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善静禅师(善静禅师简介)

学佛百科2023-04-0294

书法:对联《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客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此话出自唐永安禅院住持善静禅师。相传,唐天复年间(901-904),善静禅师南游参学,礼谒元安寺洛浦禅师。洛浦禅师虽收他做了入室弟子,但却安排他去当园头,负责种菜等杂务。一天,有位僧人前来辞别洛浦禅师,欲往其他地方参学。洛浦禅师问:“四面是山,你何去何从?”那僧被问得无言以对。洛浦禅师限他十日之内作答,若契旨,可去。 那僧回去后,冥思苦想,虽搜肠刮肚,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回答来。后来,不知不觉走进了菜园子。善静禅师见状,便问:“上座既是辞去,今何在此?”那僧便把洛浦禅师的问话告诉了善静,并请求善静帮他渡过难关。

善静淡淡一笑,回了一句:“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那僧便依葫芦画瓢把这话转告了洛浦禅师。洛浦禅师闻之大惊,立问:“这是谁教你的?”那僧一看瞒不住洛浦,只好如实坦白是园头所教。

是夜,上堂的时候,洛浦禅师对众僧道:“莫轻园头,他日座下有五百人在。”

其时,元安寺内高僧云集,能者众多,不少人都向往住持一职。善静虽得到洛浦禅师的认可,也有当住持的愿望,但不愿意看到寺院僧众因竞争而阋墙,便决定返回故乡长安。返乡后,先是结庐于终南云居山,开法接众,徒众达五百余人。后又应留守王公之邀,到当时寂寞、被人冷落的京兆永安禅院任住持。由于才华出众,在他任内,僧俗二众,归之如市,盛极一时……

想起这段典故,缘自对一位禅师的怀念。他法号心月,是重庆华岩寺第62代方丈。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郁闷,我常去禅师的方丈室聆听法音。禅师道心如磬,禅养甚笃,话虽不多,但往往几句,却如醍醐灌顶,让人茅塞顿开。一日,我在禅师面前述及单位头儿种种堵心的“德行”,禅师便引我进了佛堂,在佛龛后面的画案上一气挥就了“山高岂碍白云飞。”七个大字,并讲了这段话的来历。当时我虽懵懂,但禅师借禅典点化我的深意和期许我还是理解到的。所以,我把那幅字裱起来,一直保存至今。

如今,物是人非,禅师已经圆寂6年了,但每当我遭遇人世间的种种不公时,我还会从书橱里找出这幅字来,重温禅师的点化,咀嚼禅师的道旨,缅怀禅师的为人。人世间的诡谲云波、风雨晴晦又岂能束缚人一生的翅膀。对一个有人生目标、生活信念和生命尊严的人来说,面对种种坎坷的态度永远是:流水潺潺,白云悠悠。

日精进简短句

1. 日精进正能量的句子100字数

一、日精进正能量的句子

1. 今天早上公司有一个健康天使问我如何才能成为我这样优秀职业经理人,我回答是相信的力量、自我激励、主动、专注和优良品德。

2.如果你脸上总挂着一丝微笑并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激,那么你是上帝关爱的人,你是幸运的人。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只有很少的人选择这样做。

二、每天进步一点点”,在佛经里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7613166叫做“日精进”。佛祖曾经说过一句话:“日精进为德。”这句话意思是我们必须天天努力,日日进步才算有德,否则就是缺德。话虽难听,但却是至理箴言,目的是告诫世人要上进,不懈怠。

三、要做到日精进,要做到善思考。思考是一个“问+答”的过程。每日进行这样的思考沉淀出精华,是生发智慧的最佳方式。最好不要只想不写,那样做你脑中的想法不会清晰,不清晰的想法是没有生产力的。最好的方式是用纸和笔以“问答”的方式记录下来,让你的思考成果在眼睛里显现,可视化,这样的思考才会更加清晰明了。思考,还要做到随时随地,每时每刻。思考练习,最好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玩”。设定一个题目,然后想出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方案。这种练习使你在事业困难的时候,也能比较轻松地找到替代方案。就像象棋高手一样,通过平时的不断研究,各种套路已经深谙于心,不管对方采取哪种进攻方式,都能轻松化解,毫不慌张。

2. 有哪些激励人每日精进的正能量的句子

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白话释义: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

