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开悟后怎么修行(开悟后如何修行)

禅宗悟后起修,怎么修
所谓的修行,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对于自身的反省,在这种认真的反省当中,大家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我是谁?”之类的疑惑,进一步的说,父母未生我之前,我在哪里?如果没有我,那我就是虚幻的、无中生有的,没有必要修行,如果生命是永恒的,就是常、乐、我、净,那么修行的意义又何在呢?
因此,真修所反省所追寻的就是这些内容,所以,真修往往会经历以下这三个阶段,也就是说,佛教之中,“悟后起修”的三个阶段,如何理解:
一、在修行的过程之中,一般会经历佛教中所说的“离执禅定”,即真修后的第一个阶段。那么,何谓离执禅定呢?顾名思义,出离一切所执,不住于一切外境,进入得定的状态,不受外境的一切干扰的意思,也就是说外在的一切客观的存在,已经不能对其形成任何干扰,他已经有部分自由自在了,这就是“离执禅定”。
很多人到达离执禅定,认为已经是究意了,于是就住于这样的境界(禅定)之中,不再出来,这种人所能成就的最高果位就是阿罗汉。
二、超越了阿罗汉的果位,也就是能够拔掉执着于“定”的这个病根,也就是在“定”中修行,在“定”中破“定”,最终一无所住,也就是拔掉了“无执禅定”之后,就不再有执着了。没有任何执着就是大解脱。这也是禅宗“桶底脱落”的道理,意为挑水的两个桶底都掉了、没有了,你想装东西也装不了,装不了任何东西那才叫真自在,若是还有东西可装、能装,那就不彻底,就还会有所执,换句话说“执定”也是执。
修到这个程度,就是第二个阶段了,也就是菩萨果位了,但这个果位并不是佛的果位,因此,还得继续修,因为还有众生要度。
三、经过菩萨这个果位,才有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如果你以为桶底脱落就是心里什么都不要装,那你还是错了,因为如果桶里什么都不装的话,桶底是为何要脱落呢?你有见两个空桶,桶底会自己脱落吗?
因此,还是有装的,有装就是有所执,所以,修行的最大目标就是破一切执,只有破一切执,才能到达大解脱的境地。
而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有两个,一个是我执,一个是法执,执于佛法。认为有个道理或真理在那,永恒不变,颠扑不破,认为有个我,怎么会没有我呢?其实,你自以为的我,并非真的是我,如果真正去掉自我,我、法二执都去掉,法无我、人无我,能做到这,就必须要能桶底脱落,不但是要桶底脱落,还要连桶都不了,那才是真正的自在解脱,才是最高的成佛果位,这就是真修的第三个阶段。
开悟后怎么修行?
开悟,即是对生命及宇宙本体实相的真实发现和觉知,又称见道,也叫开心入无漏智,亦名明心见性。开悟以后。需要修行。不是开悟以后。就”无学”了。罗汉属于”二乘无学”。佛属于”大乘无学”。开悟不属于”无学”。
开悟,是佛法修行中的一个重要证量名词,它既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转折点,也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分界点。修行者一旦开悟,就等于即身证得菩萨的初果,同时在知见上与佛比肩平齐,所以,开悟也就是即心成佛。开悟,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状态的变化在内的一个具体证境,它有着与它相应的多种形态的量的体现。开悟,是修行者对自心真空法性的觉知,是一种感觉到思想认识的飞跃。开悟的实现,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碍的清净与客观理智的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
佛教开悟了还需要得定吗?
要。
佛法的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学。开悟了,就是是得了般若智慧的菩萨,但开悟是修行的开始。悟后起修,还需要继续修行,继续修戒、定、慧,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开悟后还要念咒供佛积资净障吗?
