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怎样修学才是具慧的的词条

修行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算是达到佛法的一阶真正的成就?
太桥旦曾堪布,现任贡嘎山贡嘎寺住持,贡嘎五明佛学院院长,贡嘎仁波切经师。1969年出生于四川康定贡嘎山,幼年在贡嘎寺出家,十五岁便成为贡嘎寺的维那师,负责法会仪轨的指导。 太桥旦曾堪布答:对一般修行人而言,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最终获得的成就也不一样。获得的成就分为三类:其一,小乘的成就;其二,大乘的成就;其三,金刚乘的成就。 小乘成就又分为两类:其一,声闻乘;其二,独觉乘。小乘成就是内心中对轮回生起出离心,打破了三界六道轮回的执着,断除了烦恼障而获得个人解脱,并证得阿罗汉果位。声闻观“四圣谛”,修三十七道品,证出世阿罗汉道。独觉观“十二缘起”,修三十七道品,证出世辟支佛道。 大乘的成就,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对众生生起同体大悲之心,观诸法缘起性空,修六度四摄四无量心而达到初地菩萨至十地菩萨的道地,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而获得离一切戏论的大境界,并证得大彻大悟的圆满佛果。 金刚乘的成就,是具备大乘条件的前提下,对“三根本”生起无比的虔敬心,而且具有将轮回视为清净的坦诚,将一切众生视为佛和佛母的清净观。并透过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的修持而证得智空双运、悲空双运、乐空双运、明空双运、显空双运的至高无上大手印金刚总持的圆满境界。 真正成就的标准是噶举祖师密勒日巴尊者所说的“见、修、行、果 ”。即:见为空性之智慧,修为光明无执着,行为无贪而恒常,果为无垢赤裸裸。所获得的成就应以密勒日巴尊者的“见、修、行、果 ”为标准,谁的相续中具备了正确无误、至高无上的“见、修、行、果 ”,谁就证得无上的成就。 无与伦比的冈波巴大师所说的修行的“四种窍诀”。即:心转向法,法成佛道,去除道障,惑转成智。心转向法中纳入了出离心,法成佛道中纳入了菩提心,去除道障中纳入了缘起性空,惑转成智中纳入了金刚乘的至高无上境界大手印。真正的成就以冈波巴四法的窍诀为标准,谁的自相续当中具备这四种修证,谁就获得至高无上的成就,这就是获得大成就的一个正确标准。 大手印传承祈请文中也说:“虔敬即为修之首,专心即为修之身,出离即为修之足。”就像一个人需要具备头、身体以及足一样重要,修行者也需要具备三种要素:虔敬之心、心不散乱、出离心。自相续中具备这三种要素的话,算是一种大的成就。 宁玛派的祖师隆钦巴大师所说的,修行的“三个殊胜”即:前行发心、正行无缘以及结行回向。修行的成就以三个殊胜为标准,谁的相续中圆满这三个殊胜,谁就证得圆满成就,大彻大悟。 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所说的“三主要道”,是指修行者所修佛法当中最重要的三种法。哪三种呢?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证悟空性。如果我们的心中具备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证悟空性的话,就谈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大成就。 萨迦派祖师札巴坚赞大师所说的“远离四种贪执”,是指:“若贪执此世非修行者,若贪执轮回非出离心,若生起自私非菩提心,若生起执着非正见地。”我们修行的过程中能远离四种贪执,这就是真正的成就。 噶当派祖师阿底峡尊者传承的“随念五尊法”,是指:随念上师之上师瑜伽,身观为自性本尊,口不离持咒,心不离空性见与慈悲心,以及功德圆满回向。成就以随念五尊法为标准,谁做到这五种法,谁就获得无上成就。 止贡噶举祖师止贡觉巴大师所说的“大手印五支”:一、菩提心修法;二、本尊修法;三、上师瑜伽修法;四、大手印修法;五、回向修法。修行的成就以大手印五支为标准,圆满修行大手印五支的修行者才是真正的大成就者。一旦我们相续中具备大德们所指定的这些功德成就的话,即使外在的奇特现象或吉祥的征兆不出现也不要有丝毫的遗憾,因为外在的一切现象皆是虚妄的。 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依大德们的殊胜教言来衡量自己内在的修证成就,我觉得这是最保险、最可靠的。 比如说学佛人和没有学佛的人之间的不同,就是没有学佛之前,多数人都非常散漫,比较容易放纵,也经常会生起烦恼,喜欢造恶业等等。而且自己也不觉得这样做是不对或是不应该的,不但没有后悔之心,还会觉得自己精明强干。但进入佛门学佛以后呢,就非常清楚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哪些是如法,哪些是不如法;哪些做得对,哪些做错了。一旦了解了善与恶,对与错之后,就不再像没有学佛时那么随心所欲。因为懂得了佛法的道理而精进地断恶行善,自然而然地谨慎取舍因果,这就是初学者所取得的进步。没学佛之前我们是绝对不会这样谨慎或反省的,这就是学佛的人和没有学佛的人之间存在的差异,这谈不上是成就,但应该可以算是得到三宝的一种加持感应。 我们学佛以后经过修持,行为上会自然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的身不善业,并能做到放生、布施、持戒的身之善业,这就是行为上所达到修持的一种进步;经过修持而言语会自然远离妄语、挑拨离间、恶口、绮语的口不善业,并能做到诚实、促进和谐、说话温柔、诵经念佛的口之善业,这就是言语上所达到修持的一种进步;经过修持而思想会自然清净远离贪欲、嗔恨、邪见的意不善业,并能做到少欲、生起慈悲及树立正见的意之善业,这就是思想上所达到修持的一种进步。 所以是否获得成就主要看自己内心的修证,佛法绝对不是衡量他人过错的工具,而是调伏自心的殊胜对治,更是自觉觉他的圆满方法,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反省自己。通过观察自心就会发现以前我们的我执特别强,烦恼特别多,业障特别重,习气特别深,动不动就会生气。接触各式各样的团体时,也会因为看到这样那样的事情而起烦恼等等。但经过长期不中断的修持,现在这些污染逐渐没有了。我执也减轻了,烦恼也不起了,习气也断掉了,妄念也越来越少,造恶业的想法也自然停止了。并且心里一直想着帮助他人的一些事情,在看一些经典或闻思佛法时法喜充满,自然领悟到其道理。而且不仅仅是明白佛法的内容,还能做到一些身体力行的实修。在学佛修持的过程中,对三宝生起信心、虔诚念佛、保持正念、爱护众生的生命等等,这些都是得到三宝加持的感应,也是修行进步的一个表现。 真正达到一定程度上修行的进步,是经历各种苦乐的感受,或者在生活上遇到不幸或倒霉时,对三宝没有任何抱怨。不失望,没有失去信心,且心中仍然会生起对三宝无比的信心。当看到轮回中的荣华富贵时也没有任何留恋,会自然生起出离心。一些众生无缘无故的伤害我们或指责我们时,我们也不起任何嗔恨,反而会对众生生起慈悲心。我们眼前的万事万物,形形色色的诱惑出现时既不贪执,又不迷惑,常常能保持视为如幻如梦的一种境界,这就是一个真正进步的表现。如果常常能做到这样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不中断地精进修持的话,就像是爬楼梯一样,行菩萨道的次第逐渐圆满,一步一步接近乃至达到至高无上的成就。 如今很多半信半疑的学佛人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成就,他们将成就视为一种表相上的殊胜奇景或吉祥的征兆来对待。比方说头顶上是否发光,虚空中是否出现佛菩萨或各种瑞相。功课特别精进时有没有做一些吉祥的梦,打坐时心中是否产生一些特殊的觉受,身上的疾病有没有减轻。有些人会想家里有没有发财,老公有没有升官,子女有没有取得好的成绩,甚至有些人还会想股票有没有赚钱等等。如果这些事情比较成功时,就认为这些都是佛菩萨的加持或修行的成就。学佛的目标总是期盼着世间的美好出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内心没有平息烦恼,出离心和慈悲心没有任何增长,无法战胜我执的大魔,即使出现了各种瑞相又对我们有何用呢?