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的延续为什么离不开世间众生的因缘(佛法的延续为什么离不开世间众生的因缘呢)

学佛百科2023-04-04116

六祖为什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六祖坛经里六祖惠能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给读者的信息是,佛法是佛祖造出来的吗?不!佛法在世间成为一个现实,那么就要“不离世间觉” 。佛祖也有凡人的一面,他首先穿衣吃饭才开始讲经,因此,学佛不能“从经到经”。

六祖惠能教导弟子学佛的理念是,要尊重实际,要结合实际,要在实际中悟出规律,明白道理。这样学佛,才能使“大智慧到彼岸”。惠能虽然目不识丁,但他将自己的曲折经历与学佛结合了起来,因此他所学所悟的佛法的确在“不离世间觉”中所得。

扩展资料:

六祖惠能认为“佛法在世间”,肯定了万事万物的规律存在于世界之间,他坚决反对“离世求佛法”。惠能强调用心,可以说是他在感悟世界,理解世界,认识世界中强调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他认为“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

怎样理解六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法如,一切法如」。到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然后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盘不二。将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法法是心,尘尘是道。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如果离开现实生活而寻道觅法,反而会离道更远。佛法就在你的烦恼之中,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你觉悟到世间如幻如化,必然是在世间才能觉悟到,觉悟与世间是不能相离的,没有世间,你又哪儿去求觉悟呢?哪儿去找菩提呢?要知道,从体上讲,菩提和烦恼是没有两样的,千万不要离开了自己的烦恼去求菩提。学佛之人若无法将佛法落实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从身、口、意三业之中彻底的反省与改变自己,以得到革新与超越,那么,你对佛法的追求将也会是虚妄一场。

说到修佛学佛修行,很多人认为,找个清静的地方,远离这个世间红尘才可修,或者搞个闭关、出家才能修,却不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将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法法是心,尘尘是道。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行住坐卧乃至吃饭穿衣、种地砍柴、游山玩水,无不是参禅悟道。如果离开现实生活而寻道觅法,反而会离道更远。

一切修行不能离开世间,离开世间的修行永不可能成就。

一切如来示现八正道成佛,必然是在世间。

一切菩萨必然入世、度生。

一切大罗汉即便经过八万四千大劫,还是要回到世间,还是要入世度生。

一切世界有三界,跳出三界,却无个第四界可去,仍然是在三界入世度生。

若是修不好世间法,而妄图修行成佛,是没有可能的。

即便是带业往生,在极乐世界修行,也只是暂时不还旧债,迟早还是要来这个世界了清债务,绝不是永不再来的。

正如南怀瑾老先生在《南禅七日》里所讲,成佛做祖了怎么样,还是要来渡众生的。

所以修好世间法很重要,是基础。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这是许多学佛人背得烂熟的话;在六祖许多精辟的语句中,这也是其中的一句。说来容易,真正理解了、实行了的人还是少见啊!佛法就在你的烦恼之中,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你觉悟到世间如幻如化,必然是在世间才能觉悟到,觉悟与世间是不能相离的,没有世间,你又哪儿去求觉悟呢?哪儿去找菩提呢?要知道,从体上讲,菩提和烦恼是没有两样的,千万不要离开了自己的烦恼去求菩提。烦恼都不会用,喜怒哀乐都没有了,你说这象什么佛!该喜则喜,该怒则怒,喜怒哀乐的本性就是菩提。佛经上说:“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以第一义不二故。”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没有回头时,胡作非为是张三,回头后,安分守己、助人为乐的还是那个张三。回头做好事的那个力量,就是他以前干坏事的那个力量嘛。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千万不要离开世间,离开自己的烦恼到别处去求什么法。你要在世间深悟到世间的真相,倒过来世间的一切烦恼都变成了你的妙用,全是菩提了。

如果没有这些喜怒哀乐,佛又用什么来给众生说法呢?用什么方便来接引众生呢?佛是烦恼学的专家,是烦恼学的大博士,其原因,佛就是从烦恼中钻出来的,深通烦恼,故能明了一切众生的烦恼,也才因之建立了种种降伏烦恼、转烦恼成菩提的法。所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这四句的确太好太妙了,可以说是禅宗的总纲。

有的人一说修行,总想找个清净地方,去闭关。你见那些闭关的有几个成功的?“不是菩萨不坐山,没有开悟不闭关。”闭关是有大本钱才行的。这些人不懂得佛法在世间,只有在世间才能觉悟的道理,也没有半点火候,就去闭关,往往烦恼一来,想老婆了,想酒肉了,想朋友了,想热闹了,结果是闭不了几天。有的人倒有勇气,强撑着,结果弄出病来。有些人倒是有“成果”,结果修成了“百不思、百不想”的废人。要多些时间看看自己,看自己做过的事,用以上来对照,不照已,照心。

