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无慧长愚痴,有慧无德增我慢(有德无德之人的区别)

星云大师《学佛的次第》
第一篇 信解行证
壹:前言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浩瀚深广,初学佛者欲一窥佛法堂奥,究竟应从何处着手?佛法是历久弥新,万古不变的真理,经得起时空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信、解、行、证四个次第来实践佛法。
贰:信
一、信的意义
信,指对某一种宗教能专注不疑而生起崇仰的真诚心理状态,也就是信仰的意思。佛经中常以各种譬喻来说明信仰的重要性,归纳如下:
1.信仰如手:我们进入了宝山,如果没有双手,就无法挖取宝物。同样地,我们进入了佛法的宝山,惟有依靠信仰的双手,才能获得佛法的宝藏。
2.信仰如杖:我们爬山时,如果有了枴杖作依靠,必定会感到轻松多了。人生在世,常常会感到世路茫茫,崎岖不平,如果我们有了佛法的信仰作为依怙,就可以安然走向平坦的大道。
3.信仰如根:树木植物有了扎实的根部,才能长出茂盛苍翠的叶子,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我们有生命的根;一切事业的成功,也是因为有巩固的根基。信仰,就是产生无量功德的根本。《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依靠信仰为根,我们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奠定了人生的根基,也能进而到达解脱的境界。
4.信仰如船:在茫茫的大海中,惟有藉著船筏,才能到达目的地。《大智度论》卷一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我们必须要掌稳船舵,才能在浩瀚深广的佛法大海里,采取佛法的宝藏;在人生的苦海里,惟有依靠信仰的大愿船,才能安然无恙地渡过惊涛骇浪,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5.信仰如力:孙中山先生曾说:「信仰就是一种力量。」对一件事情有了坚定的信仰,自然就能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
6.信仰如财:世间的生活需要钱财,但是由于我们只知一味地向纷纭的心外世界求取财宝,却忽略了自己内心蕴藏有无限的财富,而信仰就是我们内心的宝藏、内心的能源。所以,在佛经上有所谓的「七圣财」,就是以信仰为首位;有了信仰的财宝,我们的人生将会更丰富。
二、正确信仰的条件
信仰有很多种,有的人一开始就信了邪教,这就是「邪信」,误入邪教,正如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如果不能迷途知返,影响所及,可至千百世,所以我们在选择信仰时,不可不慎。比「邪信」好一点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固然在精神上无所寄托,但是至少还没有走错路,将来还有得度的机会。另外有一种人是信得很虔诚,但不知分辨而「信」得入迷,这是「迷信」。迷信比不信又好一点,因为虽然入了迷,但总还有一种信仰,至少宗教劝善止恶的观念深植心中,就不会为非作歹,作奸犯科。我们的信仰应该是「正信」,《成唯识论》卷六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就是正信。正信应符合以下条件:
1.信仰实在有的:我们选择信仰的对像,应该审查它是否真实存在。也就是我们所信仰的对像,应是在历史上经得起考据证明的。
2.信仰道德高的:我们交朋友,都想要结交品德高尚的人,何况信仰的对像,更应该考虑他的德行是否清净?他的慈悲是否具足?他的人格是否完美?
3.信仰能力强的:我们信仰的对像必需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
4.信仰戒行净的:我们信仰的对像必需是戒行清净,行止足以为众生模范的大导师。
5.信仰正法圆的:我们信仰的对像必需具有圆满的正法,可以适用于任何时空人事。
6.信仰智慧满的:我们信仰的对像必需具有完满无缺的智慧,如此,我们跟随他学习,才能获得充满智慧的生命,不但自己受益,也能贡献社会。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戒行清净圆满,而且他的伟大事迹都是历史上确有记载,经得起考验证明,符合上述条件,所以佛陀及佛陀所说的教法,乃至延续佛陀精神的佛教僧团,都是我们正信的对像。《杂阿含经》卷三十所谓的「四不坏信」:「于佛不坏净信,于法不坏净信,于僧不坏净信,于戒律不坏净信。」基本的精神就是对于真理的尊崇敬信,而无丝毫疑惑的彻底自信。
参:解
一、解的意义
解,就是慧解,指经由见闻学习而了解教理,得到真理的智慧。
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在于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
二、慧解的方法
佛法广大无边,我们应如何来寻求慧解呢?
