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谈道德的回报是什么(佛教谈道德的回报是什么)

佛教关于付出不求回报的解释
在佛教里,付出也叫布施。布施分为两种,一种是清净布施,一种是不清净布施。如求回报则属于后者。不清净布施有福报,但如美食杂毒,虽得好味,终必有害。所以,大乘佛教教导菩萨,布施时应观三体轮空,即,施者,受者,施物皆空,为最上布施。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1]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佛说善恶有报是什么意思?
佛说善恶有报是说的是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佛教讲因果,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利人即是自利,害人实是自害,我们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因此,见了坏人,我们也不要厌恨他、蔑视他,而是要劝告他、教育他,使他改恶向善、改过自新。佛教是积极向上的,其基点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就为佛,是平等的。但是成就的迟、早、快、慢,要看时节因缘而定了。所以,学佛的人要心量大,要能容忍各种各样的众生,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佛家说无私的奉献才是佛大精神,为什么无私奉献总会得到有心思的回报呢??
阿弥陀佛! 金刚经云: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所以佛教的无私奉献是要求自己的,但是当一颗善因种下的时候,总会有结果的时候,所以便会得到别人有心思的回报。 但是如果抱着和佛做交易的心去做善事,就变成了有相布施,所得的果就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干扰了。
佛家说的积德行善有什么用?
积德行善,做烟供,是刚刚种下福报的种子,种子将来成熟才能得到幸福的果实。
世间五福的果报,它的因果关系如何:
第一福:长寿。果长寿;因是好生护生之德,施他饮食。
第二福:富贵。果富贵;因是施财施恩于他人。
第三福:无病。果无病;因是施药戒杀,心慈无害。
第四福:子孙满堂。果子孙满堂贤孝;因是多结良缘,爱惜大众。
第五福:善终。果善终;因是有修有养,修行福德。
吃亏奉献:
许多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不愿意吃亏,那是心胸不够宽广。吃亏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真心的付出,是一种欢喜的、不求回报的道德行为。
如果我们常抱持着你是好人,我是坏人;你是对的,我是错的;你很伟大,我很渺小;快乐给你,苦恼给我;富有让你,贫穷我受的态度,尊重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必能获得对方由衷的敬爱。
第17课《佛教的道德观》修学思考:1.什么是道德?
可以把 道 德 两字分开看
佛教释“道”有多义:
1. “道”是“通”义,善恶业道,通生苦乐异熟果,故名为“道”。善为道,不善为非道。此为世间道。
2.道谓涅槃路,能往涅槃城故。此为出世间道。
3.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至无上佛果,为无上菩提道。
“德”亦有多义:
依道而行,所获胜利,名为德,如涅槃四德、法身三德等;某种人必具的条件,亦称为德,如善知识十德,知事五德。
何为道德:
1、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2、儒家对道德的定义;3、佛教对道德的定义。
二、道德的基础:
1、神本论与人本论;2、依人性建立相对的善;3、依佛法建立绝对的善。
三、道德和利益:
1、儒家重义而轻利;2、佛教将义与利相结合:1)现实利益和究竟利益;2)道德利益的因果关系;3)依因缘因果建立道德的价值;4)佛教道德令自他和乐。
四、道德的建立和提升:
1、道德的局限;2、道德的提升:1)发菩提心,树立理想;2)以智慧和慈悲去除局限;3)以禅修实践调整心行。
佛教对道德的影响
佛教对道德建设意义积极非凡。佛教认可世间的善心善行,呵斥恶心恶行,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此的纯善,引导着道德向善。另外佛教还要自净其意,这就是纯净,更上一层楼了。纯净纯善,从而净化人心,提升道德。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57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