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心理(佛教的心态)

佛说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这是教科书的定义,我不喜欢,太没诗意。我一直认为心理学就是一种哲学,是牵扯着我们活着的最基础的东西。
莲花生大士:
佛教认为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产生苦乐,创造生死。早很多年,我们以为心有很多功能,现在文明告诉我们这些功能全在于脑。而心,我们最熟知的功能,就是提供输送血液的动力。很显然,这里说的当然不是生理意义上的心。
现在我们依旧谈心,看似进步,其实所谈的不过一些思想和情绪而已,包括学者们和很多心理学专家,探讨心研究心,看到的也只是心的投射。
佛说:心是所有投影升起的地方,却不曾有人真正到过。
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哲学上争了很多年。你觉得现有文明有解释了么?你是否有过科学无法解释的经验?
我们把生命造成黑暗狭小的笼子,却又把它当成整个宇宙。我们被关在这个笼子里,总以固有的三观去探视世事,像只坐在井底的青蛙。
心有很多层面。
第一是凡夫心。凡夫心是会思考、谋划、欲求的心,是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情绪与思想的心。它不停地改变,像风口的烛火,始终受制于外在影响、习性和境遇。
通俗来讲,就是我们的“日常心”。
天地孕育万物,千姿百态,凡夫心区别你我,有分别有相对,有执着有拒绝,看众生谓百相。
叔本华说:我即他人,人皆众生。 当看你看我皆是生命,看山看水皆有灵性,即开始超脱凡夫心,见到百相之后的本性,那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谓“众生无相”。
那便是心的第二层,心的本性。其实它就隐在日常心之中,被瞬息变化的心念和情绪蒙蔽。
心的本性是纯净原始的觉知,称得上当下明智、清晰、辉煌和觉照的本觉。也可以说是知识本身的知识。(有木有一点像“元认知”的概念?)
历史上的圣人和神秘家,用不同的名词来修饰他们的开悟境界,也给予了不同的面目和诠释,但其实,他们都是在经验根本的心性。基督和犹太称其为“上帝”,印度教成为“湿婆”“婆罗门”等,佛教徒称之为“佛性”。 所有宗教的核心,都有一个基本的真理。而他们的教义,就是让我们用这一生,去体悟和演化这个真理。
我们提到佛祖,会想到乔达太子·摩悉达多太子,他证悟之后,传示数百万人以精神修持之道。佛陀是根除痛苦和挫折的人,他发现了恒常不死的快乐和祥和。但在这个老人跌倒都要思考扶不扶的时代,这种境界像是幻想与梦境一般无法企及。我们似乎忘记,佛陀也只是一个人,与你我无异。任何人只要从愚痴中觉悟,并打开他的广大智慧宝藏,都可成佛陀。每个人都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
可惜,当佛陀证悟后,他最想要做的是现实每个人都有心性,要大家完全分享他的体悟。遗憾的是,尽管他无限慈悲,我们还是很难证悟。
我们心的本性被凡夫心包裹得密不透风。把自己装进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却以为自己跟外界完全连接。
也无需失望。佛性总是圆满具足的。诸佛的智慧不能让我们的佛性更圆来混乱的生活也无法污染我们的佛性。佛性像我们头顶的天空,有时候乌云密布,但我们知道,乌云之上,有无垠的蓝空。
我们必须牢记:云不是天空,也不“属于”天空。它们只是悬挂在那儿,以稍带滑过和无所归属的模样经过,从来不曾弄脏天空或在天空画下任何记号。
佛性就在天空般的心性中,全然开放,自由和无边无际。
我们能够感受和看到藏族人对于佛性的追求,他们几乎投注全部心力追求证悟。而现代文明对此毫无认识,作家和知识分子机会不曾写过;当代哲学家不直接谈心性;大部分科学家则全然否认心性存在的可能。大众文化中,心性毫无立足之地。 我们受到的教告诉我们:出了身体所能认知的世界,一切都是不真实的。
可是,有时候我们还是会瞥见心性啊。可能在欣赏一首优美的曲子或徜徉在宁静清澈的大自然时,在品尝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在我们看雪花翩翩飘下,看太阳从山后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神秘缥缈地投进屋内……你是否曾体验到光明、安详、喜悦,有那么一刻时间似乎停止,你什么都不需要内心却无比富足,那就是心性的显现,它曾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奇妙得令人终生难忘。
信仰佛教的人是不是有心理问题?