1.亲近善士,多闻薰习: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在佛道上修行也是如此,当我们皈依三宝以后,要经常向法师们问道求益,要多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教。善财童子为了求法,不辞劳苦,参访了五十三位长老大德,最后证得无生法忍;赵州禅师年高八十,犹四处行脚,寻师访道,终于开悟。大根器者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萤火小智者,更需以谦冲虚心的态度寻师求道,听经闻法。
而闻法也要有正确的心态,《成佛之道》说:闻法应该「如地植于种,如器受于水,应离三种失。」
所谓「如地植于种」,意思是说,一块田地,如果把种子撒在地表上,鸟雀一啄,就没有了,如同闻法,不用心深思,左耳进,右耳出;这是第一种过失。如果这块地坚硬不堪,即使播了种,也无法生根萌芽,如同一个人我执很重,凡事排拒不接受;这是第二种过失。如果地上布满杂草,禾苗便不容易生长,如同心中有了成见,先入为主的观念使佛法不能生根萌芽;这是第三种过失。
所谓「如器受于水」,意思是说,一个杯子,如果把它倒覆了,再好再多的水也装不进去;如果杯子有了裂缝,水一倒进去,立刻就流失了;如果杯子里有了秽物,再清净的水也会被污染。所以听经闻法不能用轻心慢心,不能有成见、邪见,也不能有杂念妄想,应该要以深心、庄重心、恭敬心、谦卑心、柔软心、清净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2.广阅三藏,一门深入:「为学有如金字塔」,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佛学的研究上。我们对佛学有了一般的了解以后,还要广读佛典。佛入灭后,后世弟子将佛陀所说的法,以及历代诸圣贤的著作论典,汇集成为经、律、论三藏,成为研读教义的最佳门径。博学之外,我们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深入钻研,触类旁通,以得佛法之真髓。
3.以四依止,入佛智慧:佛陀说法为因应各种根器,观机设教,因而建立了不同的法门,后世弟子们又因人、时、地等差异条件,有各种阐述。因此,我们在亲近师长,研究佛法时,应以「四依止」作为学佛的方针:
(1)依法不依人:按照真理去学习,不以人为依归。因为人有生、老、病、死,有不同的思想、见解,而真理则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所以学道应该依法,不应依人。
(2)依智不依识:应以理智作判断,而不依自己一时的好恶来作决定。
(3)依义不依语:依照佛法的根本义理,而不执著于语言文字。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按照究竟绝对的真理,而不依各种方便的教化。
4.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智慧的特性在于思考,生吞活剥经论上的文字,纵使能博学强记,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辩聪而已,无法成为自己的智慧。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只有经过深刻思惟,亲自体验的智识,才能成为自己的法宝。
《大毗婆沙论》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有信无智,增长愚痴。」这是说明信解之间,彼此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同等重要,偏一不可。尤其信解之外,更要实践,所谓「说食不能饱」,因此,学佛一定要修行。
肆:行
一、行的意义
行,就是修行。佛教与一般的哲学不同,佛陀说法,主要是使众生都能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因此,佛教不仅是讲知识,说理论,佛教最注重的还是生活上的实践行持。
二、修行的态度
不同根器的修行人,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例如:声闻乘修四谛法,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观,菩萨乘修六度万行,乃至各宗各派也有各自不同的修行法门,如:莲宗以念佛为要,禅宗以参禅为主,华严宗以经教为宗。虽然如此,修行所应秉持的坚毅态度则应该是一致的。《俱舍论》卷二十七记载有如来的三种圆德,其中「因圆德」有四项成就佛道的修行态度,可作为我们效法的榜样:
1.无余修: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具修而无遗。
2.长修: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而修行不倦。
3.无间修:精进勇猛而无刹那荒废修行。
4.尊重修:恭敬所学,尊重一切众生,不生憍慢。
伍:证
一、证的意义
证,是契会真理而证悟的意思。解与证也是不能分开的,不经体证的道理,不能算是真的理解,只能说是知道;若非通达理解,也没有证悟可言。
二、证悟的生活
从凡夫到修成圣果,绝非一蹴可就,必须经过种种的阶段。不同根器的修行者,因方向、目标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证悟阶位。例如:
1.声闻乘:自凡夫至阿罗汉,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证得的果位有四──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
2.菩萨乘:又称佛乘,从凡夫到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
依证悟的迟速而言,又有顿悟与渐悟之分。快速直入觉悟的境界,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的觉悟,称为渐悟。其实,顿渐之说是就一期的生命而言,从众生整个生命的洪流来看,这一期的顿悟实在是累积了多生多劫的福慧而来。
总之,无论是声闻四果,还是菩萨五十二阶位,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是由我们平日的「小悟」累积所成就的解脱境界。所以,我们不必将证悟寄托于未来,重要的是我们每天是否有一点小悟。我们要怎样观照自己呢?证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兹列举如下:
1.证悟的境界,是没有忧悲苦恼的情绪:如果我们对忧悲苦恼的事能淡然处之,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2.证悟的境界,是没有得失成败的念头:如果我们能不患得患失,随缘自在,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3.证悟的境界,是没有拘束障碍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处难不觉难,处苦不觉苦,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4.证悟的境界,是没有生老病死的感受:如果我们能勘破生死,来去一如,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信、解、行、证并非单线的次第,而是一种循环的效应。我们由正信,生起清净的心,而求慧解,经由实践,得到证明,印可真理的妙用;而后增加信心,再求深入的理解,更藉著履行反省,获得真理的印可,又增胜净信;如是周而复始,不但能使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身心,又能开拓我们的智慧领域,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净化我们的身心。
查一下我的前世是谁,查询前世和谁有缘分
提起查一下我的前世是谁,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查询前世和谁有缘分,另外,还有人想问如何知道自己的前生今世,,,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我前世是什么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查询前世和谁有缘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查一下我的前世是谁
1、查一下我的前世是谁:查询前世和谁有缘分
这个你就不要相信了,因为我也是次做人,也就这样随便长长
2、查一下我的前世是谁:如何知道自己的前生今世,,
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十的,的是界,最下面的是,心想固然是非常的繁杂,但是无边的妄想、念头,哪一个最重要?在一切妄念当中,我们要找到个妄念。个因素,告诉我们,我们从下面说起。个业因是恚、嫉妒,嫉妒、恚心重,决定别人的善事,自私自利的念头非常坚固,这种心想就造成这个境界。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谁的心想生?自己的心想生,与别人不相干。个人造业,个人受报,任何人都不能够代替,这个大道理我们学总得要首先搞清楚,我们才知道自己决定可以得救。为什么?我不造这个,我不起这个念头。
个业因是贪心,贪而无厌。其实哪一道十都具足,但是十恶里头偏重在哪一条,就用这个来说个业因,所以贪心变饿。有人学,世间法放下了,贪爱,他到哪里去?还是堕。贪心堕饿,决定不是说我把贪的对象换一换,我不贪世法了,我贪,不管你世法,你的贪心没有变。所以在《》上劝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都不可以贪。是教我们明理、教我们觉悟就好,不能在里起贪心,世出世间法起贪心都是在,这个要懂得。道是愚痴。什么叫愚痴?没有智慧,颠倒黑白,没有能力辨别正,没有能力辨别真假,甚至于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利害,极容易听信谣言,心里犹豫不决,这是道,愚痴。这是三。查前世我是什么人。
三上来还有一个道。其实《》上讲得很清楚,除了里头没有,其他的四道里头都有,饿、、、,这里头都有。在哪一道,就随这一道的名称,就不再建立,于是经上常讲「五趣」,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把算一道,通常都把天算一道,这就在人的上面。个业因是什么?跟我们讲的十善,人十善才能得人身。所以常讲「人身难得而易失」,这个话我们听听想想也不无道理,我们现在人身得到了,可是下一生能不能得人身?仔细去想想看,我们做得怎么样?十善怎么样?如果十善自己想想,不及格、不够水平,来生人身就得不到。想想自己痴慢跟十善对比一下,如果我们十善确实超过痴的念头,那恭喜你,来生还能得人身。假如你十善跟痴一比是不及痴,痴的意念很重,十善很薄弱,来生决定堕,这是给我们的警告:「人身难得而易失」。如何知道自己的前世。
要修上品十善、四心。四心是「喜舍」,我们想想有没有?然后想想天上我有没有分?新加坡的许哲常说,她非常有自信,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看看她的信心,「老天爷会我」,死了以后决定,前途一片光明,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现在她念,她求生,我们知道她决定。怎么知道?她痴确实没有了、断掉了,十善、四心她具足,念哪有不的道理!这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人家何以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的障碍究竟在什么地方,要把障碍找出来,把这些障碍消除,我们也能做到。
我前世是什么人
再往上面去,这当中道也说一说,也是修十善,也修四心,为什么会变成?好胜的心没放下,样样都是要走在别人前面,门上一炷香,也决定他要上头一炷香,第二炷香他都不甘心,这叫,在,做好事也都好胜,这是道的业因。所以好胜、好斗,好跟别人争胜,在天上常常跟天帝斗争,在人间也喜欢跟别人斗争,在哪一道他都喜欢斗争。他有,是过去、修善、积德。如果他能够谦虚、能够退让,这个人决定是道,就不是道了。
概略的介绍一下,心想不同。往上去,声闻是四谛心,辟支是十二因缘心,是心,诸是平等心。这是把十个因素告诉我们,我们到晚想什么?所以自己冷静思惟,就知道自己要往哪一道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事情哪里需要问人?真正明白之后,古劝导我们「自求多福」,这是任何人都帮不上忙的,诸怎么都帮不上忙,的只能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至于受什么样的,都是自己去抉择。测试你前世是谁。
文恭摘录自十(第十一集)查自己的前世身份。
以上就是与查询前世和谁有缘分相关内容,是关于查询前世和谁有缘分的分享。看完查一下我的前世是谁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禅天人寿命3.2万岁,人修到初禅仙人寿命可以这么长吗?