朝代:春秋

作者:孟子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德不孤,必有邻

白话释义: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朝代:周

作者:多人所作

出处: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

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白话释义: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朝代:三国蜀

作者:诸葛亮

出处:•《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四、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

白话释义:丹砂可以磨碎,却不能夺去它的赤色;兰花可以焚烧,却不能泯灭它的芳香;美玉可以击碎,却不能改变它的洁白;金子可以熔化,却不能变易它的刚坚。

朝代:北齐

作者:刘昼

出处:•《刘子•大质》: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

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白话释义: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

朝代:春秋

作者:孟子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3. 佛曰: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斌宗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十善业道经》“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

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

观察善法。令诸善法。

念念增长。不容毫分。

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

善法圆满。” 《无量寿经》“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 清净无染”。

《梵网经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涅盘经》“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五苦章句经》“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言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4.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经典语录

当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摆在面前时,我们总喜欢谈论意志力的重要性,好像只要你意志力足够强,你就能坚持到底一样。而如果你没有坚持到底,那一定是意志力的原因。我从没有相信过这种意志力的神话。在我看来,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强调它,越依赖它,你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意志力总有可以承受的极限,就像一根已经绷得很紧的绳子,若是再用力的话,随时都会绷断。

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采铜《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5. 关于 精进

义青禅师说:

“孤村陋店,别在那儿挂钵停留,佛祖的玄妙关隘,当下飞身而过。尽管如此,已是如同苏秦游说碰壁,项羽来到乌江,怎逃穷途之命?诸位禅僧来到这里,如果前进就落在天魔之手,如果后退就陷入饿鬼之道,如果不进不退,恰又沉溺在死水之中。诸位,怎么才能得到安稳呢?”

义青禅师自己也沉吟了良久,才接着说:

“任凭你三尺大雪,压不住一寸灵松!”

---------------------

山高哪碍野云飞

唐朝天复年间, (善静禅师往)中南谒乐普禅师。乐普器重之,容其为人室弟子,仍典 (菜)园事务,力营众事。有僧来辞别乐普,乐普曰:

“四面是山, 向什么处去?”

僧不能对。乐普曰:

“限汝十日内答语,得中即从汝发去。”

其僧苦思冥搜,久而无语。因经行偶人菜园, (善静)师怪问曰:

“上座岂不是辞去,今何在此?”

僧具陈所以,坚请师代为作答。师不得已,代曰: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

其僧喜诵,师嘱之曰:

“只对和尚,不须言是善静代语也。”

僧遂告白乐普禅师。乐普曰:

“谁下此对语?”

曰: “某甲(我)。”

乐普曰:

“非汝之语。”

其僧俱言园头(善静)所教。乐普至晚上堂谓众曰:

“莫轻园头善静,他日住 (持)一城隍(寺院),会有五百人常随也。”

正所谓惺惺惜惺惺,乐普禅师不仅欣然收留善静禅师为人室弟子,而且从他的一联妙对中,准确地判断出善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来必可住持一个有五百人追随他的寺院。而事实也正如善静自己所云: “山高哪碍野云飞。”他始而弃官出家,继而又从一个菜园管头跃升为京兆永安禅院的住持。他的灵性和乐普禅师的慧眼,同样难能可贵。

当然,这是他话。当初乐普给那个欲辞此他去的僧人所出的对子,实际上是禅宗的一个话头,所问的正是一种禅机。人的生存境界,永远如四面围山,如何才能获得自由?而自由作为一种意境,其实就是禅宗最为强调的“解脱”。换言之,四面是

“山”,如何才能解脱出来?

善静禅师的答对确实很妙,同样言简意赅,且生动形象。只要你是流水,那竹帘再密,充其量挡得住(不悟的)鱼儿,岂能

阻挡流水的自由?而同理,只要你得道如云,那四面的大山再高,又如何阻隔飘逸的野云?

问题是,如此回答,妙是够妙,却仍然难以回避这样的疑问: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毕竟是人而非流水,更非野云,我们如何才能挣脱祖祖辈辈传袭下来的纲常之网、例律之缚而飞得起来?

