。壮硕是指从事运动比赛的体能,而健康则意味着身体各个部位和系统都处在极佳的运作状态。狭义的健康是无病、广义的健康是整个人都散发出光彩、喜乐、活力。若一个人可以既壮硕又健康,当然很好;若无法兼得,那一定得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也是瑜伽的健康之道。

    根据瑜伽典籍记载;宇宙是由两种物质组成,即Akasa和Prana。任何东西都有形态是来自Akasa 逐渐形成的结果。不管是液体、固体还是气体,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我们所能看到的和实际存在的所有东西都源自Akasa。从这个意义上讲,按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大道或太极,或者像有的书中直接称其为物质。而Prana 则指每一个生物内部的生命力。一个人的形体属于Akass,而本质则是被梵文称为Atma (音译阿特玛)对一个生命力。阿特玛处于心脏区域,通过一个肉眼不可见的巨大脉络网讲其的影响传向整个身体。一些瑜伽上师把人体比喻为一座城市,脉络是道路,生命之气是马,心是骑士。

一、瑜伽隐性生理系统中的尼达

  人体内共有72000条脉络。但主要的脉络只有3条:中脉、左脉和右脉,又称作中经、左经和右经。沿着中脉分布有若干恰克拉,从恰克拉也分出许多脉络、有如雨伞的伞骨。希瓦萨姆希塔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比喻,脉络就像莲花串,通过脊柱支撑向下舒展。生命之气就在这脉络中流动,分为五根气和五支气。每一条根气支持五大元素中的一个,负责人体的一种功能。五支气则使得五官连动。流经中脉的气称为智慧气,流经其他脉络的气据说都不清净,会启动负面、对立的思考模式。

      中经(Sushumnal)这是所有脉络中最重要的人一条。是瑜伽经络网的主干道。吠陀经认为它是启发警觉的通道。它形同中医所说的督脉,西医所讲的中枢神经。从会阴直通百合,像一根直而空心的管道,理论上讲应该把它看成是两端打开的。但生命能量是昆达里尼居于中经下端的脊根轮,将中经作为向上提升的传输通道。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绝不要在没有正确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提升昆达里尼的练习,否则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左经(lda)和右经(Pingala)中经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条较小的脉络叫左经和右经。左经又叫月亮经,主阴,从左鼻孔开始。右经从右鼻孔开始,又叫太阳经,主阳。如果想快速平静下来就可以只利用左鼻孔呼吸;如果想快速地得到激情,可以只利用右鼻孔呼吸。左经、右经从鼻孔直接通往两眉之间,在此处相交后又盘绕着中经互相交错而下,这两条经脉相交之处形成若干恰克拉。最后向内、向上弯曲进入中经底层的开口。根据瑜伽的理论,左经和右经是思维流动传入和传出大脑的主要通道。

    以上是瑜伽练习主要使用的三条通道。也就是瑜伽中著名的三脉。

    阿罗汉经,又称上行经(Arohan)和阿瓦罗汉经,又称下行经(Awarohan)。据载,阿罗汉经是从脊根轮向体前,然后通过耻骨、肚脐、喉头,贯通头部而达太阴轮。下行经从太阴轮向下,通过中经,在脊根轮结束。这两条经脉的连接类似中医的任督二脉。

    关于脉络有种有意思的说法,睡觉左侧卧压住左脉有利于减肥,而右侧卧则有助于练习的进境。

二、瑜伽隐性生理系统中的恰克拉

      所有的瑜伽修习者都知道,在瑜伽理论中有关于人体构成的三脉七轮学说。其实,恰克拉在人体中不止存在7个,恰克拉是人体脉络的聚汇点,集合了人体传说中的所谓超能力。每个恰克拉就像一个太阳,有很多光芒向四面八方辐射,如同传统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穴位。要学习瑜伽,就要了解恰克拉。现在,简单归纳一下常见恰克拉的形状、作用、位置和隐性生理作用。

      仍然以中医理论举例,就好像中医中的五行、五味、七情六欲同五脏六腑互相联系一样。瑜伽中的恰克拉同颜色、声音、内脏器官也是互相联系的,这些恰克拉的隐性作用由下而上,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极相似的地方。在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脉轮以前,请大家注意,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把瑜伽当作一种健身的方式,因为瑜伽可以让我们的身心都健康,以便让我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不要试图采取什么方式去打开这些恰克拉,我们了解恰克拉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的练习瑜伽。不同的瑜伽课本和译著中,这些恰克拉有不同的名字,我们从众多的名称中选取了具有普遍性的一组,它们是:

    第一恰克拉:脊根轮。位于会阴,相对于盆内神经节,身体能量所在之处。显性生理上主理性腺、肾脏。暗红色,倒三角形。隐性生理功能其能量作用于生存、安全。可以以中音的“奥”来呼应它。

