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以何心念佛(佛说心念)

怎样专心念佛
大安法师讲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是母子喻,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共同一法身,同具大慈悲心。诚如善导大师所说:诸佛如来大悲于剧苦众生,悲心偏重怜悯护念生死苦海中的常没众生。为拯救众生故,殷勤劝勉求生西方净土。正如溺水之人,亟需急救,而对岸上行走者(喻声闻缘觉),则稍可暂缓。我们这些众生正是生死苦海当中将罹灭顶之灾者,阿弥陀佛拯救的怜念与行为,将是如何的刻不容缓。
请看下面经文:“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只要我们信愿念佛,便可蒙弥陀愿力加持,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众生念佛大多以生灭心持念,然而六字洪名是从阿弥陀佛的清净平等心流现出来的。这清净无染的佛号似清水珠,投到众生不清净的心里,能令众生浊染的心渐渐地清净。所以古德常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忆是记持不忘,念即系缘在怀。我们二六时中,动静闲忙,行走坐卧,挂念这个名号。就 好象很重要的事情系于心内,纵然忙碌,亦深心密忆,前事宛然不失。忆佛之心也是这个样子。念佛的念字,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今心就是当下之心。念佛要 用当下的心去念,全心去念,不是仅用口去念(不可写成“念”)。佛号从心里流出来,从口里念出声,再从耳朵听进去。心、口、耳的内循环要有心灵力量的贯注。忆佛念佛要有这样的情怀:我,一个孤穷的浪子,要回归慈母的怀抱,本有的故乡。异国他乡的伶仃飘零是怎样的苦难历程,真是不堪回首。喜闻极乐故乡的消息,获悉故土有无尽的庄严,有诸上善人为嘉朋胜友,即以至诚恳切的心念佛,矢志求生彼土。如是持念,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如子忆母的诚心念佛,必定能见阿弥陀佛。见佛有两类:一是现前见佛,一是当来见佛。现前见佛就是当生执持名号,功夫得力,能所消泯,契入念佛三昧,亲见阿弥陀佛。或在定中或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我们常常感叹,自己业障深重,没有生在佛世。释迦牟尼佛灭度了,当来下生的弥勒佛还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能下来示现八相成道,这似乎是一个无佛的时代。每念于此,怅然黯淡。然如果我们把心量由婆娑世界扩大到整个的法界,就会了达,原来还有一尊与吾人深具法缘且现在住世的佛,那就是阿弥陀佛。阿弥 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今现在说法,广作度化众生之佛事。所以我们念佛,就能见到这尊正在住世广度九法界众生的至尊第一的佛。
自古迄今,见佛的例子不胜枚举。诸如,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启建莲社。以儒、道、释大通家的身份,专修念佛三昧。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系念,曾经三次睹见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而沉厚不言。第三次于般若台的东龛,方从定起,见到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左右侍立。阿弥陀佛告知远公:“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至期,端坐往生。莲社的刘遗民居士居山念佛,见到了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当时,刘遗民怀疑,这是不是幻觉?他就动了个念头:“果真是阿弥陀佛的话,愿佛为我摩顶。”阿弥陀佛即用手摩他的顶。继而又动念头:“果真是阿弥陀佛的话,愿佛覆我以衣。”阿弥陀佛即以袈裟覆盖他的身体。刘遗民居士由是对念佛往生产生了坚固的信心。临终预知时至,对释迦牟尼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次供养阿弥陀佛。”供奉两土世尊后,便面西合掌往生。由于庐山东林寺莲社诸贤大多有定中梦中见佛与临终往生的瑞 相,为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实存提供了确切的证明,有力地推动了净土宗在我国的弘传。厥功甚伟,赞莫能穷。