『佛法』是指佛祖相传顿教之法。『世间』,「世」有迁流的意思,「间」有界限的意思。世间与世界是相同的意思。佛法讲世间,一般讲两种世间:一种是「有情世间」,另外一种是「器世间」。佛法就在世间里面,不需要离开世间去求取正觉。儒家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如果离开世间做人的本分,去寻觅菩提觉道,就好比向兔子头上去找角一样的傻。兔没有角,就好比离开世间,决定没有菩提一样。古德也常用金与器来比喻,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若舍器去求金,就与求兔角是一样愚痴。

世间一切诸法,佛在《法华经》为我们作「如是」之解,所谓「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如是」,能见到这十大要领,你就能见到百界千如。见到百界千如,才是真正的世间觉,成就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十如是」,天台大师把它分作三句读。以「相」来说,第一句「如是相」,第二句是「是相如」,第三句是「相如是」。一个字有三种读法,十个字合起来就三十种读法,从这个读法里面,我们就能悟入一切法的真实相。我们修学果然能依照十如是用心,时节因缘成熟,头头是道,遇缘触着,当下豁然大悟。这种境界,在古代依照这种方法修行见性的人很多。由此可知,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法如,一切法如」。到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然后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盘不二。可见,迷就叫世间,觉就叫净土,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迷悟在心,不在境界。所以,境界确实是「如」、「是」;换句话说,有所「不如」,有所「不是」,都是迷心的错误妄见。古人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定慧,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我们要是

能稍稍体会得,与佛又有什么不相同呢?所以,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界中不起贪瞋妄念,离开一切善恶的妄想,行住坐卧,触目遇缘,与佛之妙用也没有什么不相同的。古人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我们要是把一切心息掉,妄情从哪里起来?妄情不起,起作用的就是真心。所谓「但息妄缘,即如如佛」,这就是常住真心,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慧律法师也曾开示过:学佛要能有正确的修行观,才能开启内在本有的智慧。有的佛教徒在尚未学佛以前还算是很快乐的,但是学佛以后,他自己觉得痛苦,旁人也跟著难过。曾有一位女信徒的先生跑来找我,向我「讨回」他的老婆。他抱怨:「从他太太学佛以后,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做修行的功课,家事不做,小孩子上、下课也不接送;而我下班回到家里,肚子饿得不得了想吃饭,她却叫我带著小孩去馆子吃。」如此,平日和谐的生活不再,增加的是每日固定的争吵。

在家居士有心学佛是一件好事,但必须认清楚自己与出家的法师在修行上是有分别的;不论修行的基本态度或修行的方法都应该不相同。 出家人以修行为他一生的职志,每日必须花很多时间在念佛、拜佛或打坐等等,与修行相关的功课上。而在家居士就无法做到如此,因为如果你每天花十多个小时来做功课,结果往往是造成夫妻感情破裂、亲子疏离,友情消失。因为你为了「修行」而忘了自己的本份,自然而然,学佛就变成了一种痛苦与负担。 事实上,修行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绝不是有了师父不要老公,有了佛法就不用吃饭。学佛了,更应先尽到自己为人妇、为人母的本份,将家庭料理照顾好之后,这样,你用多馀的时间来念佛拜佛、亲近三宝,不仅家庭和谐美满,而自己也更能以观照的工夫来突破贪欲与执著,巧妙地思惟如何运用佛法待人处事,如此,智慧才能获得提升与开发。学佛之人若无法将佛法落实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从身、口、意三业之中彻底的反省与改变自己,以得到革新与超越,那么,你对佛法的追求将也会是虚妄一场。

佛教为什么那么强调缘分?

佛祖涅磐前,众弟子悲恼,佛说“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佛教讲缘份,是因为佛法只度有缘之人。即有善缘和信根之人,无缘之人,佛菩萨也救不了他。因此,人生的修行,就要种善根、结善缘、修善果,以求佛法。依此类推,一切世间因果也是由缘而生,结下善缘就生善因,结下恶缘,就生恶果。

佛说众生皆有缘一切有为法,缘从何来?法从何来?