我不知道。
我只是说我的理解。
天人,和现在俗世的人,生活差异很大。
天人,差不多就是现在小说说的神仙那种了。所以,你无法理解。
在不同层次的天(欲界,色界,无色界等等,四禅二十八天)情况是差异很大的,很难文字描述。那里感受和状况,是你现在无法想象的。
那个时候,时间其实完全不重要。
当人处禅定中,是超越人的理解和境界的。定中几十日不吃喝不动,也是有记录的(虚云和尚?太虚和尚?不记得了,有入定几十天的记录。)
请不要用世俗生活去想象天界。
二十八天指欲界的六欲天、色界的四禅十八天、无色界的四无色天。
二十八天天名、身长、寿命
一大千世界中三界二十八天的概况大略如下。
【欲界共六天,故称为六欲天】
1.欲界天,因共有六层,故称“六欲天”。最下层四天王天,居须弥山腰,为六欲天中国土幅员最广者。此天分东南西北四大天区,每天区各有一天王,故称四天王天。四大天王,即佛寺中天王殿内的四位威武天神,俗称“四大金刚”。他们是:东方持国天王,梵文名提头罗吒(Dhrtarastra),手持琵琶,领乾闼婆、毗舍阇神将,护四大部洲中的东胜身洲;南方增长天王,梵文名毗楼勒*(Virudhaka),手持宝剑,领鸠槃荼、薛荔神将,护四大部洲中的南赡部洲(即我人所居);西方广目天王,梵文名毗流博*(Varupaksa),手上缠龙,领龙及富单那神将,护四大部洲中的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梵文名毗沙门(Vaisramana),右手持伞,左持银鼠,领夜*、罗刹神将,护四大部洲中的北俱卢洲。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九十一子,其职责是守护四大部洲,管理各种鬼神,不令侵损人类,维持天下太平。《金光明经》等说,若四天王失驭,鬼神作乱,则日月星宿失度,风雨不调,人间必有战乱灾荒。四天王所统人民众多,除本天国土外,还散居于须弥山周围的诸小山。四天王所居城池,庄严富丽,《长阿含经·四天王品》描述东方增长天王所居贤上城:”纵广六千由旬(一由旬当10—15公里),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币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四天王天的天众,身高半里,衣重半两,寿五百岁,其天中一日当于人间五十年,其天寿五百岁,合人间912.5万年。
第二忉利天(Trayastrimsa),意译“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而得名。居须弥上顶巅,中央为主国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之主释提桓因(帝释)所居,八方各有八个天国,四角四峰,有帝释天保护神金刚手居止。帝释所居善现城,周长一万由旬,中有殊胜宫殿,周千由旬,外有众车、杂林、粗恶、喜林四苑,城外东北有圆生树,花香熏百由旬,西南有善现堂。为帝释之礼堂、会议厅。三十三天人身高一由旬,衣重六铢(约合2.4钱),寿一千岁,一日当人间百年,其天寿命合人间三千六百五十万年。此天天主帝释,为三十三天、四天王天之主,中国佛教徒多说他便是道教所奉玉皇大帝。
第三夜摩天,全称苏夜摩(Suyama),意译“善分”、“时分”、“妙善”,在忉利天之上十六万由旬的虚空中,该处“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楞严经》卷八)《正法念处经》说此天天人女多男少,《佛地经论》卷五说:“夜摩天者,谓此天中随时受乐”,此天人身高一里半,衣重三铢(约合1.2钱),寿二千岁,一日当于人间二百年,其天寿合人间一亿四千六百万年。
第四兜率天(Tusita),亦译“睹史多”、“兜率陀”等,意译“妙足”、“知足”,在夜摩天之上三亿二万由旬处。此天天人身有光明,高二里,衣重二铢(约合0.8钱),寿四千岁,一日等于人间四百年,其天寿合人间五亿八千四百万年。此天宫殿分内、外两院,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候补佛)所居净土,现由弥勒菩萨住持;外院为欲界天。佛教认为对修道者来说,兜率天是欲界天中最好的地方,尤其兜率内院,为不少佛教徒向往的归宿。《涅槃经》说:“兜率陀天,欲界中胜,在下天者,其心放逸,在上天者,诸根暗钝”,皆不及此天众生清净少欲,自在无为。上下界诸天,皆来此天听佛菩萨说法。《楞严经》卷八称此天“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是个清静安全的去处。
第五化乐天,梵文名尼摩罗(Nirmanarati),亦译“乐变化天”、“化自乐天”、“妙变化天”,在兜率天之上十六亿四万由旬处。此天人身高二里半,衣重一铢(约合0.4钱),寿八千岁,一日当人间八百年,其天寿合人间二十三亿三千六百万年。名“化乐”者,谓此天人能随意变化出种种悦意器物,随意娱乐。
