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光明心(佛语光明怎么说)

佛教对佛的解释有三层含义,包括什么??
(一)佛的定义
具有无为等8种殊胜功德为佛宝。
1.“无为”是佛的自性身中的“自性清净分”的特点。“有为”是靠因缘所生、有生有灭、不离时空之各事物的特性。无为法如虚空,非因缘所生,无相无色,不生不灭,没有时空界限。我们所看到的天空是眼视对象,是一种颜色,不是真虚空。“虚空”非色,如何能见?“虚空”的概念是凭知觉获得的,“虚空”就是“无物”之义,是“有”的对立面。“空”虽然是“无物”,但如果没有“虚空”的存在,一切事物的产生是不可能的。例如:如果没有宇宙空间,这地球和太阳、行星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女人子宫中的那些空间,胎儿的形成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空中生有”是事物的客观规律,要认识“佛”的“无为自性”,就要知道什么是“原本心性”--本觉和其离垢状态“始觉”。
任何一个有情生命,包括高级生命的人和天人、低级生命、微生物种都具有一种程度不同的感觉和反应能力--原本觉心。凡是清澈晶莹的东西都有反映能力,比如水晶和镜子。《因明论》中“心”的定义是“光明能见”,所以将有情生命的这种能见特性称做“光明心”。这种光明心的本质光明如水晶体,是清净光亮的,所以称“自性清净”。但由于受无明虚妄颠倒意识所产生的贪、嗔、疑、慢、邪见等烦恼的影响,光明心变得浑浊不清,就像一潭清水流进污泥浊水,变得浑浊不清一样。光明心的这种受污染状况称做“带垢光明心”(即受染光明心)。因这种无明烦恼污染不是后来才有的,而是无始以来与原本光明心同在,所以将原本光明心分为染分和净分。净分是从心性的本质上来说的,假若心性本质混浊不清,就没有澄清、磨光变得晶莹的可能性。如岩石再磨也不会变成水晶。正因为心性本质清净,再受污染也有变清的可能性。本心的这种可变清净的可能性,就是众生共有的佛心--如来种。如来种、佛种,仅仅是一颗菩提树的种子,绝不是菩提树。这个概念要搞清楚。《佛心经》中明确指出:“这种自性在未除污染之时,是‘众生种',除去部分污染之时是‘如来种',除去全部污染之时是佛的‘法身'。”有人曲解《佛心经》的精神,说什么“众生本来是佛”,这就等于说“树种就是树”一样的荒唐可笑。如果树种等于树,就请用树的种子盖房、做家具试试。如果众生都是佛的话,那些杀人放火、偷盗诈骗的坏人都是佛了,佛经中从来没有这样荒唐的说法。把这种“原本光明心”称做“佛种”、“如来藏”的原因有三点:
(1)佛从众生中出(佛是众生修成的)。
(2)诸法自性平等,即相同,众生的自性和佛的自性,本质上都是缘起性空(佛性本空),没有两样。
(3)众生的心性本质光明清净,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有消除无明、明见真理的可能性。
根据上述三个原因说“一切众生都有佛种”(见《宝性论》)。
“自性原本光明”这句话,本身就暗示了“现状混浊”。本质光明,现象混浊,是众生心的特点,“光明”表心性的净分,“混浊”表心性的染分。一染一净,一事一理,这就是心性的辩证法。佛法的根本就是解决心性去染的问题。如果众生原本就是佛,心性没有被污染,佛出世、转***、慧光普照的一切工作就毫无意义了。如果众生心智昏暗。没有可塑性,这佛法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众生心性本质光明,混浊不清非本质,可以改变。这就是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前提。
众生的光明心性、佛种从迷梦中醒悟的表现是理性的发现和爱与慈悲心的萌发,这方面的差别就是无明污染的轻重差别。唯识论认为有断种,即无可救药的坏种,但中观论认为,一切众生都有本具光明心这种自性,万物自性平等,不可能有断种--这就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理论根据。
