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四无畏和菩萨的四无畏(佛的四无碍解)

何谓菩萨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
众所周知:佛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而菩萨是否亦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则少为人所知。依<自在王菩萨经>所示:佛告自在王,有阿惟越致菩萨,已久习行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入第九地,为般若波罗蜜方便所护,如是菩萨则能具成菩萨『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兹分述之如下:
(一)【菩萨十力】。即
(1)发深坚心力,为萨婆若(华译为一切种智,是诸佛究竟圆满果位之大智慧)故;
(2)不舍一切众生力,具慈心故;
(3)具大悲心,不求一切利养故,舍一切世界饰好故;
(4)具大进力,信一切佛法故,能成是法故,心不退没故;
(5)住不动定力,行念安慧故,不坏仪法故;
(6)具般若波罗蜜力,离二边故,顺缘生法故,断一切见不别戏论故;
(7)于生死中无疲倦力,成众生故,受无量生死故,习善德无厌足故,信解有为法如梦故;
(8)无生法忍力,观诸法相故,无我无人无众生故,信解不生不起法故,信乐无生法论故;
(9)得脱门力,入空无相无作法故,观诸脱门故,得声闻辟支佛乘解知见故;
(10)具无碍智力,于深法中不随他智故,观一切众生心所行故。
(二)【菩萨四无所畏】。即
(1)得陀罗尼故,一切所闻能持故,常不忘念故,于大众中说法无所畏,;
(2)随一切众所信解,而为说法如随病合药,知见一切众生诸根,随应说法,于大众中而无所畏;
(3)是菩萨众中说法无所疑难,无有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有来问我我不能答,乃至无有微畏之相,恣于众生之所问难,随问为答而无所畏;
(4)善能断疑故,于大众中说法无所畏。
(三)【菩萨十八不共法】。即
(1)菩萨从生已来,自能行施无有教言,汝当行施乐行舍心,若魔作佛形来语之言,汝行于施当堕地狱,菩萨若生悭悔之心无有是处,乐舍一切分布施与,以是行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果报利益众生故,是为菩萨初不共法;
(2)菩萨自能持戒无有教者,虽不值佛亦不从他人受戒,善能护持一切诸戒常乐持戒,谓虽在家如戒所说尽能受持,若其出家戒经所说,不须教导皆能履行,乃至不为寿命诸缘而舍于戒,所持诸戒皆顺菩提,为断众生破戒法故,是为菩萨二不共法;
(3)若贫穷下贱及旃陀罗工巧之人,瞋恚加恶苦言骂辱节节支解,菩萨尔时其心不动,于此众生慈心普润,有力能报而不加害,但依于法,我以佛法缘故忍受此苦,亦愿是人心得善净发大庄严,是为菩萨三不共法;
(4)菩萨虽遭急难犹故进行,不懈不息而终不生退没之心,若见声闻入于涅盘,见世苦恼而于声闻灭度法中心不贪乐,若见辟支佛灭度,又见生死苦恼,于辟支佛涅盘法中心不贪乐,若见诸佛已成大利,佛法具足入于涅盘,自见其身未得具足六波罗蜜及诸佛法,于此法中心亦不没而勤行进,我当于此大乘涅盘而取灭度,是为菩萨四不共法;
(5)菩萨若作转轮圣王,若作帝释,若作魔王,百千侍女作天伎乐,具受欲乐,而于禅定及无量心,皆现在前,常乐舍离愦闹之处,于生死中生大恐畏想,于五欲中生大不净想,于五阴中生怨雠想,于四大中生毒蛇想,于诸入中生空聚想,于己眷属生怨贼想,于宫殿侍女中如在死ㄕ间想,但求行法,但求见佛,但念欲度一切众生,于伎乐之声出禅定法音,或时魔障其声,先世善根力故而于空中,得闻佛音法音僧音,闻此音已弃舍世界自在之乐,出家入林,是为菩萨五不共法;
(6)菩萨于世禅定之中不生坚想,以智分别离于诸见,依法依义,此不共法乃至梦中不生我见不生法见,菩萨不为诸结见缠所使,离诸疑悔,乃至诸魔不能障蔽令其疑悔离于正法,菩萨为成众生故,或破仪法而于其中无有疑悔,是为菩萨六不共法;
(7)菩萨从生已来自得身净,离于杀生不以手足刀杖瓦石有所恼害,常舍刀杖,资生丰足无所乏少,一把之草不与不取,珍宝满地不生贪心,饥穷死困不以邪命而自活也,常修梵行至于心想,不念五欲离诸欲恼,不以五欲之缘而行非法,以智为首而成善身业,是为菩萨七不共法;
(8)菩萨净于口业真语实语,言行相应不自欺身,不诳诸佛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目+侯】罗伽人非人等,菩萨不行两舌,眷属亲爱终使不离,菩萨不行恶口,常行爱语软语和柔语,不恶语不麤语,有理语安乐语,先意语和悦语,菩萨于诸恶口麤言侵克苦语,人不喜闻,自恼恼他,如是诸语终不出口,菩萨不为无义语,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深心净故口业皆净,菩萨得此不共法故,世世所生,常得如是随法语口,能以是语,不净之人令其得净,已净人者令启礼敬供奉之心,以是深心不共法故,得实语口,诸有所说皆实无虚,是为菩萨八不共法;
(9)菩萨已心自在得自在行,不贪他物,不恚恼众生行于正见,于菩萨心行无等等心终不忘失,菩萨常离一切谄曲不直之心,昼夜常行善净慈心,是为菩萨九不共法;
(10)菩萨所生之处,一切经书咒术医方算数,为最为上,不须师教自能知之皆悉了达,亦于世法出世法中,得不随他慧,又不承望听采他语,常为诸天世人之所瞻仰,有所言说皆悉随学,是为菩萨十不共法;
(11)菩萨或为众生疗治诸病,不求利养以大悲为首,疗治病时发心愿言,当令众生得出世法灭诸苦恼令至涅盘,是为菩萨十一不共法;
(12)菩萨不求不愿转轮王位释梵天王之处,而自得之,何以故?菩萨不为色身端严故行道,不为世界眷属荣位名闻称赞故行道,如是之福不求而得,是为菩萨十二不共法;
(13)菩萨住尊贵处长寿诸天,曾见佛者常来拥护,如是劝发应作是行,行是业者能至菩提,是则退法是则进法,如是行者,诸根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天神常以如是随宜劝发,令不违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菩萨十三不共法;
(14)若有凶暴瞋恚恶人,见此菩萨身口心业,不能加恶心得善净,若或有人恼此菩萨忍受不报,令其心净得住于法,若有众生侵害菩萨,不令以此堕于恶道,何以故?菩萨本来已得具足不共善净之愿,若有众生以身口意亲害恼我,令不以此堕于恶道,菩萨净持戒故随顺皆得,是为菩萨十四不共法;
(15)或有众生悭贪不信,不见业行不依果报,不识佛法僧,于诸沙门婆罗门,心不善净不能敬礼,听受其语心不尊重,不生希有之想,是诸众生见此菩萨身口意行仪法语论,心即得净礼敬随顺,便生尊重希有之心,何以故?菩萨得不共法故,是为菩萨十五不共法;