第六他化自在天,梵文婆令跋提(Paranirmitavasavartin),略称“他化天”,在化乐天之上十二亿八千由旬处。此天人身高三里,衣重半铢(约合0.2钱),寿一万六千岁,一日合人间一千六百年,其天寿共合人间九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大智度论》卷九说:“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大概是享受别人变化的东西。其天主为常与佛作对的魔王波旬,《大智度论》卷五六说,波旬虽有福德,而怀诸邪见,“见欲界人皆往趣佛,不来归已,失供养故,心生嫉妒,是以佛菩萨名为怨家”,又说波旬为六欲天之主。《瑜伽师地论》卷四等则说此天中别有魔天,处所高胜,乃魔王(波旬)所居。
六欲天人,不仅寿数甚长,而且享受诸乐,无病无苦,衣食自然,不劳而得,不忧生计。其相貌皆端严美丽,世人常喻美女美如天仙,佛经中则说人中最上佳丽,比起天女,犹如猕猴与人相比。欲天的宫殿园林器物,率皆清洁典丽。佛经中所描述的欲天胜妙五欲(色、声、香、味、触),完全是人间富贵者物质生活的理想化,如《瑜伽师地论》卷四说欲天们游戏娱乐于雅洁可意的园林池馆,“常闻种种歌舞音乐、鼓噪之声、调戏言笑谈谑之声,常见种种可意之色,常嗅种种微妙之香,恒尝种种美好之味,恒触种种天诸婇女最胜之触,恒为如是乐牵引其意,以度其时”这确是许多人,尤其是现代人艳羡的幸福生活。欲天还有凡人所无法企及的诸多自在,如《长阿含经》卷二十说欲天有十事:一飞去无限数,二飞来无限数,三去无碍,四来无碍,五其身无有皮肤骨体筋脉血肉,六身无臭秽的大小便,七身无疲累,八天女不产,九其目不眴(眨眼),十身色随意,好青则青,好黄则黄,赤白等色,随意而现。
六欲天的社会制度,大略也是人间阶级社会的翻版。《大吉义经》说六欲天皆有君臣、尊卑、上下之分,有龙、象、孔雀等为其坐骑。《正法念处经》说忉利天以下,有贫富之别,夜摩天以上直至色界诸天,贫富皆等。
六欲天的家庭体制,诸经论皆说有夫妻、嫁娶之事,亦不乏一夫多妻的现象,据称帝释的姬妾多达亿数。然其性生活的方式,与人间有别。《俱舍论》卷十一有偈概括此事:“六受欲交接,执手、笑、视淫”。意谓四王天、忉利天男女交合,与凡人无别,只不过不泄精液,只泄“风气”而已,用道家丹功术语来讲,这是“体交气交”了。夜摩天男女拥抱即得性满足、兜率天仅行握手、化乐天唯相对一笑,他化自在天更是互递秋波便成欲事,这可谓“体隔神交”了。
六欲天的生育,与凡人不同,无怀胎接生之事,“随彼诸天男女膝上,有童男童女(焱+欠)然化生,即说为彼天所生男女也。”(《俱舍论》卷十一)比人类胎生是要简便干净多了。初生时的形貌,从四王天到他化天,依次如人中五、六、七、八、九、十岁孩童,生后不久即迅速长大成人。
六欲天的业因,共同者是行十善业、守戒、布施。《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说:“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依所修十善的品级而有上下天之别。其次是不同程度地节欲禁欲,如《楞严经》卷八说,人若未能离妻妾恩爱,只是“于邪淫中心不流逸”'一点也不想有婚外性关系,则能生四王天”;于已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独居禁欲时还不能完全没有性的想望),能生忉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能生夜摩天(《正法念处经·观天品》也说:“若能离妇女,则生夜摩天”);更进一步,“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虽坚持禁欲生活,但对送上门的美色不能力拒),能生兜率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腊”,能生化乐天;“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能生他化自在天。另外,兜率天以上,还须修禅达初级定,方得往生。《涅槃经》说:“修施、戒、定,得兜率身。”
【色界天,共18天】
2.色界天。色界十八天的共同业因,是行上品十善且修禅入定。《业报差别经》说,“修行有漏十善,与定相应”,能令众生生色界天。依所入禅定的深浅,有初二三四禅天之阶差。因以禅定伏欲界之欲,故虽有身体,而无男女之欲,无家庭,恒处于禅定中享受“禅悦”,可以想象,那是一个清净离欲的禅定、瑜伽修行者们各自坐禅的社会,自然是安静异常,超然世外,没有人间和欲天的各种纷扰,是瑜伽行者生活的理想化。
初禅三天,为成就初禅者所生。第一梵众天,为大梵天王治下的人民百姓,该天身高半由旬,寿命以中劫计算(一中劫略当三十二亿年),为半劫。第二梵辅天,为大梵天王的辅弼臣僚,身高一由旬,寿一中劫。第三大梵天,所居为大梵天王,身高一由旬半,寿一中劫半。《楞严经》卷九说,修禅定者“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戒律)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大梵天王的业因,除增上十善、禅定外,还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此王为一小世界主。道德高尚,清净仁慈,但因生于天地万物之先,自以为天地万物是他所创造,以众生之父、之主自居。《大日经》卷六说:“所谓大梵天,名我慢自然。”佛典中认为天父创造万物的信仰,即出自大梵天。如晚近太虚法师《真现实论》说大梵天先天而生,超越阴阳,即是基督教等一神教信仰的上帝。
