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世界观分享稿(佛教世界观的心得)

佛教的世界观是什么?
佛陀是创世主吗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良医,能为但众生痛苦诊断处方,服他的药,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药,佛陀也是爱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导,能给众生引导出离世间的苦海,听从佛的引导,必定得度,如果不从引导,也是爱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创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众们仅对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能够实践佛的言教,就等于见佛敬佛,否则,虽然觐见了当时的佛陀,也等于没有见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导师,而不是幻术家及魔术师,他用不著骗人家说‘代人赎罪’,他是教我们一切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宇宙和生命是从那里来的
圣严法师著述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原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薰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在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的结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明。
业,有个人单独造作,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单独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虽然与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业的种类,从大体上说,分有‘共业’及‘不共业’的两大类。
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业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著无数无量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于各类不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体,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体一样。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上有许多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释,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出的出现,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地球形成之后最出的人类,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正像以后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共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万差别。
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众生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的,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类,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共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仍由共业所感。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也有千万差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弟姊妹,也各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生命的来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佛教世界观是怎样的
《缘起虚幻》是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认为,宇宙所有物质现象,皆是各种条件结合成像;虽有表象,并无实质,所以说虚幻。虚幻并不等于什么也没有,不然就说(无)而不说虚幻。用文言解释缘起虚幻,说的再多,也只是形而上空理论、文字游戏,不如用实例比喻来说明缘起幻象道理。
我们用人们最熟悉的小轿车做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小轿车形象在我们看来,是真实存在的,但依照佛教缘起论,小轿车的存在只是缘起幻象,没有实在意义(虽然不乏实用性)。要知道佛教认为小轿车形象虚幻是否准确,我们经过分析便知。小轿车确实由多种条件组合成,这一点无须质疑。我们想象中试着把车轮拆下,再将小车轿顶与车底盘拆开分离,再把发动机离合器等重要部件拆开并散落各处……这时,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此前完整小轿车形象,而是各种形状不同的部件形象。事实告诉我们,完美小轿车形象,并非真实存在,是各种部件结合成象。这种基于多种部件所成的象,不为真实,确实是缘起幻象。以此推想,世界所有物质现象,如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更大天体现象,无一不是众多条件聚集成象;无一不是分子、原子、质子、微粒子……截至目前发现的最基本能量子聚合而成。
佛教缘起虚幻世界观,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符合物理学量子集成世界理论、辩证的世界观。《缘起论》不仅从平面上拓展了我们对世界准确认识,还从立体上加深了我们对世界有无感知。
佛教只承认“如此”当下现实事物世界存在,不承认“如彼”不现实事物世界存在。佛教缘起论认为,所有世界以及万有,缘起时不可说没有,缘谢时不可说有。拿地狱来说,地狱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依照缘起论、不会直接给出有或无的回答。在佛教里,用有和无已经不能准确论断这个世界和一切物质现象是否存在;只能用缘起有、缘谢无来说明。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在其面临的世界现象也不同。因此,地狱对每位众生来说可有可无。比如,我们无缘现出地狱现象,我们就看不到地狱;即使是我们找遍整个宇宙角落,也不会见到属于我们的地狱现象;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没有地狱,只有我们所在的当下现实世界。然而对于有着地狱因缘正处于地狱道的众生来说,只有实实在在的地狱,没有我们这样的人道世界;即使是有着地狱因缘的众生来到我们人道世界,人道世界在它们面前也会变成充满痛苦的地狱世界。同样道理,对于正处于六道轮回中任何一道众生来说,其余五道或四道(畜牲道傍生人道为一道),不会同时空下出现;也就是说,对于该众生来说,其所在此道是为有,其它未出现的彼道对该众生来说根本不存在。
缘起论让我们明白,没有过去的昨天,也没有未来的明天;所谓的昨天,只是现在当下无常变异现象曾经;所谓的明天,只是现在当下无常变异现象的延续或是延伸。唯有此时此刻此地此现象,才真正暂时属于我们。我们依照传统知识、想象到的过去世界现象和未来世界现象,根本不存在…………
这就是佛教缘起虚幻的世界观!
