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童年不幸(童年不幸的人怎么治愈)

这个世界有哪些童年妖邪附体的人通过佛法彻底化解,让灵体离开人体?
大部分所谓附体都是心理远离,极少数是孽缘深厚,可以通过念佛、忏悔来化解
为何佛法都不能彻底化解童年妖邪附体?
因为佛法只能摆脱冤亲债主,不受业力牵引,化解妖邪只能用道教的方法
为什么要用三个唐僧?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取经,可是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到派唐僧去取经的人是唐太宗李世民,那么,问题就来:作为一国之君,手下的人千千万,为什么偏偏要派唐僧去呢?自己的“御弟”为何要被委以这种苦差事
想要解决这些疑问,就先要解决另外一些: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取的是什么经?取来经干什么用?给谁用?用的人动机何在?
常言道:人无利,不早起。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是要经过考虑和抉择的。而是凡考虑抉择就必须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
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膜拜,五体投地的膜拜!
所以说,唐僧取经也是对他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取舍结果的必然
这样就会有人问了:这一路艰险,妖魔鬼怪横行,稍不留意就会丢了小命,唐僧他会不知道?
当然知道!唐僧之所以会去取经,他是有多不愿意,你仔细看一下原著就知道了。大致上是这样的:
适逢唐朝开国不久,皇帝唐太宗举办了一次旷世规模的宗教活动,叫作“水陆法会”。举办这场“水陆法会”,需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高僧来作坛主主持人。因此就放出皇榜找这样一位有德高僧。不到一个月,各路高僧云集京师,众人从中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的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母亲更牛,是开国原勋殷开山丞相的女儿,标准的高干子弟,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于是太宗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阐官爵
“根源又好”,这是大实话,虽然遭遇略坎坷,但是也是标准的官二代
“德行又高”,这从哪儿说起呢?看不出来,作者只说“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是真正的不添加任何成分的那种“无公害”的一类人
“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对于唐僧来讲说白了就是高帽子,对于其他人来讲就是得有说服力:吃的福利多,品行好,年轻体壮,又是位公众人物,所以,你不去谁去!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那么,那些年,唐僧都连吃带拿,拿过那些好处?
首先,是取经事业真正的“东家”菩萨:送来两件宝物,一件锦阑袈裟,一柄九环锡杖。二者非常的闺中,袈裟可以卖五千两,锡杖可以卖二千两!算起来,约合人民币了
尽管贵,太宗还是说“朕买你这两件宝物,赐他(玄奘)受用”
太宗宣玄奘入朝:“求证善事,有劳法师,无物酬谢。愿送锦阑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今特召法师领去受用。”玄奘叩头谢恩
皇上给的,其实不要也不行。无功不受禄,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但是给你了,就说明有事要让你跑腿了
太宗道:“法师如不弃,可穿上与朕看看”
玄奘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君臣个个欣然,文武人人喝采
待玄奘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太宗又赐他两队仪从,着多官送出朝门,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状元夸官的一般。这位玄奘再拜谢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你看那长安城里,行商坐贾、公子王孙、墨客文人、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来迎。一见他披此袈裟,执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各各归依,侍于左右。玄奘上殿,炷香礼佛,又对众感述圣恩不已
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尽人皆知,让唐僧彻底没有退路。然后,看时机成熟
菩萨对太宗皇帝说,你办的这个水陆法会不行。你请的法师只会讲小乘佛法,起不了太大作用。我那里有大乘佛法,那才是真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太宗马上叫法会暂停,待朕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重做法事。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这下好了!谁去?刚给完你东西你说谁去!
派其他的的人去,其他人肯定会说,“那个高僧又年轻,又拿你东西,你不让他去,凭啥就是我?”作为一国之君就这样结党营私,还让百姓怎么拥戴,哪还有贤德的样子——脸往哪放?
衣服禅杖是菩萨给的,菩萨现在又搞定了你的领导。东西现在还在身上热乎着呢,所以唐僧是推也推不掉,躲也躲不开了。只能是:
上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注意,他说的是“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可见,玄奘法师压根都没有取经的愿望与念头的,只是给你跑腿而已。谈不上什么修行,更谈不上什么思想觉悟,更不是为了什么普度众生,仅仅只是因为我贪了你的小便宜,不得已要还你一个人情,那就只有替你卖一回命了!
唐王大喜:“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
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唐王果真是“十分贤德”,把唐僧“感动”的连毒誓都发了:把事情搞彻底,一点翻盘或是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现在你若是不去,最起码是个欺君,妄语,言而无信,这日后还怎么做人?家里人也会随之受到牵连不是……
没办法,不管是硬着头皮还是软着头皮都也只能上了
玄奘回到寺里。几个徒弟早闻取经之事,都来相见,因问:“发誓愿上西天,实否?”
