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讲究每天洗二便(每天洗一次对身体好吗)

杨振宁说:“我是一个信奉佛教的科学家。
面对美国人,杨振宁这话首先想表明:我不是野蛮人,杨振宁有信仰。
面对基督徒,杨振宁这话是要想表明:美国人有信仰,中国人有信仰。
面对普通人,杨振宁这话还要想表明:科学家有信仰。信仰不是迷信。
扩展资料:
杨振宁的宗教信仰
2014年初,网络上流传一篇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并且杜撰出杨振宁的言论:“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然而经过细致调查,没有在任何演讲集和传记里面发现类似言论,最后发现是一个叫杨振华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说的,属于以讹传讹。
杨振宁早在2011年夏天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专访的时候就曾经公开表述:“本人从来没有赞扬过佛教和其他一切宗教,宗教和科学并没有兼容性。”“如果哲学尚有可取之处,宗教基本一无是处。”关于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2014年1月3日杨振宁做出公开声明,此文非其所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振宁
【佛学与心理(15)】——人生舍得间(认知行为疗法)
【佛学与心理(15)】——人生舍得间(认知行为疗法)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费尽心机所得到的其实并没那么重要。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消逝,一切的美好都将化为回忆。——丁俊贵
一、舍得人生
舍得即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必须舍弃,愿意付出,不吝惜。
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
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是拥有超越境界来对已得和可得的东西进行决断的情怀和智慧。也是一种雅俗共赏,启迪心智的“生活禅”。
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
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
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达至和谐,达到统一。
你若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
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人生尽在舍得间。
二、学佛舍得
《地藏经》说:舍一得万报。舍与,即在耕耘无量福田;贪得,就是透支有限福报。
深入佛法之大舍大得大境界,获得人生之彻底解脱与自在。舍与得,需要大智慧才能悟到真谛。
人世间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主人,也没有永远的主人。事物在取舍之间,自有它的定数。是你的,终归是你的,怎么也跑不了;不是你的,巧取豪夺也没用。
有这样一个典故:一个贪财的人背一麻袋金子过河。遇恶浪翻船,船夫劝他丢掉金子,可他舍不得,却最终舍掉生命。
身陷绝境,除自身之外,一样也留不得。想必,这财主一定是守财奴式的土财主,他不懂舍得之道。
事物都既相生相克又相伴相生。在人们想到“得”的时候,很可能是得不到。而俗众不想“舍”的时候,可能已舍去很多了。
历史中有很多贪财、贪权、贪色的人,常日里,看似得到了很多,最后却又什么也没得到,不想舍,可最后连自由、性命都舍了。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因不“舍”而不“得”。这道理看似简单,很多时候就是领悟不到。
(一)舍得是一种人生的哲学。
舍是一种本领,一种态度,一种境界。
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说“舍”与“得”虽是反意却是一物的两面。
舍与得是对等的,你先舍,然后才能得。
一个人只有施予才能获得,不管是哪一种方式的施予。这就是“舍得”的真意。
能“舍”方能“得”。当然,这种“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丰润,境界的升华。
舍得之间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个去琢磨,去感悟。
司马迁被迫舍弃男人的尊严,得到了《史记》千古流传;陶渊明舍弃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岩的英烈们舍弃生命,得到了与青山同在……
当然这些都是大“舍”与大“得”,虽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普通人却难以企及。
“舍”与“得”可以说是一种交易,一种左手对右手的交易,很公平的。
(二)怎样“舍”,又怎样“得”?
值与不值,在于人们心中的等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有不同的等价。
常听老人们讲,年轻的时候为了学业、事业,我们舍弃承欢膝下,舍弃与家人团聚,我们觉得值,因为我们得到了学业、事业。但当有一天我们再也没机会承欢膝下、没有机会弥补对家人的亏欠的时候,很多人就会对当初的选择发出疑问:值吗?多少年来,人就在这样的怪圈中,不断地轮回。
贫穷的时候显示出廉洁,富有的时候表现出仁义。再有钱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夜眠一床。不要奢望得到占有一切。特别是在物质方面,舍得意味着自己的富有。不是一个人拥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给予他人很多才算富有。
舍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个穷人把乞讨来的饭让给同伴那一刻他就是富人了,正是因为贫穷,他的布施才更有意义。因为这体现了他的心量和胸怀,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穷得只剩下金子,人世间的亲情和一切都舍去了,够可怜的。
人生需要舍得,舍得丰富人生。
(三)舍得,是一种艺术。
听过这样一则寓言:一位腰缠万贯的大地主,成天坐在大树下发愁:“为什么快乐离我如此遥远,是我做错了什么,还是……?”于是他下定决心去寻找快乐,于是他背起自己的金银珠宝踏上了寻找快乐的征程。
他来到一座寺庙,看到里面扫地的小和尚面带笑容,十分快乐,于是他走进去,来到小和尚面前说:“小师傅,你为何如此高兴?”小和尚笑笑说:“因为我很轻松,所以我十分快乐!”“小师傅,那我该如何做才能快乐呢?”我师傅说了,“只要肯放下,做自己乐意做的事才会快乐。”听了小和尚的话,他放下背上的金银珠宝,果然他轻松多了,于是他笑着走出寺庙,大声喊道:“我很快乐!”