“佛说众生皆有缘一切有为法”——佛没有说过这话。有几个概念性的问题,需要澄清一下:1)“有为法”——是指世间上一切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事、物、现象……等,因此,“有为法”是从因缘和合而来,是缘起的,所以“性空”;金刚经有一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2)“因缘和合”——“因”是根据,是起决定作用的,就“众生”而言,也可以说是往昔所造作的“业”的种子;“缘”是条件,是起助力、催化作用的,也可以说是当下的“际遇”;一切事物、现象的显现,“因”与“缘”缺一不可,无因不成果、无缘不显果。3)“有缘”——通常所说的“有缘”,应该是指“因缘”,而不是单方面的“际遇”,所以,“有缘”是从往昔所造作的“业”(因)而来。

佛说因缘是为了什么,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万法依照因缘而生,那么什么叫法呢?活在人间,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就叫万法。今天你到这里来了,这是一个法,因为你来学法,对不对?今天你到哪里去了,做个什么事情了,也叫法;你今天跟他关系好了,也叫这个法;今天你能做生意了,也是个法。所以,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叫万法,因缘而生,就是因为你的过去的因,造成了这个缘分,你们才会在一起。那么慢慢地,以后再依照因缘而灭,就是今天你出生到这个人间了,你是有因有缘的,今天你投到了这个家庭来,你也是有因缘的,对不对?等到你死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有因缘的,因为你上辈子做人做得好,你这辈子死得晚,你享福;你上辈子做人做得不好,你这辈子死得早,你就该死了,也是因缘灭度啊。所以,师父待会儿会跟大家讲一些很精彩的学佛的经典。那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因缘上来了,因缘下去了,犹如今天太阳升起来了,是我们跟太阳有缘分,那么,到了晚上呢,太阳下去了,我们跟太阳今天一天的缘就没了,那么迎接我们的是月亮。

学佛不取不舍,就是说我今天没有得到一些东西,我也用不着去舍去它。如果一个人整天想着去索取一些东西,他一定不舍得把这些东西抛弃和扔掉,所以连一切法都不可得,人间的一切都不可得。因为当你得到了佛法,当你能够找到一条涅槃之路后,这条路你最后自然也会舍去的,所以无得无失,不得的人一定不会失去。如果一个人想拥有很多,想得到很多,他也会失去很多。如果他得到了全世界,他最后走的时候会失去全世界;如果他拥有了一切,他最后会失去所拥有的一切。所以,懂得一切都是因缘,那就是大智慧。大智慧是什么?明白了人间一切都是因缘,明白了一切法也是因缘,人间应该归你拥有的东西和不应该归你拥有的东西,都是一个缘分。因缘不好,那么强求就会不顺,自己知道自己的因缘最近很不好,得不到很多东西,如果你去强求,你一定不会顺利。

当一个人明白因缘在自己身上没有得到果的时候,千万不要强求,有好的因缘要感恩,感恩自己前世积善积德,想一想,现在有多少善事不就是前世做的因缘吗?同时,对自己今生恶的因缘也应该明白,这就是人生,要经常感悟人生,在这一世的恶缘中,你悟到了这个缘分,当一个人恶缘重重的时候,他才知道善缘是多么的重要。当一个人在善缘当中,他如果能够悟到这个缘,他就是开悟,开悟的人首先是能够感悟,感悟就是感到自己开悟了,就犹如佛法讲的独觉、缘觉。独觉是什么?就是你感觉开始开悟,自己单独慢慢地有这个觉悟。缘觉是什么呢?很多法师的名字就叫“缘觉”,这个“缘”就是缘分到了,你才觉悟。所以,要感恩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个因缘让我们开悟,我们这辈子能够闻到佛法,我们才能在这辈子马上解脱,否则我们会继续沉沦在轮回当中。

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知道自己过去打工一直很苦,等到有一天他找到了一个更合理、更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他不会因为打工而痛苦,这个时候他就脱离轮回了,他就用不着每天早上去上班,到了晚上才回家。辛苦一辈子,到了晚年,孩子尽点孝心,帮他买张船票去旅游。这次长江沉船事件的遇难者绝大多数是年纪大的爸爸妈妈,他们根本无力挣扎,人的一生从忙着上班下班到退休,最后连孩子给他们尽孝的机会都没有,这就是沉沦在轮回当中,他们不知道这些福分中隐藏着灾祸,所以,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要去贪图享受福分,因为福分里面会带有很多业障。

我们这辈子要闻到佛法,要懂得这个世界上很多的冤家都是我们多生多世的冤结所为,所以这辈子你对谁好,对谁不好,实际上都是冤结,人的一辈子争名夺利,你死我活,都难跳出三界,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师父叫你们不要争,你们跟着师父学佛,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去跟别人争,学会放下自己这颗烦躁的心,每天想一想,你跟别人争名了吗?争利了吗?争气了吗?连气都不要去争,因为争来的都是假的,修来的才是真的,如果你今天还要跟别人去争,说明你根本没有修好。

