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法语滋养的简单介绍

学佛百科2023-04-0471

法门法语:学佛人为何以及怎样广结善缘,化敌为友,化

(1)学佛人为何要广结善缘?

老师以前常常教我们要广结善缘,结法缘,缘结得愈多,将来你成佛的时候,度化的众生就愈多。你要是不跟众生结缘,将来虽然成佛了,度众生不多,为什么?没有那么好的缘分,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早年学讲经,老师就教我们结缘,怎么结缘?老师在讲经法会里面,我们这些学生做义工,招待这些听众,看他来了,笑面相迎问候他,接待他,给他找座位,这都是结缘,很亲切的接待他。还有是买一点小糖果结缘,这都是老师教的,几块钱买一包糖果在门口,一个人来发一个。还有人买花生,买瓜子,那个东西吃了有壳要丢,那个不能让他进来的时候发,散会的时候他走的时候在大门口发这个东西给他,都是在结缘,花不了多少钱,你可以跟很多人结缘。

(文摘恭录净空老法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七集) 2009/9/18 档名:12-47-107)

(2)学佛人为什么要化敌为友, 化怨为亲?

1 人生的意义何在?意义就是要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中国古德常说“仁者无敌”,仁是一个仁慈的人,仁慈的人心里决定没有冤家对头。

2 心里面还有哪个是我的冤家、哪个是我的对头,你不仁,你没有仁慈。总要记住,真正修道人,要懂得化敌为友。

3 人生在世,第一功德是要懂得化敌为友,化怨为亲。你在一生当中,心里面对一切人、一切众生没有丝毫怨恨的念头,你这一生过得有意义。

4 要学不记冤仇,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修行的根本。别人对我有误会,对我有伤害,决定不可以放在心上。怎样才能做到这个境界?必须要有相当的觉悟。

5 佛教给我们,觉而不迷,不跟任何人结怨。不但大的怨不能结,小小的不高兴都不可以有,为什么?有小怨就慢慢结成大怨,这是要警惕的。

6 众生修行为什么不能证果?为什么不能超越三界?就是你冤家债主太多了,他不让你走!

7 你想走,他说:你欠我的命还没还,你欠我的债还没还清,你就想走,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8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安世高,那是真正得道的高僧,他在中国还过两次命债——前世误杀别人,今世到这里来还债。

9 真正得道的人他晓得,这命债非还不可!不还,冤业愈结愈深,那个麻烦可大了,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这个可怕,太可怕!

10 所以佛教给我们,不要跟人家结冤仇,要恭敬别人,绝不轻慢别人,养自己的德行,不跟人对立。

11 过去生生世世纵然有过节,我们这一生要努力把它化解,化敌为友,化怨为亲,你要能做个转变,这就是修行。

12 佛法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个功德就是修行。

13 不要跟人结冤仇,一定要修慈悲平等。在随喜当中修定慧,定慧是功德。

14 讲到人生价值何在,在佛法里面讲,人生真正的价值是“弘法利生,续佛慧命”。这个价值是真实的,决定不落空,这是真实功德,不会随我们死亡而消灭。

15 世间一切有为法,所谓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聪明人要为带得去的努力。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你果真做到,那你真的是积功累德。

16 俗话说得好,冤家宜解不宜结,你还有冤家对头,那就很糟糕!冤仇要解开不要结;结了以后,生生世世麻烦。

17 只有真正往生西方净土,你所有的冤家才算是统统解除;你要不能往生净土,这些冤亲债主不会饶过你的,你决定逃避不了。

18 化敌为友,化怨为亲,这比什么都重要!真正要求往生,真正要把自己境界不断往上提升,绝不与人结冤仇。

愿将本文的功德至心回向给法界所有众生,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梦参老和尚30句法语开示

01、想调伏无量劫的烦恼,我们要以「善」止「恶」。用善念来对治恶念,让恶念不生,善念多生,这样才能真正调伏和转变。

02、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最注重一点是什么?利益众生的时候,你自己也要修行。菩萨为利益众生不舍身命,但是自己也得修行,自他双利。如果你自己不去做,只是教授别人,那方法是否正确,不验证一下你如何知道?