或许,不管我们是否能变做流水、化成野云,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却是完全可能,也是最根本的前提和“道行”。对此,另一名北宋禅师义青的指点,似乎就说的是类似的意思。

义青禅师说:

“孤村陋店,别在那儿挂钵停留,佛祖的玄妙关隘,当下飞身而过。尽管如此,已是如同苏秦游说碰壁,项羽来到乌江,怎逃穷途之命?诸位禅僧来到这里,如果前进就落在天魔之手,如果后退就陷入饿鬼之道,如果不进不退,恰又沉溺在死水之中。诸位,怎么才能得到安稳呢?”

义青禅师自己也沉吟了良久,才接着说:

“任凭你三尺大雪,压不住一寸灵松!”

6. 形容进步太快句子

刮目相看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日就月将 就:成就;将:进步。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精进不止。也日积月累。

日新月异 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突飞猛进 突、猛:形容急速。形容进步和发展特别迅速。

竿头日上 〖解释〗竿头:竹竿尖头;上:上升。比喻学业进步很快。

请问一首古诗词, 白话大概意思,“无论山多高,云也可以飘过,无论竹筏多密,水也可以流过”。谢谢!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

出自唐朝天复年间禅师善静与中南乐普禅师的对白。

含义:

竹子再繁密也不能阻碍溪水的流过,天再高也不能妨碍白云的高飞。意思是说不管前面有多么的险阻,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意志。

原文

唐天复中,南谒乐普安禅师,师器之,容其入室,仍典园务,力营众事。

有僧辞乐普,乐普日:“四面是山,阇黎向什么处去?”僧无对。乐普曰:“限汝十日内下语,得中即从汝发去。”其僧冥搜,久之无语。因经行偶入园中,师怪问曰:“上座岂不是辞去,今何在此?”僧具陈所以,坚请代语。师不得已,代曰:“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那阻野云飞?”其僧喜踊,师嘱之曰:“只对和尚,不须言是善静语也。”僧遂白乐普。乐普曰:“谁下此语?”曰:“某甲。”乐普曰:“非汝之语。”其僧具言园头所教。乐普至晚上堂谓众:“莫轻园头,他日住一城隍,五百人常随也。”(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

佛经中有谈及水和冰的话语吗

这一篇是谈水和禅的,应该有你要找的东西。

“水”与禅

龙 延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甚至世界也只能是万古的荒凉与死寂。水不仅赋予人类以生命,同时也启迪人类的智慧。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关于水的箴言妙语。可能因为佛教产生的印度半岛气候炎热,水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丛林寺庙多在名山大川,山环水绕,与自然融为一体。佛教、禅宗多远离尘嚣,不预世事,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生活的根本意义。水,启人灵思,发人玄想,自然在禅宗中打下深深的印迹。因此,水与佛教、禅宗的关系尤为密切。

佛典记载:佛教大学者提婆求见龙树尊者时,龙树命弟子持满钵水以示提婆,提婆默不作声,以针投水,马上让龙树刮目相看,弟子问其缘由。龙树解释道:“夫水也者,随器方圆,逐物清浊。弥漫无间,澄湛莫测。满而示之,比我学之智周也。彼乃投针,遂穷其极。”(《大唐西域记》)龙树把水比做自己的智慧,而提婆则自信能完全恰如其分地了解这一想法。其实早在此前,水就与佛家智慧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教如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把水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但这“四大”还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并无自性。江水河川,奔腾不息,永不回头。让人想起生命的易逝与短暂。孔子曾站在河川之上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佛教亦把人生看成流转不息的水流,如《大般涅盘经》曰:“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亦如画水随画随合。”而且,生命的流逝不仅象水流一样的易逝难追,更如同瞬间幻灭的水泡一样,《杂阿含经》云:“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大般涅盘经》还说:“若是行者为生灭法。譬如水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一切诸行亦复如是。”佛典中有《水沫所漂经》以泡、沫、焰、蕉、幻之五喻,说五阴本空的道理。从孔子的慨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命的感伤与留恋,而佛教的看法却有异于是,佛教的三法印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众生皆苦”,说的是一切东西,包括生命都在永恒不息的流转之中,就是这样短暂的过程也是被欲望折磨的苦海。生命虽然那么短暂无常,无从把握,但并不值得留恋,它只是一种痛苦,一种煎熬,佛家认为生命最大的痛苦不在生命的流逝,而在于生命的生死流转,永无歇止。修行的终极目的就在于超出苦海,永断轮回。佛家认为这样才是解脱,这种解脱又称为“截生死流”。