      第二恰克拉:力源轮。位于尾骨,相对于主动脉神经节,生命之气的发源地,主理肾上腺、胰腺。同时和生殖及排泄器官相联系,橙黄色,六枚花瓣,半月形。其能量作用于渴望、创造力和生产力,比如著书等。可以用“奥奥”来呼应。

    第三恰克拉:脐轮。位于肚脐部位,相对于腹腔神经节,身体元气、健康和体力的中心。主理消化系统、肝脏、脾脏,蓝色,四角形。其隐性生理功能作用于能力,意志力、力量。可以用“啊”音来呼应它。

    第四恰克拉:心轮。位于胸腔内,与心脏同一高度的脊柱中。相对于心脏神经节。主理胸腺、心脏、呼吸系统。十二枚花瓣,六角形。绿色。负责爱、慈悲。可以用“哎”音来呼应它。

    第五恰克拉:喉轮。位于喉核背后的脊柱部位,相对于颈部神经节、洁净作用的中心。本脉轮的收放按摩可有效地控制体重。生理甲状腺、上皮小体、涎腺。灰色,十六枚花瓣,圆形。其作用于真理、诉说和倾听。可以用“呓”音来呼应它。

      第六恰克拉:眉心轮位于两眉之间中点的后方。相对于视神经床、视神经交叉、智力和直觉的中心。主理闹下垂体。两大枚花瓣上再结四十八小瓣,长圆形,银白色。其作用于视觉、直觉。可以用“姆嗯”音来呼应它。

      第七恰克拉:太阴轮,又叫顶轮。位于头部后面的最高部位,相对于大脑顶部的边缘系统。主理松果体、松果体球状,呈蓝色的银白色。千瓣莲花。隐性生理作用是联系,人与人、人与事、天人合一等各方面的联系。可以用“因”音来呼应它。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瑜伽体位可针对不同的脉轮,所以在做不同的体位时,可以配合不同的声音,观想不同的脉轮以加强生命能量,强化练习效果。这些声音、观想和练习的结合要视教练课程的安排而定。所以不要勉强去做。

   

《瑜伽师地论》点注便读种稿(2)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云何意地?

此亦五相应知,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

云何意自性?

谓心、意、识。

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

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

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彼所依者:

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如前说,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彼所缘者:

谓一切法,如其所应。若不共者,所缘即受、想、行、蕴、无为、无见、无对、色、六内处及一切种子。

彼助伴者:

谓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恚、无明、慢、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骄、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胜解、妄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如是等辈,俱有相应心,所有法,是名助伴。同一所缘,非同一行相。一时俱有,一时而转。各自种子所生,更互相应。有行相,有所缘,有所依。

彼作业者:

谓能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复能了别自相、共相,复能了别去、来今世,复刹那了别或相续了别,复为转随转发净、不净一切法业,复能取爱、非爱果。

复能引余识身,又能为因发起等流识身,又诸意识望余识身。

有胜作业,谓分别所缘,审虑所缘,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发起身业、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

〇 云何分别所缘?

由七种分别:谓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

有相分别者,谓于先所受义,诸根成就,善名言者,所起分别。

无相分别者,谓随先所引,及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起分别。

任运分别者,谓于前境界,随境势力,任运而转,所起分别。

寻求分别者,谓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

伺察分别者,谓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别。

染污分别者,谓于过去,顾恋俱行,于未来,希乐俱行,于现在,执着俱行。所有分别,若欲分别,若恚分别,若害分别,或随与一烦恼随烦恼相应,所起分别。

不染污分别者,若善若无记,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起分别。

如是等类,名分别所缘。

〇 云何审虑所缘?

谓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如理所引者,谓不增益,非真实有。如四颠倒,谓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亦不损减。

诸真实有,如诸邪见,谓无施与,等诸邪见行。或法住智,如实了知,诸所知事。或善清净,出世间智,如实觉知。所知诸法,如是名为如理所引。

与此相违,当知不如理所引。

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者,谓依无记、慧,审察诸法。

如是名为审虑所缘。

〇 云何(若)醉?

谓由依止,性羸劣故,或不习饮故,或极数饮故,或过量饮故,便致醉乱。

〇 云何(若)狂?

谓由先业所引,或由诸界错乱,或由惊怖失志,或由打触末摩(死穴),或由鬼魅所着,而发颠狂。

〇 云何(若)梦?

谓由依止,性羸劣,或由疲倦过失,或由食所沉重,或由于暗相,作意思惟,或由休息,一切事业,或由串习睡眠,或由他所引发,或由摇扇,或由明咒,或由于药,或由威神,而发昏梦。

〇 云何(若)觉(jiao)?