有两种人最易信仰佛教:一种是什么知识都没有的,有可能一说就信,一种是高级知识分子,爱思考人生至理,如哲学家、物理学家、艺术家。当年大才子陈叔同突然出家,震惊全国,但没有人说他有心理问题或是感情危机,因为他经过学佛,认为佛教完美地解决了心的解脱这个问题。当代大科学家朱清时,物理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2012年当选“中国教育年度声音”。谁能想到他竟然相信佛教呢,他研究佛教后,对佛教与现代物理学惊人的相通。如果有人说他有心理问题,怕这个人要被人认为是心理疾病。不易信的,就是中间的人,自认为有知识,对佛学却看不懂、搞不清,或者干脆对佛学盲目否定。
佛教与心理学治疗
佛教与心理学治疗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是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义上,这种宗教的教义的来源是宇宙万物合一的体验。佛教符合这种特征。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历史学家威尔士(H.G Wells)写道:在人类编年史上,相比其他影响,佛教对促进世界文明与真正的文化的进步贡献更大。佛教是一种关乎生活方式的哲学,它旨在减少不安和痛苦,提高思维的清晰度(智慧),使内心更为平静且行为更趋于道德(慈悲),这会使得生活更愉快,更具适应能力。
佛教的基础是“心”。万物以心为前导,心主导一切并创造一切。佛教心理学以动态的方式定义精神生活。如今很多心理学家接受了人类“心”的本质是动态的观点。在西方心理学中,“心”一般被定义为有组织的整体,它涵括了物理结构和作用程序,有意识、无意识,以及哲学意义上的内在精神,而不是强调这些策划与作用的心理上的实体和基础。
当代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科学。这个定义表明了心理学是从哲学和生物学两门母学科中应运而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教授还在其关于意识的著作中效仿了佛陀的教言。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
人类心识(Human Mind)
心(mind)被认为是知觉、自我意识、思维、信念、记忆、希望、欲望、意愿、判断、分析、评估、推理等之所在。二元论者认为,心(mind)是一种非物质实体,能感知任何独立于身体而存在的实体。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则把心(mind)看作大脑本身,或视作一种自然产物,也即是与大脑分离却由大脑运作产生的实体。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心(mind)是一系列被简化为大脑的、神经的和生理的过程或活动的统称。佛教采取的方法是观察和理解。这是一种对心(mind)的科学态度。而佛法所教导的一些基本的哲学教义正越来越多地被新的科学发现所证实。
人类灵魂(Human Psyche)
佛教认为,人类心灵存在九个层面。前五个对应五种感官,它们分别被称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其余四个隶属于心识层面。第六识控制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感知。第七识关系到我们的内在精神世界,并指导我们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第八识是业的储存之处(阿赖耶识)。第九识是所有灵性的基础,被称为阿摩罗识(Amala),意为清净和无垢。
人类大脑
人类大脑是一个复杂的器官。大脑产生混合化学反应的电信号,使身体的各部分得以交流。神经把这些信号传遍整个身体。许多细胞核、电路、系统和网络构成大脑机能并形成感知、行为指令、反射、直觉、情感等综合活动。
宗教的概念
“宗教”一词可以从不同方面加以理解:把它作为一种内在的体验,一门神学或知识性及系统化的学说,一种伦理的基础或来源以及文化中的一个要素。不同学者就其性质和意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认为,在其他方面,宗教是一种系统化的教育,人类能通过它来训练自已,先在自身人格和社交方面做出理想的改变,接着提高责任感,并由此与自身所属的宇宙之间建立更为恰当的关系。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宗教是对我们‘道德原则是不可违犯的`法律’的认可”。佛陀对于宗教生活的启示是:“远离一切恶行,通过行善和净化心灵来培育生命。”
佛教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被定义为心理治疗师和患者之间的互动,旨在使患者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从一种不适应的状态转变为较适应的状态。心理治疗师能控制或消除令人不快和痛苦的症状,从而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机能。佛陀是一位独一无二的心理治疗师。他也被视为无与伦比的医生。佛教心理学能应用在现代世界并被现代心理治疗师们积极地使用。佛陀对四圣谛的开示堪比一位医生。佛陀首先确诊疾病, 苦是疾病的根源。有时,佛陀更关心治疗的结果而非客观的分析。
佛教中苦的概念
佛教中苦的概念有很深的哲学含义。它不仅仅是平常的人类痛苦。将佛法传译至西方语境之下时会把英语的语言和词汇强加到佛法上。法国哲学家阿纳托尔·法郎士(Anatole France)将巴利语的“苦”(Duhkha,意为一种普遍的疾病)翻译为狭隘的“受苦”(suffering)。以致于许多西方学者误解了佛教“苦”的概念的最初含义。精神病理学的DSM系统对于根本性的痛苦表现在精神和心理上的症状有很好的描述, 具体有抑郁症、自杀、恐惧症、焦虑症、性变态、(毒品、药物或其他事物)成瘾、暴力倾向、精神病等等。
佛教和弗洛伊德理论
比西方心理学的创始人们早2400多年,佛陀就认识到心的潜意识活动——无论是个体的还是集体的重要性。就弗洛伊德(Freud)结构假说而论,佛陀的教义很容易被理解。追求感官享受只不过是本我(Id)的活动。佛教特别强调,通过寻求感官愉悦来满足本我,不会带来心理健康或幸福。佛教认为,完美的心理健康只有当完全根除这种渴望时才能获得。佛教的目的在于,通过健康的完善,去除哪怕是正常的心理不适与不快。