心性虽然有染、净两个方面,但清净受染污,污染在清净之中,水乳相融,无法截然分开,因此,众生的染、净二心,本是一体。在见道以上(即所谓开悟)才能分清本质和现象,分清染分和净分,直至消除全部污染成佛。消除污染所获得的清净分,被称做始觉,或自性清净。众生心性受污染,清净分不显露,处于潜藏状态,污染未除,也谈不上“离垢清净”。所以众生没有“二净”,见道以上的菩萨处于染净掺半、半染半净状态,只有佛才有“二净”功德。
佛教有第八意识,第十意识什么意思
师父经常给你们说第八意识,实际上,第七意识,就是意念当中的意根。按照唯识的原理,就是对唯一的意识这个原理来说的,阿赖耶识就是第八意识,那么第九意识和第十意识,实际上是真知的阿赖耶识,你已经掌握了第八意识,就是你能够在八识田中触摸到佛的理念了。
师父劝导你们如果做了坏事,千万不要留着,如果坏事进入了你们的第八意识,这个人的根就开始烂了,第六意识没有关系,所以佛说,八识田中只能种好的,不能种烂的。种善的,意根还有救,可以把意念赶快转换过来,但是真正到了阿赖耶识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见到佛性了。
师父今天跟你们讲的就是见证佛性,见证佛性是什么?你发现了佛性,你才能见证佛性。比如,你跟这个人谈佛的时候,这个人开始不跟你讲,你慢慢跟他讲到理念,举例,你跟他说:“你看见人家汽车压死人,你会是什么感觉啊?”他说:“我会很心痛,很难过。”那么这个人的意识当中就存在了佛的意识了,就是意根当中有善良的东西了,明白吗?你就可以度他了。
很多心理学家探讨过,人的意识是会转换的,从第六意识转换到第七意识,再转换到第八意识,进入八识田中,如果这个善良意识种得好,你的第九意识、第十意识实际上就是佛的意识、菩萨的意识,那你这个人的脑子一定很干净,一定不会做错事情。就像我们小时候老师说的“你要动动脑筋啊,你要往深里去想啊”,这个“深”就是意识、意识田啊,大家听得懂吗?
唯识就是要知道自己修行的境界。今天我唯一的意识,我就知道我要修行,我修行要提升。要知道自己修行的境界、修行的阶梯,你必须要知道自己走在什么阶梯上。你现在在人间,你想一想,如果你现在是在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你是上等上品,还是上等中品,还是上等下品?还是下等上品,下等中品,下等下品?你要懂得你现在学佛到底是在初级阶段,还是中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你必须要明白自己,你现在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碰到这些事情,你会怎么处理呢?那就是意识。
要改习性,要改掉身口意不清净的部分,那么你的意识就会上台阶,否则还是在六道中轮回。忙了半天,老在六道里转不出来,那你不是白修了吗?开着一辆车,不认识路,绕来绕去,还是在这个地方,明白了吗?必须要知道自己走到什么路,上到什么台阶。要知道,烦恼要断,生死要了,我们在人间活着就是要断烦恼,死了就是要了生死,离开六道,才能修出光明。因为六道里是轮回,所以它苦啊,它不会有光明的。只有修出六道,才能得到光明,有了光明之后,心才会光明,所以叫光明心。发菩提心,就是要去度化一切众生,我们今天发菩提心,就是要去度化一切众生。
师父跟你们讲在学佛中有三点非常重要。
第一,要学习开悟,要学习觉悟。很多人说觉悟是悟出来的,实际上学佛真的能学出悟性来,感觉能感觉出悟性来。这个“悟”是怎么来的?就是你学出来的,就是你悟出来的,开悟就是去悟,学习觉悟就是你去学。
第二,必须走在正法上。师父已经讲了,“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所有的东西都是来去空空,都是没有的。想想看,你还会有什么?这就叫懂得正,无论如何要消除自己对人间的迷惑,要消除贪瞋痴,这个人就容易正。比方说,你今天不正了,你今天去度人,你看见这个人,你很喜欢,你去度她,度人这是一个正法,但是因为你喜欢她,你看见她年轻,你喜欢她,你去度她了,实际上你就是不正了。那么“正”为什么会评判出你这个不正呢?首先,你觉得你是不是贪了?因为你喜欢她,贪了吧?贪瞋痴当中,你总有一点。你今天不想去度这个人,你学佛学偏了,因为你有恨在心里,对不对?今天你们有很多的人觉得他有点钱,你们就拼命地去度他,最好还弄点生意做做,你们这是绝对偏差,因为你们有贪心在里面。所以,贪瞋痴三毒不除,你的心不能正。