03、对于五欲境界,你越贪恋越舍离不了,越不会厌弃。好像你要火熄灭,却经常往里头加薪,那火能熄灭吗?你让心静下来,不要有五欲思想,心渐渐会清净。

04、我经常劝道友,例如说打斋供众,他很大财富,叫别人替他去做,而他却没当一回事,没有恭敬供养心,那所得福报就很少。如果他亲自去做,无论供养谁,都很恭敬,平等对待,那他就能多生受福。供养时无分别无爱着、希求,才叫清净。

05、如果你在常住当执事,发菩提心帮助别人,这叫大心。若你起念想一天劳碌也修行不成,生死未了,出家了还做些琐事,这就着魔了,什么魔呢?退堕大乘。我们的心一天不晓得经过好多变化,应常自守护,不堕魔业。

06、菩萨应如说修行。说到做到,信解行证,愿即是行,行即是愿。咱们是说到做不到,行的功夫跟不上,解不深入,为什么?信没有根,行起来就很困难。如果听到了不去做,等于没听到,不能成就佛果,跟佛的距离很远。

07、我晓得你们在修行当中,经常退心。「佛不是一天成的,哪那么容易啊」这都是懈怠思想。大心难发而易失,发起来很难,退堕懈怠容易,遇着挫折,因缘不顺,业障发现,道心就往下退。我们的心不定,要时常读诵大乘增加信心,精进不懈怠。

08、多求多恼。我们都想多求多得,得不到烦恼,得到了怕失掉更加烦恼,这些事牵扯着你,心不安定,还能修道吗?以贪求故废修道业,退失信心。

09、一切诸法成住坏空,四相迁移,「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佛身遍虚空,乃至一微尘里都有佛,有缘就现,无缘就隐,体用如是。佛身到哪里取?信你自心是佛,用你的心去取,赞叹佛的功德。

10、人们对一件事的看法不同而产生争执,往往只注重事,却忽略了理。事有差别但理是相通的,理能成事,事能显理,理要显,事也要明。

11、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佛说生极乐世界,决定能生,但是去者实不去,就是他不想生。生则决定生,你得做生极乐世界的事,才能生;口念阿弥陀,心里却想着娑婆世界,那绝对生不了的。

12、观无为法而不住无为。什么道理呢?不得少为足,应利益众生。有为、无为二俱不可得,以此二法,不生二法之想,佛所摄持。

13、善住尸罗,安住一切善法。守好四根本戒才是法器,能具足三乘法,善法胜因。如果四根本戒没有了,善法不能成长,对于佛的一切教义不能进入,还要受大苦报。清静守护四根本戒,求一切念定总持安忍圣道,乃至无上菩提。

14、古今中外塑佛像形态各异,相是随缘意,体是真实意。我们身体也是假的,但是没这个身体怎么修行?这叫借假修真,要认真,不要认假。执著,病眼颠倒见;不著,随缘消旧业。

15、妄识心执著分别世间,智慧心一切无著。觉和迷不是两个,觉了,一切诸法全不存在;迷了,六道轮回宛然现前。离我,超越凡夫;离无我,超越二乘,故能发起大悲心救度众生。

16、你对世间相还有没有贪恋?有一念贪恋,你就走不了,你的业把你系缚住了,想解脱也解脱不到。

17、对于佛法,说有说无,说生说灭,不能觉悟法之自性,都叫戏论。应当忆念佛的菩提正法,觉悟自心,离一切分别相。于法不动摇,无疑惑,直心正念真如。

18、做点好事功德自己不能放下,如同看到戏里好的角色,就把自己摆进去,这都是众生心。我们学佛法,天天讲空,无我即是空,这需要观照功夫。

19、愿于无量劫行菩萨行。行菩萨道不是一件事两件事,也不是一生两生,是无量生。在时间上无法计量,没有数字可言,常时行菩萨行。修一切白净法,安住于白净法和如来智慧当中。

20、经常观身不净、危脆不堪,这叫善巧通达一切法。以善巧的智慧认识一切法,不被其转,不受其害。世间没有什么不平,不平的是我们自己的心念,心若解脱了,看一切法都是平等的。

21、一切世间相变化无常,依心而建立。懂得随缘,你就不苦。

22、观一切众生不作众生想,诸趣无趣,平等平等。这非常有好处,对我们受用很大。任何苦难当中不作苦难想,「消灾了,债还完了,清净了,要成道了。」这样想的时候,你心里安定且愉快,试验一下看看。

