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说爱他人就是爱自己(爱他人就是爱自己素材)

学佛为什么要有爱心去爱人助人?是为了什么。为自己更能解脱?我学佛就是为了解脱轮回,对别人好有什么意
随喜您提问关于学佛、解脱的问题;
【学佛的目的】有很多种,有些为了今生的幸福、快乐、财富健康;有些为了来世不堕入三恶道;有些是害怕轮回的痛苦想解脱;有些是为了令一切众生获得解脱得到利益而学佛。
【因果法则】但不管是哪一种,其实都在寻求离苦得乐,都需要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法则,你去爱他人帮助他人,这种善业总归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就好比播种,你想吃豆子就要有人种豆子,同样道理你想获得快乐、幸福那么就要去种快乐和幸福的因——爱人、助人、利人;
以上是从我们普通凡夫的眼观来论证的利他的意义,也就是法王如意宝《胜利道歌》中所说:”若为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也就是您所说的”更能解脱“
从圣者的角度或者从真相的角度,自他是平等的,利他就是利益自己,爱人就是爱自己,没有分别,对于他们修行、成佛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解脱,而是利益众生
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的名言是什么?
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的名言是什么名言就是爱别人爱自己,爱拉芳对自己好一点。
佛教哪一篇是讲爱自己
“我是一个凡事都为别人着想,爱别人的人,就是宁愿牺牲自己也会救别人的人,可是经历过一些事情,也吃了很多苦很多亏。”您这个做法在佛教来说就是真正的爱自己。
大乘佛教讲自利利他,而且要想成菩萨成佛,要具备福慧资粮,就是一方面要有这个福德的积累另一方面要有智慧的成长。福德的积累就来自利他
而为别人着想,利他,就是大乘佛教讲的菩提心,要想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才有可能进入修行的正道
您可以看看下边这篇开示
“真正为自己的就是菩萨”
摘一位大德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爱我执的过患和爱他执的功德,正如《入行论》所提到的:世间轮回中,一切的痛苦,都是从爱我执而产生;一切吉祥的、美好的都是由爱他心、无害他人的善行而产生,所以只要是坏的都是由爱我执而来的;只要是好的都是从爱他心而有的。(注:尽世所有乐,悉由利他生,尽世所有苦,皆由自利起。广论,P.225。)
在修学道次第时,声闻、独觉及阿罗汉,只能圆满自利,安住在自我解脱的涅盘中,无法利益一切有情,因为爱他的力量,不够坚强的缘故。菩萨在修学道次时,可以在刹那间累积无量的功德,有如此强大的心力是因为缘一切有情的心,希望一切有情可以离苦得乐的清净意乐而能快速的累积资粮。如没有一切有情,则菩提心发心的心力,无法如此强大,所以《入行论》中说:能从轮回苦海中解脱是由至尊及一切有情而得到的。因为佛果是由希求利他的发心,加上希求佛的功德而成办,所以成就佛果的功德上一半靠佛陀,一半由众生。而得到此功德,因此在感恩佛陀时,也要感恩一切有情。否则即没有道理。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上说:佛果位的自利法身和他利色身,须有无量的福智功德方能成办,所以须要具足四无量资粮—所缘一切有情无量、时间无量。「时间无量」是指:我们利益众生的时间没有限量。在此长久的时间里,可以提起心力利益众生,因为我们以强大心力的缘故,所以我们许下承诺而快速成就佛果(注原文:1.诸住无量时;2.为无量有情;3.求无量菩提;4.作无量善法。菩提虽无量,由四无量聚,无须经长时,如何不能得。);另外一种人没有此强大心力,觉得佛道太遥远,所以想要快速的成就佛果,实际上,因为心力不够,反而产生与佛果的境界更加遥远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如《入行论》说的:「乃至有虚空、有众生,我一定要住在世间,为了尽除一切有情的痛苦。」(注原文: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
