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三量是什么?(佛三门的意思是什么)

佛学上的问题,请师兄帮忙解释?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金刚经云:于法不说断灭相
楼主您执着于空相了。有无两边都不着。影来即现影去既无、一切随缘。
该吃饭时吃饭,不杀生不吃肉、健康饮食即可。果报身体健康长寿。
该买衣服买衣服,节俭不奢华即可。
该工作时好好工作。遵守工作单位的纪律。
礼敬一切众生赞叹一切众生,多帮助他人,自然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和更多的朋友。
佛法里讲先自度,有能力的情况下再去度他。
修学佛法的人只占60亿人的六分之一左右,而且修学的水平良莠不齐。怎么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发展。
佛法在于应用,学明白一点做一点。不要心急,一起做因为生活习惯的原因会有一些不适应,主要从道理上明白。
=====================================================
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数据如下: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 来说明质量与能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一或两个卫星月球。这与佛教所说的百亿须弥、百亿日月的数目,可谓不谋而合。
●佛经还说,世界无量,众生无量。
一九六八年,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物理学家安东尼·休伊什研究小组的成员乔斯林·贝尔,发现了自外太空发射的神秘电波讯号,这和已往星球所发出的稳定讯号不同的是,贝尔接收到的讯号是脉动的,是一种每隔十五秒固定显现一次的影像。于是许多人都相信她找到了外太空生物存在的证据。根据该小组的归纳,这种脉动电波是来自距离地球二百光年(光每秒的速度二九九、八○○公里,一年所走的距离叫做一光年,等于九四、五五○亿公里)的一个自转的星球。由于她的这个能证明外太空有生物存在的发现,使到休伊什与其指导教授马丁·赖尔爵士获颁一九七四年的诺贝尔天文学奖。
●佛教把宇宙分为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即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色界即已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身的众生所住的世界;无色界即连色身亦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现代科技通过电子光学望远镜,已可探视到太阳系之外有银河系、银河外系,及搜集到与我们的宇宙不同的第二宇宙(反物质宇宙)及第三宇宙(性质不明)所射出的电波,甚至已截收到来自五十亿光年远距离的星球电讯!
●人有生、老、病、死,世界也有成、住、坏、空。
英国剑桥大学的宇宙物理学家弗列德·霍助教授,曾于一九六四年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他所发现的新的重力理论,说明宇宙的起源。他认为星球与银河系可能有开始、进化和终结,宇宙中每一星球,在其一生中均进行著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即在大爆炸之后又重新组合。此外,鲁汶大学教授刘梅特尔创导而为多数科学家信服的原始爆炸学说,也认为宇宙有起源、发展和毁灭的过程。凡此种种,莫不与佛教的宇宙观相一致。
●有一次,佛坐在恒河岸边,他的弟子取了一钵水给他,他告诉其弟子:‘一钵水中,八万四千虫。’
此事至到十五世纪末叶,科学家发明了显微镜,以之向水中一看,这才发现里面的确存在密密麻麻无数的小虫(细菌)。
●最可贵的是,佛教指出宇宙一切万有,都是‘缘起性空’。
‘缘起’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也就是一切都由各种的条件组合而生而有的意思;‘性空’则是说凡是依靠众缘的组合而生而有的事物,都没有真实的自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证诸事实,宇宙万有,的确样样皆缘起性空,就以人体为例,佛教说人体乃由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气体)四大元素所组成。现代的化学说,一个成人的身体,是由大约16%的碳,8%的氢,3%的氮,1.5%的钙,1%的磷,0.5%的其他原素,再加上70%的水所组成。
再者,科学家又用化学的方法,将一切的物体分解之后,得出许多微细的粒子叫做‘分子’,它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因此科学家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一切的物体,最初都由同质或异质的原子(后来又发现在最微小的原子之中,尚有因子、质子、量子)结合而成分子,然后再由分子构成一切的物体。科学家们的此一结论,不正是证明佛教之所说:一切万有,小至微尘,大至宇宙,无一不是缘聚则生(有),缘散则灭(空)的吗?