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虽然相当一部分的修行者成就时,的确会出现一些奇特的现象或吉祥的征兆,但也不能完全以这些来判定内在的成就。因为这些奇特现象或吉祥的征兆并不是修行者内在的不共功德,而是修行者顺便附带的外在的功德,对他而言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且这些外在的功德连外道都能做到,经过他们的苦修,身上也会发光,心中也会产生喜乐的觉受,也会示现各种各样的神通,也能够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翔。但他们仍然束缚在轮回的苦海中,一样的迷惑,一样的受苦受难,无法获得解脱。 所以佛教将这些奇妙现象或吉祥的征兆等,称它为共成就,也是世间的成就,更是有漏的成就。因此我们绝对不应该以外在的奇妙现象或吉祥的征兆来判断自己的内在成就,以及是否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这些都不能代表你获得成就。 从前印度有一位修学大乘佛法的出家人,名叫日光比丘,他是一位专心为救度众生成佛,而出家学法的比丘。自从他出家以来,非常用功的修学佛法。有一天,因为他修持功德力量所致,魔王的宫殿自然振动。魔王观察摇动的原因,知道是这位日光上人修行即将达到成就的关系。魔王想:“怎么办呢?我如果不设法阻止这位日光上人学法,不久的将来,我的世界就会太乱。”于是魔王就变成释迦牟尼佛的形相,来到这位日光上人修行的山洞,在对面空中,身上放光,完全与佛一样,令这位日光上人得见。这位上人看见了佛非常高兴,魔王说:“你修行已经圆满了,不用再修行了。你可以做你想要做的事情,不必再考虑戒律因果的问题。我每七天会来看你一次。”说完话就不见了。 这位日光上人,很相信魔王的话,他很高兴,马上就下山不再学法修行了。他相信魔的话,对因果戒律全部放弃,到处作乱。每过七天,魔王变化的佛就对他说:“你做得很好,你已经到佛地了,随时可以跟我说话,你的罪业因果不必再考虑了。”魔变化成佛,每次都是这样说。这位日光上人认为:他本人已经修行成就,达到佛地,见佛成佛了。就越来越相信魔的话,越来越乱,对于杀、盗、淫、妄、酒,无所不为。魔王看到这位日光上人,已经听他的话颠倒了,魔王就很放心,高兴地告诉魔众说:“我们的魔世界,已经得到平安,又多了一个有力的子孙。” 上师说:“你这个饭桶!初步的佛法尚未了解,你还说什么‘达到佛地’?”弟子说:“不同喽!我每七天都能够见到佛,跟佛谈话,就像我跟你谈话一样,什么都可以谈!而且佛对我说,我已经达到佛地了。上师啊!你有什么话需要跟佛讲?你跟我讲,我替你向佛说。”上师心里想:“他已经遇到魔害,着魔了。我现在怎样跟他讲,他也不会听的,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理智,没有自心判断的能力。”上师想了一个办法说:“你要见佛的时候,我跟你一同去见佛好不好?”弟子说:“这我想先问佛才可以。”日光比丘下次见到了魔变成的佛,就问佛说:“我的上师也想来见您,可不可以呢?”这个魔知道,他的上师对密宗咒法的本领很高,马上回答说:“不可以!不可以!我跟他没缘,你也不需要跟他,因为你已经达到佛地,没有你要学的法了。” 后来这位弟子,看到了上师说:“你与佛没缘,我跟你没有可学的了,请走吧!”上师摇着头想:“救弟子是我的责任。”于是上师对弟子说:“我和你已经有多年的师徒感情了,我送你一个纪念品。”上师就拿出一个火漆做成的圆珠,送给弟子说:“这颗珠子是我最好的朋友送给我的,你带在身边,就不会忘记我了。”上师又说:“你看到佛的时候,应该要诚心诚意地恭敬佛,感谢佛给你这么多的教授。你下次见到佛的时候,最少要向佛叩三个头。但是佛很客气,可能不接受你的礼拜,但你一定要叩头,表示感谢佛的恩德。这一句话你听我的,好不好?”日光比丘说:“这个很好!佛的大恩大德,我应该叩礼拜,他不接受,我也要勉强叩头!” 第二天,这位日光上人又见到了佛,就对佛说:“我能达到佛地,都是您的恩德。今天我向您叩三个头表示感谢。”第一次叩头两膝着地的时候,这个魔就站不住了。魔说:“不!不!不!不用叩头!度众生到佛地,是佛的责任。”这位日光上人虔诚地表示感谢佛,继续下拜,当两膝和手放在地上,正要全身拜下的时候,这个魔看见这位上人的身上,发出很强烈的火光。魔非常的恐惧,正想下来阻止他叩头,可是他已经拜下去了。他的头一碰到地,身上的火光内,现出千千万万的金刚尘消灭了这个魔王。这时,日光上人已经晕倒在地上。 等他清醒过来,大声呼叫佛的名号,可是已经看不见佛了。这时,他的上师出现在他的身边说:“你所看见的佛,以后不会再来了。因为你所见到的佛,不是真佛,他是魔变成的。我给你带在身上的大圆珠,是铁发金刚的密轮,它能碎灭万魔!当你叩头的时候,魔鬼挡不住就粉碎了。”上师说:“你还没有能够见到佛的成就,你想要到达佛地,应该重新用功,研究教理,求学密法。”这位日光比丘就依教奉行,跟随上师修学密法,后来得到大成就,成为很著名的大上师。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修行佛法时所出现的表相无论多么的奇妙或殊胜,也无法判断奇妙现象的好与坏。修行越久越会出现这些奇妙现象,修行越高越会发生种种障碍。这也许是一种修行者的挫折,也许是一种对修行者的考验。就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那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密勒日巴尊者说:“男女妖魔及罗刹,未悟之时为魔怨,能作各种中断障,若悟妖魔成护法,能予各种之成就,究竟义中魔亦空,说为穷境分别处。”又说:“究竟金刚真言乘,无上瑜伽续部云,诸界集聚于脉故,显现外境诸魔相,若不了知彼为幻,全由自身之所显,执以为实甚愚痴。”虽然日光比丘发心既清净,修行又精进,但他面前出现奇妙现象时,由于缺乏见地,所以不知道这些显现是全由自心所显,而执着为实有,因此遇到魔害,着魔了。 我们初学者更应该谨慎。我们经常发现很多老居士非常执着于表相,特别过分地在乎这些奇特现象,这就是修行上最大的束缚。虽然《金刚经》与汉地缘分很深,流传于汉地的历史悠久,且大多数学佛人都念诵其经,并能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但还是有一些修行的居士对表相的执着变得越来越大。经常出现一些居士,他们对某某上师很自豪地说,他修某某法时出现如此如此的奇妙现象,他在禅定时产生什么什么样的特殊觉受等等。但很少有居士会说,他修了什么什么法后我执如此如此的减少,对治烦恼上起到如何如何的帮助作用,生起出离心或产生慈悲心方面如此如此的提高等等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金刚经》如此的殊胜,提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里都说得那么清楚了,但还是在少数居士身上起不到任何作用,仍然执着地追求奇特现象的出现。甚至有些居士越修执着就越强烈,修行的时间越久我慢心越大。就像冈波巴大师所说的,“法不如法,法反而成为堕恶道的因”,修行没有使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减少,反而使五毒增加,五毒增加就是堕恶道的因。真是可怕!我们应该相互提醒,我们佛弟子应彼此督促,踏上解脱的道路,且顺利圆满地证得佛果是我们所有佛教徒的共同目标;依靠大众的力量来令佛法长久住世而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是我们所有佛弟子们的共同责任。
怎样修学密法
密法,不是神秘高明的意思,是他的一些前行法,修行方法需要师父带才能修习,不能自学,因为容易出现问题。
系统学习打坐禅修,全面把握实证的理论原理、怎么入手,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遇到各种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每一步路怎么走等,老师用自己的所修、所证,讲得通透。建议百度“本体佛学实证网”-《打坐修证的新手指引》。方法和路这样走(供参考),一是从观身体觉受入手:观手或观呼吸,心稳定了,再观心或观慢动作等入定。二是从心入手:直接观心(随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佛教特有法门)。
怎样修学佛法?
