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为什么说不能两舌(为什么佛语说一沙一世界)

佛语讲“两舌”究竟何意
两舌:挑拨离间.
妄言:说谎话.
恶口:语言恶毒
(绮语:说话不着边际.)
以上是佛教关于口的四项恶缘.都能够导致恶的果报.
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 出自哪里
出自 《佛说灌顶三皈五戒带佩护身咒经》卷第三 大正藏 No. 1123-4
东晋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佛语执持长者:「汝审能尔者可礼敬三宝。」
执持长者即便胡跪合掌礼佛。
佛於是与受三归已。归三宝竟。佛言:「当有三十六善神王,随逐护汝身。」
佛复告言:「善男子,汝能远恶,求善知识,世之希有。我当更授汝五戒之法。」
佛言:「第一不杀;第二不盗;第三不邪婬;第四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第五不饮酒。」
长者执持已,受三归及五戒竟。
佛语长者:「汝能持是归戒,游行之处可无所畏。戒神二十五、归神三十六,常随护汝。外诸恶魔无敢当汝者。」
长者从佛受归戒竟。佛为说法,欢喜信解,礼佛而去。
佛道基督回教进,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们是怎么看的?
阿弥陀佛!师兄,世间没有是非!一切的是非皆是人为的安立。是站在一个角度上,分别和取舍而生的。我们每一个众生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上,安立一系列的观念,认为正确,然后加以执着,评判他人。殊不知,自己已在陷坑之中,而不自觉知。生无量是非,造无量口业,却以为点化世人,甚为可怖!当知因果不虚,口业之因,必受口业之报。这一切的根源,皆来自观念的执着当真,嗔心致恶口,贪心生绮语,一切争执纠缠,皆是竞相造业,同入三涂!
故而佛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当我们为自己的知见而争执不休之时,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我认为对的这个观念,真的是对吗?世上真的有对错是非吗?
佛法是解脱的大法,是圆融无碍的教育,令我们逐渐地开启智慧,遍知一切角度,而不执着任何一个角度,不深陷其中,不被一切是非、对错、恩怨、善恶等等对立观念所缠绕束缚,跳出一切有为造作的泥潭,归趣清净无染福慧圆满的涅槃之境。
我们初入佛门,若是所依法,即依解脱法,清净法,不依缠绕法,圈子法。一切的法,用以反观我们的内心,观照我们的贪嗔痴减少了没有?观照我们的是非恩怨对错善恶观念放下了没有?而不是以此法义,来衡量全世界,来点评全世界。一切世界任何枝枝叶叶皆因我们的心而幻现,若将内心分别执着之根拔除,一切对立观念不复存在。如此修行,是真修行!
他人若执观念,当知因缘所生所致,他非我不非,我非必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师兄,如佛所教,慈悲一切众生,不论他们是哪宗、哪派,哪道,哪类,皆以慈心相对,不生嗔怨。远离一切是非恩怨,远离一切贪嗔痴之念,我们都走在这样的路上,愿我们大家共同勉励,一起努力!出离生死苦海,归无余涅槃境!
---------------------------------------------------------------------------------------------------------------------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悔,祸必灭己。”------《佛说四十二章经》。
古人谓:“行己之要,自不妄语始。”况学出世之道乎?经载:沙弥轻笑一老比丘,读经声如狗吠。而老比丘者,是阿罗汉,因教沙弥急忏,仅免地狱,犹堕狗身。恶言一句,为害至此。故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沙弥律仪》要略。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菩萨戒本》。
“佛告阿难。云何名五百亿刺林地狱。刺林地狱者。八千由旬满中铁刺。一一刺端有十二剑。树上复有大热铁钳。世间自有愚痴众生。恶口两舌绮语不义语。调戏无节枉说是非。说经典过。毁论义师。如此罪报命欲终时。咽燥舌干。即作此念。得一利刺刺颈出血。令众脉间流注众水不亦快乎。作是念时。狱卒罗刹。化作父母手执月珠。珠头生刺持用拟口。如水欲渧。罪人欢喜。我所愿者今已得果。作是念已气绝命终。如大电顷生刺林间。既生之后狱卒罗刹。手执铁钳拔舌令出。八十铁牛有大铁犁耕破其舌。刺林诸树有风吹来扑打其躯。一日一夜六百生六百死。过是已后得生人中。唇咃面皱语言蹇吃。如此罪人。体生诸创脓血盈流。经五百世人所恶见。过是已后。虽有所说人不信受。遇善知识发菩提心。”------《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五》观佛心品第四。
阿难复白佛言:“世间人及弟子,恶意向师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
佛语阿难:“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宁持万石弩自射身,不可恶意向之。”
佛言:“阿难!自射身为痛不?”
阿难言:“甚痛!甚痛!世尊!”
佛言:“人持恶意向道德人、其善师者,痛剧弩射身也。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不可轻嫉,见善代其欢喜。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曾往昔于俱留孙如来法中。出家为道。自恃多闻修持净戒。常怀憍慢傲逸之心。又行头陀少欲知足。于是功德复生执著。尔时有二说法比丘。多诸 亲友名闻利养。汝于是人以悭嫉心。妄言诽谤行淫欲事。是时法师亲友眷属。由汝离间说其重过。皆令疑惑不生信受。彼诸众生于是法师。无随顺心断诸善根。是故汝等由斯恶业 。已于六十百千岁中。生阿鼻地狱。余业未尽。复于四十百千岁中。生等活地狱。余业未尽。复于二十百千岁中。生黑绳地狱。余业未尽。复于六十百千岁中。生烧热地狱。从彼 殁已还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以残业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钝。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见。诽谤轻贱戏弄欺嫌。常生边地贫穷下劣。丧失财宝资生艰 难。不为众人尊重敬爱。从此殁已。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还于边地下劣家生。匮乏饥冻为人诽谤。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设欲修行。多诸留难。虽暂发起智慧光明。以业障 故。寻复还没。汝等从彼五百岁后。是诸业障尔乃消灭。于后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时彼佛当为汝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关于这段佛语是从那里来的?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善哉,末学只知道以下几句出自后汉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人译的《佛说四十二章经》。汉明帝派人到西域请佛经,请到即是此二人,所以《四十二章经》算是我国翻译的最早的佛经,语言比较朴素,没有太多的神话渲染。我听着其他几句话的口吻,和以下几句类似,当是此二人翻译的其他佛经吧: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者。杀。盗。淫。
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意三者。嫉。恚。疑。
佛曰: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镇难。
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佛曰: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曰: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语中说的十善和十恶是哪十善哪十恶?
十善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十恶”,最初佛教中的一个用语,指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十恶”的具体内容,《佛说未曾有经》中说:“起罪之由,为身、口、意。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为十恶,受恶罪报。我国古代的封建刑法制度中亦有“十恶”之名,它是在西汉的“大逆不道不敬”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齐河清三年,尚书令、赵郡王等奏上《齐律》十二篇,“列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现代社会的十恶: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86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