23、有好多人说自己没时间修行,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一天当中用来睡眠、玩耍、聊天的时间有好多?用心不够,修行不易成就。生活即是修行,环境与心密不可分,我们的言行,特别是思想,要随时观照。

24、我们学习佛法的第一步,就是了解现实人生的重要和可贵。我们的身体是可贵的,没有身体你怎么修道呢?而身体也是无常的,随时变化。在我们修学道路上,有真正的动机和发心,又能精进,进入道果才有可能。

25、一入佛门就什么都放下了?我出家七十多年感觉很不容易。有些人身出家而心在俗,还是世间那一套,甚至更厉害一点,把那一套拿到佛门来表演的很出色。必须要真正看破放下,才能认识烦恼惑业,解脱生死。

26、我们学习一部经论,往往喜欢先看注解。因为自己看不懂,想借由大德祖师的介绍来入门。但是看注解,很容易先入为主,那不是自己的理解。一部经论,我们也可以先自己参一参,思惟理解、学习体会,再来对照祖师的注解更好。

27、我们能遇到三宝,能受皈依,这都是多生的善根,这种因缘福报,不是你现前发愿所能得到的。无论初学久学,皈依三宝都是根本,要想得到解脱,必须皈依三宝。

28、受苦时的两种想法。「我自己的业,该我受的我还;我天天发愿代众生受苦,佛菩萨满我愿了」。你若用般若智慧观照,看这世界就平等。在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中一切不著亦不失,因果宛然。

29、相信佛的果德,相信我们自己的智、明,跟佛无二无别。相信文殊菩萨的妙慧就是我自心本具的妙慧,诸佛之德即是我的德。相信众生之业即是我的业,他恶即是我恶,这个信心很不容易。

30、我们一天对境生心动念,有爱憎、毁誉、成坏,生死观念很重。看不破、放不下,不知因果,遇到点不如意境界,起心动念许久不能磨灭。发菩提心是智慧,用情感是不行的。能于境上转事成理,不生执取,万相无非般若。

佛教法语

一切行无常,不久住法、速变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诸行不当乐著,当患厌之,当求舍离,当求解脱。所以者何?有时不雨,当不雨时,一切诸树、百谷、药木皆悉枯槁,摧碎灭尽,不得常住。是故一切行无常,不久住法、速变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诸行不当乐著,当患厌之,当求舍离,当求解脱。

如何修清净心?(净空老法师法语)

法语佛法是教人离苦得乐的,学佛以来觉得自己的心越来越清净了,每天都非常快乐。那种身心的愉悦、无忧愁无烦恼的生活真是幸福极了。今后要继续的修学清净心,即一心念佛。 下面是净空老法师关于清净心的法语。 清净心,生智慧,魔不得其便,魔干扰这一关一定要通过,用真诚心平平安安度过,为众生,为度众生,不为自己,我修行、学教、念佛、生活、活在世间,都为众生。有一念私心,魔就得其便,就来扰乱。世尊用戒定慧降魔,佛子心里常住戒定慧,魔就不得其便。自己道力容易成就,回过头来,也度了邪魔债主。 能舍弃一切恶业,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以清净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这一生就超越六道、十法界,这就是亲近阿弥陀佛的条件。 真正修道人不见一切众生的过失,心才真正清净,才不染著。众生有没有过失?决定没有,造极恶业的众生也没有过失。我们看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善的,我们尊重、赞叹、恭敬他的本性,我们自己才能成为纯善纯净。最傻、最笨的人,才把众生的染污放到自己心里面去,把自己的心变染污了,自己的心坏掉了。我们心里装一切众生的善,众生的不善我一丝毫都不装进去,所以,好快乐、好自在、好欢喜,见到任何人都恭恭敬敬。这方法要学。 清净心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不是念佛时清净,不念时心就不清净。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心都要保持清净。你有家庭、事业要做的更好、更圆满,因为你有智慧。我的事业是为社会大众,没有得失心,赚钱欢喜,赔钱也欢喜,不受外境干扰,就自在了。 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事、物用清净心,清净心是不用感情,心里确确实实没有七情五欲。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五欲:财、色、名、食、睡。对人、事、物平等,没有分别心、高下心。平等就是虚灵。能用这种心态,在佛法里,无论修哪个法门,没有不成就的。 心愈清净功夫就愈深,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妄想烦恼照样起来,那没用处,一定要看破放下,放下不是把工作放下,不是把责任放下,是把心里的妄念放下,烦恼、忧虑、牵挂放下。 今天的灾难是全球性的,一切众生共业所感,躲不过。什么地方最安全?心地清净最安全。纵然灾难遇到了,也会丝毫恐惧都没有,不惊不怖,这样念佛决定往生。如果不念佛,没有这个意愿往生,心是安静的,没有恐怖、没有惊慌,死了以后也生人,也是天人。最怕的是慌张、恐怖、惊吓,在这种心态下,堕三途。学佛能学到这一点,你这一生就没空过。