以上所举之数据,在在说明,科学越进步,就越能证明佛教的正确性。单单一个‘缘起性空’,就把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实相,一语道破,也使到一切皆由神或上帝所创造的神话,都无立足之地。难怪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大文豪、大诗人的泰戈尔要说:‘我认为释迦牟尼佛乃世上最伟大的圣哲!’(见泰戈尔作《论佛祖及佛教思想》一文。)又英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举世公认为最杰出的逻辑学家的罗索也说:‘各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见《当代名人演讲集》中〈罗索谈宗教问题〉。)
世人一定会感到很惊奇,佛祖释迦牟尼现身人间,根据‘世界佛教友谊会’于一九五○年在锡兰(即今之斯里兰卡)哥伦坡举行第一次会议时,公认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涅盘于公元前五四三年,也就是说佛乃降生于距离今天二六二四年前的古代,这比中国的老子、孔子更早。其时没有现代数学、物理学,也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佛又凭什么竟能对宇宙的一切一清二楚呢?
假如您是一位对佛教素有研究的人,自然就不会感到惊奇了,因为您明白佛是一位世出世间(世间和超世间)的大圣人,佛眼洞视一切,视眼看到一切,他对宇宙中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所以能够清清楚楚的、明明白白的把事实真相说出来。
科学的精神在于拨开现象探索真理,而佛教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便已打破现象的世界,揭开宇宙与人生之秘纱了!
所以尽管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到了叫人目眩之境地,然而就今日太空科学所发现的宇宙真相来看,尚属粗浅。佛在二千六百多年前,便已说人类只不过是地球的过客而已,人类生死往来的范围是三千大千世界(约等于一个银河系),而大千世界又其数无量。但我们的科技,直到今天,莫说相等于一个银河系的大千世界,就连银河系中的太阳系都搞不清楚,乃至早已发现的九大行星(最近科学家又打破九大行星概念,说太阳系中有十大行星),也没有哪一位科学家能把它的事实真相说得清楚,往往后说推翻前说,至今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二:
其一,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只如一粒微尘,人类要从地球上去证实大千世界,实属不可能;
其二,再伟大的科学家,也只是一介凡夫而已,他们没有六通,更没有佛眼,根本不能像佛那样亲眼看到宇宙的事实真相,只能根据数理、物理和科学仪器来作分析、归纳、推演,这就难免一知半解,言人人殊了。
总之,没有身历其境,如何能说出其真相呢?这就是科学家难以突破的困境。这也就是佛教合乎科学又超乎科学的地方。
佛也在二千六百多年前,就已向世人介绍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了,说极乐世界就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离此十万亿佛土(一佛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亦即一个银河系)。但放眼看看我们现代的科技,连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都搞不清楚,更遑论离此十万亿个银河系之外的极乐世界了。在现阶段若硬要科学证实极乐世界,无异‘缘木求鱼’,那是绝不可能的事。
对于科学至今尚不能证实的极乐世界,我们又凭什么来确认它的存在呢?在博大和精深的佛法里面,有一个教人如何衡量和判断事物之有无的‘三量’:
1、现量。即不用意识思索,单凭直觉就能证知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人手接触到火,就能立刻肯定它的存在是。
2、比量。当见到远处有烟,就知其处必有火,或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其处必有人是。
3、圣言量,又名圣教量,即由圣人(指佛)的言教,或圣人所说的经典,才知确有其事。正如极乐世界,要不是由佛介绍和推荐,我们根本无从获知在广漠无边的太空中,竟有如此一个既奇异又美妙的世界存在一样。
此‘三量’乃佛教的‘因明学’,亦即现代人所说的‘逻辑学’,它亦相等于现代哲学思惟方式的‘辨证法’。但现代‘逻辑学’和‘辨证法’,就缺少了佛教所特有的不但放诸四海而皆准,而且历万古而常青的‘圣言量’,所以两者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就是凭著这种佛教所特有的、且又充满真知灼见的‘圣言量’,而坚信西方确有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的。
我们之所以对这种‘圣言量’信心十足,毫不怀疑,另外还基于以下之几个理由:
第一、著名的《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佛绝对是一位讲真话、讲实话、所讲皆符合事实真相、不讲骗话、不讲自相矛盾的话的大圣人。
第二、在释迦佛向世人推介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时,在场听经的人,有许多是十方来的大菩萨,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以及未来佛弥勒等等,此外尚有许多的大阿罗汉,他们皆具六神通,皆能亲见亲到极乐世界,如果是佛信口开河,无中生有,决定瞒不过他们的。
第三、佛有‘广长舌相’,此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伸出舔到鼻尖,三大阿僧只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而释迦佛即是如此。除了佛,世间谁有此能耐呢?如果连佛的话都不信,还有谁的话可信呢?
