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求人帮助(帮助人佛语)

念佛人如何向佛菩萨祈求帮助
一般是说自己愿读诵佛经,造佛菩萨像,供养三宝,印经,等善功德事,回向法界,愿善顺正法,福德智慧增长。自己找一部佛经,或网上抄写下来。日常多读诵。佛菩萨是无为法,做一分善得一分善果,只要你做自会除恶,生善果。如果只是一般烧香,求,礼拜只会得福报。自己诵经念佛,最好。除恶向善。即遮恶业。可看看普门品。求保佑也是一法门。得实际行动才得真实利益。求保佑是要自做福的。
1、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日常念。或其他佛菩萨名)
2、发心偈: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众生愿成佛。
3、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4、读诵佛经正文。或抄写佛经,诵咒,念佛。思维佛经义。(时间短有事,可分卷诵,下次再接诵。)日常念佛,看一些佛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佛经。愿解如来真实义,看听法师讲经。愿得无上圆满智慧,即遮一切邪恶事。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背会(268字)日常念。也可到寺院去礼敬、供养、皈依佛法僧三宝。正念智慧生活。
5、补缺真言:南无喝啰旦那。多啰夜耶。且啰且啰。俱住俱住。摩啰摩啰。虎啰。吽。贺贺苏旦拿。吽。婆沫拿。娑婆诃。
6、我悉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具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或其他忏悔文)
7、回向:所有功德,悉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边说自己现时愿望。所做功德满因缘义即满愿。)
个人见解,供您参考。随您自愿,愿做多少是多少。自会得善福慧。如果信,可念诵佛经,念佛,最好。
佛经中关于互相帮助的名句
(五)佛于忉利天上为母摩耶说法缘
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言。我今欲往忉利天上。夏坐安居。为母说法。汝诸比丘。谁乐去者。当随我去。作是语已。即往忉利天上。在一树下。夏坐安居。为母摩耶及无量诸天说法。皆获见谛。还阎浮提。诸比丘言。希有世尊。能为其母。九十日中。住忉利天。佛言。非但今日。我过去时。亦曾为母。拔苦恼事。时诸比丘。而白佛言。过去所为其事云何。佛言。往昔久远。雪山之边。有猕猴王。领五百猕猴。时一猎师。张网围捕。猕猴王言。汝等今日。慎勿恐怖。我当为汝破坏彼网。汝诸猕猴。悉随我出。实时破网。皆得解脱。有一老猕猴。担儿脚跌。堕于深坑。猕猴王觅母。不知所在。见一深坑。往到边看。见母在下。语诸猕猴。各自励力。共我出母。时诸猕猴。互相捉尾乃至坑下。挽母得出。离于苦难。况我今日。拔母苦难。尔时拔免深坑之难。今复拔母三恶道难。佛告诸比丘。拔济父母。有大功德。我由拔母。世世无难。自致成佛。以是义故。诸比丘等。各应孝顺供养父母
--《杂宝藏经》
求关于佛经中要人奉献,向善,传递大爱慈善的句子
眼睛放射出慈悲的光芒,如同观世音;
利益众生,就像莲花的绽放。
──梵文佛典
这是一个追求急速和刺激的年代,痛苦、压力、焦虑及孤独像黑暗般笼罩整个世界。内心隐约而持续的不安,像剪除不尽的荆棘,暗地里蔓延充斥了整个心头,这是习惯地误以为感官享乐就是真实快乐的结果。欲望、仇恨、无知、骄傲及嫉妒等情绪失调才是让快乐跌倒的石头,而不是无辜的外在情境。由于对外在世界的感知,源自于内在的心灵,因此想要获得快乐、幸福,维持内心的和谐、平衡,从而找回原来的清净本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心专注在一个完全清净的象征,例如某一位真正值得信赖的圣者,同时念诵代表这个象征的音节,在具备善良动机的前提下,心就能够得到安抚与疗愈,进而把忧愁困顿的生活,恢复到自在舒畅的生命。
在这个状况混乱的世界,和真理衰落的年代,我们将心归投、依靠多罗菩萨(Tara;梵文度越的意思)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原因是数不清的,主要是因为多罗菩萨曾经在佛陀的面前,深刻地承诺了帮助众生的义务,这可以从一部梵文翻译成中文的古代佛典里找到相关记载。