二禅三天,为成就二禅者所生,此天常受发自深心的禅定“喜”乐,超离了一切由外而来的感觉经验,其寿数以大劫计算(一大劫略当一百二十八亿年)。第一少光天,身长二由旬,寿二大劫。第二无量光天,身高四由旬,寿四大劫。第三光音天,身高八由旬,寿八大劫。《楞严经》卷九说:“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请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是则二禅天特以光明为著。光音天,即已离语言,以放光代音声以交流信息之意,此天天王,为一小千世界主。
三禅三天,为成就三禅者所生,此天常受发自深心的禅“乐”,此乐自内源源而出,绵绵寂静,被称为三界中最上之乐。第一少净天,身高十六由旬,寿十六大劫。第二无量净天,身高三十二由旬,寿三十二大劫。第三遍净天,身高六十四由旬,寿六十四大劫,此天天王,为一中千世界主。三禅天盖由身心清净为著,《楞严经》卷九称此天众生“身心安隐,得无量乐”。
四禅九天,分凡、圣二级,皆为成就四禅者所生。此天恒处于“舍”的定心中,苦乐双亡,心如明镜止水,无丝毫扰动。其中凡夫天有四:一无云天,身高125由旬,寿125大劫;二福生天,身高250由旬,寿250大劫。第三层并列二天,一广果天,是由三禅无量净天中福德圆明而上升者所居;二名无想天,乃外道人双厌苦乐,力舍一切念想,“身心俱灭,心虚灰凝”,生于此天,虽如广果天,亦身高500由旬,寿500大劫,但因“既已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楞严经》卷九),被佛教斥为因地不正的“无想外道”,其所入定称“无想定”。
广果天以上五重,为佛教中修证到第三“不还果”(阿那含),已断欲界烦恼的圣者所居,称“五不还天”(再不复返欲界受生),其名目为:无烦天,身长一千由旬,寿一千大劫;无热天,身长二千由旬,寿二千大劫;善见天,身长四千由旬,寿四千大劫;善现天,身长八千由旬,寿八千大劫;色究竟天,梵文名阿吒尼迦(akanistha),身高一万六千由旬,寿一万六千大劫。此天为色界之顶巅,故名色究竟,又名魔醯首罗天,意译“大自在天”,其天王摩醯首罗(Mahe svara),乃三千大千世界主,是诸神中最尊者,其形相为八臂三目,骑白牛,即婆罗门教信仰的至上神湿婆。佛经说释迦牟尼佛的报身,亦居色究竟天,为诸十地菩萨恒常说法。
【无色界,共4天】
3.无色界。此界四天,依所入定而区分,皆恒处禅定中,连固定的形体亦消失,寿命甚为绵永。说无色,也非完全没有物质身体,只不过其形质极为微细,如《俱舍论》卷二八所言:“由彼色微故名无色,如微黄物,亦名无黄。”据说此界众生只有佛才能看见。第一空处,住“空无边处定”,定中唯见一无边虚空,寿二万大劫;第二识处,住“识无边处定”,定中唯见心识无量无边,“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楞严经》卷九),寿长四万大劫;第三无所有处,住“无所有处定”中,“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楞严经》卷九),唯见一无所有,寿长六万大劫;第四非想非非想处,住“非想非非想定”,“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楞严经》卷九),没有任何观念,但还有分别无念无想的微细心存在(非非想),寿长八万大劫,为三界中的长寿冠军。非想非非想处为三界之顶颠,故名“有顶”。《楞严经》卷九说生四无色界天者有两种人:一是从无想天等外道天继续深入禅定而入,为凡夫,二是从五不还天上升,多住于超越三界的“受想灭尽定”中,而寄居于非想非非想处,为不回向大乘的钝根阿罗汉。关于四无色界天的住处,有二说:一说在色究竟天之上;一说无别住处,如元代帕思巴《彰所知论》说:“无色界者无别处所,若有生者,何处命终即彼生处,作无色定,故名无色。”
佛经中述说,人生之时。也有天神随生。如《华严经》说:“如人生已,则有二天恒相随逐,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此盖即所谓记人善恶的善恶童子之类。
诸天虽然长寿快乐,神通自在,为世人艳羡,但也仍有其苦恼,欲界天下二天中,有宿世修福不多而相对贫穷者,或为人臣妾,受他所制,或神通未能如意,或受阿修罗作乱的战祸威胁;而且不管寿命多长,福报多大,即贵为天主,也终有一死。六欲天临死前有五种预兆出现:身光消失、不乐本座、花冠枯萎、天衣垢坏、身出汗臭,生平一起嬉戏玩乐的天女们,见到这种“五衰相现”,便皆远离。又以天眼观见将生何处,若是堕落,则更是凄惶恐怖,痛苦不堪,如地狱苦。《正法念处经》偈云:“如蜜和毒药,是则不可食,天乐亦如是,退没时大苦”。规诫众生不可贪着天界之乐,应思出离三界。
人真的会有来生吗?