修学佛法三要诀。(一)依止善知识。学佛必须依止一位具有智慧、悲心、经验丰富的善知识,否则,依靠自力想通达佛教的教义相当困难。在依止善知识之前,首先务必要观察,要寻找一位有德行的人。若要了解一位善知识,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够了,必须要经过长期观察。有人或许认为:“依止善知识是多此一举,我自学佛经就可以了。”这种想法不正确。佛法不可能以自力来通达,自古以来的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以自力证悟。在我们的一生中,最幸运的有两件事:一是遇到了佛法;二是依止了很多具修证的善知识。道友们有机会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好好珍惜!
(二)发菩提心。学习佛法最根本的就是发心。所谓发心,其实就是制定目标,比如你想前往北京,方向和目的地一定不能弄错。以自利心修学佛法,即使有成就也不大,而只有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成佛,这种力量才不可思议。就像佛陀在因地时多生累劫利益众生一样,只要有不退的誓愿,最终一定能呈现出宏大的事业。“往生四因”中必须要有菩提心,弘一大师说过:“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因此,求往生者一定要发菩提心。有机缘的时候,一定要度化众生。如果发心不对,每天都是为自利而奋斗,修行的力量恐怕也不强。
(三)次第闻思修行。修学佛法必须要有次第,而这个次第,就是闻、思、修。
1、听闻正法
我们这些具无明烦恼的轮回众生,对于跟贪嗔痴相关的事,生来就有意乐,串习这些也很容易,而出世间的解脱法门,则很难依靠自力掌握,此时就必须依止一位上师,在上师那里听受佛法,令心逐渐得以调整。
2、如理思维
对于所听闻的法义,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反反复复去思考。否则,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根深蒂固,仅仅只听一两句佛法,不可能那么容易对治它。如果没有这样坚持不懈,依靠不断如理思维来调心,习气则不可能被断除。对每个道理慢慢去思维、消化,不但会对自相续有利,而且功德也非常大,《佛说宝雨经》云:“如理思维故,即为供养一切如来。”因此,大家听闻以后,一定要如理思维。
3、如实修行
1)修行之理
假如你依止上师后,仅仅是听了佛法、稍作思维,却从来没有修行过,那也不能断除烦恼。广闻和实修比起来,实修更为重要。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当那一刻到来之时,唯有平时修持的善法才有用。
2)修行之方便
在修行过程中,显宗、密宗的法门特别多,但最契合我们,对直断烦恼、往生净土最有帮助的,应该是净土宗、禅宗、密宗。在修持这些法门时,我们一定要有方便方法,若以殊胜窍诀来摄持,便可如《华严经》所言:“以一方便,入一切佛法。”
有了以智慧摄持的方便,开悟并不是那么困难。《法王经》中说:“若有慧者,则方便解;若无慧者,则方便缚。”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些窍诀可令其马上解脱,比如上师跟他说“吃饭、走路”,甚至把鞋脱下来重重打一下,他当下就开悟了。但对没有智慧的人而言,方便就会成为束缚,不要说用鞋子打,就算上师给他传密法中最殊胜的窍诀,他也会对上师生邪见诽谤,最终让自己堕入地狱。所以,窍诀还是要靠智慧来掌握,这一点相当重要。
在学佛的过程中,各位一定要先认识佛陀,并了解佛法到底是什么;然后这样的佛法要靠上师开示,自己同时要发菩提心、闻思修行。只有依照这种途径,修学才会稳固有序地向前迈步。否则,随便打乱这种次第,修什么法都不会成功。
日常法师:皈依后应如何修学
文/日常法师 观功念恩的殊胜 这次佛七共修,容或仍有少数同学未能获得所期望的效果,但只要有信心,依著正确的方法继续努力,自有水到渠成之日。经论上告诉我们:“资粮未聚、罪障未除之前,任作何事能得善果者,无有是处。”既然一切都是业感的,觉受生起的早晚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信心的有无。“早”“晚”其实是比较出来的,他人之所以早,是他宿世的善根及今生的努力,反之所以晚,是他因缘的欠缺,因此,不要因为“早”而骄傲,也不要因为“晚”而失望。一切佛菩萨无一例外,皆从凡夫时把握正确方法,一步一步走上成佛之路,丝毫不能勉强而行或越级而走。 大家对这个道理认识后,应该做些什么呢?简单扼要的说:净罪集资。皈依是进入佛法的第一步,想要持续下去,还须继续如法积聚资粮才能渐次产生正面的功效。以前,诸位也努力净罪集资,但总是积集得不够,或者被其他恶业抵销,如今,依法了解体会个中含义,再经过这次佛七的用功,慢慢地会有所改变,也就是说:集聚的资粮会超过我们所损耗的,而得以在菩提道上顺利前进。今天向各位说明这个特点,就是希望大家回去以后继续努力净罪集资,使这次佛七的成果不断增上。 诸位经过这次的努力用功,再回过头看看以前读过的经论,对所学的教授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以前偏重于文字上的理路,一旦经过自己认真修持,得到体验后,不再仅是一个浮泛的理路,而是刻印在心中且可以拿来使用的方法。就如别人告诉我们某一个概念,似乎听懂却是模糊的,时间久了,这个概念就被淡忘甚至消失,但如果我们将此概念透过实际的行持,久而久之,会深埋在潜意识里,遇见任何事情,那个概念自然会浮现反映出来,所以目前我们要依佛的教诲去行持,使产生如此的功效。 现在,我们就回过头来温习广论,先翻开第二十三页,这之前是在说明如何听闻、如何说法。修学佛法最主要的内容是三学--戒、定、慧,得到智慧需要*闻、思、修;而从听闻开始依次思惟、修持、悟证,一步一步增长,因此听闻轨理的教授对我们特别重要。依轨理听闻讲说后要做什么事呢?就是二十三页告诉我们的“完结轨理”部分,在此提出三点: 一、“于完结时共作轨理者。由讲闻法所获众善,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 此句话是承续上文,告诉我们讲闻后应做的事。实际上,我们做完任何事,如果有功德,都应回向,即使没有功德,也不妨回向。经过这次努力共修后,大家重新研读这一段话,是否有不同的感受?这几天,在实际用功当中,应该有不少同学体会到什么叫“猛利欲心”。“欲”就是自己的好乐心,这次共修我们好乐的是皈依,不仅是大声念、用力拜而已,而是发自内心深处,非常强盛至诚皈投的心。于是,发乎内,形于外;拜也好,念也好,因为猛利欲心的推动,一心皈投依*三宝,此时,才真正体会到:啊!皈依原来是这样!大家都知道造业“意乐”最重要,这种强盛皈投依*的心就是最好的意乐,这是有很大功德的,但是做完了要回向,使这个功德不会失去,而且更深远更增长。已造之业不失,业增长广大,这是业的特征,无一例外。相反的,如果不回向呢?举个例子说明吧!譬如我们在用功时,第一支香感觉很相应,第二支香这种感觉不见了,或者,第一天很好,第二天消失了,皈依的心有时也会如此,昨天很强劲,今天就是提不起来,这都没有关系,因为感觉虽然过去了,但是回想起来,却余味无穷,乃至永生难忘!也就是说,亲自去体会的感受会在心里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善净之业,为此我们要回向,如果我们不如法回向,这个影响会很快消失。 那么如何回向呢?回向两处:现时、究竟。为利益一切有情要圆成无上菩提是我们究竟的目标;为了达成此目标,眼前要如何希愿呢?可分为“个别的”和“共同的”,个别的可依个人的状况回向,共同的就是我们团体的同心同愿,我们想把佛法如理地学,如理地弘,想把殊胜的教法在汉地流传,就得*教证具足够量的师长,乃至于法王能到这里摄受我们,有了这个“欲心”就要把所做一切事回向所希愿处。 二、“若以是轨讲闻正法者,虽仅一座亦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若讲闻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缘,则昔所集于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诸新集积亦截其流。” 