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寻找照亮自己又没有影的灯,佛教故事(找到自己的光亮)

学佛百科2023-04-0287

阿拉丁神灯的传说?

故事概要

故事叙述一名贫穷的年轻混混,名叫阿拉丁。他住在中国,后来受一名来自马格里布的魔法师之邀(他冒充为阿拉丁的叔叔),前往一个设有陷阱的洞穴中拿取一个神奇的油灯。魔法师正要进一步利用阿拉丁的时候,阿拉丁发现他被困在洞穴里。

幸运的是,阿拉丁还留着魔法师借给他的一个魔戒指。阿拉丁绝望地摩擦双手,正巧擦到了戒指,迸发出一个精灵。这个精灵还带他返家,而阿拉丁则带回了油灯。

正当他母亲要清理油灯的时候,突然间油灯迸发出一个威力更强大的精灵,随时等待主人的使唤。

在精灵的帮助下,阿拉丁变得有钱有势,最后还娶了公主巴德罗巴朵尔(Badroulbadour)。精灵还为阿拉丁建造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甚至比皇帝的皇宫还要壮丽。

后来魔法师回到了中国,并且以诈术骗走了神灯。当时公主没留意到那盏特别的油灯,以“旧灯换新灯”交给了那个魔术师。

魔术师命令精灵把阿拉丁的宫殿搬到马格里布。还好阿拉丁还保有那个魔戒指,因此还有威力较小的精灵可供使唤。虽然戒指精灵无法直接破解神灯精灵的法力,但他还是能够将阿拉丁带往马格里布,帮助他救回妻子并击败了魔法师。

扩展资料:

故事来源与背景

19世纪的英国哑剧卡通〈新皇冠换旧皇冠〉(New Crowns for Old),取材自阿拉丁的故事。(饰演阿班那札的本杰明·迪斯雷利,他正在将代表印度王权的皇冠献给维多利亚女王,以换取旧有的皇冠)

阿拉丁的故事是法国翻译家安托万·加朗编入《一千零一夜》一书的。有一名来自叙利亚阿勒颇的阿拉伯说书者说了阿拉丁的故事,加朗在聆听之后加以吸收润色。

加朗的日记(1709年3月25日)记录他遇见了名叫犹合那·狄亚卜(Hanna,汉那)的马龙派信徒,由知名法国旅行家保罗·卢卡斯从阿勒颇介绍至巴黎。加朗的日记还说,他的“阿拉丁”译本在1709–10期间完成,编排于《一千零一夜》第九和第十册,并于1710年出版。

约翰·佩恩所作的《阿拉丁和神奇神灯及其他故事》于1901年在伦敦出版,详细说明了加朗和他称为汉那的人的接触,又提到了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典藏着两份“阿拉丁”故事的阿拉伯语手稿(其中还有两个另外“插入”的故事)。

其中一份手稿是18世纪晚期来自叙利亚的杂乱手稿。更有趣的是,另一份手稿为东方学者阿尔芒·皮埃尔·柯欣所拥有,那是1703年完成于巴格达的手稿。19世纪末法国国家图书馆购买了此份手稿。

虽然阿拉丁实际上是中东的故事,但故事角色不是阿拉伯人,而是中国人。故事里所谓的“中国”是一个伊斯兰国度,大部分的人都是穆斯林,其中甚至还有一名向阿拉丁购买器皿的犹太商人(他还敲诈了阿拉丁),然而没有提到过佛教徒或者儒士。

每个人在这个国度里都拥有阿拉伯名字,其统治者更像波斯王而不是中国皇帝。这个国家是虚构的,路途遥远,位于远东。但这个国家和“真正的”或历史上的中国并没有太大关系。

这种故事背景在童话当中是很常见的——突显了故事不至于过于写实而失去意境,或者只是一种匠心独运的编排技巧。

故事创作者并不知道美洲的存在,因此阿拉丁的“中国”代表的是“极东之地”,而魔法师的故乡摩洛哥则是“极西之地”。

故事一开始就叙述了魔法师尽其所能地从远方来到中国,在创作者的世界观里那是最长的旅程,表现了魔法师试图获取无价神灯的决心。故事发展到最后时,精灵不费吹灰之力地帮助阿拉丁和魔法师瞬间往来于东西方之间,表现了精灵的强大威力。