其实,佛家有时也把佛理比成水,如佛经上说到阿难记忆超群,就说:“佛法大海水,一历耳根,永不忘失。”禅宗也把慧能的禅理称为“曹溪一滴水”或“曹源一滴水”。对水与佛理关系最全面的概括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其中有“水喻菩萨十种善法”,它说:与我们生活习习相关的水,本性清净,澄湛凝寂。可以滋长万物,涤除众垢,炎热遇之而清凉,枯渴饮之而沃润。因而取以喻菩萨德行,菩萨身心寂静,垂悯众生,故以法水普济群生,令其善芽增长,罪垢荡除。水与菩萨的修行有种种奇妙的契合之处。一、流润赴下。菩萨常行平等之慈,柔和善顺,能以清净法水调熟众生,溥得沾溉。令其一切善根,悉皆增长。譬如大水,遍行地中,流润于下,一切种子根芽,无不滋长。二、植善法种。菩萨广植一切菩提种子,常以定(禅定)水灌溉,令得增长而成妙果。譬如大地,种植一切药树谷果,由水滋溉增长。然后繁茂而结实。三、信乐欢喜,菩萨自性信顺三宝(佛、法、僧),乐求出世间法。心清净故,即生欢喜,能令一切有情,亦皆信乐而生欢喜。譬如大水,自性流润,复能润物。四、坏烦恼根。菩萨以禅定之水,浸渍一切有情烦恼根种,悉令败坏,无复续生。譬如大水,浸渍大地,而草木诸根,悉皆坏烂。五、自体无杂。清净菩萨为离贪嗔痴等杂染之法,守护诸根,悉令清净。譬如大水,其源不杂,而本清净。六、息烦恼热。菩萨以清凉法水,悉除一切有情烦恼火热*迫之苦。譬如夏月,地极炎蒸,人亦烦热,得水除解,悉皆清凉也。七、止欲渴爱。欲即五欲,渴爱者,于诸尘境而生爱著,如渴而思饮浆水。菩萨因一切有情,渴爱所*,即为开示,令于欲尘之境,不生爱著。譬犹清凉之水,能除一切焦渴之苦。八、深广无涯。菩萨由修一切善法,胜智积集,深广无涯。诸魔外道,不能测其边际。譬如大水,众流合会,既深且广,孰能知其涯涘哉?九、高下充满。菩萨以大悲心,于一切有情,随其根器高下,方便开示,悉使获益,充溢满足,而无损恼。譬如大水,流注一切地方,随其高下,悉能充足,而无所损害。十、息诸尘坌。菩萨以定慧之水,普润一切有情,令其去粗恶之习,而发柔软之心,永息烦恼之尘,同入清净之境。譬如大水。流润一切尘坌粗恶地方,皆使润泽,而复清净。这段话,用水的特性把菩萨的功德概括无遗,而又深入浅出。

禅,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思惟修习。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本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不相同。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禅定为戒、定、慧“三学”之一,又为大乘“六波罗蜜”之一。持戒清净方可得禅定寂静,禅定寂静始能得真智开发。佛教又把禅定称为禅河。因禅定之水,能灭心火(烦恼),故喻之于河。累积禅行,次第澄心,能消灭心火。《传述一心戒文》卷下:“使长流法海,洗幽冥而不竭;永注禅河,涤烦笼而无尽。”既有“禅河”之称,禅定譬湛然之水,妄念乱想比波,所以又有“禅波”之说。《性灵集》卷九曰:“静禅波而涉,开觉华以芳。” 从修行方法而言,禅门修行中有一门既“水观”,是禅门“十六观”之一。出于《观无量寿经》。又作水想观、水相观。见冰之映彻之相,而观想极乐国土之琉璃地,即先观水之澄清,次起冰想,见冰之映彻而作琉璃想,观想净土琉璃地之内外映彻。《楞严经》卷五亦有“观水”之说,又称“水三昧”、“水轮观”,与上述修行方法略异,即观身中涕、唾、便利等与水性同一,与香水海并无差别。若观法成就,则于水得自然,能随意于身之内外现出水,称为水定。月光童子修习水观,“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禅门之中,亦不乏因水悟入的高僧。如洞山良价经过多年苦修,始终未得真解,一日临水照影,忽然大悟,他为此写下了一首临水偈,其词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渠”指佛性,“我”指心性,说的是心外无佛,无须外求,直心而往,自然契合。当然,对于他的得道,水只是一个触发之机,也更少神秘色彩。