这句话给予我们精神上莫大的鼓励。我们以七天的时间精进用功,如果能如理如法,所产生的力量,虽仅是一炷香的时间,亦定能生如经上所说所有胜利。这几天,诸位全神贯注一心皈依,是否体会其中殊胜的利益?进一步,渐次深入其内涵,把握其精要,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由这个因缘,以前所集的种种业障一一净除,而且,近来新集积的业障也可以截其流。以前的罪障净除与否,我们未具佛眼,无法看见也无法知道,但我们信得过佛所说的话。那么,诸新集积能截其流呢?业流主要的就在我们意识之流当中,可惜,我们的意识之流通常都是和烦恼相应,陷于杂染当中,因此要一心专注于佛法是很困难的。所以这次大家至心皈投依*,当皈依的觉受生起的时候,自己是很容易截其流的,虽然根本而微细的杂染谈不上截止,但是粗猛的杂染肯定暂告截止。不过,放松以后,这些烦恼杂染又会慢慢的现起,届时该怎么办呢?经过一番用功后,再回过头研读经论上的教授,仔细体会其内涵,努力照著佛法去做,使正确的概念清晰的种在识田里,遇境时自然可以引为依循,渐次净化烦恼,不再集积罪障。 三、“现见此即极大教授,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 这一段话指的是应该如何听法、如何说法。以诸位目前的状况是以听闻为主,那么,听闻之前要如何准备呢?应该先思惟闻法的胜利,由于认真思惟,因而对听闻产生很强盛的好乐心,因为好乐心的驱使,所以能恭敬的承事法和法师,听闻时能断器三过,具六种想,了解自己病了,需要找医生,依医服药,得到了药很认真的殷重修。以上所说都是“极大教授”,我们要在听闻之前对这些道理产生正确的认识,做为修行的前行。 这些道理是用来对治烦恼的,但是,假设不能如理思惟获得确定不移的正确了解,不但不能对治烦恼反而增长烦恼。各位这几天,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呢?最近,天气很热,流得浑身是汗,拜得腰酸背痛,很多同学起初都觉得苦不堪言,慢慢地这种感觉或者减轻,或者消失,因为自己坚定的信心,全神贯注一心一意皈投依*,不可思议的,热不见了,汗不见了,痛也不见了,这种现象不是讲道理可以得到的,而是如法用功所得的。如无实际经验,虽欲强词夺理,但是,说了半天道理,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更骗不了因果,所以大家不用多开口,好好的用心去体会这个重要的概念,各位若能把这道理放在心中思惟串习,随时都有机会受用。 我平日常强调一件事--观功念恩,千万不要观过念怨。通常我们对境时老觉得眼前所见明明一无是处、错误百出、毫无价值,怎么观功呢?比如这几天在此明明酷暑难耐、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怎么忍受呢?但是,当我们全神投入,心里想的只有皈依,这些感觉不是都消失了吗?亲身体会的人了解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未亲自品尝的人永远体会不出个中奥妙,这确是勉强不来呀!佛法原来就是如此!“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十足认真行持,觉受自然出现,否则,心里嘀咕著:怎么这样呢?怎么能接受呢?甚至于往坏的方面去轻毁,说不定有一天,会变成像提婆达多那一类的人。如果开始的时候未照著信心去实践,就完全无法体会真正的境界,这种心理如果留存下来且继续累积,别人遇见境界会增上,我们却每况愈下。 经论上明白告诉我们,修行完全在个人的意乐,完全是业所感的。因为往昔造了业,所以今日感得这样的果,已到成熟阶段的业是没有办法转变的。但是往后的状况呢?却决定于我们现在所造的业,而造业是依据自己的意乐,如果意乐随著以前的贪嗔痴,天气热,环境不如意,心里就生起烦恼,然后,去找一把扇子扇凉,去吐苦水怨天尤人,这都是饮酖止渴的办法,不但不是解决之道,甚至于会越演越烈,万劫不复。认识佛法后,了解今天所受的苦都是以前自己造业所感的,所以我要忍受,所谓“观业忍受求加持”,现在我不再因循旧习而且努力依法扭转。开始的时候,因为强烈的等流习气还在,会感到力不从心,那时一定要*信心支持,所谓“信心信信”,就是这个道理!想想看,为什么有人会成功,有人会失败,有人造善业,有人造恶业呢?这完全视个人心中对教授是否具足信心。行持时,是否依方法认真遵循,如果能如理如法,一切都会改变的!我真希望这次共修大家都能亲身体验到这种境界!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一切都是业力所感的,佛经上指出譬如一杯水,人看见的是一杯水,天人看见的是琉璃、水晶、七宝等,鱼看到的是他的住处,饿鬼看见的是一片火海,地狱众生看见的是油锅,眼前哪有色法存在?一切都是性空缘起,认识了这个特质,要把握住正知见,努力扭转!经论上说佛无所不在,佛真正的身是法身,也就是空性,世间所有的东西,都以“空性”呈现,所以空性无所不在。同样的,我们受皈依,佛无所不在,法也无所不在,如果我们如法实践,不但能得到皈依的觉受、皈依的功德、佛的加持,而且能依此增上,最后证得佛真正的法身。 这次我们依循正知见努力后,就要继续净罪集资,随时要在脑海中以正知见引导我们。为什么我要不停的讲“观功念恩”呢?原因是,大家想想看,通常的情况,每个人都依著自己的习性和观念去看待事物、去衡准他人,因而产生了恩恩怨怨,慢慢地累积,粗猛的烦恼都由此生起,烦恼生起了,我们不就继续造业流转生死吗?相反的,如果我们感觉这件事具有存在的价值,能满足我们的希望,是不是就能忍受,而且心平气和的对待人、事、物?以世间的例子来说明,譬如经商,有个人想和你谈生意,因为有钱可赚,你不但不嫌他占用时间,反而会很高兴的忍受他的烦杂。诸位!做一个有情生命无法避免的事实是,一定要与其他有情共存共荣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同类的人和人,即使是不同类的狗、鸡、鹅也无一例外,彼此之间不时地相遇,却又必须互相依存,到那时候,心里会生起个人的想法,也就是凡夫的特征--执著“我”,怎么办?*佛法来净化,来解决。这就是佛法之所以珍贵的道理,不是谈高深玄妙的理论,而是针对最现实的问题一针见血地解决。佛陀就最切身最实际的问题,告诉我们解决的办法,我们依著方法渐次增上,不但自己能从痛苦中脱离,而且能帮助他人。 观功念恩对我们的价值是很重要的。遇到任何境,如前面谈到的流汗、酸痛等等,若用另一个角度去看,根本不存在,不但不存在,而且,如果善于转化,还能增长功德,获得如此的功德,所付出的代价并不大呀!较之于平日为了世间虚名浮利所付出的代价真是少之又少,而所得的是跳出轮回、圆满无上菩提的因,何乐而不为呢?各位回到家后,绝对不可能像在佛寺里,以全副精神念皈依,因为要工作赚钱,要料理家务,当俗务缠身时,皈依是很难做得很圆满的,怎么办呢?这就是何以要从观功念恩去引发的道理。各位体会后,于日常生活当中,不断思惟观察,进而善巧利用。刚开始要做到是不可能的,以我自己为例,出家三十年,是学佛的专业人员,努力这么久都做不到,何况你们是业余的?除非各位像祖师大德一样,是多生多劫修行转化而来的菩萨!尽管目前做不到,但是它却这么重要,所以要勉力而行呀! 那么,如何下手呢?建议每位回家后,务必认真去做戒行持犯。多久做一次呢?斟酌自己的状况而定,最好是每天做,至少一星期要做一次。内容呢?初期越简单越好,不要列个密密麻麻的功课表,结果力不从心,一样都没完成,使信心渐失。 记得早晨起床后就是“皈依”,至诚恳切地念三遍,假如家里有佛堂,跪在佛前,否则,坐著连念三声。而后,心中思惟发愿:暇满人身难得,我得到了,难道就这样为世间的虚名假利而空忙而沉沦痛苦吗?今天有幸遇见佛法,认识世间的安乐都是无常,都是虚幻,我千万别再为它欺诳,我要一心效学佛法。学习广论的同学还要加上一个愿:努力学习殊胜圆满的宗大师教法,并且随分随力弘扬,祈求佛菩萨加持我们!早晨如此皈依后,那么一整天都有一个行事的准则,不再茫茫然无所适从,甚至于造了恶业都不知道! 真心发愿,立下“戒行持犯”,如法去做,肯定可以造善业。譬如说,自己多年的坏习惯,今天能够挡住使它不发作,就是一个善。