相关改编作品

亚当·奥伦什雷格于1805年创作戏剧〈阿拉丁〉。卡尔·尼尔森则为这出戏剧创作了附随音乐。

在英国,阿拉丁的故事最初开始于1704–1714年;并于1788年由约翰·欧奇非搬上伦敦皇家剧院的舞台。阿拉丁的故事两百多年来一直是哑剧的热门主题。

传统的阿拉丁哑剧是著名哑剧角色“团琪寡妇”(阿拉丁的母亲)的取材来源。阿拉丁的哑剧版本的场景设定和剧情都尽量融入中国元素(虽然这个“中国”的场景是伦敦东区,而非中世纪的巴格达)。

山迪·威尔森的音乐剧〈阿拉丁〉是1979年以来著名的“阿拉丁哑剧”。

自从1990年代早期以来,英国圣诞节的童话剧都深受迪士尼动画的影响——例如2007/2008年伯明翰版本的阿拉丁由约翰·巴罗曼主演,并套用了许多迪士尼动画〈阿拉丁〉和〈花木兰〉里的配乐。

1960年代宝莱坞发行了电影〈阿拉丁与辛巴达〉。这部电影并不严格忠于原著,片中两位英雄互相碰面并一同冒险。片中的神灯“精灵”是女性的,最后阿拉丁还娶了她,而不是娶了公主(公主因阿拉丁的缘故而成为会死的凡人)。

阿拉丁数度被改编成动画,包括〈阿拉丁和他的神奇神灯〉还有1939年制作的〈大力水手〉。

1962年华特迪士尼公司的意大利分公司发行了〈唐老鸭和阿拉丁的洞穴〉(Paperino e la grotta di Aladino),由奥斯瓦多·帕维瑟编剧、皮尔·劳伦佐绘制。

片中的史高治·麦克老鸭带领唐老鸭和他的外甥杜儿、路儿和辉儿前往寻找阿拉丁的宝藏,后来遇见了中东版的米格鲁男孩。史高治说阿拉丁是一个土匪,以神灯的传说掩饰他非法获得的不当利益。

他们发现了阿拉丁的洞穴,洞口以巨石堵住,必须以各种版本的“芝麻开门”暗语开启。故事走到这里又牵扯到〈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了。

1966年,苏联电影〈阿拉丁的魔法神灯〉(Volshebnaia Lampa Aladdina)发行。

1982年,媒体家庭娱乐公司发行〈阿拉丁与神奇神灯〉(Aladdin and the Wonderful Lamp)。

特别是年轻人,目前人们最熟知的阿拉丁故事是1992年华特迪士尼动画制作公司制作的动画电影〈阿拉丁〉。

在这个版本中,许多角色原本的名字都被重新命名(例如魔法师被重新命名为“贾方”,并成为朝中大臣)、角色拥有新的戏中目标(例如神灯精灵渴望自由)或被取代(戒指精灵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魔毯)。

故事场景从中国移到虚构的阿拉伯城市阿格拉巴(Agrabah),而故事结构也简化了。

小百老汇公司发行了〈小阿拉丁〉(Aladdin Junior),是以音乐和迪士尼动画的剧本为基础的儿童音乐剧。

阿拉丁在卢德·曼尼三德斯所著的《巫师之书》(A Book of Wizards)和《魔法的抉择》(A Choice of Magic)等故事书中也有出现。

有关灯的故事和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扩展资料:

灯的起源:

西周时“烛”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用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燎置于门外的称大烛,门内的则称庭燎。

中国现存最早的火把灯具出于战国,在《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战国时已出现“镫”这个名称了。在周代,“镫”、“登”通用。

古人把“镫”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豆,是商周时期的一种饪食器,用以盛放腌菜、肉酱等的器皿,也是古代的礼器,多用青铜、陶瓦所制。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在战国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一种盘底中央呈*状突起可插灯芯的细把陶质豆,它就是当时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国古代灯具的主要形式之一。

从追溯豆灯的历史,去理解“镫”字的产生,我们就不能不看到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光明的同时,为灯具命名的思维性与创造性。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灯

一名僧人孤独的守候着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20多年,只有酥油灯相伴

他一个人独自守护在海拔5145米佛教寺庙20多年, 独自一人面对变化莫的气候条件,面对无人的环境和生活,只有一座破败的寺庙和他相依相伴,从此常伴青灯古佛、一心修行,过着一寺一僧的清贫生活,是什么让他一人能够在海拔如此高的环境下生存呢?又是什么原因让他默默坚守20多年呢?我想这就是他内心的坚定信仰吧。