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
最好的处事方法不就是要学会放下么?
现在的放下不就是为了未来的更好的得到么?人活一生不就是在舍与得之间徘徊吗?
欲望是人的本性,在金钱、权利的诱惑下我们往往无法控制自己,正因为有了欲望我们才会拼搏,但在欲望面前我们往往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产生太多太多的悲剧。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舍得,不去斤斤计较那小利,将心放宽一点,你会过得更轻松。
学会舍才会有得,看看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得以灭吴;韩信强忍胯下之辱方成大器;田忌赛马,舍小而获大。
人是如此,世间万物亦是如此,金子总在沙中淘得;蝉在脱皮中长大;阳光在风雨后显得更加灿烂。
想想生活中的我们,曾经因为一块钱而喋喋不休;因为一句话而撕打一团;因为一个朋友做错事而发誓三个月不同他说话。想想这些,值得吗?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难道我们应该将这短暂的一生荒废在这些繁琐的小事上吗?放下这些,去寻找自己的理想不是更好吗?
失败,可能会让你落入陷阱无法自拔,成功可能会让你步入天堂。你往往因为失败而痛苦,因成功而自大,然而这些早已都成为过去,过去属于时间,放下失败,更要放下成功,努力向新的目标进发。
事在人为,人可为亦可不为,争中求让,求忍让亦求不让。仔细想想,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该舍便舍,有时候小舍是为了大得,舍随意。该得就得,有时候得过后也会有舍,得随缘。舍得 舍得,可以是舍得钱财,名利, 也可以是舍得生命,舍弃凡尘。
舍得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从最初等的财利,到欲望,到追求,到生命,是一个不断修行。
(四)得 亦 失,失 亦 得。
植物失去了美艳的花朵,收获了甜蜜的果实;大地失去了鲜嫩的绿色,收获了纯洁的白雪;人类得到了物质的满足,失去了心灵的感动。
得到与失去,是两个必然要相连的次,失去的越多,或许将来得到的就会越多,得与失,互为因果无法分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上天是公平的,他想赐给你与他人的不同的偏爱,那么他将会拿走你同他人相同的优越。
失亦得,得亦失。我们太过于追求物质生活的发展了,忘记了自然的规律,我们向自然索取太多了,我们得到了可利用的资源,鲜美的果实,美味的肉食,上天给予我们已经很多了,但我们还不满足,还要去掠夺,所以他发怒了。让我们失去的亦是更多。让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记住,不要太贪婪。
如果你在抱怨生活的艰难时,不妨看看你在艰难中得到的快乐;如果你在抱怨学习的枯燥,不妨想想将来你可能会得到的优越生活;如果你拥有很多很多,那么不要被幸福冲昏了头脑,要有失去的准备。
人生是美好的,上天是公平的,我们都应该懂得:有时候,得亦失,失亦得。不要渴望太多,抱怨太多,你在左边失去那么右边会得其他。享受得与失的快乐,相信公平的定律。
有这样一道面试题: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晚上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急症病人;一个是曾经救过你的医生;还有一个女人(或男人),她(他)是你的梦中情人。但你的车只能坐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在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被雇用了。他说:“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急症病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等公共汽车。”
我将这个故事说给很多朋友听,每一个人都认为这是最完美的答案。但一开始却很少有人想到,我想这是因为我们从未想过舍得放入手中的优势(车钥匙)。
苦恼最大的来源便是患得患失。人们常参不透,你要有所取,必须有所舍,即所谓舍得、舍得。
(五)不“舍”怎么“得”呢?