玄奘道:“是实。”
他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
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意思就是:你以为老子愿意去,是不得不去啊。哪还有选择的余地?拿了人家的手软,拿了东西只能是给人家卖命了呀!
这事,谁摊上都一样!
所以说,结论就是:
唐僧不是去取经只是去还债,不得不去还债,一点没有心甘情愿
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而是唐太宗派遣唐僧去帮他取回这个经不是唐太宗找不到人,而是唐太宗只能找这个人
关于《西游记》我有太多要说的,有其他看法的朋友请在下方给小编留言,欢迎一起探讨: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回预告:唐太宗为何要取经?动机在哪?
【注】:本文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何让自己不缺爱,弥补童年的缺憾和创伤?
弥补童年的缺憾和创伤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佛念佛。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永明延寿禅师,大师在《万善同归集》里面总结了念佛的十种功德,我们知道这些念佛的功德以后,对念佛法门就更加有信心,那是哪十种功德呢。
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在《阿弥陀经》或者其他净土经典里,都讲到念佛之人会得到佛菩萨和龙天鬼神的护念,佛陀在涅槃的时候,诸天、修罗、药叉等等全都发愿说,在冥冥当中,以行乐道,布施念佛的人。所以在座各位只要保持精进念佛的心,好好念佛,冥冥之中自有龙天护佑。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大家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教化的净土,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都是阿弥陀佛随行的菩萨。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可以得到诸大菩萨的护佑,因为大家知道,菩萨发了一个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像观音菩萨,以三十二应身度无量众生,各位虔诚念佛,一定会得到菩萨的护佑。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这刚好契合了弥陀本愿,大家知道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只要是念我佛名号的,都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相应的愿力的加持,这是弥陀本愿。
四、一切饿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悉不能害。
当我们有了念佛的功德,有了诸位天神、菩萨的护佑,有了佛光的加持,自然一切的鬼神、罗刹啊、怨贼等等都会远离。念佛的人,不会遭到邪恶众生的侵害。
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我们所遭受的命运,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如果一个人心怀贪婪、嗔恨等种种不善的心念,他就招感恶的境界;念佛的众生,他的善业召感的必是平安、吉祥等具有福报的境界。所以,念佛的众生能够转变自己的心念,通过念佛名号,能够与弥陀宏愿相应,就会远离横死灾害,这个也是念佛的功德。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免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可能都是被自己的业力所牵引,虽然过去世做过一些功德,让我们能够得到人身,但是因为我们的无明,更是造作了无量罪业。怎么能够消除业障呢?念佛一声,灭无量重罪,何况是连续七天的精进念佛。所以,一个精进念佛的人,能够通过念佛的功德,忏悔的功德,使宿世恶业得到削减乃至消灭,自己就更加容易走向解脱。
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
大家以前不念佛的时候,都会做梦吧?可能梦境有好有坏,是各种幻想或者欲望所显现,那么念佛以后,有没有做过吉祥的梦?如果你平日念佛特别精进,心中没有其他杂念,就能召感吉祥的,有瑞相的梦。我身边就有老菩萨梦见过佛陀金身,这是吉祥的梦。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大家想想,如果一个人没有颠倒妄想,全心全意只在一句佛号上,心与诸佛的功德相应,那肯定心生欢喜,是吧?我们心的状态,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一个人心常欢喜,自然颜色光泽,气力充盛,也就是说,念佛刚开始是改变我们的情绪,心态,甚至能够做瑞梦。慢慢的,会让我们身体由内而外更加健康,一些疾病也会痊愈,乃至极难医治的重症也会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一个精进念佛、心中有佛的人,他身上自然有一种庄严、超然脱俗的气质。念佛人得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的护佑,恶缘远离,他的内心会变得特别的慈悲,令人感到亲切,而且他气力增盛,气色非常好,相貌也柔和,这样具有诸多功德的人,是不是会得到大家的恭敬呢?
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圣众,手执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前九种讲是现世功德,第十种就是我们在此生的修净土法门最终的目的,最终的愿望——命终之后往生西方净土。我们被佛菩萨接引到西方净土以后,与贤圣为友伴,能够速成佛道,并且享受胜乐,不再遭受轮回之苦。
学佛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收听喜马拉雅FM里面的佛教内容学习。
推荐如下:
《净土圣贤录》,《星云大师:人生就是放下》《印光大师说净土》
《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听不困的佛教历史》等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33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