(16)若一切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诸仙大人婆罗门等世界之师,见此菩萨生师尊想,于此诸人名称最胜,又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仙人婆罗门等世界之师,诣此菩萨曲躬礼敬供给使令,诸师弟子亦皆礼敬尊重迎送心念知胜,得是信心,是为菩萨十六不共法;
(17)菩萨所在国界聚落城邑,能修善法离不善法,能化众生护正法者,而生其中得正见,父母所生之处,常为师长礼敬尊重,国界之中众生命中无堕恶道,何以故?菩萨以善法摄众生令行福故,命终之后皆生人天,是为菩萨十七不共法;
(18)菩萨随顺一切助道之法,诸明神通皆具足故,一切诸魔不能得便,是为菩萨十八不共法。
由此观之,菩萨摩诃萨之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确实与诸佛世尊之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之法有所不同。何以故?盖前者,虽已证得『八地(不动地)』以上之菩萨果位,然亦属『因地』学佛修道者,不能与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佛果』者相提并论。
四无畏是指什么
四无畏是指什么
这是指佛在大众中说法时所具有的4种泰然无畏:
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1.一切智无所畏,这是说佛很明白的告诉大众,我是一个具足一切智的人,而无所畏惧;
2.漏尽无所畏,这是说佛很明白的告诉大众,我是一个已经断尽了一切烦恼的人,而无所畏惧;
3.说障碍无所畏,这是说佛很清楚的告诉大众,由于世人都有贪欲、嗔恚和愚痴的惑业,因此障碍了成佛之道,而无所畏惧;
4.说苦道无所畏,这是说佛很明白的告诉大众,戒定慧三学乃是断尽一切痛苦的正道,而无所畏惧。
佛四无畏
佛四无畏
佛对众生说法时有四种的泰然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1 一切智无所谓 佛是真正智慧的人 心中毫无怖畏
2.漏尽无所畏 佛以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怖畏
3.说障道无所畏 于贪恋妙欲及解脱等作障碍法 现前明见 如实宣说 无所怖畏
4.说尽苦道而无所畏 戒定慧是断灭诸苦之正道 远离所治法修习能治法故而无所怖畏
1.2 属于自利 3.4 属于利他
佛陀说的缘起性空具有四种无畏,这四种无畏和佛陀的四无畏有什么关联吗?这四种
四无畏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二种。
《法门名义集》解释: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说障道无畏。说尽苦道无畏。一切智无畏。佛作是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无有人天能如实难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漏尽无畏。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无能如实难言。是漏不尽。乃至不见微畏相。说障道无畏。佛作诚言。我说障法。无能如实难言。受障法不能障道。乃至不见是微畏相。惑法碍圣。名为障道。说尽苦道无畏。佛作诚言。我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行能尽苦。无有人天能如实难言。行是圣人道不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微畏相。能除烦恼。名为尽苦。难不惧名无畏。
智度论四十八明佛之四无畏中法界次第下依智度论释之:一一切智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我为一切正智之人,无些怖心也。二漏尽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我断尽一切烦恼,无些怖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障害佛道之法无些怖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尽苦道无些怖心也。俱舍论二十七曰:‘佛四无畏,如经广说。一正等觉无畏,二漏永尽无畏,三说障法无畏,四说出道无畏。’
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
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
如来十力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
次四无碍智而辩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萨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欲明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门。故次明十力不共等法也。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大菩萨亦分得此智力。但比佛小劣故没不受名
一是处非处力 佛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定相。从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如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恶业尚不得世间乐。何况出世间乐。恶行生天。无有是处。恶行尚不能得生天。何况涅槃。五盖覆心散乱。虽修七觉。而得涅槃。无有是处。五盖覆心。虽修七觉。尚不能得声闻道。心无覆盖。佛道可得。况声闻道。如是等种种。是处不是处。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是初力也
二业智力 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果报。皆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二力也
三定力 佛知一切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三力也
四根力 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四力也
五欲力 佛知他众生种种欲。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五力也