埃里克·弗洛姆(Eric Fromm)指出弗洛伊德的最终目标是完全消除本我。他引用弗洛伊德的话说:“代替本我的将是自我(Ego)。”这似乎是支持了佛教的观点。“苦” (Duhkha)或焦虑是由于某些经历的个性化而产生的体验。这种焦虑是对永恒的渴望与现实的不稳定两者冲突的结果。佛教承认情感的心理过程或情绪的激动兴奋都根植于认知的心理过程,诸如概念的形成或经验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三种不同层次的意识:
1) 意识
2) 前意识
3) 无意识
弗洛伊德提到无意识是人类行为背后的主要驱动力。心理分析理论的系统结构就是以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心理过程的关系为基础的。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有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与社会的规则和禁忌存在着固有的冲突。而佛教认为,本我冲动可以被解释为“贪爱”(Tanha)或者渴望。
荣格疗法和佛教
卡尔·荣格(Carl Jung)以积极的姿态看待人类(对人类的评价很高),并认为他们天生就倾向于在这个世界上制造个人印记。在佛教与荣格之间有些相似的地方,如佛教的因果律与荣格的共时性概念;佛教的业力法则和荣格的原始意象;佛教的第九识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以及最后,佛教和荣格关于精神、物质和时间的理念。
荣格相信灵魂是由相互依存的系统组成的,而这些系统又是由能形成一致性和方向性,并操控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的意识组成的。个人无意识包含了被遗忘或被压抑的部分,那些有意识思维中已经丢失但仍可被恢复的东西。集体无意识是不涉及任何个人经验的超个人或非个人意识。
业的概念
“业”(Karma)是梵文,意为“行动”。它表示由于因果律的作用力,每个行动都会产生下一个行动,由此形成一个连续不断、永久存在的链条。一方面,我们的业力通过思维、语言、行为而产生(根据牛顿的第三定律,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另一方面,每一个念头、语言和行为又体现了我们的业力。有些因果效力是潜在的,它们会在未来显露出来,而那些已经显示出来的,其实就是我们的现状。因此,业力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事实上,我们过去所造的所有业因果对我们当下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
生命之轮或者说“轮回”(Sansara)是一个古老的象征,在佛教和印度教中有着相同的含义。它象征着出生、活着和死亡的循环。当一期轮转结束,生命又以重生的方式再次开始。“业”这个词是指意志行动以及这些行动所产生出的力量。业的观念在乔达摩·悉达多(Siddhartha Gautama)时代之前就存在于古老的印度哲学中了,之后它也成为了佛教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业因果的法则说明在道德品质、意志行动的能力水平以及由此产生的状态之间存在着联系。佛教把业力理解成一种自然法则。没有比这更高的存在,没有审判,没有神的干预,也没有主宰人类命运的上帝,只有业因果的法则在恒时运作。
佛教徒认为,业力报应的过程可以跨越一期生命。重生或转世一直是佛教的一个重要信条。它通常被比作生命之轮的运转(轮回)。它是成千上万次反复不断地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出生的过程。
生命的生理和心理方面
佛教认为,生命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不可分割。其中一方面的体验会影响到另一方面。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永恒的,因为它是永恒存在之宇宙的一部分。生命是一个多重强制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生命体从受精或有丝分裂到死亡之间,没有人可以创造或毁灭的一段进行过程。佛教关于生命永恒的观念相当于物质和能量守恒的物理定律。根据该定律,物质和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换成了不同的形式。此外,佛教还肯定,宇宙既不是由一个初始的因所创造,也不会迈向终极目标。由于生命本身固有的重生能力,宇宙始终存在着。
佛教和解构主义理论
早在2600多年之前,佛教就已经提出了一些与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关的代表性观点。主体和形式的缺失(空),意义和真理的去中心化/多样性(绝对/相对),量子力学和缘起法——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指向佛教和后现代之间的相似之处。佛教解放并提供了一窥究竟的视角,一种对根本空性以及当下空性的超然领悟,这种存在与精神的空性即是佛教和心理学都在努力使之减轻痛苦并把握的心灵本质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对二十世纪各种理论和哲学运动的一种综合回应,包括胡塞尔的现象学、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我们描述意识和心的能力取决于我们为这种描述而建构的语言和词汇的能力。语言就是观察能力。意识更像是当下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在的空间和时间,并无限扩展到宇宙。这不仅是利用现行空间模式把意识理解和描述为空间和时间,实际上,它就“是”空间和时间。正如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所说:“书写主题的缺席即其内容或所指物的缺席”。解构主义,作为与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紧密相关的概念体系,已成为一种被主要运用在语言学、文学和哲学中的分析策略。