会的,只要你相信真实
新科学已经用大量的事实案例证明了灵魂的存在,不过是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只是固执的保守旧观念。
主要是以无数人的濒死体验来证实的。详细研究过程事实结论请详细阅读《前世今生论》,里面用了大量的事实案例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无法否认的事实真相。
—————————————————————————
有些人打着所谓科学的招牌在不懂科学原理的人面前,以所谓科技权威的口吻向他们宣说科学“证明”前后世不存在的道理,如果对之进行详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真正的新科学从未证明过前后世不存在的说法。
一般而言,科学的创新之源大多来自西方国家,如今具有正知正见的西方科技界人士到底都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这是大家首先应该彻底、深入了解的。我们只有随顺由理性推导而出的真理才能具有庄严的智者形象,一味固执己见的行为,不论给它披上多么赏心悦目的外衣,也掩盖不了其本质上的贫乏与了无实义。
如果在当今时代还固守以前旧科学的一些过时说法不放,那只能说明这些人的见识实在太过狭窄。
时下,有些人还在依据狭隘、机械的唯物论所提供的相似理由,不公正地否认前后世的存在,
但此种观点早已与新科技的理论基础完全相违。
其实早在1963年,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英国著名医学家约翰·艾克理爵士(SirJohnEccles)就在他的获奖论文中说过:“联系神经细胞并存在于它们中间的那些无颜色、无形状的东西就是意识。”
他还说道:“在人的身体内确实有非物质的心识、意识,或者叫做心力的自我这种东西隐藏着,在胚胎时期或极年幼时,这种‘自我’就进入到人体内的大脑之中。它能操纵大脑的一切功用,就像人脑掌控电脑一样。人所拥有的这种无色、非物质的意识,可以指挥、控制属于血肉之躯的大脑,它能让大脑中的相关神经细胞从事在它指令指导下的具体工作。这样的非物质形态的‘自我’或心识,在大脑死亡之后依然存在,并仍拥有生命活动的形态,而且可以永生不灭。”
英国牛津大学的著名生理学家查理士·谢灵顿爵士(SirCharlesSherrington)也说过:“在人的血肉躯体中有一非物质的‘自我’存在,它能控制人的大小脑。”
而加拿大颇有影响的神经生物学家潘菲特博士(Dr.WilderGravesPemfield)则说:“人并非仅有骨骼血肉之身躯,除此之外,一定存在有一种非物质的心识。”
任教于美国加州工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罗杰·史柏理博士(Dr.RogerSperry),在详细分析了人脑的两半边功能后也开始造论立说,并于1981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发明奖。他也这样认为:“人们所谓的‘自我’实际上是超越物质并且非常崭新、重要的一种非物质,它只出现于复杂分层结构组织的肉体大脑中,并实际控制大脑每一部分的活动。”
又比如英国基勒学院的唐纳德·麦楷博士(Dr.DonaldMackay)也如是论述道:“心识的这种‘自我’特性可以统治大脑,当脑死亡发生之后,心识还将持续存在。”
而蜚声全球的著名数学家约翰·冯·纽曼博士(Dr.JohnVonNeu-mann)同样直接阐释道:“人的非物质的‘自我’应该存在,它可以控制大脑,并能遥控物质。”
谈到冯·纽曼博士,很多科学界人士都公认他乃当今时代最聪明的人之一,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汉斯·贝德(HansBethe)就这么评价过他:“我有时心想,像约翰·冯·纽曼那么聪慧的头脑,很有可能是在暗示我们:这世上是否还有一种比我们人类更超越的种族?”
而荣获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尤金·威格纳博士(Dr.EugemeWignor)曾这样说过:“纽曼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评论纽曼的观点时他又如是说道:“纽曼认为人除了身体以外还存在有独立的意识,且此种意识还能生出万法,这种看法是非常值得我们赞叹的。”
同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脑科学家艾克尔斯教授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最终得出结论说:“精神或自我意识精神像物理世界一样,也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虽然居住于大脑中,有其依赖大脑的一面,但本质上并不具备物质性,实是一种有实体结构的东西。”
而现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荣格先生(Jung)则在其所著的《寻找灵魂的现代人》中这样说道:“与脑的关系不能证明心灵乃是副现象——因果地依赖生物化学历程的次等功能……,脑之结构与心理学对于心灵历程未提供任何解释。心灵具备不可化为其他事物的独特性质。”
被誉为近现代“发明之王”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也认为,生命不灭,精神永存,他相信人死后可以再生。他曾经说过:“我相信生命有如物质,是不能毁灭的。世界上一直有定量的生命存在,而这个量是永远不变的。”
另一位西方智者密德在其所著的《死亡研究》一书中则表明了如下观点:“心不仅能离开大脑而自立,更能使用大脑、现出种种功用。”
弗拉曼宁(Flam-marion)也在《死亡及其奥秘》中揭示道:“心灵自有它的灵智,而且心灵是整体的,独立的,所以也是不灭的。”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则认为:“死为物质生命的最后,而不是自己存在的最后。”
上文所列举之观点,皆是被世人公认的智慧超常之科学家、学者,借助先进理论、思想、科学仪器认真观察、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他们一致认为所谓意识从属于大脑的说法,无论如何都站不住脚。因此这些人才没有跟随此种说法而轻易交出自己的思考权,他们另辟蹊径、殊途同归地建立起崭新的观点。
这就好比以前的科学家都非常推崇牛顿,而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以后,人们又进而拥护起这种更为先进、合理、深刻的学说,死守牛顿观点的人自然而然就日渐稀少。
