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慢有什么结果(佛说的慢有哪些表现)

印光大师:念佛过于高声或过急过慢有什么害
阿弥陀佛
印光大师---念佛过于高声易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也不可太急,急则伤气,伤气则或致震动。亦不可过慢,过慢气接不住,亦致伤气。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
念佛过于高声易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也不可太急,急则伤气,伤气则或致震动。亦不可过慢,过慢气接不住,亦致伤气。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默念,亦须常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固明明了了也。勿起坏念头,又何有心热如火之恶感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11页 复吴思谦居士书)
平常念佛,决不可过为太急,急则伤气,伤气则或致震动。亦不可过慢,过慢气接不住,亦致伤气。(《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52页 复杨慎予居士书)
佛家讲的七慢都是什么?
人都有骄傲的心理,佛法把人的骄傲心理分成七种,慢,我们说贡高我慢的“慢”,就是骄傲。
明明是一个错的东西,非要把它想说圆满,明明这个事情没理由了,非要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圆满自己,这就是慢心。
当别人在能力、学问、各方面确实不如你自己的时候,或者跟你差不多学识、能力,各方面跟你差不多的时候,慢心重的人就会自高自大,对他人不屑一顾,看不起他,哎哟,不得了,你有点本事了,算你有学问,好吧。还照样看不起他,两个人差不多了,你有你的本事,我有我的本事,还是看不起他。这是第一种,这叫慢。
第二 叫过慢,过于骄傲,过慢是当别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自己相等,或者超过你自己的时候,过慢 就是让你故步自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不可能超过我的,我这点水平他不可能超过我的,就看别人的短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个人笨得不得了的,他在这方面行,他在那方面不行,那么看不到别人长处,就看见别人短处。
第三种,慢过慢,就是当别人无论在哪方面,都远远地超过你的时候,你的慢心啊、你的骄傲心啊,使你歪曲事实的,你仍然觉得自己会胜过别人的,举个简单例子好吗。这个人回答问题回答得非常好,你就说了:哎哟 今天不知道吃了什么东西的,脑子算他灵活。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了,也不承认,也不买账,就是不认为别人有胜过自己。这种人叫慢过慢,而且他不能容忍,别人获得的荣誉和赞叹。我们学佛,首先要学会当师父表扬别人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赞叹。
第四个,叫我慢,贡高我慢的“我慢”来了,这个身体本身就是五蕴假合之身,本来就没有我,你是谁啊?有我 你就会夸大自我,有我了 抬高自己,希望整个世界都围绕自己转,好像世界离开你地球就不转了,你真的跟他讲,地球离开你不转了吗,他还要说 转得慢一点。
第五,增上慢,就是在学佛当中有了一点感应,有了一点利益,得到一些因果的感应,马上觉得我证到了什么果位了。多人都以为自己证到果位所以不要自鸣得意,人生不要不可一世,还有一些人盲修瞎练,走火入魔,都会让他拥有增上慢。
第六个,卑慢。卑就是自卑的卑。卑慢的人自甘沉沦,觉得我不行啊 我做不好啊,我什么事情我都不行啊,到了手上就被我做砸了,那么你说他已经这样了,为什么他还会有慢呢,为什么还会骄傲呢?
他不学习别人,他自己做不好,他还不肯听别人的,你自己做不好,你为什么不学学别人呢?他为了避免自己暴露自己的无知,不尊重别人的优点,不知谦卑。这是不是一种骄傲啊?自己做不好还不买账,还不去跟人家学,这就叫卑慢。
第七 叫邪慢,邪就是邪气的邪,自己没有真正学到什么学问,和道德品行,为了博取世间的名利,为了自己达到一些自己的目的,通过各种手段,虚假地获得名誉、地位,然后开始骄傲,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就叫邪慢。
所以一个人的道德,在于要看到别人的优点,要善于看到自己的缺点,要懂得别人的优点,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好好地,谦虚地,你才能进步。所以不要文人相轻,不要你看不起我 我看不起你,学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不要觉得自己有贡高我慢的资本,慢慢地学会改变,慢慢地学会恭敬 赞叹。你一赞叹别人,你这个人我慢心就没了。
佛法中说的“慢”是什么意思?
慢,就是:傲慢,以为别人都比自己低,只有自己是对的,只有自己是至高无上的。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执着于自己的看法。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佛教所说的慢是啥意思
慢,就是傲慢的意思。是人生的大烦恼之一,它会障碍我们的事业、家庭,佛经中告诫我们要尽力通过修行减轻这种我慢的心理。“慢”的情况大致有如下几种:
1.自己比别人强,心里生出傲慢;
2.自己与别人差不多,但自以为比别人强而心生傲慢;
3.自己不如别人,自己虽然知道不如别人,但内心不服气,说对方没有什么了不起,心生傲慢。
以上这三种“慢”的情况,对我们的事业成功家庭辛福有莫大的障碍,应该常常自我反省,减轻自己的我慢之心,就更容易成功,更容易受人尊敬。
佛教说慢心有九种,如人、不如人、胜人、等等,那么慢是什么意思呢?
五毒之一,一定要降服!