六性力 佛知世间种种无数性。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六力也
七至处道力 佛知一切道至处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七力也
八宿命力佛知种种宿命共相共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尽。我在彼众生中。如是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间。此间生名姓饮食苦乐寿命长短亦如是。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八力也
九天眼力佛天眼净过诸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生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是诸众生恶身口意成就。谤毁圣人邪见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恶道生地狱中。是诸众生。善身口意业成就不谤圣人正见正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善道生天上。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九力也
十漏尽力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智慧解脱。现在法中。自识知我生已尽。持戒已立。不作后有。尽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十力也
如来四无畏
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
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
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见智度论二十五、法界次第下之下。
如来十八不共法
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 (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称十八不共佛法。(一)出自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
(1)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
(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6)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10) 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
(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
(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二)即指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十八种法。此十八种乃诸佛初成道时,于尽智位所修得之法,为余之圣者所无。即唯佛独得十力,除诸惑习气;得四无所畏,说法无怖畏;得三念住,不生欢戚心;得大悲,缘一切有情,得明三苦之行相。
十力为: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偏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
四无所畏为: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说出道无畏。
三念住为:于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恭敬听闻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
(三)有余师所说佛之十八不共法。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举:一切智、功德无量、大悲、智慧中自在、定中自在、变化自在、记别无量、记别不虚、言无失、智慧无减、常施舍行、常观众生、不失念、无烦恼习、无有能如法出其失、无能见顶、足下柔软、得神通波罗蜜故,转众生心令欢喜得度。大抵此不共法皆以智慧为义。另外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之四十不共法品说佛四十不共法,卷十一说四十四不共法,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出佛一百四十不共法。[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毗婆沙论卷十七]
(二)菩萨之十八不共法。出自宝雨经卷四。即:
(一)行施不随他教。
(二)持戒不随他教。
(三)修忍不随他教。
(四)精进不随他教。
(五)静虑不随他教。
(六)般若不随他教。
(七)行于摄事,能摄一切有情。
(八)能解回向。
(九)方便善巧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复能示现于最上乘而得出离。
(十)不退大乘。
十一)善能示现于生死涅槃,而得安乐,言音善巧能随世俗。
(十二)智为前导,虽现前起种种受生,而无所作,离诸过失。
(十三)具足十善身语意业。
(十四)为摄诸有情,恒不舍离,常能忍受一切苦蕴。
(十五)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
(十六)虽于众多苦恼愚夫及声闻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宝坚固清净庄严。
(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时,以缯及水系灌其顶。
(十八)能不舍离诸佛正法示现悕求。
出自自在王菩萨经卷下
菩萨的四不畏是什么
菩萨四无畏:菩萨教化众生时有四种无畏,即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二、尽知法药和知道众生根欲心性,说法无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75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