第三,要清净自己,就是时时刻刻让自己清净。师父告诉你们,清净心是最难最难的,你们想想看你们来的人,叫你们坐在这里很长时间不动,个个都是坐不住的。你们看看人家法师,坐在那里可以几个小时不动。因为他们的心安静,他们就能够坐着不动。而你们不停地动,你们的心静不下来,所以你们的行才会动,逃得过人家的眼睛吗?想一想,因为你不能清净心,你就会和邪迷走得太近。
师父曾经跟徒弟讲过,第一次去香港的时候,香港有个最有钱人的亲戚请我们吃饭,师父没有告诉你们,如果告诉你们了,很多人的心就要动起来了,“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心不干净啊,人家有钱跟你有什么关系啊?人家的钱是人家的,你的还是你的。你有的,人家没有,人家有的,你没有,那是很正常的,你为什么要邪迷呢?为什么要迷惑颠倒呢?所以,要少欲智见,就是说,你的欲望越少,你真正看到的东西才会多,你才会看到智慧的东西。
其实,学佛各教各宗各派到最后是学两条路,今天因为有很多高僧大德在,师父就讲得深了,你们要好好学啊,一条就是解脱之道,一条就是菩提道。师父分析给你们听,解脱道是什么?就是要离开六道轮回,下一次不能再来了,不吃苦了。菩提道是什么?就是不单自己要解脱,还要发菩提心,去教导众生和自己一样地去解脱。实际上,讲给你们听,你们就明白了,一个解脱道,是让自己解脱离开六道,就是进入阿罗汉,就是声闻、缘觉道;还有一条就是菩萨和佛的道,他们不但要自己修好,还要去救度众生。你们听得懂吗?
你们修心修了半天,师父现在讲的是最关键的两条道啊。用现代白话佛法跟你们讲,一条道是先把自己修好,没有业障,没有灵性,干干净净,能够脱离六道,这是第一条解脱道。第二条道是你上去了,脱离六道之后,你又下来救人,你又做菩萨了,那就是第二条道,那就是菩提心。我们要懂得第一条道实际上就是缘觉和阿罗汉,属于解脱道,它是断烦恼的道,至少在人间他可以没有烦恼,他才可以求得解脱,因为有烦恼的人是不能求得解脱的。
无所得,实际上就是断烦恼。师父刚刚跟你们讲到现在,无所得,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没有得到,无所得就是无所谓,无所得就是要懂得断烦恼。烦恼是怎么来的?我今天失去一个东西了,我今天得到一个东西了,就开始生出烦恼了,为什么会失去啊?为什么会得到啊?烦恼就来了,无所得,没有得到的,就一定没有失去的,没有得到哪来的失去呢?举个简单例子,你去买六和彩,你想中奖,结果没有中到,那你就失去了,如果你连买都不买,哪有中奖或不中奖呢?不失去了。
不追求财色名食睡就是断烦恼。对自己的财不去追求,色不去追求,名不去追求,对自己吃的东西不去追求,睡觉也不去追求。很多人拼命地睡觉,也是不好的业障啊。你们知道吗,一个人超过八小时的睡眠之后,人会稀里糊涂的,想想,你们要是睡十几个小时,醒过来后,是不是腿都不会走路了啊?头是不是晕晕的?所以,菩萨叫我们睡觉都要节制,多睡觉都是一种贪啊。
要明白,不追求就是断烦恼。我不追求名利了,我的烦恼就没有了,对不对?看看很多的政治人物,今天在高位,可是一下来,什么都无所得,对不对?想想台湾地区那个原来的领导人,他做总统的时候非常牛,他现在下来了,无所得啊,什么都得不到,还要被关在监狱里,他在做总统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多为民众想想,自己少贪一点呢?就是因为没有智慧啊。
恭录 控制意识 提升解脱
阿弥陀佛的光明有怎样殊胜的作用
阿弥陀佛的光明功德的效应在《无量寿经》的下半卷,还有一段非常令人神往、激动人心的场面,就是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乃至五恶五痛五烧的情形之后,就问阿难:你是不是想见阿弥陀佛?那阿难尊者当然想见了,那为什么会出现释迦牟尼佛主动问你愿不愿见阿弥陀佛?净土法门难信。虽然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宣,但与会的大众听了虽然有相当的信心,但是里面还有怀疑,因为这超越了众生的认知范围。这种怀疑释迦牟尼佛当下看到了,有他心通,于是知道众生有一个特点,要让他相信就得眼见为实,所以顺应众生的这种心理,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阿难,你想不想见。