佛教 读佛经有哪些好处?

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真到死,从来不曾看过 佛经 ,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

有一类人,虽然也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依着经教去真修实践,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

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经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探究佛经的义理,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

这些人读过佛经虽没得到实益。可是,只要一入阿赖耶识田中,终能成为得道种子,所以说佛经不可不读。

一、专注力提高

读佛经,可默念也可出声阅读,小声大声根据自已感受舒服为佳,这样心、眼、口一并到位,来不得半点含糊,自然心里的杂念,就随之都被屏蔽掉,两耳两眼一口一心都倾注于经本上了。

二、调心并益养气质

心止如水,不急不燥,自然心情平静安详, 气血 通畅。中医古来一向讲求调心才可养性,其实读经的过程就是调心的过程,让浮燥之气降下来,专注不乱,就如同参禅静坐一样,安神守一,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修持的好方法。在中医的养生论中,就有一种说法,提倡人们尤其是老人多读经,其实读经还可以开发智力,活动脑细胞,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出现,同时放松精神,缓解压力,这是一种很好 养生保健 方法,目前在 日本 很被一些老人所推崇,而国内也在有一些学校在针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读经启蒙教育,只是读经的内容不限于佛经罢了。

三、记忆力提高

诵读佛经与默看浏览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与感受。默看注重眼睛的浏览过程,会随着时间很快忘记。而诵读出来,所记忆的内容远远久于默看,也许就是因为上面所讲的专注力提高了,一心一用,自然记忆力也就提高了。

四、待人接物态度提高

心境变化了,外在的表相也就会随之变化,因为读经的过程中,诸多的启示、智慧也会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你,无形中让人变得更随和、亲近、不做作,自然积极的变化也就更成就了自身的进步,一个良性循环就开始运行了。

在中国古代,读经,抄写经文,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它早已被文人、士大夫以及幼学童子、书生所接受,绝不是出家人或是修行者才有的“专利”。无论作为学佛者,还是没有任何信仰的普通人;无论年长的老人还是年龄尚小的儿童,读经无疑都是一种非常好的益智、增慧、健脑的活动。

五、恭敬心提高

佛法是高于一切世间法的学说,只有佛法才可以真正从根本上阐述清楚宇宙及人类的真相。同样,佛陀的每一句话或是每一个故事,都是针对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宣讲的,它不是空穴来风,所以弥足珍贵,佛法难闻也就在于此。对于 佛经 ,我们是不能如看杂志小报一样的态度轻慢的对待,找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卧或陷在沙发中,随意翻看或是甩在一边,那都是不妥当的行为。恭敬经书,恭敬文字,恭敬圣贤、师长,也就是恭敬佛陀、恭敬佛法,以此恭敬心才可以真正从每一个文字当中吸取佛法的滋养与智慧。你能相信,一个对老师不敬的人,他可以得到老师的教诲吗?一个对知识不敬的人,他可以学好文化吗?所以延展这个恭敬心,我们也可以变得更谦逊平和,心静如水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读经视为生活中不或缺少的事情呢?我们吃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充满食欲以及肉体的需求,难于放手。那么读经有一天是否也能变为我们生活中不能罢手的欲望呢?想毕那时的佛法就真的成为我们生活中不折不扣的精神食粮了。何来福慧双修,何来福慧双得?这样一种简单易行的善法,却在我们眼下被忽视......

对于佛法的认识与学习,难在于我们没有真正发现它的珍贵与殊胜,所以忽略它,质疑它。大道至简至易,真无需踏破铁鞋寻觅,其实只在心念间了悟罢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09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