雅克·德里达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批判形而上学及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哲学与写作的影响。他否定西方哲学的两个主要特征:意义是基于形而上学的存在,以及时间终将趋向完结。德里达提出了两个主要另类观点:意义是一种有无限差异的语言系统,而书写优先于言语。
涅槃的概念
涅槃(梵语为Nibbana)是解脱的最终成就。它代表一种没有贪、嗔、痴烦恼的状态,因而是一种内心高度平静和内敛的境界。据说涅槃后心不再反反复复,而是已经获得了永恒,也可以说是解脱了。这比宁静、冷静及平和的含义更进一步:涅槃的实现相当于无明的终止,即某种想要生生世世永存,以及某种导致(及引起)爱欲、心识、出生、死亡、贪、嗔、痴、无明的因。因此涅槃既不是一个地方也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有待于证悟的绝对真相。
“佛教并不总是一个知见亦或信仰的问题。佛陀教法是引导(Ehi-Passiko),邀请你自己去看,而不是去信。”——罗睺罗法师(Ven.Dr.W.Rahula)《佛陀的启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 ;
长期以来,一种所谓“大善”的东西——佛教,却给我造成了心理阴影!求心理医生解救。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而且佛教不是神学,是无神论,佛教否定宇宙是所谓神的创造。佛教与社会本来没有干扰,您所看见的现象只不过个别人所导致的。人间佛教的思想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佛教不是像***那样是强行攻进中国的,是中国的皇帝以及百姓所接受的。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而您不要太怕。大不了不做坏事,多做好事呗。佛教也是为了大家好啊!佛经里面有很多很好的思想,比如一切众生,无论贫富、无论地位都是平等的。
佛是真平等者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社会背景来观察: 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等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我想‘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一定还有些同学们不太清楚,这儿我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 ‘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把平等的观念,不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 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不过是没有佛教说的如此透彻罢了。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 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为懂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凭著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何而来?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别人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么‘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 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 X=神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 X=神=Y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说: ‘“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一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一型的箭?笛羽是那种毛制的,笛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如此;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 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的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话题稍为扯远了,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 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 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那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那里?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 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著「妙有’的‘真空’。 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的‘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那里有创造万物的‘神’?