请看下面经文: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段经文诠释专修念佛法门的德用与机制,是净业行人重要的修行原则。六字真经,万德洪名,单刀直入,开佛知见。无须借助观想、参究等方便。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积功日久,自然水到渠成,心开意解。念佛法门是总持法 门,总无量义,持一切德。念佛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具足菩萨六度万行。六字洪名即是全体一心,心包众德,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皆此弥 陀名号摄无不尽。执持名号,如浴大海者,已用百川水;身在含元殿,无须问长安。心开即是悟入自性天真佛,了达这些佛言祖语之含义,方肯死心念佛。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我们注意到,前面所陈述的初发心念佛,是以众生心,忆佛念佛,这里表述的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表明念佛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杂乱到澄清,由事持到理持的过程。所以我们念佛,一定要持之以恒。不管妄念万千,只要字句分明,积功日久,渐次伏断妄想。巨浪微澜,渐成止水。浓云稀淡,慧日朗照。持名念佛,暗合道 妙,巧入无生,圆顿直捷,妙德难思。大势至菩萨在因地得到念佛的殊胜利益,所以在果地上以同体大慈悲心,在此娑婆世界,以念佛法门来利导一切众生往生净土。
请看下面经文: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最后的表白,将念佛的方法与德用直白地诠显出来。世尊敕问契入圆通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自称:下手修行,对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等不加选择,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统摄于一精明,令六根不攀援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于中便不会产生六识。六根不缘外境,做反闻反念的功夫。
六根中最难摄的是耳根与意根。眼睛能见屋里的东西,但见不到外面的景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耳根不仅能听到屋里的声音,亦能听到墙壁外面的声音,乃至做梦的时候,耳根的闻性都没有休止。意根上天 入地,妄念纷飞,最易心猿意马。耳根与意根的散乱,便劫夺吾人心性的功德法财。擒贼先擒王,吾人先把耳根和意根摄住,摄住这二根,其它的眼、鼻、舌、身四 根便不摄自摄了。那么,怎么样摄住这两根呢?用耳根专听佛号,自念自听。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摄住了耳根。方法简单,效用却很神妙。耳根不选 择其他的声音,专听自己念佛的声音,这就摄住了耳根。意根或观想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或观想莲花、或观想阿字、或念佛时计数,从一计到十,循环往复。如是便能摄住意根。这样六根与阿弥陀佛的气氛相接。眼根所见的是佛像,口里所念的是佛号,耳朵所听的是妙音,意根专门计数,眼睛半垂。六根全都摄到这句佛号上。 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孤明历历。念头就像一根线,贯穿着声声佛号,不间断,不夹杂,这就是“净念相继”。不念弥陀名号,我们的念头离不开五欲六尘,杂秽不清净。唯有这句名号能够澄浊返净、转凡成圣。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念佛的妙诀。念佛时要专心致志,不可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念佛如猫捕鼠。猫要捉老鼠 时,全神贯注紧盯老鼠,不让其从鼻子底下溜掉。吾人念佛时,要像猫紧盯老鼠一样。开初念佛时妄想杂念很多,这时不要理睬妄念,宜全力注意这句佛号。妄念本空,名号却有真实的功德。吾人应执持不放失,就像狮子出窟,百兽潜踪。名号对治妄念的功效,神妙难思。
南无阿弥陀佛!
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念佛
《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讲了怎样念佛,摘录这段经文如下: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下面是这段经文的白话翻译,请参考: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听了上述修行已有成就的二十三位佛弟子,谈自己由于修所修法门而得成就的那个圆通法门后,因时节因缘已经成熟,所以就同他一起共修的、分别有著五十二种修行位的无量大菩萨们,同时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世尊跟前,恭敬地跪下去,用顶礼佛足的最高礼节:双手著地,掌心向上,把头磕地于两手之间,表示用自己的双手捧起佛足,高高举过头顶敬礼。礼拜完后,恭敬地向世尊释迦牟尼佛表白自己的修行体会说:
我以清净自在功德神通力,回忆起在无量久远的年代、早在像恒河里沙子那么多的大劫前,有一尊佛,因为佛的大愿及众生根机的成熟,所以显现在世界上,他的名号称为无量光佛。在这整整一个大劫的长时期里,有十二位如来依次出现在世上。第一尊佛就是刚讲过的无量光佛,依次有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智慧光佛、常照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解脱光佛、安隐光佛、不思议光佛,而最后一尊佛的名号称为超日月光佛。这位超日月光佛,同前边十一尊佛一样,都亲自教导和传授给我同一个法门,这个法门的名号称为念佛三昧。
现在以两个譬喻来说明念佛法门。第一个譬喻是:譬如有二个人,是亲友关系。有一个人特别关心另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在想念著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却不放在心上。有时他们两人相逢,有时他们两人相见,但由于另一个人没有思念的心,所以即使碰到了,也同没碰到一样,擦肩而过;即使对面看见了,也同陌生人一样,转脸就走。这是比喻佛一直在想念众生,要想度脱众生,而许多众生因为业障太重,智慧太浅,暂时同佛无缘,所以佛也难以度脱他们。倘若这两个人相互忆念,甚至互相间都想得很苦,都想早日见面,见了面后根本不愿再分开,这样的话,直至终生想念,甚至发愿生生世世永不分离,好像影子跟人一样,再也分不开。这是比喻众生由于佛的世世教化,开发了智慧,发愿要最终成佛,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两人总不分开。这是第一个以亲友关系作的譬喻。
第二个譬喻是:十方一切如来,怜悯和思念众生,就如同慈母思念自己亲生的子女一样,这是最伟大的母爱,其中丝毫不掺杂任何私心。但是由于子女的愚昧、任性,只想放荡游戏,不想归家同受母子亲情的欢乐,跑得远远地,连个音信也不通,害得老母亲想煞也是枉然。这是比喻佛一直在想念众生,要想度脱众生,而许多众生因为业障太重,智慧太浅,暂时同佛无缘,所以佛也难以度脱他们。倘若子女也因长久流浪在外而思念起自己的母亲,而且思念的心情也同母亲思念子女的心情同样迫切的话,那末母子们终生想念,甚至发愿生生世世永不分离,那末母子们也永不会分开。这是比喻众生由于长久流浪生死,痛苦异常,受到佛的教化后,开发了智慧,发愿要最终成佛。这是以母子关系作比喻,要比上一个譬喻更进一层。
倘若众生的心里一直在忆佛、念佛,表现在行动中也是时时处处口念佛号,身作佛事。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快的话,一年、半年,甚至几个月、半个月,可以见到佛;慢的话,在这一辈子临终的时候也必定能见到佛,离开佛总是不远的。非但如此,也不需要再用其他种种方法或法门,例如去学密、学禅,掐诀念神咒、打坐参话头,只要把一句佛号牢牢溶在心中,无论行住坐卧、无论喜怒哀乐,无论闲暇繁忙、无论得意失宠,心佛永不分离,久而久之,功夫到了,自然就达到密宗的三密相应,禅宗的明心见性的'心开'境界。这情形正好比身上涂抹香料的人会散发出香味一样,这就叫做'香光庄严'啊!这就是以佛的功德香、以佛的功德光来加持到你身上,令你身上也同样有佛的香气和光明,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
我在菩萨道行道修行时,就是修的念佛法门。以清净的念佛心,得以证到‘无生法忍’。由此‘无生法忍’步步深入,最终成为补处菩萨。依照我的本愿,现在就在娑婆世界,以阿弥陀佛大愿的威力来加被,以我本身菩提愿力作接引,令所有真正发心、具足信愿行的念佛人,都最终归入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清净佛国中去。
世尊!您要是问我:最好选择甚么样的圆通法门,可以使修行人能最迅速、最有效地得到成就。事实上我觉得,最根本的选择就是甚么也不选择。对外,不选六根种种形相(如眼、耳、鼻、舌、身、意等根相);对内,不取六根种种根性(如见、闻、觉、知等性),只'依'一个清净精明的自性(事实上只是名'依'而已,清净自性早离能所了也),便可把六根统统管住了。以清净的佛号为净念,进一步说,以无杂念为净,以不执念为念,这便是净念。在事相上,时时处处忆念不舍;在理相上,达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便是相继。能按照这个方法坚持去做的话,一旦功夫到了,自然就进入念佛三昧的正定境界,自然就显示出清净的自性如来,同佛一样,无二无别了。真能这么做到的话,那才叫真正的第一(法门)
应以何心念佛?实相念佛与无相念佛有何区别
《弥陀经》与《无量寿经》佛教导我们持名念佛,古大德像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也提倡持名念佛。我们遵循佛与祖师的教导才有一个光明前途。实相念佛是法身菩萨修的,等你从持名悟入实相就明白了!现在不要管这些事情!老实念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功夫成片,决定往生。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这些不相干的事情上,“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等你见了阿弥陀佛,再向佛请教什么是实相念佛,什么是无相也不迟。
请教:念佛号的时候,应以什么心去念?
