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六种着想(佛法六种想是什么)

佛家所说之“七情六欲”,“七情”指什么,“六欲”又指哪六种欲望呢?
佛家所说之“七情六欲”,“七情”指喜、怒、忧、惧、爱、憎、欲,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七情六欲并不只是佛教的说法,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比如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
佛教还有五戒和十善的佛家戒律,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扩展资料:
其实最初并没有“七情”而只有“四情”,这“四情”分别是“喜、怒、哀、乐”,在中庸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后人对这“四情”的解释是,人遇到所喜欢的就会“喜”,遇到所讨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就会“乐”,失去所爱的就会“哀”。
从这里来看,“怒”是因为有所“恶”而产生的,“乐”是因为有所“爱”而产生。所以除了原本的“喜,怒,哀,乐”以外,人们还增加了“怒,爱”。因此“四情”也就变成了“六情”。
祖先们认为,在“怒,哀”还没有完全到达顶峰时,中间就会又产生一种情感“惧”。于是便在“六情”种加上了这“一情”,便成了“七情”。祖先们认为“欲”“乐”是相通的,“欲”在这里指的是人本能的需求。
佛家戒律的五戒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
三、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情六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戒律
佛说的七情六欲,分别是哪7情哪6欲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
产生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佛学大词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佛教六情五欲
七情即七种情绪: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即六种情欲:颜色、形貌、威仪姿态、言语音声、细滑、人相;
六情即六种情根:眼、耳、鼻、舌、身、意;
五欲即五种欲望:财、色、名、食、睡。
佛说的七情六欲是哪些啊。
【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
[一、色欲],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姿态欲],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姿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着,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74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