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自利利他的分享(自利利他的好处)

学佛百科2023-04-0579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禁欲.纵欲,重生.众死,自利.利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四.五.导师从三方面来开示

一.禁欲.纵欲,每个人都追求一种欲望,欲望的欲是需求的意思,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生理上身体上的需求,有本能性的,也有社会性的,现在的社会是一种物质横流的社会,鼓动欲望,建立各种各样的消费,佛教把世界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当下的这个世界,他被称为欲界,种种欲望主导着我们的生活,欲望代表着我们生命的一个层面并不是一切,是欲界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基本欲望,有五种,财.色.名.食.睡.佛法还从五个渠道,来对世界的认识和需求,就是眼耳鼻舌身,佛教到底怎样来看待欲望?从道德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善.恶和无记三种属性,就是即不能说它好,也不能说他不好,即不属于道德的范畴,也不属于犯罪的范畴,另外佛教要鼓励我们要去建立一种善法欲让这种善欲法成为我们身边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佛教告诉我们对欲望这个问题对人基本的欲望,物质的欲望,主张少欲知足,知足常乐,所以佛教不主张禁欲,也不主张纵欲,欲望越少,就容易幸福快乐,欲望太多,让我们在这大自然不胜负担,欲望消耗来自于大自然,所以人类需要惜福,懂得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共同拥有的福报是有限的,所以要珍惜自己的福报,同时也珍惜我们人类共同的福报。

二.重生.众死,关于对生死问题的认识和探讨,这一个世界多半是重视生,特别重视生就是对生有一种深深的贪著,所以在凡夫的生命里对生命有一种永恒的期待,来自于生命内在的一种潜意识。生就代表着我们的存在,存在就是一切,多数人认为佛教是重视死,人对生死的认识到如何修行,超越生死征得涅盘,在现实的教界中会做经忏,就是给死人念经,这也给大众造成一种误解。这跟净土宗的流行有一定的关系,净土宗在汉传佛教界非常盛行,就是通过念佛修行的结果,死了之后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教《道次第论》里讲到念死,念死无常,念三恶道之苦,可以帮助我们精进修学,佛教还重视临终关怀,通过这一点也感受到佛教的慈悲,所以学佛人一方面要重视当下修行,不仅为当下做准备,一方面为了当下过得好,同时也为了未来过得更好,佛教给我们三种利益,包括现世的利益,来世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

三.自利.利他,自利就是利益的利,自利就是利他,关于对佛教的认识态度,佛法经常会说自利利他,自利就是自己得到利益,利他就是让别人得到利益,利益别人利益自己,学佛不仅是自利的,同时也是利他的,真正利他,不管是自利也好,还是利他也好,都要有智慧,需要学习佛法,学习佛法之后才能懂得真正的自利利他。

心得,通过本课知道佛教认为人的欲望分五种,财色名食睡,在人的欲望道德属性上,分为善恶无记三种,不善的欲望会成为犯罪动机,让人产生执着,带来痛苦和灾难。佛教反对纵欲,也不主张禁欲,告诉我们基本生活要少欲知足,以前喜欢买买买的不善欲要改变,要合理对待追求不善于的欲望动机,不断激发为善的欲望,并且不断激发自己的善欲法。认识到佛法重视是现实人生,也重视死后归宿,并且有相应的修学方法,不仅能使我们在当下能够通过修行,体会到法的快乐,也能够从容面对死亡,把握生命走向认识到佛法是大智慧,通过学佛能够真正看清我执过患,安住在书院精进修学,把修学内容真正运用起来,重新指导生活,认识人生,真正的懂得如何做到自利利他。

自利利他

解释

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自他二利

自利:以利己为主的修养;利他:以利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佛教自称修身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自他二利,人人成佛。借指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出处