从禅到禅宗是一大发展,顾名思义,禅宗是以禅那为宗的宗派,因此宗偏重于修心,以心传心,直传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和我们通常理解不一样的是,中国自古以专意坐禅者之系统为禅宗,兼含天台、三论二系,而不仅限于达摩宗;但唐中叶以降,达摩宗兴盛,禅宗遂专指达摩宗而言。因此,我们也就以达摩为禅宗初祖。早期禅宗认为心性本静,只是为客尘所覆,在修行方式上讲究“凝心入定,住心看静。”就象保唐无住说的:“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体,寂灭,无念亦不念也。”圭峰宗密对修禅的体会是:“虚隙日光,纤埃扰扰;清潭水底,影像昭昭。”水的明澈与波的摇荡用来说明坐禅的过程,真是丝丝入扣。除禅门中有如此言论,早期的佛教典籍中也不乏这方面的论述,如《大般涅盘经》亦云:“如水无泥,澄静清净。解脱亦尔,澄静清净即真解脱。”后来永明延寿的《宗镜录》概括得最为全面,有“水喻真心十义”的说法,即:一、水体澄清,谓众生真如之心。自性清净,圆湛明彻,本来无染,如同水之澄清。二、得泥成浊,谓众生真如之心,性虽清净,而为无明所染污,转成迷误。犹水本清净,得泥成浊也。三、虽浊不失净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为无明所染,而清净本然之性,初不变异。犹水虽浊,而水清净的本性并没失去。四、泥澄净现,谓众生真如之心,为无明所覆,其体昏昧,若能除去无明之惑,则本然清净之性,自然澄现。犹水之浊,澄去其泥,则净体现矣。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谓众生真如之心与无明合,则能随诸染缘,变造九界之法,而成本识之用。犹水之遇冷成冰,而有坚硬用也。六、虽成硬用不失濡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随无明之缘,起诸染用,然即事恒真,其不变之性未始不存。犹水虽成坚硬之用,而其濡性未尝有失也。七、暖融成濡,谓众生真如之心,虽随无明之缘而起染用,然无明若尽,则本识还净。犹水之成冰,遇暖而融,濡性自成也。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谓众生真如之心,随无明风而波浪起灭,然其不生不灭之性,则自然不变。犹水之随风波动,而静性不改也。九、高下流注,不动自性,谓众生真如之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不动。犹水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也。十、随器方圆,不失自性,谓众生真如之心,普遍诸有为法。而自性不失。犹水之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也。从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理解佛性,把佛性的体用关系说得明明白白,如果不用水来比喻,恐怕很难达到如此效果。佛教对水的宁静清澈的这一性质的推重与庄子有相似之处。在《庄子》的《天道》篇谈到:“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德充符》亦云:“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能止众止。”但庄子谈的只是认识上的问题,并没有上升到本体的高度去看待它。

禅宗与道家的区别在于并不执著于水的某一特征。不象道家强调水的至柔实为至刚的力量感。认为凡有所执,皆是虚妄。如当有人问马祖:“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此理如何?”马祖给他的回答是:“这里无水亦无舟,说什么筋骨?”佛家用得相当多的一个比喻便是“水与月”,永嘉玄觉禅师曰:“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说的是“一多”关系,具体指的是佛性与个体心性的关系。更多的情况下,说的凡有所求,皆是虚妄,法执我执,一概破除。比如大乘佛教要求“普度众生”,佛光如满禅师却说:“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佛教以体悟佛性达到境界为终极目标,鹅湖大义禅师说:“佛性犹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

一般认为,南宗禅与北宗禅在心性论上的区别为,慧能把北宗禅的“心性本净”变为“心性本觉”,在修行路线上,认为“道不假修,直心便是”,慧能说修行者应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对凝心入定并不看重,甚至反对。吉州志诚禅师就有偈言:“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付臭皮囊,何为立功课?”戒、定、慧三学本为一事,无须强分,更不能执著。兴善惟宽禅师说:“譬如江、湖、淮、汉,在处立名。名虽一,水性无二。律既是法,法不离禅,如何于中妄起分别?”因此,对水的流动自在,随物赋形最有契合,司空本净禅师有偈曰:“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净秽两处不挂心,壅决何曾有二意。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