放下万缘,念佛为上,但这个大概是很困难的,所以一开始把自己的烦恼和身心都交给佛,然后去念佛,什么感觉呢,小孩子摔倒了哭着喊妈妈那种感觉,慢慢体会一下,当然这个是个过渡,后面自然而然的你就知道怎么念了。看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怎么教我们念佛的。“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念佛怎么做?念佛需要注意什么?念佛之前应该怎么做?念佛之后应该怎么做?念佛时该怎么做?
念之前,要注意净口、净手、衣冠整齐。念的时候要净心(尽量压制杂念),做到自己念清楚、听清楚。初学者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不能图快、图省劲儿就念“阿弥陀佛”四个字。这些印光大师都是有开示的!另外,平时工作、做饭、做家务…只要不耽误手里的活,也可以念,随处都可以念。只是躺着、沐浴、厕所…等不净之处,要记得默念就行。南无阿弥陀佛(合十)
如何以清净心念佛
,“心净则土净”。土,就是环境。我们内心清净了,外境就清净了。并不是外境清净了,内心才清净。我们凡夫往往有这个想法,环境不清净,我们的心怎么清净得下来?这就叫颠倒妄想。根本的道理,是一切唯心造。禅宗大德有两句话:“身在千峰顶上,心在十字街头”,心跑到闹市去了。反过来说,真有功夫的人,是“身在十字街头,心在千峰顶上”,这个叫心不随境转。憨山大师说:“境自心生,非由外来”。所以,心清净了,环境自然就清净了,我们发的菩提心就是清净心,对于修持净土法门非常重要。如果烦恼很多,心不清净,就不可能一心念佛。我们应该做到:“一心念佛,不生烦恼;不生烦恼,一心念佛。”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自力与佛力)。用清净心除烦恼,是自力修;用至诚心念佛号,是他力修,就是依仗佛力。如果我们能至诚念佛,自然就能放下烦恼。同时,如果我们能放下烦恼,自然也能至诚念佛。要不生烦恼,依仗佛力一心念佛是主要的,根本的。与此同时,也不应忽视靠自力修,放下烦恼,这能促进你以清净心念佛。二者是统一的,要结合起来修。追问:
佛说法最终也是说空.放下.”末学驽钝,迄今没有见到佛经中有“佛说法最终也是说‘空’‘放下’”。佛法是说过“空”,经典原话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是检验说法真伪的佛教“三法印”。“诸行无常”意指存在“无常”,也就是存在不是永驻不坏的,不是永久不变的,不是绝对孤立不互相联系也不互相影响的。“诸法无我”意指不论在哪一种存在方式里,包括物质“我”和精神“我”都是找不到,以及不存在的。真实的存在,只归于“涅磐寂静”中。那末,我们大家体验到的这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世界又是什莫呢?佛说是“性空缘起”,就是其本质是“无常”,只是个人“因果”以及众生共同的“因缘”而生成和存在的。有这些介绍可知:佛说法最终不只是说“空”,也说“有”,还说了“空”和“有”的关系和本质。佛是主张要“放下”,不仅要放下“有”,也要放下“空”,应该“于无所住而生其心”。
今生今世“争”或者“不争”的行为,已经不是你自己可以决定的,但是你可以决定你自己的“心”是否对这些“放下”,或者“抱着”。一般的情况,应该是“放下”要轻松一些。
佛法说的看空、放下,是把事物的本质看空,从而放下自己的贪着心。
放下,不是让人放下工作、放下生活、放下赚钱;而是让人在工作、生活、赚钱时,放下烦恼。
烦恼源于对于本来假的事物当真,所以患得患失。
工作、生活、赚钱,只是一部话剧。我们扮演不同角色,喜怒哀乐随角色入戏,但您要知道这是一场戏(看空),如果把喜怒哀乐当真,就起烦恼,就会着在上面放不下。
因此,不要因得意而忘形,也不要因失意而妄言、怨言、怨恨。当锣声一响,戏就散了。
出家人是以弘弘扬佛法为职业的,我们普通人学佛与之不一样。
他们天天在做佛事,我们还要工作、生活,不能全日专修。
只要对佛、法、僧三宝,有真诚的信仰即可,再抽出一点时间念佛、诵经等。
现世快乐的幸福的自在的富足的工作、生活、赚钱,将来临终往生极乐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71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