阿旺桑结内心的坚定信仰,支撑着他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佛教寺庙—绒布寺坚守了20余载。面对一切的外在环境,他坚守初心,以虔诚的向佛之心,走上了常伴青灯古佛之路。

绒布寺不仅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寺庙,而且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 站在寺庙的平台上可以看到珠穆朗玛峰的壮观美景,让人的内心在这一刻感到是如此的宁静。

绒布寺也叫龙布寺,由阿旺丹增罗布在1899年创建, 之前是比丘和比丘尼共同修行的佛教寺庙,这里地势险要,气候环境时常变化,曾有几百名僧人在此修行,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纷纷离去,只剩下阿旺桑结独自一人默默守护。

阿旺桑结看到许多同参的离去,他依然坚守下来,为了自己的虔诚和向佛之心,他一心修行,就这样默默守护,目前已达20多年了。

阿旺桑结每天坚持修行,读佛经,研究佛法。 面对这里的寒冷天气,他道心坚定,一心念佛。

他不仅专心修行,同时还慈悲为怀、一心向善,由于这座寺庙是建立在南面珠穆朗玛峰下绒布沟东西侧的“卓玛”山顶,所以经常有攀登爱好者前来,每次人们前来,阿旺桑结都会为他们祝福,希望他们能够登峰成功、平安归来,同时还为他们点燃每一盏酥油灯,为他们祈福。

阿旺桑结的这种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宗旨,同时还为他们种下了善因, 在他们出发后,阿旺桑结还会一人独自转动一人多高的经筒,希望他们平安归来。

就这样阿旺桑结每天坚持修行,同时还为那些行人祈福, 闲的时候,会把前一天燃烧过的酥油灯取回住处清洗,用纸巾虔诚的去擦拭酥油灯,每当夜晚降临时,几百盏酥油灯亮起,不仅照亮了寺庙,也照亮了人们的前行之路,照亮了人们的向善之心。

阿旺桑结每天都会早起修行,同时还会凝望珠穆朗玛峰,希望前行之人,一路平安。

阿旺桑结独自一人守护寺庙20多年,虽然这里只有他一位僧人,但是他潜心修行,正所谓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的修行方式不同,阿旺桑结为报佛恩,选择在这里修行,正是他的虔诚之心的体现,同时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把佛法传播出去,正是弘法利生啊,面对这里的一切,他用自己的虔诚之心,坚守了20多年,值得我们的尊敬。

寻几个出自佛经的小故事

1、《六牙白象的故事》

卫国有一位长者,生了一个女儿。奇怪的是,她刚坠地,便讲了一通令人惊讶地话:“我做了不善的事,我做了不孝的事,我做了不知羞愧的事,我做了罪恶的事,我做了忘恩负义的事。”讲到这里,又突然默不出声,众人皆不知这些话的意思。

人们看到这女孩长得十分聪明贤慧,就取名为贤。这女孩渐渐长大后,不爱红装爱袈裟。常常以穿袈裟为乐,不久就出家做了比丘尼。她虽没有跟随佛祖,可她精勤修习,很快就修得了罗汉道。后来她懊悔当初没能跟随佛祖学法,就不远万里跑到佛的身边,向佛忏悔。

佛就说:“我早在以前就接受过你的忏悔。”佛身边的弟子感到奇怪,问傍:“这个比丘尼出家之后从未见过佛,为什么你已接受过她的忏侮?有何因缘?请讲给我们听听。”

佛即讲起了以前的故事:以前,有一头长了六支牙的白象,它有两个妻子,一个叫贤,一个叫善贤。

有一次,六牙白象在两位夫人的陪同下在森林中散步,它突然看到池里有一朵极为艳丽的莲花,就走上前去摘了下来。正当它想将莲花献给贤夫人的时候,善贤夫人一把夺了过去。贤夫人见了,心里十分不悦,她想:他爱善贤而不爱我。

当时,大象住的山中有一座佛塔,贤夫人常常采集鲜花去供养佛。她暗暗许愿:来世我降生于人间,一定不忘今世所受的委曲,一定要拔下它的象牙。随即便走上悬崖,纵身往下一跳,连尸骨都没有找到。