今日备受尊敬的佛门高僧净空长老说:‘在凡夫中,有地位有道德的正派人士,尚且不肯说骗人的话,何况佛岂肯打妄语?佛经中如有一项所说与事实不符, 则全部佛经均可认定为虚妄不实之谎言。妄语为起码五戒之一,凡夫持五戒只能保住人身,如佛打妄语,岂不是连凡夫都不如?’
我们还常听人说,未曾亲眼看到就相信便是武断。对此,另一位著名的佛教学者方伦居士答得好,他说:‘大家都没有天眼,不曾看见过极乐国,也都没有神通,不曾到过极乐国,所以不应执定极乐国为有,若执为有,便是武断,这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天眼和神通的人,若执定极乐国为无,是不是也武断呢?既是不曾看过到过,怎么可以遽说为无呢?就因为大家都是凡夫,所以说有说无,都没有资格,这样就要遵从“圣言量”,以佛所说为依归了。自己既无通慧,佛言又不相信,那就成为天下最顽固的绝物了。’
看了上面我们所举的科学越进步就越能证明佛教的正确性的数据,再加上佛充满真知灼见的圣言量,极乐世界到底是‘有’还是‘无’的问题,相信您必已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了吧!
陈义孝居士 文
【佛学*概念】什么是现量?比量?非量?
南怀瑾大师《宗镜录略讲》
唯识学的“三量”说
心起作用的最后一部分--第八阿赖耶识,它含藏一切种子,含藏若干万亿动数的过去,若干万亿劫数的未来,乃至于现在。以现代观念言,这个功能含藏无穷尽的宇宙、无尽的空间、无尽的时间,整个功能都属于阿赖耶识的范围。那么,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第八识皆是“俱缘现量”。我们再提醒大家注意!唯识学的三量--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就是呈现一切摆得很明白,也可以说是现在、当下,呈现在前面,的确有一个事实,一个现象,严格讨论唯识问题也很多。
有哲学论文,把“现量”比成西方哲学的直觉的境界;也叫直观,把“比量”当成客观。这种与西方哲学配合解释现量、比量的看法,对与不对,仍是个问题,我希望不要勉强凑合,哲学是哲学,佛学是佛学,科学是科学,彼此借助说明则可,便说这个就是那个,治丧的,因为范围不同,这一点作学问的同学要特别注意!讲宗教,可以借用;学术范围则不能含糊。
比量是由分别心来的,比如我们看到粉笔,意识知道是粉笔,好像小孩玩的太空梭玩具,这个观念是比量。看白板是白色,比黄色白一点,不过正式的白可能还要白,一下子我们脑子有许多观念马上进来。所以,能起思维、能起知觉、能起感觉,皆属比量。换言之,比量是相对性,不究竟的。例如我现在介绍《宗镜录》的道理,对与不对是比量,诸位听到,这个道理懂了,这个道理对与不对,也是比量。换句话说,现有人生一切知识、一切思想,在唯识学范围都认为是比量。比量非真实,不一定靠得住。
非量,比如幻想,或者精神病患者的境界有许多影子,自己想迷糊了,硬是看到前面有东西,实际上有没有?没有,那都是幻想出来的。一切幻想、不实在的东西,也不属于世间比量范围的,都属于非量的境界。唯识学就有这三量的差别。
佛教八识三境三量三性指什么
三境
第八识 :性境
第七识 :真带质境(缘五尘境)、似带质境(缘第八识业种
之相分)
清明意识:真带质境、独影境、性境(大乘立,小乘不立)
独头意识;似带质境、独影境、性境(大乘立,小乘不立)
前五识 :性境
说明(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八识缘境,对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境中,前五识缘五
尘境,第八识缘自变的实境,所以都是性境;第七末那识
,缘第八识见分为自我,唯为带质境;第六识的五俱意识
,初缘五尘境亲证自体时,刹那之间是性境,及至分别心
起,推理计度,或独头意识的幻想,便成为带质境或独影
境了。再者,定中的独头意识也是性境。
● 三量
第八识 :现量
第七识 :非量(非现量、非比量)
清明意识:现量(缘五尘境)、比量(计度分别)、非量
独头意识;现量(缘第八识相分)、比量、非量
前五识 :现量
说明(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在现量、比量、非量的三量中,前五识是根境相对直接