开悟后还是需要诵咒念佛供佛的,开悟后才知道念佛法门是最妙的,才真正知道持戒、念佛、诵咒的必要性,珍贵稀有,开悟只是知道了如何修行,距离修行成佛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就连成佛以后,也是会去其他佛那里礼佛的。一个无为的人也叫无学人,不学了,已经都学满了。无学人最尊重的就是戒,他把戒看得比生命还珍贵。
有的人说:“我不用持戒、修行,我心里明白了佛法。”一听这,根本就没有开悟,这就是佛教里的混子,那习性、毛病太多了。他不知道戒就是佛,佛就是戒,他不知道这点。他不知道佛的无量化身,以为那个戒是相。
佛教各类修行方法详细介绍分类
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
(一)布施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
(二)持戒
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忍辱
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
(四)精进
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
(五)禅定
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六)智慧
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
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
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扩展资料:
对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师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许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错了路。在修行的准备工夫而言,节制五欲,是很重要的。这是由于五官的媒介而产生的种种不好的心理活动。
这些由五官反应而生的种种是修行的障碍。所谓五官的反应,是指眼所见、耳所听、舌所尝、鼻所闻、以及身体所触,而使心里产生了喜怒哀乐种种情绪,这就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对日常物质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声、色等五欲所迷乱,然后才能讲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萨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种方法由有生死有烦恼的凡夫这一边,到无生死无烦恼的那一边去。也就是从生死的苦海到达涅盘;从烦恼的凡夫转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种器具设备的船,航向对岸成佛的路上去,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怎么办呢?那你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哑子呢?那就只要心想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
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钱出力,专门叫人去做好事、帮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实上他劝人为善的行为,即是出力的布施。
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并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谓同病才能相怜,自己有痛苦有困难,觉得需要人家帮助,因此见到别人有痛苦困难,便也希望有人去帮助。
有人厌恶不肯出钱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称之为“为富不仁”。其实富人的钱,如果不是横财,原是由于舍不得用钱,把一个钱一个钱省下来,积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钱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们应该劝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布施有二个对象:一是布施贫穷的人,即是帮助需要救济的人。
另一是布施宗教团体,即是佛教说的佛、法、僧三宝。我在纽约曾对学生说,你们要多多布施给三宝,有一个学生嘻嘻笑起来,我说:“你笑,是不是因为我是三宝中的出家人,我要你们布施,要你们不可贪心,结果把钱都给了我?”他说是的。
诸位有没有想到为什么要布施三宝?佛教说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功德来得大。我们用钱救助人,是希望以一个钱救十个人,还是希望一个钱救不了一个人?
布施给三宝,三宝所做的事是,帮助所有需要救济的人得到佛法。因为人类的真正痛苦,不在于缺少物质。佛教的重点是帮助人们在心理上解决痛苦、解决烦恼,这是彻底解决痛苦的方法。布施给三宝,三宝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重大的问题,所以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的功德来得大。
也有人说,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没有钱布施给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诉诸位,布施并不全是用钱,而且,用钱财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为救济人身的困难是小布施,救济人心而得解脱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与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乐的话,就是我昨天所说的“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了。
(四)精进
第四“精进”,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谓肉体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躯的生活现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则是我们的信仰所赖以延续的活动现象。
为了神圣的悲愿,我们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缩地做下去,便是精进,假若没有精进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头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么,无论是对日常的生活,对身体的维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废,便是萎靡不振,无法达成预期的目的。
(五)禅定
第五“禅定”,我教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们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经验所希望达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万物合而为一,凡是中西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达到这一阶段。
(3) 物我双亡,只有禅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禅,就是教你达到“无”的境界,无,并非等于没有东西,而是没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并不等于物我合一。
物我双亡是到了真正开悟之后,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是假的,虽然是假的,世界还是照常
1.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阶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状态之下的平静安逸的自我感。
2.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阶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万物的存在合而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里或我在上帝里面,都是大我的观念。
3.物我双亡是无我的阶段。既无小我,也无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泼地、无碍地存在。
诸位不要以为修禅定必须要坐在那里的。修禅定有许多方法,静坐只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已,禅的开悟,并非只靠静坐,只是开始时,需要静坐的基本训练。
实际上念佛、诵经、忏悔、礼拜、祈祷,无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禅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训练你的心力集中。所谓“诚之所至,金石为开”,“诚”;便是心力集中。
心无旁□,只有一个念头,集中在一个念头,这就禅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诸位不可把禅定的范围看得太狭小,禅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内的,禅是通于大小三乘及显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种修行方法,是一体的,其重心则在智慧上。不过,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则必须兼修其他的五种方法。如果撇开其他五种,仅修其中一种,譬如说老是打坐的话,纵能开悟,悟也不会深的。
为什么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后,因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无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终目标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开了悟,开悟可使人们摆脱烦恼。
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烦恼,烦恼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现,智慧出现了,烦恼便解除,这是循环而互为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烦恼越薄。
佛教我们怎么修行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四部《阿含经》、《净土诸经》、《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伽经》等。
(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经过修行,和没有修行的,对佛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经,要进行修行。佛法两千多年了,佛经浩瀚,不论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几乎你们所有的疑问,佛经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诚,从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最能去妄,妄念无处著脚,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久当自得耳。大势至菩萨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印光法师)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4、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55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