阿难尊者那很踊跃,说:那能见那当然好哦。那让他面西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难尊者一顶礼下去,一抬头就见到阿弥陀佛在虚空当中如黄金山威德巍巍啊,那马上阿弥陀佛就放光。在这个光明当中,一切其他的光明,天堂宫殿的光明、声闻缘觉菩萨的光明全都屏蔽掉了,这就等于在阳光底下蜡烛的光明显现不出来了,甚至犹如聚墨,说明阿弥陀佛的光明非常清净、非常炽盛。而在这个光明里面,九法界全都打开了,能够见到地狱的境界、修罗的境界、饿鬼的境界、天堂的境界。这说明什么?说明阿弥陀佛光明能够把一切空间的障碍给撤除,十法界现前,西方极乐世界也现前,等于十法界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里面展现出来。就在阿弥陀佛放光的当下,这个与会的大众,包括接触佛光的众生就有治疗疾病的效果。汉吴两译就谈到:盲人接触这个光马上能恢复视力见到光明,聋子就能听到佛的声音,哑巴就能发出声音,这个驼背者腰就挺直了,残疾人都恢复了健康,有精神障碍的就是尪狂者,就是精神病的人也恢复了正常,一切疑难病症都得到了恢复。如果现在的晚期癌症、艾滋病什么的,那接触这个光明一下子都能好。这就传达这个光明有治病的功能,这就很有启发意义。为什么念佛能够治病?就在于名号当中有这个光明,这个十二光明的功德乃至无量光明功德都凝聚在弥陀名号里面。如果我们至诚念佛跟这个弥陀名号的光明能够相应,能够把光明都透显出来,以名号的果地上的光明引发我们众生的心性当中本具的光明,这是母光和子光的关系了,这个光明如空印空,似水投水,这个光明是能够互融在一起的。如果达到这样感应道交的程度,就能治病。所以在东林寺十天百万佛号闭关里面,为什么那么多人踊跃闭关?就是他能得到好处,有很多疑难病症能够治好,乃至于晚期的癌症都有念好的。当然我们念佛不一定要追求身体好,主要是追求要往生净土成佛,但是现实的利益它确实能够治病,它的治病就在于光明的效应。这个光明效应在《黄帝内经》里面讲,人体内心有大药,我们内心就有药,大的药。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自身就有治病的功能 ,但是往往这个治病的功能被我们的烦恼、分别给压制住了,再加上自己没有自信心,多年的教育都是心往外面跑,所以得了点病呢就恨不得抗生素全都上,把药房的药全都吃完,那你越吃越糟糕,是药三分毒啊,你内心的潜能不把它发挥出来,从外面去弄,你就小病就治成了大病,大病可能就呜呼哀哉,不治可能反而好。
所以思惟阿弥陀佛的光明功德,我们身心具有烦恼重病的众生,我们就得仰靠阿弥陀佛大医王,他早已给我们开出了六字洪名阿伽陀药,叫万病总持,不费一分钱,没有负面作用,你只要认真念,具足百分之百的信心,真的能够治疗种种的疾病。这是丝毫没有妄语的。
——大安法师《净土十疑论》第8讲(融法恭录)
佛教中菩提心的正解
梵语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下谓,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性,大日经卷一住心品谓,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
个人理解的 你可以无视 参照这个佛教大辞典上的摘录 还是没有错的 换句话说 啥叫菩提心 通俗点儿讲 我的理解就是 我一定要成佛 佛 就是无上觉 彻悟宇宙的真理的无上智者 那么我要度众生 就得求这个智慧 就是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去求真理 的那个道心 这个道是指修佛道
跟楼上的那个见解 差不多 但是 有一点 为啥要解脱 要证觉悟呢 因为度众生 这样画个圈儿的感觉
这个玩应儿 怎么引发出来的 你可以参照 优婆塞戒经 去看看佛说多少种因缘发出那个什么心 属于菩提心
佛法中“佛放光明”是什么意思
光表智慧,佛放光明是智慧心的显现,以智慧力对大家的加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81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