譬如说看见一个半开半关的门,就想:“苍蝇蚊子会飞进来干扰大家,结果人们又会伤害它们。”于是赶紧把门关好,这也是一个善。太多太多俯拾可做的事。原本我们看了后无动于衷的人事物,会因为我们肯用心,认真关心,而成为我们行善的对象,所以并不一定是放生或到凤山寺参加打扫法会才算行善。凤山寺的打扫法会一个月才一次,粥少僧多,也许一年你才轮到一次,如果你立愿行一百个善,岂不是要一百年?大家要发愿行善,然后就自己的状况好好的安立自己,策励自己,在一天当中,我应该做哪些事,提醒自己是个佛弟子,检讨自己:修学佛法后我的行为是不是和以前有所不同?我应该怎样努力?大家要随分随力,开始不要订下太多,三个月后,如果很认真,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到时候冲劲会越来越强。 早晨和晚上是相互呼应的,晚上是总结,检查早上发的愿是否得到结果。根据经论所说,造了业,反省后发现是不对的,好好忏悔,不会感果;对的好好增上,不但感果,而且比原来的果还要殊胜。如果再懂得回向无上菩提的话,现前究竟皆圆满,如果未善巧的回向,虽然眼前很好,往后却沦于三世怨。 诸位依法订下“戒行持犯”的轨则后,努力执行,从实践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其功德,等到产生效果,再把“观功念恩”“观过念怨”摆进去,两相比较后发现,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是观功念恩。看别人的功,别人不一定有好处,但自己一定有好处;看别人的过,别人不一定受害,自己一定受害。佛法本来就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心画的,也就是自己的业所造的,业的特征就是自己的意乐。这绝不只是一个理论,各位要透过不停地努力行持,从实践中体会这个教授的内涵,使理论变成潜意识中牢不可破的概念,届时你就不会觉得没有功可观了,因为一切唯心造呀!举个例子,学开汽车,教练告诉我们开车的方法,我们记得很清楚,一旦坐在驾驶座上,看到马路那么多条,车子那么多辆,手忙脚乱无法下手,等到不断练习后,时间久了,完全不用刻意去想,自然而然,左转右转,煞车起步运用自如。 广论上告诉我们皈依后应学、应止--“教授中出分二:别学、共学。初中分二:遮止应学、修行应学。”这是依教授中所指示的皈依后实践的正确方法。所谓的“别学”是指皈依三宝个别要做的。先就应该遮止,不能学的是什么来讨论: 一、“皈依佛,不应皈依诸余天神。”我们心目中最理想、最究竟圆满的是佛,所以不再皈依其他天神等。 二、“皈依正法者,应离损害心。”也就是对于诸有情,舍离损害。既然皈依三宝,对三宝自然能够恭敬,但是对其他众生呢?“既然不是皈依的对象,何须恭敬!”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皈依,必须对一切众生恭敬且远离损恼,为什么呢?佛告诉我们的无非是“法尔”的道理,世间的真相就是如此,佛之所以为佛,是依著正确方法努力造善业,由修灭道二谛,断证而圆满佛果的,而凡夫在世间真正造的罪是什么呢?上不敬三宝,下不慈众生,所以才会轮回不止呀!所以,如果真正皈依佛法,对三宝要恭敬,对众生要慈爱救护,怎可再损恼伤害?意乐、加行都不可以,实际上加行是由意乐而来,所以要从根本的意乐上做起。 三、“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我们好像都没有和外道共住,其实不是,外道是指不信三宝为可归宿,甚至于毁谤三宝的人,有些恶知识虽然不是外道,但专门说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混淆视听,使我们非理作意。例如:观功念恩是正确的,恶知识却自认为一番好心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乍听之下,好动听好客观,结果帮助我们增长观过念怨的念头,而使我们造恶业,多可怕呀!因此,恶知识是亲近不得的。 下面继续谈谈皈依后应修应学的三种: 一、敬佛,对于佛像,不管是雕塑或绘画,不管是好是丑,都应看做是可敬田,当成真正的佛。 二、敬法,“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千万不能做为货物,去买卖或抵押,不能搁在露地或不净处,或和鞋袜并放,或跨越,这些都是不敬法宝,更会感得智慧日益低下之果,万万要断除呀! 三、敬僧,“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憍是放逸本”,诸位!千万要小心啊!我们不是要净罪集资吗?一切功德就从恭敬三宝增长啊! 大家参加共修前,一定有皈依的信心,但是,经过这几天的用功后,发现原来的信心是很虚浮的,对境的时候根本派不上用场,所以信心非经过实际验证不可,并将此体会变成潜意识之中的一部分,如此信心才永远不会消失。举经论上的一个公案向各位说明:有一个人拜访舍利弗尊者,请求出家,舍利弗尊者观察了很久,认为他没有善根而拒绝他,他只得拜托别人,一个一个的请求,结果佛陀的五百大弟子没有一个接受他,一致认为他没有善根。他伤心地在门口哭起来,正好佛陀从外面回来,看见一个老人哭得那么伤心,就问其原因,他抽搐的说:“我想出家,但佛陀的弟子都不准我出家。”佛陀说:“你要出家?好!好!你进来吧!”他高兴的随著佛陀进去,世尊就对他说:“善来比丘”,他就须发自落,袈裟著身。经世尊一说,老人证果了。大家惊讶极了,就请教佛陀因缘。佛告诉大家:无量劫前,老人是樵夫,有一天,在山中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急得爬到树上躲避,就在那一刻,有一尊佛出世,那尊佛从天空走过,他正巧看见,非常欢喜的一称:南无佛。因此善根,今天证了果。《法华经》上有这么一句话:“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我们现在何只念一称呢?不知念多少称了,但像今天以打七的心意,一称南无佛,才有力量!为什么呢?是不是业?业是不是我们的意乐?平日我们念佛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意乐?嘴巴上轻浮的念著,不能说没有力量,但是真正的效果是很小的。 经上为什么称它为散乱心呢?是以较高的标准来看。修学佛法有三个状态--戒、定、慧,进入定慧中,才成不动业,现在我们还没有得定,都是“散乱位”,散乱位当中的念法就是心中至诚恳切的意乐了。不过,这个念法不会持续到无量劫以后,如果好好努力,不断增上,我们想要的果会很快现起。如果真正照广论的教法,如理去做,不必经过阿罗汉那一环,绕大圈子,对我们这是很实际的问题。诸位有了这个体认后,信心增长了,对广论所说的理论会更加清楚,理论清楚后就是实践的时候,那时的走法就和以前大异其趣。 我们目前的走法就是“戒行持犯”,为什么要从此下手呢?之前讲到已造之业不失坏,但要增长业才一定受,决定受的业当中,又可依受果的时期分为: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现法受是现生就受,顺生受是来生受,顺后受是后世再受,从第三生以后乃至到无量劫。现法受的原因何在?请大家看广论第一三九页,决定受当中,那些果现法就成熟?〈本地分〉中所说都是由于增上意乐!一、增上顾恋意乐和贪相应造作不善业。二、增上不顾意乐和无贪相应作诸善法。三、增上损害和嗔相应,于诸有情所损恼。四、增上慈悲和无嗔相应。五和六是就功德田而言,对三宝尊重等所增上损害或增上净信,七和八是就恩田而言,即对三宝、父母等具恩之所,因增上背恩意乐所作不善和增上报恩意乐所作善法。以上八种业都是现法受。现在我们修学佛法,有了觉受后,因增上的贪、增上的嗔而造作现法受的罪业机会就会大大减低,即使偶然犯了,我们会忏悔,所以恶的事情肯定能够扫除。各位要努力,真正修行就要从现在开始,以增上意乐造作诸善业,意乐一转,业就开始随之转变,如果这力量很强盛,肯定能增上!诸位记住这个道理,然后努力实践,慢慢如法薰习,自然所求皆得,乃至无上菩提也不例外。更何况世间的事呢!因此,各位皈依后,要努力把得到的继续增上是很重要的。日常法师讲于1994年七月精进共修。(来源:显密文库)
如何能真正的学习佛法?
