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是不是都听别人的话(学佛是不是都听别人的话呢)

我有个疑问,为何每个人嘴里讲出来的佛法与认知都不同?到底该信还是不该信别人说的话?
佛涅槃的时候,阿难问佛四件事情。1.佛陀涅槃后,以谁为师?2.“佛陀涅槃后,以什么安住?”3.“佛陀涅槃后,恶人如何调伏?”4.“佛陀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叫人起信?佛陀慈祥地回答:“阿难!你和大家要记住,你们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安住,遇到恶人时,默摈置之,经首安立‘如是我闻’, 便会令人起信。你们依法而行,就是与佛陀的法身常住。”因为我等都是凡夫,难免对佛经造成误解。所以依止大善知识,能令你悟入佛学知见。明白佛所说的意思。至于说从每个人嘴里说出来的不同。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主观的判断,不一定就正确。佛经里面没有两样的话。若有的话就是你自己理解错误。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金刚经》如果符合佛意就信,不符合佛意就舍。佛法重在修持,不是光让你看。那样还是无法得到解脱。
南怀瑾文汇:学佛不要不说人话,搞得一身佛气等
nwt176
昨天听一新识朋友谈及有些人好时满嘴阿弥陀佛翻脸时污言秽语的虚伪时,不仅又想起了已故的南怀瑾。
南怀瑾把"佛"分的很清楚:佛法,佛学和佛教。强调研修佛法,把佛法当做研究生死的科学。不要一身佛气。更会骂人,当然是经得起骂的修行者。
南怀瑾不一定是修为最高,最正确的,但他让人敬佩的是不玄乎,客观,真实,博学,且跟得上时代,自律律人。从体型管理上,他至少比大腹便便的大师们更让人不厌,而前不久也听了南怀瑾告诫龙泉市学诚的录音,没想到学诚被他预言说中,"依师"一时成了业内笑话和耻辱。
南怀瑾:不要搞得一身佛气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不是遇见佛,而是遇见自己
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练心
南一鹏谈父亲:跟南怀瑾学佛者常被骂蒙
南怀瑾:研佛法,敬佛学,远佛教
南怀瑾:重回宗教哲学哲学三合一文明
南怀瑾:学佛要从科学角度出发
南怀瑾:嘴巴上玩弄玩弄就是禅?
南怀瑾谈武术
佛的意思是觉者,讲得是精进,可很多人却拿它愚人或自愚。
现在流行伪佛系,这种人软性自负,油盐不进,不说人话,消极自缚...
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可是,有人却拿佛法来固化自己的贪嗔痴,分别心,与人争,而忘了自修。
还有一种则相反,用佛系来掩饰自己的逃避,动不动接纳,却陷入轻松愁的恶性循环。
当一个人不会在乎别人的态度,只会用吸星大法从比人那【榨取】智慧高效能完善自己,实现精进与和谐,那就是真佛系了。
自己学佛能和别人说吗?
我个人的看法:如果自己审视自己还不能做到佛弟子的准则,或者说基本上的佛弟子行为规范,那么不要以佛弟子自居。当然,内心可以认自己为佛弟子,这是督促自己向佛自修。但是对外不要以“信佛”自居或标榜。因为自己并未做到佛教的要求,如果以“信佛”或“佛教徒”标榜,会有失真的成分。自我审视自己是否对于佛所教导的有信心。是否能够理解和遵守佛的教导等等,如果有十足的信心才有底气说自己是一个“信佛者”。否则的话自己起心动念,习气上都有过失,况且行为上不能做到如法,由此会令他人升起不正念,由此对于佛教佛法生出外念,由此障碍他人正知正觉,所以也是我们自己的过失。
信徒不能随便代言宗教,否则宗教将会因为信徒的个人行为而被人理解。信徒行为正,则他人理解正,信徒行为不正,则他人容易不正解。由此过失信徒有责。
相比之下,“学佛”这个称为则更加谦虚谨慎。也就是说自己是个凡人,而且是不排除有很多缺点的凡人,刚开始学习佛教佛法,还不能做到正信端正。首先发心上就多了几分谦虚和自觉。
但是对于他人来说,“学佛”也不意味着能够冷静的被理解,所以最好不要以某一种称谓自居,我们可以用佛教佛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及对待他人的看法。当然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对于佛教佛理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我们行为上端正自己,以佛理来感召他人,这样更为妥当。而不是说张嘴闭嘴将“佛弟子”来自我称谓。这不好,特别是对于佛教不理解的人,提出看似“对立”的观点,我们就产生“仇视”,这更是过失,所以最好冷静的处理。
我们学佛,向佛我们自己知道,对于自己的不足要力求改进,但不必要求别人视自己正确,我们自知正确即可。一切也为别人正知觉悟为上,可以先令其感悟觉察,然后以佛理解析,由此令其从内心感悟佛教,从而理解认可佛教。而不是说你必须服从,只有我是对的。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不要因为向天堂的意愿而走向地狱。我们往往以为自己学佛信佛是绝对正确,从而一味要求别人接受和认可,由此行为上不够谨慎,造成了很多人误解佛教,从而耽误觉悟。这是造了恶因...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94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