科学发展史上,这种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事例确乃无法胜数。
同样,现在依然固守意识是大脑的产物这种看法的人,就像灭尽之灰烬,再无燃起冲天大火之可能,他们的思想也如日薄西山,江河日下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洛佩·杜鲁门说:“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已走到了尽头,只得踯躅不前、犹疑逡巡。”他的这种分析确实可谓一针见血。
—————————————————————————
心识已经离开身体,在体外存在并能看见自身的肉体,这类事例在全球范围内也可说是层出不穷。
科学家们同样对之进行过详细的研究、调查,在这类研究人员中,最初耳闻目睹过此类事件,先是感到好奇、稀有,接下来则深入展开取证研究的一个代表人物即是雷蒙·穆迪博士(RaymondA.Moody,JR.M.D.)。1970年,在对一百五十人作过相关调查后,
他写了一本名为《一生又一生》的书,内中如是说道:“我并非存心去证明死后尚有来生,我也不认为这种事的‘证据’是立刻可以得到的。”尽管穆迪这样说了,但他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在刚开始无多大肯定性的基础上,他又继续向纵深方向推进对此问题的研究。后来,他对此的见解果然有所增进。1988年,他在另一本著作《远方的光》中就如此论述道:“我相信人死后有‘某种东西’继续存在。”之所以如此肯定,主要原因就在于通过对濒死时的“离体经验”(out-of-bodyexperience)的研究而让他坚信了这一点。其后,众多博士、科学工作者、医学专家开始对穆迪的研究结果进行复核、验证,之后,他们一致承认穆迪的见解、结论准确无误。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的心理学专家塔特(C.Tart),于其研究报告中写道:有一少女从小时候起一直到现在,其心识每个星期中都会飞离身体二到四次。当她从梦中醒来后,常常看到自己的躯壳躺在床上,而心识则在空中巡视。塔特教授于是把少女叫到自己的实验室进行检测,他让女孩睡在一张床上,其上在靠近天花板处又搁置一个架子,架子上再放置一块能显示任意五位数字的电钟。如此测试时,第四天晚上,当少女睡着以后,她的心识真的飞到床上方去了,并清清楚楚地看见了那五个数字:25132。第二天,塔特教授询问她的梦中情况,姑娘回答得完全正确。这个事例是通过实验、检视而完成的,因此成为了国内外学者普遍承认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
与之相同,1772年逝世的瑞典卓越的科学家阿曼纽·隋登堡也曾亲身体验过濒死的感觉。隋登堡的前半生对自然科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在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领域均多有建树,曾写过多部论著,确实称得上是名闻遐迩;而他的后半生则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向世人广为宣讲自己的濒死体验上来。
他本人的体会与行之于文字的材料,与现在的人们所感受到的濒死经历基本相同:他亦认为人的所谓断气只是心识离开色身而已,并不代表意识的永远死亡或断灭。因此,死亡的真实含义实是指心识从一个地方或载体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或载体上继续存在下去。
感受过与隋登堡的濒死体验相类似状态的人,或者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材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谓数不胜数。据1992年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仅美国一个国家就有一百三十多万人有过这种在生死的临界状态中往返穿梭的经历;而乔治·盖洛普更进一步估计说,全美大约有八百万人经历过濒死体验,因此这种现象、事实任谁都无法否认、抹煞。但在以这些现象为基础试图推导出与之相关的结论时,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像《涅盘经》中描述的那样:众盲人摸象,然后各抒己见,结果各人所“见”大相径庭。
为什么念观世音菩萨很难有感应,而且一念观世音菩萨有鬼出现晃到我的前面?
阿弥陀佛,您好。
楞严经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是观音菩萨难有感应,而是师兄念观世音菩萨心不真诚。哪有真诚念佛的人会一边念,一边就希望菩萨快现身的?
这种念佛是杂念纷飞,贪求境界,你用贪心来念,感来饿鬼是正常的的;你用真诚心来念,自能见菩萨随缘现身。所谓真诚心,就是心里除了有菩萨名号外,无有其余任何杂念。
如同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落河里,被河水所淹没,此时他奋力挣扎,只有求生一念,无有别念,力量非常强大,如果不懂救人的方法就去河里救他,很可能被他拉下水,此时溺水人的心念就接近真心。
假如这个世界真的有轮回,可以转世我要做一个有钱人的小孩,当个帅小子。
如果是真的就修善业吧,想要有钱必须要布施,多给布施乞丐和需要的人钱财等。不能吝啬。吝啬果报就是贫穷,慷慨果报就是富有。这样作得到的果报就是有钱。
要想长的好看就要多忍辱,无论别人怎么欺负也不生气,不生气能忍辱就是长的漂亮的因。脾气大的人下世必定丑陋。脾气好的人必定美貌。另外辅助的办法是多在佛前供花。还有供灯、供衣服及上好布料。
想要身材好,多磕头。尤其是五体投地的大礼拜。
不过一切轮回中的盛世皆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下一世能保证不堕落地狱吗?能保证不投生成动物吗?所以还是追求解脱较好。不要去贪执世间的暂时利益。
要想下一世得到人身的话最少要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否则不要说下一世当个有钱的帅小伙,连下一世变成人也不可能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81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