佛法的要领与修学次第 济群法师
我们第一场要讲的是佛法的要领及修学次第。我觉得这是一个蛮重要的问题,因为我发现很多人修学佛法很多年依然不得要领。目前在我们佛教界而言,真正能够给信众一个非常合理的引导的老师、方法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多人皈依之后可能就成了孤儿了,没人管了。还有的人呢,自己不甘心,会去看很多书、很多经典,但在修学佛法上,还是依然不得要领。即使对佛法在道理上能有所领会,能不能用的起来呢?能不能真正用佛法来改变你的生命,改变你的人生,用佛法去对治你的烦恼,把你所学的佛法落实到修行上,能不能做得到呢?恐怕很多人还是做不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佛法一直缺乏一个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我们传统的每一个宗派都代表着一个修学体系。我觉得修学佛法对大众而言需要有一个简明的修学体系。一个简明的修学体系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要对佛法的基本要素要非常清楚。比如说佛法有几个要素?对佛教的修学你必须具备哪几点?
我认为佛法的基本要素有五个,五大要素。第一是皈依,第二是发心,第三是戒律,第四是正见,第五是止观。佛法起码有这么五个要素。第一点要做到,我学佛法,我究竟要抓住什么,抓住哪一些要领我就等于抓住佛法了。不管你是汉传、藏传、还是南传,不管你是念佛还是参禅。不管你是看什么经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你必须围绕这样一些要领去修学。
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其要领就在于此。抓住了这五个要素,也就抓住了一切佛法。这五个要素就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五要素的第一个就是皈依,何为皈依?信仰的过程、皈依的过程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理智的选择。皈依就是对解脱方法的信心。解脱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是由很多人已经通过这种方法在这条解脱的道路上修行成就了的。还有不少历代祖师大德前仆后继的沿着这样一种道路已经走上成就了的。所以我们对佛菩萨要尊敬,他是我们在解脱道路上的典范。法就是方法,我们要相信这个方法。僧就是指导我们使用这个方法的老师,整个僧团是我们走向皈依的对象,但是要真正走向解脱还是要选择很好的导师,尤其是僧团里面的善知识,所以皈依是一种宣誓,是一种生命的誓言。就是宣誓我要以佛、法、僧三宝作为我生命的归宿,作为我生命的依赖,要有发自内心的这样一种誓言,整个皈依的仪式主要是在完成这样一种誓言。
有了这个信赖之后,我们要发心。发心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的意愿,就是要以解脱作为我生命的目标。我为什么要解脱,这个动机很重要,这个认识很重要。当我们说到解脱的时候,你是否已真切的认识到轮回是苦,你是否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是苦的这个道理。
快乐的本质
我们每天为我们的思绪、想法推动着忙来忙去,就是因为这颗躁动不安的心我们才不自在,佛教讲人生是苦,这样说很多人不服气,他们觉得人生还是很快乐的,怎么会说是苦的?人生难道没有快乐吗?
人当然是有快乐的。佛教讲人的感受有五种:苦、乐、忧、喜、舍,心理学上讲感情三态,情感的三种形态,在我们的生理上就是有痛苦有快乐,我们的心理上有三喜,有忧愁还有不苦不乐。
佛教为什么讲人生是苦呢,这是佛教对人生所作的一种本质性的判断,不是从现象上来说的,如果从现象上来说,人生确实是有苦有乐,但苦和乐在人身上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痛苦是一种本质性的东西,快乐是相对的,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
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我们能不能说世界上有一种快乐是本质上的快乐,没有。
什么是本质上的快乐呢?就是不论你什么时候享受它,它都是快乐的,无论你享受多长时间,它都是快乐的。如果符合这两个定义的话,这种快乐就是本质性的快乐。所以世界上不能找到这样一种快乐的。世界上的任何快乐都没有具备这两个本质。但是痛苦却是本质的,肚子饿了是痛苦,只要你不吃饭就会饿,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享乐本质上都是痛苦的。比如说我们走路,走路本质上就是一种痛苦的事情,只要你拼命走,一直走下去,你就会很累。什么情况下走路不会痛苦?如果你坐的时间长了再起来走就不会痛苦。看电视、洗澡道理都是一样的,洗澡的本质不会是快乐的,因为身体脏了才会去洗澡,当我们洗澡的时候,我们想洗澡的这种想法和身体脏的痛苦被缓解了,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快乐。但这个缓解如果过度了,如果你继续洗下去,在澡堂里面泡的时间长了,还是痛苦的。我们吃饭是因为肚子饿的前提,如果说没有饿的前提,吃饭是一种痛苦。但吃饭为什么会快乐呢?就是因为你有这种饥饿的感觉,你吃饭就会缓解饥饿的感觉,你会产生一种快感,但其本质不是快乐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人生是苦!