《佛遗教经·众生得度》:“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大意是说:(一)修行布施,能得到善名福报,是自利;能使众生心得到满足,教化他调伏吝啬自私的习气,是利他;(二)修行持戒,能远离过失,常处善处,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严于律己,遵守各种行为规范,生活安定而不受到惩罚,此为利他。(三)修行忍辱,能远离众恶,身心安乐,此为自利;能化导众生趋于和顺,此为利他。(四)修行精进,能得世间与出世间的上妙善法、克服烦恼的方法,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勤修正法,此为利他。(五)修行禅定,能不受众恶侵扰而心常喜悦,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修习正念,此为利他。(六)修行智慧,能远离无明,断除烦恼障、智慧障,此为自利;能恩威并重,教化众生,调伏其恶行,引起向善,此为利他。

善的心行是从“我”出发的,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与身心轻安的,是自利自度;善的心行是从“他”出发的,是为了他人的解脱与身心轻安的,是利他度他。

《佛光大典》:“【自利利他】……自利,乃利己之意,即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以此所产生之善果而自得其利;利他,乃利益他人之意,即非为己利,而为救济诸有情而致力行善。”

我们的修养应该是融利己于利他之中的,称为自利利他、自度度他。

《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就六度之行解释了自利、他利的意义:“(一)修行布施,能流布善名,随所生之处而财宝丰盈,此为自利;能令众生得心满足,教化调伏其悭吝,此为利他。(二)修行持戒,能远离一切诸恶过患,常生善处,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不犯恶业,此为利他。(三)修行忍辱,能远离众恶,达于身心安乐之境,此为自利;能化导众生趋于和顺,此为利他。(四)修行精进,能得世间、出世间之上妙善法,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勤修正法,此为利他。(五)修行禅定,能不受众恶而心常悦乐,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修习正念,此为利他。(六)修行智慧,能远离无明,断除烦恼障、智慧障,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皆得调伏,此为利他。”

做自利利他的佛弟子

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精神层面,在追求精神升华方面,宗教当是首选,而承载着诸多国家及世界文化、博大精深的佛教,更是毫不逊色。既然佛弟子承担著如此重要的使命,那么应该遵循的行为轨范及任务又是什么呢?

我想无论是一个宗教还是一个团体,首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就是这个教团的信众与弘法人士,那么做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应该具备哪些最基本的素养与能力呢?如果从站在佛法修行与实践的方面来说,依止佛陀的教诲认真努力精进的修学,即依教奉行,才不愧为佛弟子;另一方面,佛法还需要传播给那么多没有听闻过圣教的人们,这就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导,否则很难让人们接受佛教,即佛法的弘扬。

此文主要说明,身为一个依教奉行的佛弟子,如何代表佛教的形象,以身作则的弘范佛陀的真实教法:

一、素质与修养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体现出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佛教无论从文化、道德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和完善的,所以造就出来的佛弟子,也一定是行为言谈都合乎礼节的。身为佛教徒,在接受良好佛教思想教育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贵在践行佛陀所告诫我们的教诲。一个佛弟子的言谈举止,包括自身气质的形成,都与内在有着一定的关系,因为从行为上即可反应出一个人的所思与所想。那么佛弟子的素养也是与佛教的思想与精神相符的。所以若想成就非凡的素养,就必须在日常的行为上按照经教的指示去行事,这样才能反应出一种佛教徒应有的外在形象。

记得一句诗曾提到「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佛法的修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佛子无论出家在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行为约束,例如尊照戒律如法过著律仪生活、依止经论的要求来与人交往。果真依著行住坐卧四威仪来行事,那么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一定会是一个如理如法的合格佛弟子。

佛教提倡慈悲、智慧,若具备这两点的话,在日常的为人处事方面,也一定是柔和的、彬彬有礼的,同时也会运用善巧方便来化解与处理一些不必要的冲突。慈悲与包容的人,本身就会散发著一种人格魅力,记得有一句名言说: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每当看到出家师父们,都会外现那种慈悲的光茫,让人觉得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实慈悲与宽容的人格,不仅是佛教提倡,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有过许许多多的记载,如《老子》第四十九章中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又如,《论语》中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世间做人的角度,还是从出世间修解脱的方面,都很注重人格的培养。