贤夫人跳下悬崖后升入了天国,然后又下凡降生在毗提醯王家做女儿。十多年时间,她就出落成一位美若天仙、亭亭玉立的少女。毗提醯王就将她许配给梵摩达王。

这女人不忘前世的恩怨,在洞房花烛之夜,她娇嗔地对梵摩达说:“你要用象牙为我做一张床,我才能活,否则,我是陪不了你多久就会死的。”梵摩达王即发布命令:国人凡是能搞到可以用以制床的象牙,将获得一百两黄金的奖赏。

消息传开,人们都想得到这份奖赏,可就是想不出猎获大象的办法。有一长年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猎手听到了这一消息,十分兴奋,高声喊道:“这下我可以发大财了。”原来他在深山老林里深知大象的习性,有捕猎大象的丰富经验。

几天后,只见这猎人身披袈裟,扛了一张巨弓,背了一袋浸过毒液的箭头,来到六牙白象经常出没的地方。善贤夫人远远看到有猎人来,就赶快跑到六牙白象那里报信。六牙白象问:“你看见那猎人穿得什么衣裳?”善贤夫人回答道:“那猎人穿了一套黑色的袈裟。”

六牙白象就安慰善贤夫人说:“你不要慌张,穿袈裟的和尚都是吃素行善的好人,他们从不杀生,所以绝对不会来伤害我们的。”

可出乎六牙白象意料之外的是,它的话音刚落,猎人的毒箭就射了过来。六牙白象还算敏捷,赶紧往旁边一闪,箭才没有射到自己身上。

善贤夫人见状,就气呼呼地说道:“我让你赶快躲避,可你说和尚都是积德行善的好人。现在你如何解释刚才发生的事呢?”

六牙白象回答说:“这不是他身穿袈裟的缘故,而是他心里有烦恼的缘故。因此,这不是做和尚的罪过,而是他心不静的罪过。”

善贤夫人不听六牙白象的这一解释,想冲上前去踩死那猎人。六牙白象立即上前阻止,并讲了许多道理,坚决不让善贤夫人去伤害猎人。善贤夫人只得作罢。此时白象的五百部众也赶了过来。

六牙白象心平气和地问猎人:“你需要什么东西?为什么要这么狠毒地来射杀我?”猎人哆哆嗦嗦地回答:“我不是一个贪心的人,原来是没有加害于你的心思的,可梵摩达王张榜征募你的长牙,我想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所以就来射杀你了。”

六牙白象听完,顿时明白了什么。它认真地对猎人说:“既然你身负使命,就赶快来取我的长牙好了。”那猎人以为自己听错了白象的话。白象又说:“我请你快点拔出我的长牙,好回去向你的国王交差。”

猎人赶紧回答:“我怎么敢动手拔你的长牙呢?你是这样的慈悲,不但不治我的罪,反而还救了我的命。我如动手拔你的牙,那就是恩将仇报,我的手肯定会烂掉的。”

听了这话,六牙白象就走到一棵大树下,用自己的长鼻拼命将长牙拔出。随后又发誓将来要拔除众生的一切毒牙。猎人捧了六牙白象的长牙回到国都,立即将长牙献给了梵摩达王。梵摩达王见了,不由大喜过望,兴冲冲地就将象牙送到夫人那里。

可这夫人见了象牙,却突然产生了懊悔之意,暗暗想道:我今天为什么要去求这贤胜净戒的象牙呢?真是罪过。此后,她就大修功德,并许愿要修佛学法,建一番功德。不久,她就出家学道,得了阿罗汉道。

佛说到这里,就笑着对弟子们说:“那时的六牙白象就是我的前身,那个猎人就是提婆达多,那个贤夫人,就是今日来忏悔的比丘尼,那个善贤夫人就是耶输陀罗比丘尼。”众弟子听了,顿时恍然大悟。

2、《酒翁里的真相》

一对新婚夫妇,郎才女貌,相亲相爱,邻居们都非常羡慕。

不久却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这天,丈夫从外面办完事回到家中,为了消除疲劳,就对妻子说:“爱妻,今晚咱俩先喝点酒,你到酒瓮里取些酒来。”“好的,”妻子边应答边朝酒瓮走去。没想到她一打开酒瓮。

只见里面有个漂亮女子的身影,气得酒也不拿了,冲到丈夫面前责问:“你这个不知羞耻的男人,把我娶到你家,怎么酒瓮里还藏着女人?你说,这个野女人是哪里的?”妻子突如其来的大骂,令丈夫如坠雾中,他赶紧跑到后间去看个究竟。