的感觉,所以唯是现量。第八识所缘的是自变的实境,
所以也是现量。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执为自我,这
是错误的知,所以是非量。第六识的五俱意识,与前五
识俱起缘色境时,是现量;独头意识计度分别,或寻伺
推理,或为比量,或为非量,所以第六识通於三量。
法迄巴补充:
三量并不是实境,它只是指出一种抽象的含意,例如
「1」,它既不是「一张」桌子,也不是「一只」杯子
,它是抽象含意,可以代表所有的事物,这跟易经的道
理一样,所以称为向量!加了单位之后,才成为有意义
的「一张」、「一颗」、「一个」。
● 三性
第八识 :无覆无记
第七识 :有覆无记
清明意识:善、恶、有覆无记
独头意识:善、恶、有覆无记
前五识 :善、恶、有覆无记
说明(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在善、恶、无记三性中,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
有覆无记,前六识通於三性。即前六识若与信等十一善
心所相应,则属善性摄,与无惭、无愧及八大随烦恼等
十心所相应,属不善性摄,二者皆不相应,无记性摄。八识,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后三识具有抽象感念而非现实。
佛教中十二因缘中讲到的三境三受是什么?
三境、三量、三性、三受
一、三境: 八识缘境,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是相分,此相分即是境。而此境就其性质、分为 三种,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性境: 性境就是实境,是实种所生,事实上就是色声香味触五种
│ 物质实境。
三 境 — ┼——独影境: 这是没有本质的影像,是第六识虚妄分别想像出来的影子。
└——带质境: 这是有本质的相分,而为见分所错误认知者。
三量: 量是测量的标准,引伸为认识、知识,唯识学上立为心识缘境的量度准则。
心识缘境,有三种量度,即现量、比量、非量。
┌——现量: 心识缘境,缘当下性境,没有分别,不带名言,此称现量。
三 量 — ┼——比量: 心识缘境,以知识、经验推测比度所获的量果。
└——非量: 心识缘境,对所缘境认知谬误所获的量果。
三性: 分为善、不善、无记三种。
┌——善性: 于现在世未来世、于自他顺益者。
三 性 — ┼——不善性: 于现在世未来世、于自他违损者。
└——无记性: 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亦不能记为恶者。
三受: 受是领纳作用,有苦、乐、舍三受,如加忧喜二受,就成为五受了。
┌——一苦受: 领纳违损境之谓。
三 受 — ┼——乐受: 领纳顺益境之谓。
└——舍受: 领纳顺违俱非境之谓。
请问什么是佛法里的证量,我一直都不懂
(1)证量(又名现量,不含推比的直觉经验)。(2)比量(由推理而得的知识)。(3)圣言量(以圣者的教说为依据量知事物)。正理派在这三种量以外,又加比喻量。
一般来讲,量都分为三种,现量、比量和至教量,现量(译籍中称证量)是感觉器官感知某一具体对象而得的感性知识,是局部性的感性知识,如观察瓶时,眼“唯见一色,不证于瓶”(《佛性论·破执品》)。只看到瓶的色泽,而不能对瓶有个综合性的知识。比量是由推理而得的知识,以现量的知识为基础,推出新的认识,比如从现量中已经证得有火必起烟,那么只要再见到烟必能推出有火的结论。至教量则是公理性的知识。译籍认为,三量之中,现量(证量)是主要的,“一切量中,证量最胜”。(《大乘唯识论》)又以证量进一步证明境空,因为证量所知,只是片面的知识,仅此不能判定对象是真实的存在,实际上证量所见,都是“幻事”。
之所以证量最胜,因为“若尘实无 如此证智.云何得起.所谓我证如此 证智如梦中 如梦时.离尘见山树等色.无有外尘.证智亦如此 ”。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63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