佛教世界观很有趣,能够解释我们更多疑惑,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颠簸不破的真理!
佛教怎么看世界学习体会
如我粗浅的所知,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但是因为太过宏大,所以我只能试着为您解答一下,有不对望指正。
选取佛教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世界观之一,出自龙树菩萨《中观论》中的「真俗二谛」,真俗二谛又称「胜义谛和世俗谛」。
我们先来看世俗谛,简单说俗谛肯定的是世间千差万别依缘起产生的「相」,比如你我他她它太阳月亮山河大地喜怒哀乐饿困渴累种种,这些差别「相」是显现的。
但,是这里同时不得不提到胜义谛,真谛认为这些差别相虽然显现但其本「性」却是空的、非实有的、无自性的,比如一本书是由一页页纸组成的,但你能说纸是书吗?把装订拆开让纸散落,书还在吗?书消失了吗?
所以可以简单讲,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佛教世界观,是在说世间一切都是「相显性空」的。
当然,这里是选取了一个有代表性的佛教世界观为您简单解释一下,法海无涯,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观点我也需要继续了解学习。希望所答能为您解惑。顺祝您四时吉祥。
如何理解“佛教的世界观”,用一百个字左右回答
佛教的世界观主要就是:缘起、无常、无我、轮回
缘起: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因缘散去而灭,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
无常:世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迅速变易的,没有不变的东西。
无我:没有一个不变的灵魂,也没有一个不变恒常的我,究竟来说生命只是因缘相续不断生灭的名色法。
轮回:众生因为业而在六道轮回,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善业投生为天、人,恶业投生到恶道。
同时,佛教不仅有世界观,还有“出世界观”,也就是涅槃。
众生因为贪爱、无明而轮回,通过戒定慧的次第消除烦恼,即可以脱离轮回,进入不生不灭、恒常清净的涅槃境界。
《佛教世界观》读后感
今日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为什么说是“终于”呢?因为我记得我是从十月份开始读的,读的期间“磕磕绊绊”,到了今日才读完了这本书,收获挺多的。
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因为每次读的时候心很静,虽然前中部分关于佛教的一些术语、理论看不懂,但也仍然不能阻挡文字背后透过来的那股温和的气息,让人觉得很舒服。即便这样,我还是因为懒或者莫名其妙就中断了阅读,是之谓“磕磕绊绊”。终于,这几日总觉得是时候理理自己的内在了,便拿起这本书,借着书里的力量,开始逐步地走近自己。
我在读完后,摘抄了笔记。里面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是“心”。心是什么?心是内在,是万相之源。是故谓之,相由心生。我很好奇,没有了心的话,便是一片空寂么。那作为“我”的意识呢?与道融合了么,与众生融合了么?是故打坐的一个步骤是将念头的出发点定住,便是将众相的源头——心定住,从而在那个临界点寻找本源的力量。
我很喜欢的两句话——“故吾谓之求道者,求之三教,不若求于自心。”、“儒释道皆以心为本,以道为尊。”。在我原本的认知当中,便没有刻意去区分宗教或者是宗教中的派别。一是因为,看这方面时内容看不进去,看了也记不住= =;二是认为没必要,任他何门何规,终究是要去探寻大道的,只是方法和选择不同罢了。于我,把握住本质便好了。
很喜欢书里对内在的认知,读后像是懂了为什么高三时,把几乎所有精力投入在学习中,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些对内心的投入。也知道了自己为何放慢了学习的进度,把这本书读完的原因——梳理好内在,以便以一个更好地角度观外事,做自己。
在修行的过程中,知空随缘,以平常心做好当下。注重内在的修养,多读圣贤书,和光同尘,做一位随性的观察者,把住本心、真性,做自己,然后在世中,以心为本,以道为尊。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75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