为什么是苦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生命本质上就是一台不断制造痛苦的机器。这就注定了我们的人生是有漏的,有漏皆苦啊!有漏的生命就是一个痛苦的生命,所以一个人不论你怎样改变外在的环境,不论你有多高的地位,不论你有多少钱,只要你有烦恼,一样是很痛苦的。
真正要解决痛苦就是要改变你生命的品质,这些有漏的品质,就注定我们要痛苦。因为我们内在有很多制造痛苦的因素,如果我们要改变痛苦,就是要彻底地清除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品质,需要彻底地消除这些因素。
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帮助我们如何戒、定,来彻底地消除这些给我们内心制造痛苦的因素。所以修行的目的一方面是舍凡夫心,另一方面就是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佛菩萨为什么成为佛菩萨,我们凡人为什么成为凡人?这是我们每一人生命的品质决定的,我们生命的品质是贪嗔痴,无明,我执,是一个不断制造痛苦、烦恼的力量,所以我们是凡夫。佛菩萨之所以成为佛菩萨,是因为他成就了佛菩萨具备的品质。这种品质又是什么?就是无限的慈悲、无限的智慧,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佛菩萨的品质就有两大特征,即慈悲和智慧。成佛是什么,就是成就慈悲,成就智慧,在成就了慈悲和智慧以后就是成就了解脱,成就了自在,解脱什么,就是解脱凡夫心,解脱以惑、业为主的这样一种生命。
因为它消除了惑、业为主的、有漏的生命,同时他又成就了无漏的生命的品质,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也就成就了大慈悲大智慧。佛菩萨为什么成为自在?因为他已经解脱了他的生命里使他不自在的这种力量。反过来,我们为什么不能解脱,就是因为我们生命的内在有这种不断给我们制造不安定的力量。
我们真正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的,这样才有可能生出真切的出离心,一旦我们真切的出离心升起,在修行上我们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我们所有的妄想、烦恼都是建立在对世俗的五欲六尘,也就是对轮回的这种兴趣上。
我们需要知道这个世界的环境真正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事情并不多。每天这个世界上要发生多少天灾人祸,多少人死亡,可是对我们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我们走在街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事情,但是你走过了,不会对你有多大的影响。可是如果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和你有关系的,如你曾经讨厌过或是喜欢过的东西,对你就会有影响。为什么会有影响呢?所以真正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一定是和我们的人生、生活有关系的事情。
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对你的生命、心态产生影响呢?其实所有的环境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就是我们内心里面的一种相应的力量,一定是你在乎过的,你执着过的,所以真正能够对你产生影响的事情真正根源在于你的内心,不是环境的。真正能伤害、干扰我们的也是我们的内心。每一个境界都会在你内心产生一种相应的东西,这是你内心的这种力量而不是外在的力量。所有修行要解脱的是你内心的力量,是烦恼。
我们发起出离心,出离心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要完成解脱,究竟要解脱什么呢?要解脱的就是凡夫心,惑和业。就是要解脱无明、我执、贪、嗔、痴。我们所要解脱的就是这些东西。我们靠什么解脱,我们有无能力解脱。很多人说我每天也在念经、拜佛,也看了不少书,可是我的烦恼怎么还是这么重?
原因是因为你虽然看书、诵经,但并未掌握真正解脱的能力,真正解脱的能力在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内在,我们看书、诵经其实只是帮助我们获得这种能力的一种增上缘。
我们首先应该有信心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都具有真正解脱的力量。我们的内心会制造很多烦恼,在无明我执的怂恿之下,会制造无量无边的烦恼,会制造生死轮回,心的功能很大,但是佛菩萨的功德也是我们内心制造出来的。
所以我们的内心还有另外一面,除了制造烦恼以外,我们内心还有解脱的能力,还具有潜在的无限的力量。所以整个修行的过程主要是帮助我们去发现、认识、熟悉、使用这种解脱的能力。这种解脱能力是什么?就是空性正见,就是无漏智慧。声闻修行里面有五种法行,就是戒、定、慧,解脱、正见。慧就是无漏智慧,就是解脱能力,禅宗讲到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要见这种解脱能力。
我们需要了解心的本质,而不是心的现在表面的一种迷茫的状态里面,这种迷惘的显现代表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念头,我们的内心有各种各样的力量,人的内心就如同一个杂草丛生的花园,有各种各样的草和荆棘,我们的内心就是一大堆混乱的情绪、一大堆烦恼和错误的想法。这就是我们的凡夫心,有的力量强一点,有的力量弱一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现在是不能自已的。我们都是在每一个想法的推动下的不自觉地去作事情,一会想出去走走,一会想要去找一个朋友,要搞一点什么吃的,或者生气地去找人发一顿脾气。看到人家买东西了,你就想去买。
其实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多数人都不知道。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又是一个充满着诱惑的社会。商人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不断地制造诱惑。可是我们一般的人都没有定力,一诱惑马上就上当。
在这个上当的过程中,你就会产生一种需求,因为你的内心不踏实。你就会不断地向外追逐,去寻找需要。
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诱惑,你可能就不会有这个需要。比如说,没有电脑游戏,人就不一定有这种游戏的需要。没有手机,人也没有用手机的需要。古人没有这些东西,他也是一样过日子的。
人们的每一种需要都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说生活一定就是必然的。哪怕是最原始的东西,我们说吃饭是一个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人应该一天吃几顿,人应该吃什么,吃到什么程度,其实也没有一定。比如说,平常人一天吃三顿,但有的人还要吃夜宵、吃点心,可能要五六顿。也有修行人他只要吃两顿或一顿。甚至还有的人可以不吃。每天的睡眠,可能有的人要八个小时,有的要六个小时。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没有必然性,我们大家要知道,都是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
我们在向外寻求的同时,也在建立我们内心的一种依赖。比如说,我们人的很多需要动物没有。像那些鸡鸭猫狗,我们人的需要他们根本就没有。我们现代人的很多需要古代人没有。他们没有是不是就活得很痛苦啊?我们有就一定活得很开心啊?你建立了这种需要才有这种需要,而没有建立这种需要的人就没有这种需要。没有这种需要比你有这种需要的,其实他更自在。
凡夫心就是在不断地建立需要。建立需要的过程中也在建立依赖。我们又会害怕失去这种依赖,所以我们就会不断地去寻找这种依赖。所以我们会很累。
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凡夫的各种妄想和心理,我们的每一种心理其实上都是在无明的怂恿下在外界的诱惑下逐渐的形成我们各种各样的内心。
每一个念头都代表着一种心理需要,每一种心理需要都在向外攀缘。在向外攀缘的过程中,我们早就迷失了自己了。我们迷失了自己,我们就觉得活得很不踏实。
我要告诉大家,其实生命是可以自足的。在这个空性的层面,它就没有任何需要了。它本身就是解脱的,就是自在的,本身就是充满着法喜,快乐无比的。我们只要会体验这个心的层面,我们就会无时无处不能过得愉快。因为生命本身就是自足的。我们不懂得体悟这个生命自足的层面。我们不断地在向外攀缘,希望由这种攀缘来得到满足。
其实,每一种需要,你在满足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强化它的力量。它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大。最后,使得你只能随着这样的心理力量在不断地轮回。其实轮回就是我们内心妄想的一种延续。轮回就是一种生命的低级重复。
我们要解除轮回,我们就必需要消除我们的心理的内在力量。修行也在于消除这些导致我们轮回的力量。我们的内心确实具有这样的一种能力。所以,解脱道的修行会帮助我们去获取这样的一种能力。
认识这样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我们生命中的妄想、烦恼和痛苦统统都会解除的。我们平常讲江山易得、秉性难移!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生命很难,为什么难?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生命中的每一种性格和形式都代表着我们无尽的生命的积累。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我们想要改变它,用你现在培养起来的念头,正念,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像北极的冰山,你想化掉,只用一点太阳晒一下,是办不到的。所以我们要发现和认识生命内在的这种解脱的力量,自然就能很容易得把它消除掉。
所以,戒定慧的修行,就在于帮我们完成解脱。比如,戒和定,都在完成一种内心的简化。我们想要认识空性正见,但是我们的心很迷乱。我们的心尽管具备空性,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去认识它,没有办法去开发它。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心的环境的简化。这要通过持戒的过程,我们不要去接触不应该接触的东西。我们凡夫的特点就是眼不见心不烦。很多东西你见不到,妄想自然也就少了。
但是,我们是不是不要去接触环境,我们就没有妄想了呢?不是的,我们的第六意识会自己制造妄想,它不仅有外延,还能内在的制造妄想。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就算是关在房间里,他还是会不停打妄想。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修定。定就是把你的心安住在一个善的所缘境上。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会不断地产生妄想呢?原因就是我们的心在不断浮动和变动啊!所以就会产生攀缘,就会产生妄想,就会把我们心灵里的种子调动出来。如果我们能够把心定在一点上,我们就不会有妄想。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有负面的作用。
所以,修行要选择一个善的所缘,不要有负面的。有的人谈恋爱,他也谈得很专注的,进入恋爱三昧。可是恋爱三昧是一个产生烦恼的所缘境啊!他还是在培养一种不善的情绪啊!那不是一个好的所缘,所以修定要选择一个没有负面的所缘境。让心得到安住,我们的内心的环境就会清净。这个时候我们要见性,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们讲到禅宗的见性、参禅,什么是参啊?参就是寻找!寻找什么?如果说这个环境非常的复杂,你要找个东西就很难。像如果这里有一万个人,而且这些人还在不停地动,我要找一个人,这很难。我现在怎么样才能在这一万个人中找到一个人呢?