同一部佛典的前面还记载着:观世音菩萨在净居天宫殿的时候,从右边的眼睛放射出极大的光明,随着这个光明出现了一位妙相的女性圣者。这位女性圣者就是多罗菩萨。在藏传佛教僧侣们的口耳相传中也说到:有一次,观世音菩萨因为没有办法帮助完众生而流下眼泪,从泪海中出现了卓玛(Drolma;藏文多罗菩萨的音译),因此卓玛承担了协助观世音菩萨帮助众生的义务。
前面提到了佛教对多罗菩萨的描述,但不表示只有佛教徒才禅修多罗菩萨,多罗菩萨的信仰超越了种族与宗派的籓篱。在尼泊尔、印度,自古就有禅修多罗菩萨的印度教徒与佛教徒,我们也很容易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被涂抹红色蒂卡粉的多罗菩萨像,包括在很多博物馆里,馆藏许多从古代遗迹出土的多罗菩萨像。在越南、韩国、日本、中国,很多本土宗教徒、道教徒、佛教徒们,各自在他们的庙宇里或家庭里,供奉着香烟袅袅环绕的女性观音像(Guanyin;中文观世音菩萨的简称),在这些东亚的国家里,多罗菩萨信仰通常是混合在观世音菩萨信仰中,而被统称为观世音菩萨,或是多罗观音。藏传佛教噶举派大司徒仁波切也曾经提过他的看法:中国人说的白衣观音,应该就是白多罗。在西藏,佛龛上时常被献放着洁白卡达的多罗菩萨像,很显然是家喻户晓的圣者,不分苯教或佛教。
有一次,我在尼泊尔丘卓山(Chagdol)的寺庙里,偶然翻阅到一篇较少人知晓的赞诵文,名称是《迅速转化:二十一多罗菩萨赞诵文》。里面描述了多罗菩萨呈现许多不同的面向,有时呈现为辩才天女,有时呈现为孔雀明王,有时呈现为摩利支天等等。呈现的这些不同面向,主要是为了满足众生不同的需求,所以即使据说多罗菩萨至少呈现五百种不同的面向,但这些不同面向与多罗菩萨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差别,与观世音菩萨、佛陀等所有圣者的本性,也是如此。
其实众生与多罗菩萨在本性上也是相同的,差别在于众生原来的清净本性被情绪失调的云雨阴霾所覆盖住。因此,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境遇,永远要相信与开发自己原来清净的无限潜力;不管对待什么样的动物或人们,随时随地要存有尊重与关爱。
看看佛是怎么看自以为是的
如来说法亦复如是:吾我自高喻诸凡夫,得见佛身,耳闻说法,自生高慢,说种种语,住吾我地,自不听受亦不说法。若人说法,一偈一喻亦不听受,作如是言:‘如此之法,我已先知。’何以故?住我慢地。或恃多闻,自纵放逸,与愚痴人共住,不闻正法。自以多闻放逸不如法说,自作手笔而自说之。
“一切世人欺诳自身,作如是言:‘有财施我,我是福田。’彼愚痴人自诳其身,亦诳世间;食他信施不能消故,命欲终时,生大恐怖。诸人告言:‘汝足技术,何不自救?’答言:‘今日技术,不能自救,忧悲苦恼。’众人语言:‘为一人故,父母兄弟亲里眷属,无事诛戮。’众生如是近恶知识,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是,如是,诸婆罗门、诸尼揵子,我今告汝,汝莫放逸。譬如鸟子,未生羽翼,不能高翔飞于虚空;汝等如是无有神力,不能飞至涅槃之界。所以者何?汝所行法,非毕竟道,终归破坏。汝等临终自生悔心:‘我等虚受如是身命
药上白佛言:“世尊,生时谁生?灭时谁灭?”
佛告药上:“善男子,如佛之生,如佛之灭。譬如有人闭在暗室,眼无所见。复有异人曾受苦恼,作是思惟:‘此人受苦,甚为可愍!若不得脱,是人必死。’以火与之,令得少明。时暗室人,见火欢喜,心得安隐。尔时,彼火以少因缘,炽然火焰烧彼暗室,尔时彼人被烧而死。时王闻之,作如是念:‘我国众生若有所犯,更不系缚。’尔时,国王告下人民:‘汝等诸人莫生怖畏!于我国内施汝无畏。若有所犯,不加害汝,亦不杀汝,皆当安隐,莫生怖畏。’药上,如来亦复如是,烧诸烦恼,灭诸病苦。犹如彼人为令暗室众生安隐,自烧而死;如来如是,为诸众生令得安隐,不惜身命,拔诸系缚,令得解脱。如是,药上,如来永离三毒之恼,为诸世间作大灯明,于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老少众生拔令解脱。”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7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