一看,大吃一惊,酒瓮里明明晃动着一个美男子的身影。丈夫气不打一处出,边走边骂:“你这个不要脸的女人,还想倒打一耙,酒瓮里藏着的分明是个野男人!”顿时,一对恩爱夫妻吵得不可开交,拍桌子,砸板凳,谩骂声、抽泣声惊动了左邻右舍,门口挤满了围观的人。

有位邻居觉得十分奇怪,这对夫妻平时如胶似漆,今天怎么闹翻了,于是进屋想问个究竟。这位邻居听了他们各自的诉说后,很是奇怪,就跑去看酒瓮。嘿,里面确实藏着一个跟自己模样相似的男人。他一语不发,出了屋门,把自己的所见和疑惑告诉了那些急于探听的邻居。

恰巧有个比丘尼来化斋,夫妻俩只顾一个劲地争吵,根本没注意到。比丘尼径自进门相劝,问为何事这般吵闹。夫妻俩互相指责对方,女的说:“他偷野女人!”男的说:“她偷贼男子!”比丘尼越听越糊涂,围观者指点说:“他们家的酒瓮里装有人。”

比丘尼半信半疑前去察看,果然发现酒瓮里有个尼师,她转身就走,口里念着:“罪恶!罪恶!”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行脚僧,听说有这等怪事,心头生出一团疑云,他也进屋走到酒瓮旁,低头一看,原来是人在酒中的倒映。他感叹人世间居然有这样愚昧的人!随后对众人说:“你们都跟我来!”只见行脚僧端起一块石头,砸碎了酒瓮,还如此这般解释了一番。

那对夫妻听了真是无地自容,悔恨不已。

3、《“双头鸟”的善与恶!》

从前在雪山下,住着一只鸟,这只鸟长着两个头,只有一副身躯;一个头叫“迦喽嗏”,另一个头叫“优波迦喽嗏”。这只两头鸟两个头轮流休息,若是有一个头入睡,另一个头必然醒来。

一次,迦喽嗏睡着了,优波迦喽嗏醒过来,这时一阵风过,把旁边一棵摩头迦果树的花吹到两头鸟的身边。

优波迦喽嗏想:“我现在虽然独自吃下这朵花,但吃到肚子里,我们两个头都可以免除饥渴,长精神增气力。”于是他没有叫醒迦喽嗏,独自把花吃了。

过了片刻,迦喽嗏醒过来,觉得肚子很饱,不由得打了个饱嗝,问优波迦喽嗏:“你从哪里找到这香甜、美妙的食物?吃了教我觉得浑身舒服、精神愉快,连发出的声音都是这样优美。”

优波迦喽嗏回答道:“你睡着时,一阵风把不远处摩头迦果树的花朵吹到我身边。我想虽然是我独自吃它,但我们两个都可以除饥解渴,增长精神气力,所以没有把你叫醒,就自己吃了它。”

迦喽嗏听到这番话,却十分不高兴,心想:“他吃到好东西,竟然不叫醒我,独自享受美味。以后我碰上好东西,也不愿告诉他。”过了一些日子,两头鸟在一个地方看见一朵毒花。迦喽嗏想:“好吧!让我把这朵花吃了,让我们两个一起死去吧!”

他就对优波迦嗏说:“你先睡吧!我来看守。”于是优波迦喽嗏就放心睡了过去。迦喽嗏见他已熟睡,就偷偷把毒花摘下,一口吞了下去。

过了片刻,优波迦喽嗏醒过来,感到浑身难受,打一个呃,觉得口气中都带着毒气,就问:“刚才我睡着时,你吃了什么不好的食物?我怎么浑身难受得要死?”迦喽嗏说:“你睡着时,我吃了那一朵毒花,我希望我们两个一起死。”

优波迦喽嗏听了这番话,实在大惑不解,问道:“你做事怎么这样鲁莽啊?怎么做出这样的事?”说完哀哀唱道:当时你睡眠,花落我身边。我吃美味花,你反把我怨。但愿从今后,不同傻瓜住。损人又害己,同住没好处。

4、《年少比丘因造恶口,五百世堕为狗身》

昔日,有一群商人带着一只狗到其他国家做生意,行至半途,商人停下来稍作歇息。狗儿趁着商人不留意时,便将放在一旁的肉给刁去吃了。商人发现后,生气地拿起棍棒将狗儿的腿打断,并将它丢弃在路旁。