首先,可以让这些人不要乱动,把他们定住。还有一个办法,把一万个人简化为三个人。或者说,我让这之中的不相关的9997个人全躺下来,只有三个人站着,我再找这个人会容易得多。这种戒与定的修行,其实就是在作一个心灵环境简化的工作。当心灵环境简化了,再作空性的观修,马上就会进入空性了。
所以,空性见就代表我们生命中的力量。你具备了这种力量也就有能力解除你的凡夫心,解除这种有漏的不断地制造痛苦的生命。我们所有的学佛,学习经教、参禅,最终都要帮助我们获得这样一种能力。获得这种空性正见。
除了戒和定之外,我们要学习经教,要有正见。比如说,《阿含经》里面讲的无常的正见、无我的正见,唯识中讲的唯识的中道见,中观中讲的缘起性空的正见。我们有了正见之后,我们才知道我们要找的是什么。我们不需要的是什么。首先,我们要能够分得清楚,什么是和什么不是。
就像你们到火车站去接一个人,如果说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人长的什么样子。你怎么去接啊?至少你要有个照片,你才知道你要接得是谁。所以这个正见就像这张照片一样。
我们在做观修的时候,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一个模本。正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还要有一个好的老师。他能够带领你怎么样去认识自己的内心,一步一步的走。解脱道的修行,从发出离心到解脱。这个过程中真正解脱的力量就是空性正见。要被解脱掉的东西就是惑和业。
我们现在有了方法,有了榜样,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完成呢?我们很可能根本就做不起来。因为世界上的教育都需要有老师,同样的我们要学佛更需要有老师。所以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我们需要对僧中的善知识生起信心,生起皈依之心,所以要皈依僧。
再则,成佛要成就什么?成佛就是成就两种品质,大慈悲和大智慧。大乘菩萨道也是帮助我们修慈悲和智慧的。所以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尽管有种种法门,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大小乘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发菩提心。我们发出离心,就是要出离轮回。菩提心和出离心有什么区别,很多人会把出离心和菩提心对立起来。认为发菩提心不需要发出离心,并不是这样的。
其实,每一个人学佛,首先都要有出离心。如果你不想出离轮回,没有意识到轮回的过患。那么你的学佛是不会有深度的,你的学佛是不会真切的。所以,首先要意识到轮回是苦,这个是学佛的一个基础心理。
菩提心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上的。如果你只能让自己出离轮回,那么这个就是出离心。这仅仅是声闻乘的发心。菩萨的出离心就是要把这个出离心扩大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当我想到出离的时候,我同时也想到在六道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在轮回中受苦,我不忍心自己出离。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我要带着他们一起出离啊!如果你有这样的一个发心,那就是菩提心。
所以出离心跟菩提心的不同就在于所缘的对象不同。声闻出离的所缘对象就是自己一个人。而菩萨的出离心的对象是一切众生。这种出离心可以成就我们的慈悲。
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多少都会有悲悯之心。什么叫悲悯之心,就是同情心。佛教中的慈就是给以众生快乐。悲就是拔苦。这就是慈悲之心。我们每一个人多少都有这种心。我们这个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对别人的理解程度有多少。一个人最能理解的人是自己。我们干了很多坏事,对自己都表示理解。对别人做了好事都不理解。
修慈悲就是学会怎样去理解别人开始。我们对别人的理解可以到什么程度?我们对别人的同情又能到什么程度?我们问问自己,在自己的心里装了几个人。有些人可能只装一个人,有些人可能装了一个家庭,有些人可能还能多装两个,这说明什么道理啊?我们的同情心、慈悲心是很有限的。
我们看看观音菩萨的慈悲心,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一切众生他都无条件的帮助,没有亲疏分别。同体,观音菩萨把一切众生看作是一体的,不仅是看成,因为观音菩萨已经体悟到众生与十方诸佛在生命的某一个层面是相同的。因为他已经体会到这种一体的层面。所以他很自然的就能发起这种同体大悲之心。
慈悲心的修行,就是要扩大心量,扩大同情心。这个过程要通过修行,怎么修?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愿菩提心,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要帮助一切众生走出轮回,我要给予一切众生快乐。你要建立这样一种非常高尚的生命的愿望。这要通过一个修行的过程。我们要造菩提心偈,然后每天要修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一种说法,真正的菩提心要把它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我们就会对一切众生升起慈悲心,现在我们对众生的慈悲心之所以作不到,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心。我说要慈悲众生,可是我对众生不感兴趣啊!所以我们要修菩提心,甚至还要修空性见,把我们这种由无明、我执所形成的种种不平等的、好恶情绪的心一点点的敲掉。如果您把这些心都敲掉了,你的慈悲心就生起了,你自然就成观音菩萨了。你对一切众生都升起菩提心,你的慈悲心就圆满了,成熟了,你就可以与三世诸佛平起平坐了。
所以修慈悲心要通过修菩提心来修,也要通过一个止观的修行。佛法叫作修空性正见。空性正见,也就是我们要通过闻思经教。比如说我们通过学习中观、般若的经论,来帮助我们获得这种缘起性空的正见。或者我们通过学习唯识中的诸法唯识的理论来帮助我们获得诸法唯识的正见。
这个过程,首先通过闻思,然后,再把这个正见落实到修行上。这个时候需要止观。然后再通过作毗卢舍那,就是观,通过观就可以帮助我们契入空境。空性正见的成就可以帮助我们圆满大慈大悲。如果没有空性正见,我们的慈悲永远都停留在事实之上,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如果我们没有空性正见的话,我们没有能力将所有的凡夫心都解决掉。菩萨道的修行,也是通过五个途径,就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我们有关于如何修慈悲和智慧的理论。我们还要有个好的老师指点。怎么样去训练慈悲,怎么样去训练智慧?这是一个止观的修行过程。
菩萨道的修行、成佛的修行其实也不是很遥远,也不是很难。佛法的修行,在理论上说方法要正确、内容要完整。我们通过这样的五大因素的修行就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解脱和成佛的目标。
我们今天的讲座有几个要领。第一个,我们学习佛法的重心是我们的内心。修行就是帮助我们内心的改变。第二,我们学佛的目标是两句话,舍去凡夫心,成就像佛菩萨一样的品质。佛菩萨的品质就是大慈悲。达到这个目标,主要有五大要素。一方面,要解脱凡夫心,能解脱的是空性正见。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修智慧修慈悲,通过修智慧修慈悲,最终成佛。
第二是它需要一个明确的修学目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次第。如果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次第的话,这个学习就会很混乱。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接触禅宗,简直高得不得了,非常喜欢禅宗的公案,听了一大堆,用不起来。有的人喜欢教理,可是这个教理学了半天,怎么用啊?不懂。这是没有次第。我们传统的佛教讲究的是圆和顿,有不重视次第的特点。所以我们现代人修学佛法也不重视次第。因为没有次第,所以这个修学佛法就很难修上去。就算你念佛参禅能够得到一点小小的体验,可是你没有一个相应的基础,所以你的修行是上不去的,你只能到某一个阶段,得到一些体验。因为就像一棵树,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壤作为基础是长不大的。我们修行的道理其实也是这样,它要有基础,有次第。
第三是要有可操作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45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