自己的身体、受用和一切安乐,从内心深处,都认为是属于他人的,当有此想法时,心力会非常强大。在未证道谛功德前,不管是资粮道、加行道的菩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人,因有此心力而获得殊胜的功德。达到十地菩萨位,或成就佛果位时,也是由此不可思议的心力而能广大的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这个心力是非常希有的,值得赞叹的。
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佛陀,导师释迦世尊有如此无量、殊胜的功德,反观我们,又有何功德可与佛陀相比呢?佛陀,能远离一切的过失成就一切的功德是因为爱他心;我们充满一切缺失,由此缺点及所有的烦恼形成了蕴体。我们不想痛苦,却无奈的受无量痛苦的原因是因为爱我心。我们一直想着自己的利益,从意识形成到现在,无始以来一直想要帮助自己,一切的离苦得乐都是为了自己,为了得到快乐,不惜牺牲一切有情,但是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想想看:我们快乐吗?如果没有,问题出在那里?这要好好的思惟!在思惟时、在梦中,都觉得「我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唯有「我」的过分贪着,和「我是真实」的自性执着,我们总是站在「我」的立场下,伤害我自己。
佛陀也有我执,这是由「我」的认识而产生的,因为有我,所以有他,这种我的认知是不需要否定的,佛陀也会缘我而有我的念头,这种我是不能、不需要、也无法破除的。因为每个人的立场都有我的概念,这是确实的而不是颠倒的。所以爱自己而求乐是可以的、需要的。成佛时有「自利法身」的原因在此。并不是说因为爱他,所以有关爱自己的事都不要做,正因为爱我,所以在自利和利他的比较中发现利他较为重要,这并不是要对自己毫不理睬,因为不在乎自己则不会在意他人,所以首先要爱自己,进而爱他。因为爱自己,加上离苦得乐的推动,佛以智慧找出爱自己的方法--在自利、利他的事业中,应以利他较为重要,以此认识来爱自己、行善,可圆满一切功德。爱自己是需要的,但是方法错误,我们在自利利他的比较中,永远不要他人,在此狭隘的思想下,反而绑住自己让自己受苦,糟蹋自己的究竟目标,有时候我会一半开玩笑,一半认真地说:真正为自己的就是菩萨,因为菩萨的内心深处是完全为他人着想的利他事业,所以菩萨非常善巧地成办自己的功德事业。相反地,我们因为无明、愚蠢,只为自己而不在意他人,所以痛苦源源不断。总之,菩萨是非常为自己着想的。
「我」这个强烈的念头不一定是坏的,这是需要的,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所以我有承担一切有情利益的责任,我愿意做而且我想做的念头是应该的,为了他们而有强大心力的我之概念是合理的;但是,因为无明而有,因为有我而伤害别人不在乎别人,则是必须断除的,这是所有恶罪的祸害。
总而言之,从无始至今,真实的执着和爱我的执着,一直深沈地存在我们的内心中伤害我们,所以无奈的受到此二执着的伤害而痛苦无量,如果这两种情绪、执着不断除的话,未来必会伤害我们而令我们痛苦,所以我们对此二执着必须视为仇敌而断除之。如何断除呢?首先须保持距离再对治之,但是这对治非由发愿、回向而来,非由早晚课诵、修法而来,非由禅定而来。爱我执的对治是爱他心,真实执着的对治是空正见,所以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髓是菩提心和空正见。
所以为了能生起爱他的菩提心,我们应该多多阅读龙树菩萨的《宝鬘论》和寂天菩萨的《入行论》,透由内容的学习和实际的修持,才会生起极大的觉受;为了能生起空正见,我们必须学习龙树菩萨所写的《中论》,提婆菩萨著作的《四百论》以及如实解释龙树父子的月称菩萨的著作,如此的学习,我们就能生起空正见。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说爱别人之前先爱自己,那句话怎么说
弟子规共360句,找不到什么爱别人之前先爱自己的话,类似的话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意思是:当我们要对人说话或让人做事的时候,必须要先问问自己,别人如果这样对我们,我们能接受吗?喜欢吗?如果我们不希望别人这样对自己,那我们就不应该这样对待别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89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