谓睡增者不胜疲极故,有所作者要期睡故,或他所引,从梦而觉。

〇 云何(若)闷?

谓由风热乱故,或由捶打故,或由泻故,如过量转痢及出血,或由极勤劳而致闷绝。

〇 云何(若)醒?

谓于闷已,而复出离。

〇 云何(若)发起身业、语业?

谓由发身、语业,智前行故,次欲生故,次功用起故,次随顺功用为先,身、语业风转故。从此,发起身业、语业。

〇 云何(若能)离欲?

谓随顺离欲,根成就故,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远离彼障故,方便、正修、无倒思维故,方能离欲。

〇 云何(若)离欲退?

谓性软根故,新修善品者,数数思惟彼形状相故,受、行顺退法故,烦恼所障故,恶友所摄故,从离欲退。

〇 云何(若)断善根?

谓利根者,成就上品,诸恶意乐现、行法故,得随顺彼恶友故,彼邪见缠极重,圆满到究竟故,彼于一切恶现行中得无畏故,无哀悯故。能断善根,此中种子,亦名善根。无贪、嗔、痴等,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现行善根,相违、相续,名断善根,非由永拔彼种子故。

〇 云何(若)续善根?

谓由性利根故,见亲、朋友修福业故,诣善丈夫闻正法故,因生犹豫证决定故,还续善根。

〇 云何(若)死?

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无记心。

云何寿尽故死?

犹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

云何福尽故死?

犹如有一资具,缺,故死。

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

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

云何善心死?

犹如有一命,将欲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由此因缘,尔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想现行,若细想行时。善心既舍,唯住无记心,所以者何?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念。

云何不善心死?

犹如有一命,将欲终时,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于尔时,贪、嗔等俱不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恶心既舍,唯住无记心,所以者何?彼于尔时,于曾习恶,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念)。

又,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

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不善心死者,见乱色相。

云何无记心死?

谓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ga)罗(la)将命终时,或自然忆起所习善及与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

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

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

谓乐着戏论,因曾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受尽先业所引果,已。

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

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遍覆、极覆。”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暗。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

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若作上品。

不善业者,彼由见斯变怪相故,流汗、毛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沫。彼于尔时,有如是等变怪相生,若造中品。

不善业者,彼于尔时,变怪之相,或有或无,设有不具。

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偏)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

若预流果(须沱洹)及一来果(斯陀含),尔时,“我爱”亦复现行。然此预流果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着。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其相角力,能制伏之,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若不还果(阿那含),尔时“我爱”不复现行。

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地狱)所余生处,一切皆有。此复二种,(第)一重(第)二轻。重谓作恶业者,轻谓作善业者。北拘卢洲(高胜福地),一切皆轻。

又,色界没时,皆具诸根。欲界没时,随所有根,或具、不具。

又,清净、解脱死者,名调善死。不清净、不解脱死者,名不调善死。

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上焦)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下焦)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

〇 云何(若)生?

由我爱、无问、已生故。无始(老子《道经》曰:无,万物之始也),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

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不同的成熟程度)无间得生。死、生同时,如秤两头,低、昂时等。

而此中有(老子《德经》曰:无——有生于无间),必具诸根。

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nou胡羊)光,或阴暗夜。

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是极清净天眼所行。彼于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识已住故,然于境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

又,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唯至生处,所趣无碍。如得神通,亦唯至生处。

又,由此眼,见己同类,中有有情。及见自身,当所生处。

又,造恶业者,眼视下净,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畜生)。

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后,决定生缘。

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类生。若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转者,便于余类中生。

又,此中有,有种种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间生故。或名健达缚,寻香行故,香所资故。或名意行,以意为依,往生处故,此说身往,非心缘往。或名趣生,对生有起故。当知中有,除无色界一切生处。

又,造恶业者,谓屠羊、鸡、猪等,随其一类,由住不律仪,众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犹如梦中,自于彼业,所得生处。还见如是种类,有情及屠羊等事。由先所习,喜乐驰趣,即于生处,境色所碍。中有遂灭,生有续起。彼将没时,如先死有,见纷乱色。如是乃至生、灭道理,如前应知。

又,彼生时,唯是化生,六处具足,复起是心,而往趣之。谓我与彼,嬉戏受乐,习诸伎(技)艺。彼于尔时颠倒,谓造种种事业,及触冷热,若离妄见。如是相貌,尚无趣欲,何况往彼!若不往彼,便不应生。如于那落迦,如是于余,似那落迦鬼趣中生,当知亦尔,如瘿(影)鬼等。

又,于余、鬼、傍生、人等,及欲、色界、天,众同分中,将受生时,于当生处,见己同类,可意、有情,由此于彼,起其欣欲,即往生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前应知。

又,由三处现前,得入母胎。一,其母调适,而复值时;二,父母和合,俱起爱染;三,健达缚正现在前。复无三种障碍:谓产处过患所作,种子过患所作,宿业过患所作。

云何产处过患?