舍得放弃优势,有时候是一种予人予已方便的做法,也是一种升华自己的途径。
从小到大到老,每个人都对我说抓好自己的优势,善于踩着优势站起来。也许是有那么几次我站起来了,但心中却少了一份成就感和奋斗的动力。逐渐,我产生了依赖感。有一天,当我发现优势不再是优势的时候,我茫然了,少了一份精神的依托,这使我惶恐不安。仿佛一只被束缚了双冀的鸟儿,眼看着同伴们已展翅高飞,而无却在原地徘徊;仿佛一只被扔进深渊的小虫,在黑暗中摸索,在黑暗中挣扎,伸手碰触周围的一切,除了冰凉还是冰凉。
直到看到这则故事,我才对“优势”给予重新的理解。对得失有了重新的思考。
“优势”可以是一个人的荣耀,但绝不可成为依赖。有时要学会放弃优势。
有这样一句话:“你在成熟的同时亦在不断抛弃那曾引以为荣的美丽。”我们不能活在过去,那样只会成为历史的俘虏。
不了解这一“舍”的境界,则当取得越多时越觉得负累沉重,无从解脱,结果必致诸般牵绊与干扰纷至沓来,挥之不去,致使自己举步维艰。
“取“之乐就变更为沉重的负担了。一旦优势变了质,成为负担那么其价值也就变为负荷。
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难以取舍,甚至被其搅得头昏眼花时,那宁愿谁都不要。
优势仅仅是一种凭借,倘若你把它看得太重甚至将其扭曲,那么迟早有一天你将会被它绊倒。
“舍”与“得”原本就是两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字,但有人却因此飞黄腾达,而有人却一败涂地。其原因就是我们在面对优势时的舍得与不舍得。
有时,舍得会将你人格提升。优势不是至胜的法宝,在适当的时候舍得放弃,你的人生可能从此与众不同。
舍得放弃优势,你终究不能脚踏实地。 舍得放弃优势,也许你可以超越白云享受蓝天。在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学会舍弃,去体验人生成长的智慧吧。
三、实无所舍,亦无所得。
缘起缘灭,缘生已空;万发缘生,皆系缘分。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挫折、困难;只有你还活着,生活就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随时都会遇到困难,也会有迷茫的时候。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佛曰:“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换句话说,就是万法皆通,在于一心。
一切情、名、利,一切困难、艰险都是外在的,对于心中有路的人来说都是暂时的,而对于那些眼虽亮而心盲者来说,即便是小小的困囿也不能挣脱,甚至有时候竟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最美好的事物往往也是最困难的。如果我们发现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应该想到,至少我们还活着。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可能。
当我们面对恶劣的处境无法度过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明白,只有死人才不会有麻烦。
所以,改变人生态度,用一双积极的眼睛来看待世界,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但关键是你要行动起来。
佛家讲究“一切随缘”、“顺其自然”,该来的自然来,该去的自己去。不为明天的忧愁而烦恼,不为将来的苦闷所羁绊,这样才能过上轻松快活的做好当下的日子,才能心胸旷达的面对生活。
佛学的人生态度不是悲观主义,而是乐观的。
佛要求我们放下,所谓放下,是指放下对事物的执着,放下一切莫须有的负担,放下一切毫无价值的虚荣,带着一份自然的心态,体味一生的幸福。
而所谓看开人生,绝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时去做。
我们虽然不能把禅当作是济世度人的唯一良方,但通过学习禅和禅定的实践,至少可以让人调节身心,促进心态平衡,增长智慧。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以禅的“平常心”去面对人生,就会增强人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灰暗的心理便逐渐消失,从而调动起人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人的创造力,使得自我价值得以实现。那么,人们都会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人生了。
实无所舍,亦无所得,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间,到达和谐,到达统一。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
丁俊贵
2019年6月20日
人为什么要学佛?学佛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个人觉得,学佛主要是增加一种信仰,能够更加有力量地生活。学佛得到与失去的东西就是佛法上精华与糟粕的东西,譬如得到养性之修为、佛学之智慧,失去科学的敏感力以及独立于佛学之外的自我意志。
1、佛学是一门心学,它引导人向善与自我觉醒。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学讲究因果报应,教人心存善念与努力向善。正如要敬畏大自然等人文思想一样,佛学用“天馈善行”和“天惩恶行”予人思想约束,在思想指引下让人做出符合道义的选择与行为。“佛陀”这个词所代表的就是觉醒,将人从纷繁现实里拯救出来,远离恶念苦果,求得自我解脱。
2、佛学启发人的慧根,教人从宽容、宁静、智慧中获得心定与快乐。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学尤其是佛教流派中的禅宗思想,教人洗去浮躁、回归本心。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人们为事业、家庭、理想、爱情等奋力奔走,纯净的心变得疲累与浑浊,费尽心思得到了人、事物、荣耀,到头来却觉得并不是很快乐。佛学就是精神汁液与洒脱之源,教人与世界和解,提高审美情趣,获得超越物质的人生追求,一步步从“本心”、“迷失”、“开悟”,提升到“境界”层次。
3、佛学给人约束力,在督促人修身养性的同时,也会给人无形的枷锁。
佛学虽然是一本有力量的心经,但在某些方面会过度唯心主义,让人失去自我判别力误入愚昧的囚区。这里的“愚昧”一是过度信佛而轻视科学的力量,二是容易矫枉过正给人枷锁。譬如“佛即是医”、“献祭式虔诚与解脱”、“地狱惩戒”等观念容易蒙蔽人的心智,造成信徒过度的精神依赖与盲目跟从,酿成不好的结果。所以,信佛但不能尽信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68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