南宗禅直指心性,顿悟成佛,其实心佛不二,无须向外弛求。心与佛的关系就象水与冰一样,圭峰宗密说:“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在修行方法上就是去妄存真,他说:“冰消则水流润,方成溉涤之功。妄尽则心灵通,始发通光之应。修心之外,无别行门。”据《指月录》记载,有僧问慧忠:“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慧忠曰:“汝但依语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若无情无佛性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宛是汝自迷经,吾不违也。”也有把冰水比做生死关系,如寒山就是,他说:“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比水,水结即成冰,冰销返成水。已死必有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在修行的目的上,禅师们已不再执著解脱此生的痛苦,人生本为空无,并非实有,只须任运随缘,直心直是。念念执著于解脱,也是一种束缚,对于水与浮沤的比喻,禅师们也有新的理解。如瑞峰志端禅师说:“沤生沤灭还归水,师去师来是本常。”洛浦元安禅师在人问到“沤灭归水时如何”说:“不浑不浊,鱼龙任跃。”

儒家主张刚健进取,百折不挠,因此强调水的执著。比如《孟子·离娄下》里,记载了孟子与弟子徐辟的一段对话。徐辟问:“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回答道:“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实际上消融了孔子对水的美学上的,甚至是终极意义上的理解,更多的赋予水以社会道德规范。各家对水的理解的差异是意味深长的。

从祖师禅到分灯禅,对禅法修证亦有新的理解,所谓分灯禅,主要是指五家分灯后的禅法。此种禅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张性自天然,不加造作,在修行方法上提倡无修无证,随缘任运,纯任自然。对水的理解更翻进一层,青原惟信禅师曾说过:“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二个阶段是对我们分别心的否定,可以说万物皆空,万物一如,第三个阶段是对第二个阶段的否定,是一种通过否定“无分别”而认识到的“分别”。后期禅宗所说的即心即佛,众生即佛,我佛一体,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实际上就是最终在保持着自身的本来面目的意义上的真正的、根本的、具体的合一。而这种真正个别性的存在,就是禅师们参禅悟道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云门文偃禅师也说过:“诸和尚子莫妄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在这种思想氛围中,水的无拘无束,自由活泼与禅机深为契合,禅师们对水的论述也不再拘泥于水的自然属性,更不用说傅会许多道德属性了。如:

“灵隐清耸禅师”: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清山绿水。曰:见后如何?绿水清山。

“大龙山智洪禅师”: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真州长芦妙觉慧悟禅师”:僧问:“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还端的也无?”师曰:“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邓州丹霞子淳禅师”:“宝月流辉,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方可称断。”

对于“如何是佛法”,“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师们的回答,都灵活自如,不沾不滞,药山惟严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夹山善会说:“青山原不动,涧水镇长流。”永安善静禅师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那阻野云飞。”耀州密行禅师:“南方水阔,北地风多。” 韶州双峰竟钦禅师:“夜听水流庵后竹,昼看云起面前山。” 明州雪窦智鉴禅师:“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 洪州百丈超禅师:“洞深云出晚,涧曲水流迟。”许许多多类似的言论充满了活泼的生机,而没有把“佛性”、“涅盘”、“真如”等理解为寂然不动的本体,一种外在于人、超乎生命之上的东西。生命的流动与舒张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在这种看似朴实简单的生活态度里面,实际蕴含着一种批判的力量。如福严保宗禅师

说:“风幡悟性,未离色尘。钵水投针,全成管见。祖师九年面壁,不见纤毫。”“风幡悟性”指的是六祖“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的著名公案。“钵水投针”指的是前面提到的龙树、提婆的故事。“祖师九年面壁”说的便是禅宗祖师达摩的事。禅师们对他们全部加以否定,他们决不迷信一切的外在权威,只是听从自己内在心灵的指引,也就是“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在中国传统崇尚权威,强调上下尊卑的社会里边,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可以看到,对水的意义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心灵的挖掘。乐山乐水,谈禅说道,说来说去,说的还是人本身。只要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有新的发现,对水的新领悟就不会停止。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72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