那有被创造的‘万物’呀?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为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以及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少数的后者之一的。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之中,佛教一直与其他的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佛教从来没有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 ‘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 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 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著: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的,也因此而莫明其妙地跟著受苦了。 依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遗传。不过;我只听说过某些疾病会遗传,没有听说过‘罪’也会遗传的。除了古代专制野蛮时代,一人犯罪,全族会遭受诛连,以致被斩尽杀绝而外;现在任何一个进步的文明国家,父亲犯罪,父亲坐牢,跟妻子儿女扯不上半点关系的。 而佛教就是这样主张: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儿子也不能代替父亲受罪。) 我有一个要好知己,他本来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以前我们常为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境’的故事,辩得面红耳赤。 以下是我们当时的谈话: ‘亚当他们为什么会被赶出乐园的?’我问。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他违抗了神的命令。’ ‘请问神是全知全能的吗?’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请问全知全能的神事先晓得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吗?’ ‘不知道的,因为神要试验亚当、夏娃是否听他的话。’ ‘既然神事先不知道,那么他还能被称作全知全能吗?’ ‘咦?喔,错了,上帝事先当然是知道夏哇会受不了引诱的。因为他是全知全能的主呀!我真该死,刚才我冒渎了神,说他事先不知道。’我的朋友见风转舵,可是他没想到另一边也是死巷呀!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却还要让毒蛇来引诱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后还要惩罚他们。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纳人于罪吗?’ ‘咦?’我的朋友终于为之语塞。 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胡里胡涂地被赶了出来的。我们也是这样胡里胡涂地跟著受苦了。 不管如何,神的话总是对的,违抗神的话,后果就是这样悲惨。但是神自己却不自我反省,他自己的‘话’是否合理?是否自相矛盾?是否太武断?太专制? 除此以外,在各种宗教经典中,时常记载神因人的不听话而震怒的故事,处罚的方式包括用惨绝人寰的洪水来淹没人类;用瘟疫来杀害人类。 在佛教经典里,绝对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记载,更不会有这种残酷、无情的处罚方式。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们所看到他们的导师,总是和颜悦色,慈悲安祥的,他对好人如此,对坏人也是如此。 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他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一再地垂询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 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 佛也在最后的遗教时说:‘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压迫别人,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这是多么慈祥,多么感人的遗教啊! 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教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我想是举世无双的吧? 朋友们,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爱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欢迎有研究精神,有独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聪明的同学们来研究佛法,佛教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和尚们天天念的佛教的经文应该也算是一种心理暗示吧?佛教应该也能和心理学沾上点边吧?
如果你没有信仰,那么佛教就是一门最实用的心理学。
但是僧人每天诵经,绝非心理暗示,而是不断的累积自身的正能量,以达到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77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