记得太虚大师曾说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句话重点在于「人成即佛成」,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是一句切入点非常之高的话。试看,在现在这个物质氾滥、道德感日益淡化的今天,人们对道德和自身素养的的追求与重视远不及几十年前。殊不知,佛陀即是人格达到了圆满、道德达到了圆满的人啊。我们修佛即是在一步步完善自己现有并且存在残缺的人格品质,最终的目标便是达到佛陀那样圆满的品质。成佛即是为了解除一切众生的苦难,让一切众生明白生命的真谛,从而解脱轮回和束缚,难道世间有什么比这个道德理想更高尚的人格品质吗?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佛弟子对于自己的道德观会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及增强,因为每一位佛子都代表着佛教的形象,同时也关系佛教在良好氛围中的传播及健康的发展。

二、渊博的佛学知识

身为一个合格的佛教徒,无论是在行仪及渡化众生的实践上,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与接触佛法,从而弘传佛法。

佛教有着内涵丰富的教理及教义,并非自相矛盾的迷信,若要对佛教是什么、佛教的存在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了解,那么自身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与传播的能力才可以。

弘扬佛法需要有条理性、思想清晰,这样才能让他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佛教,不然就是误人子弟。获取正确知见的前提是听闻善知识开示、深入研修经论、在实践中历练身心。有了实践修行的基础,才能掌握一套正确的修行方法,从而与所学的知识融合,最终不至落于空谈理论。学佛就是要实修,总结自身的修学心得,才能更好的指导后学或者与他人分享自身修学的心得体会。

如今全国各地都在举办着很多青年佛学班或是对外的佛学培训,这也是一种很好获取佛学专业知识的途径。因为佛教领域的文献和经论卷帙浩瀚,而人生无常苦短,若要在有限的一生当中去掌握很多的佛法,这就要求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学习。通过在佛学院或佛学班的系统学习与法师们的细心引导,按照一整套如理如法的修学方式来学修,一定在短时间内掌握正确与较多的佛学知识,或可以在某一宗派获得正知正见。

总之,学佛是一生的事情,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对佛法达到非常的精通,重要的是长久的坚持下去,通过积累实现量到质的变化,最终形成自身对佛教知见的掌握。

三、适当的弘法方式

佛弟子具备自身素质及正确知见之后,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去弘扬,让人们接受并学修,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佛法能千百年来在不同的地域及国度盛行,都是各地的僧人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所弘扬的结果,我们今日的后学,也是沐浴在那些古今大德们的弘化光茫之下,享受着甘美的法乳。

在对一件事物非常陌生的时候,人们总是有种惯性的心理,即神秘而又排斥。神秘在于想了解这个事物,排斥点在于不敢接受,不愿于接受,那么佛弟子如何对待人们这种矛盾的心理来传播佛陀的甘露妙法呢?

佛陀的教法之所以这么广大、丰富,其原因之一也在于为了适应不同根器的众生。那么我们传播佛法也就需要选择与所弘扬对像相适应的教法来宣讲与引导。佛法是圆融的,并非死板僵化的。但我们的宗旨都是引领众生止恶向善,脱离烦恼,趋向正觉。

初弘法时,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与身份,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弘法对像来加以施教,例如自身也是对佛教了解不太深入,但完全可以指导一些对佛法完全不懂的人,那么就可以选择那些对佛法感兴趣的群体加以施教,例如教导他们佛教的基本礼仪、佛教的基本功课念诵等等。弘法的过程也是利益自身的过程,可以对自己所学知识加以梳理和贯通,这样也利益了他人。所以说这是个自利并且利他的过程。

总之,在弘法过程中要逐渐摸索经验,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当的地对像加以施教,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佛教中的自利和他利是什么意思

大乘菩萨在世间行法,与众生接触时会有自利、利他一说。

简单来说,就是在共事中,以对方的利益为重点,宁肯自己吃亏也要成全对方。这就是利他。而在利他的过程中菩萨也得到相应的功德利益,就便是自利。只不过菩萨并不求取功德而已,一切是自然而然的。

就像两人做买卖,赚钱了两人分便是自利、利他兼顾; 如果生意不好,那就依着对方不亏本,自己承担相应损失,这就是利他。菩萨没有自私自利的想法和做法,没有自利。

菩萨为何如此伟大,只因他们行的是六度,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种修行方法,成佛的办法便是如此。而自利和利他的问题主要是布施。

阿弥陀佛,粗说如是。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16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