谓若产处,为风热癊之所逼迫,或于其中,有麻、麦果,或复其门如车螺形,有形、有曲、有秽、有浊,如是等类,产处过患应知。

云何种子过患?

谓父出不净,非母或母,非父或父,俱不出。或父精朽烂,或母或俱,如是等类,种子过患应知。

云何宿业过患?

谓或父或母,不作、不增长感子之业,或复俱无。或彼有情,不作、不增长感父母业。或彼父母,作及增长感余子业。或彼有情,作及增长感余父母业。或感大宗叶业,或感非大宗叶业。如是等类,宿业过患应知。

若无如是三种过患,三处现前,得入母胎。彼即于中有处,自见与己同类,有情为嬉戏等,于所生处,起希趣欲。

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颠倒。起颠倒者,谓见父母为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己自行。见自行已,便起贪爱。

若当欲为女,彼即于父便,起会贪;若当欲为男,彼即于母,起贪亦尔,乃往逼趣。若女,于母欲其远去;若男,于父心亦复尔。生此欲已,或唯见男,或唯见女。

如如渐近,彼之处所。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父母余分,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是应知。

若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苇、荻等中。

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乃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现。

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

云何和合依托?

谓此所出浓厚精、血,合成一段,与颠倒缘、中有俱灭。与灭同时,即由一切种子识功能力故,有余微细根及大种,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抟生。于此时中,说(悦)识已住,结生相续,即此名为羯(gia)罗(la)蓝位。

此羯罗蓝中,有诸根、大种,唯与身根及根所依处大种俱生。即由此身根,俱生诸根。大种力故,眼等诸根次第而生。

又,由此身根、俱生根所依处大种力故,诸根依处,次第当生。由彼诸根,及所依处,具足生故,名得圆满,依止成就。

又,此羯罗蓝,色与心——心所安危共同故,名依托。由心、心所依托力故,色不烂坏。色损益故,彼亦损益。是故说彼,安危共同。

又,此羯罗蓝,识最初托处,即名肉心。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

瑜伽师地论原文及译文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第一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拖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

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云何五识身相应地。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何等名为五识身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眼是色余非色。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一切种子识。

瑜伽师地论

梵名Yogaca^rabhu^mi 。弥勒讲述,无著记。略称瑜伽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系瑜伽行学派之基本论书,亦为法相宗最重要之典籍,更为我国佛教史上之重要论书。内容记录作者闻弥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逾陀国之讲堂说法之经过,其中详述瑜伽行(梵yogaca^ra )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之阿赖耶识(梵a^layavijn~a^na )所假现之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之观念,始能悟入中道,为研究小乘与大乘佛教思想之一大宝库。由于本论广释瑜伽师所依所行之十七地,故又称十七地论。又十七地之中,尤以‘菩萨地’为重要。

'死相'是什么意思啊?

死相(杂语)验人之死相,知善恶之生处,大小乘论之通说也。智度论曰:“恶业人风大先去故身动,火大先去故身热,善行人地大先去故身静,水大先去故身冷。”唯识论三曰:“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同述记四本曰:“世亲无性摄论皆云:善业从下冷,恶业从上冷,由生胜处恶趣别故。瑜伽第一云:随下上冷,后至于心。斯处初生,最后舍故。”俱舍论十曰:“于命终位于何身分中识最后灭?顿命修者,意识身根欻然总灭。若渐死者,往下人天于足脐心如次识灭。谓随恶趣,说名往下,彼识最后于足处灭。若往人趣,识灭于脐。若往生天,识灭心处。诸阿罗汉,说名不生。彼最后心,亦心处灭。”诸经要集十九依瑜伽论立死相之六验:“一验生人中,若作善之人将死时,先自足冷至脐,脐上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人中。二验生天上,若作善之人,头顶皆温,而后气尽者,即生天上。三验生饿鬼,若自顶冷至脐,腰下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饿鬼中。四验生畜趣,若自顶冷至膝,膝下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畜趣中。五验生地狱,若自顶冷至足,足底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地狱中。六验入涅盘,若罗汉圣人入涅盘,或心或顶数日皆温者是也。” 一种口语,常用于两个关系比较密切的人之间,带有撒娇语气。 例如,甲和乙是恋人。 甲曰:我要xx。 乙曰:死相~。 注:该词一般由女性用,男性用的话会被人认为Ry。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72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