我慢,自高自大,侮慢他人。“一切诸慢,凡慢有我,比贪嗔痴三毒更毒。前三毒虽毒,终有休时,独我慢一毒,在人道慢人,在鬼道慢鬼,在畜道慢畜,任居何处,有处生慢。
中文名
我慢
属 性
〈佛教用语〉
释 义
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出 处
《来果禅师语录》
类 型
社会
目录
1 佛教用语
2 我慢公案
3 日语转意
佛教用语
编辑
其义云何?如在人道慢人者,如俗人唱歌,一听,这歌不好听;鬼道慢鬼者,大鬼弄人太慢,小鬼即嫉曰:我比你还弄得快些。畜道慢畜者,如猪子初来,大猪一口含住小猪一甩;又如羊子新来,慢小羊者,大羊就欺小羊;一角甩多远。仔细看来,即将大地人与非人,见他如见父母,见你如见诸佛,将可或改。”《来果禅师语录》
许多人求名求官,到一定层次后,并不为图利,而是心底里渴望被别人仰视、羡慕,喜欢被人前呼后拥、高人一等的那种虚荣、面子,这些都是我慢,最愚蠢了,但世人却乐此不疲。
末学学佛以后也一样,在寺院遇年轻法师讲法,若发现法师一点口误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见地很不错,似乎比法师还高。前段时间去一个寺院,见到一位很有名的当家大和尚,就是生不起恭敬心来,心里老有各种杂念:“不知这位大和尚修证怎样?”等等,这些都是我慢在作怪。后来想起,仅那位大和尚给一位普通居士做法事时那极其庄重、恭敬,极其认真的态度,就是一般修行人所远做不到的,那真的是内心清净的表现。
对佛法僧三宝不敬,是极损害修行的,一切僧都是僧宝,皆应礼敬谦诚,即使个别僧人见地不如某居士,但光那戒体就值得每一位居士礼敬,因为戒是佛法的骨架,只要修行人能严格持戒,总会成就,所以,持戒居士都理当敬僧。
那些自以为有些神通,动不动就拿维摩诘菩萨举例,自称许多居士修证、见地比和尚还高的人,或者把僧宝只局限于有修证见地的高僧,或者只礼敬当家大和尚,不礼敬年轻和尚,对一般居士就更甭说了,都不如他,这些分别心都是大我慢。
中国近代以来,佛学后来居上,挑头的人都是居士,自以为比正宗佛教法师还高明,结果培养出来一脉靠考据来判定伪经的佛学家。近些年出来的附佛外道,自以为比佛还高的清海无、LHZ,还有带一帮徒弟,自以为都开悟的X居士,唉,多了,这些在家学佛人都是入了大我慢的魔套,他们有些说法很容易打动贪心炽盛的信众,对中国佛教破坏非常大。
为什么法师大德很多,却从没有对外自称明心见性,自说开悟的呢,因为放下我执才能见性开悟,“我”都没了,那开悟的是谁呢,若说是佛性,佛性本来不迷,何谈开悟,若说是众生妄“我”,但“我”本虚妄。所以凡对外自称开悟的,都是大我慢的众生妄心,实未开悟。
学佛人对不学佛的人更容易生我慢,比如,自己尚没明白,却老喜欢给人宣讲佛法,结果被人家一顿抢白,没有功德智慧说动人家,却说人愚痴。
其实,人一放下我执,即生佛性智慧,即使不学佛的人也有智慧,有些人只是不懂理论,但很会用,如许多事业极成功人士就是这样,心地非常慈善,做事不用琢磨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任何别人处理不了的麻烦事,他一去就圆满解决,凡有这种智慧的人,都值得我们礼敬,学习。
只有内心谦下,才能见到众生之智慧。所以,应象来果禅师说的,要把一切众生都看成佛一样,都比自己高贵智慧,对一切众生都要礼敬,这样才能去除我慢。正象苏东坡佛印那个故事一样,心中有魔,见人人皆魔,心里贪啥,就见人人贪啥,内心如佛,见人人都是佛菩萨。
总之,我慢就相当于妄“我”之骨架,都隐藏在贪嗔痴等妄“我”皮肉内,不易觉察,一般要先消贪嗔痴,才能体会并消除我慢。我慢支撑着妄“我”,对学佛的障碍作用实际比贪嗔痴更顽固。我慢大时,刀枪不入,众生的本具佛性都会被我慢这个壳子罩住,就很难和佛菩萨、大德的加持形成感应。
所以,学佛特别强调要虔诚恭敬,要五体投地地磕头,就是要把学佛的最大障碍——我慢消掉,去掉了我慢,就通透了,念经、念佛就能直入心性了。
我慢公案
编辑
禅宗有个公案,宋朝高峰妙禅师为了对治自己的昏沉,於是在峭壁上的妙高台打坐,妙高台很小,只有一个人的位置那麼大。如果打瞌睡就会从峭壁上摔下来。起初很有效,日子久了,又开始昏沉。有一天打坐时竟然睡著了,一不留神,栽了下去。掉到半山腰时,忽然觉得有人双手接住他,又把他送到妙高台上。
禅师问:“是谁?”空中有声音说:“我是护法韦陀:”禅师一听,觉得连韦陀菩萨都来护持我,不觉有一丝丝的我慢心升起来了。於是问:“世间像我这样用功的人有多少?” 韦陀护法回答: “像你这样的人比恒河沙还多。你现在起了我慢心,我二十世不再护持你。”禅师听了很惭愧,很难过,立刻至诚忏悔,心想:“如今韦陀菩萨已不护我了,但为了出离生死,纵然摔死,我也不下座。”就又开始精进用功。不久,又不自觉的昏沉,落了下去,在半空中惊醒过来,心想,这下必死无疑。在快落到地面时,又被一双手接住,捧送回座。
禅师又问:“是谁?”空中回答:“护法韦陀”“你不是说二十世不再护我的吗?” “因为你真诚忏悔的一念心,已超过二十世!”禅师听了,豁然开悟。原来,就在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的当下一念。一念心超过二十世,也就超过无量劫。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用功就在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站得住、站得长的那念心上用功。
日语转意
编辑
意为“忍耐,忍受,容忍,抑制”以及“原谅,饶恕”(《日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82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