佛法是用智慧来转变人的境界的。你的境界不高,你何来智慧?师父经常跟你们讲般若智慧,你今天还有想不通,说明你根本没有开智慧,你今天还有烦恼,说明你的境界根本没有转变,所以智慧一定是跟人的快乐相陪伴的,快乐的人就会有智慧,天天悲伤难过的人,他一定没有智慧。佛法讲,学佛人要用一相法,什么叫一相法?简单地讲,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你要把思想集中起来,不管你看到了什么,意念集中,智慧生成,所以,生成智慧就转来法喜充满。这个一相法,就是在一念之间就想通,被人家嫉妒,被人家污蔑诽谤,刚刚还想不通,可是突然想到:“哎呀,我在上个月欺负过他,所以,他现在在报复我呢,是我自己不好。”那么一念之间你就想通了。一念、念头就是想法,一个人一念之差会自杀,一个人一念之差境界会转变,如果你想通了,就是转变了自己的境界。

比方说停车,今天你被人家罚款了,一想我曾经在多少不应该停车的地方,我也没花钱就停车了,也没有被抄牌,今天是自己的报应,这样一想,你就想通了。很多人被人家抄车牌的时候就想,我也没有为这个社会做什么贡献,我今天被抄牌了,对社会做点贡献,只要一个念头,你的境界就转了,你就会越来越自在,就会产生一种融通的力量。夫妻吵架的时候,只想着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没有想到对方,到了最后,越想越不自在、越痛苦、越难过,最后生病。如果双方都想,我们已经是夫妻这么多年了,大家都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哎,无所谓了,你马上就自在了,就会产生融通,就是融会贯通的力量,你的生活就会慢慢产生质的变化,那就是随缘啊。

今天拥有什么,我们就好好随缘,明天失去什么,对我们来讲也是一种随缘,所以,随缘的人容易生存。学佛学法之后,随缘是我们在现实当中最能应用到适合自己实际生活的一种素质和品行,也就是说,学佛会把人本质善良的一面越来越显露出来,那就是慈悲和随缘。随缘的人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很随便,吃什么都无所谓,很随缘,不挑剔。你们跟那种喜欢挑剔的人在一起,你们会觉得很不自在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环境我们都要随缘,随境界去任运,真正学佛是一种任运,就是任你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就是佛法界经常讲的境转而心不转,你再怎么变化,我还是这样。

希望大家要启动、转动自己的任运,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去争、不去抢,不去取,你才不用很痛苦的去舍。今天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最后当你失去的时候,你就会很痛苦。很多人生不出孩子,她一定要生一个出来,你的年纪已经这么大了,你还要生孩子,等到自己要走了,孩子还很小,最后失去的时候你就会很痛苦。所以,要看破一切世间万物,世界上所有的感情、所有的物质,实际上都是短暂的因缘。举个简单例子,你们昨天中午如果吃了一顿很难吃的饭,可能今天就忘记了,这就叫短暂的因缘。今天你们在公共汽车上跟别人吵架,当时气得血压高,可能过几天就忘记了,就算你今天享受了,那也是一种短暂的因缘。

不执著,你就会产生智慧的定力。什么事情在自己心中都想着我一定要得到,那就是执著。不管任何环境,如果能够随缘的人,能够无所谓的人,能够不执著的人,他会得解脱、得快乐、得法喜。所以,快乐的人一定是比较随缘的人,整天板着脸的人一定很难弄,谁都不会喜欢他,这就是师父今天跟你们讲的佛法的“自净其意”,自己要把自己所有的意念都弄干净,自己的每一次意念,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念头都要干净。佛法的哲理是非常有智慧的,佛法浩如烟海

众生是因缘而生。因为众生都是有缘分的,所以师父度了你们,也是因为跟你们有缘分。但是我帮了你们,等到这一辈子结束了,我跟你们还认识吗?这个缘分就没了,但是我们种下了一个善缘。就像现在,你们这么多人能够找到师父,你们敢说你们前世、再前世跟师父没缘分吗?没缘分你们怎么会找到这里来?过去中华传统文化讲“擦肩而过五百年”,实际上师父度了你们是个缘分,而这个因缘也是空的,因为等到大家百年之后都走了,这个缘分不就没了吗?但是在你们心里有个佛缘了。所以菩萨说“所谓行无相度众生”,也就是说我们帮助别人不要著相,帮助就帮助了,对人好就好过了,没了就没了,都是虚幻的。你们过去在马路上没帮过别人?你们过去没搬家之前,跟原来的邻居好得不得了,后来搬家了,邻居都跑掉了,你说说看有没有缘分?那么过去的缘分,你还能记到今天吗?是不是虚幻的?结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96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