此时,舍利弗尊者以天眼看见断了腿且饥饿不堪的狗儿,便着衣持钵入城乞食,然后以神通力飞至狗儿的身边,将乞得的食物拿给它吃。狗儿欢喜地用完食物,舍利弗尊者便为其开示说法。狗儿命终后,则投生至舍卫国的一户婆罗门家。

一天,这位婆罗门看见舍利弗尊者独自入城乞食,便上前询问:“尊者没有沙弥随行吗?”尊者回答:“我没有沙弥随行,听说您有一子,可否随我出家?”婆罗门说:“我有一幼儿,名叫均提,现在甚为幼稚,待其年纪稍长,再让他跟随尊者出家修行,是否更好?”

于是等到均提七岁的时候,婆罗门便带他到祇洹精舍出家修行。均提沙弥不断地勤修佛法,精进用功,最后心开意解,证得阿罗汉果。均提沙弥思惟今生能得遇圣者、悟道证果,必是过去的因缘,便以神通力观见自己过去世为一只饿狗,蒙舍利弗尊者慈悲救助。

今日方能为人并获圣果,于是均提沙弥发愿:“我蒙尊者之恩,得以脱离诸苦,今生应当终身随侍于尊者。”便终身求作沙弥而不受大戒。

当时,阿难尊者见此因缘,请示佛陀:“不知此人曾造何种恶行,受此狗身?又曾造何等善根,蒙尊者救助而得解脱?”佛陀告诉阿难:“迦叶佛时,有一群比丘聚集一处修行。当时僧团中有一年少比丘,音声清雅且善于梵呗,人皆乐听。

另一位年长比丘,音声浊钝,不善梵呗,但因功德具足,已得阿罗汉果。这名年少比丘自恃好声,便嘲笑老比丘的声音犹如狗吠。老比丘心知年少比丘种下恶果,便慈悲地对年少比丘说:我已得证阿罗汉果,功德悉备。

年少比丘自知罪行,心惊毛竖,惶怖自责,便赶紧向老比丘忏悔自己的罪过。”佛陀告诉大众:“当时的年少比丘就是今日的均提沙弥,由于恶言果报,五百世常受狗身;也因出家持戒清净的功德,得以见佛而后悟道证果。”

诸大比丘们闻佛所说,欢喜信受,顶戴奉行。由此可见,一切因果皆由心之造作。可是我们凡夫俗子只知重视追求眼前的结果,却不慎守因果的规则,如此即是因果颠倒。我们应该相信因果的规律,其规律是非常顺序的。

因为人的生命不仅是今世,而是经历了生生世世的流转,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在过去世流转的过程中曾做过什么样的业,所以今世行善、做好事,却不一定会带来今生的幸福与快乐。同样的,现在所造的恶业,亦不一定会马上报应遇到痛苦和不幸。

但这并不代表现在所造恶业的果报在将来不需要承受,只不过“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而已。

5、《一掬水的多寡》

在《法句譬喻经》里,记载着商人波利与海神之间,一段很有智能的对话:有一次,大商人波利与五百个商人一同入海寻宝,船行驶到海中央,忽然间海神从海底冒了出来,手捧着一掬水问波利说:你看是海水多呢?还是我手上的一掬水多呢?

波利从容地回答:当然是一掬水多啊!为什么呢?海水虽然多,不一定能挽救得到那些饥渴的人;一掬水虽然少,遇上了饥渴的人,却可以救护他一命。

海神听了波利的答话,不禁欢喜赞叹,立刻解下身上所配戴的璎珞装饰,以及各种奇珍异宝送给他,并且护送商人们安全地返回国中。

从这一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世间事物的价值,不一定从表相上的大小、多寡去衡量,有时候也要看它的作用为何。有些东西看起来虽然不起眼,却有很大的功用。

例如,小小的沙石可以建筑房舍,供人居住;小小的种子,可以生长蔬果,供人食用;短短的一句话,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让人由迷转悟;少少的施舍,可以助人燃眉之急,让人脱离困境。

甚至一个人的智慧开启了,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从一朵花中,就可以看见三千大千世界;从一片叶子中,也能看到如来清净法身。

佛教里有一种修行法门,叫做回向。像是给人一个面包的同时,如果你能在心中发愿,希望天下的人都能解除饥饿,那么,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布施,但是普天下之人也都可以获得这个功德了。所以,世间的功德,就看你发心的大小,发心有多大,就可以产生多大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472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