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是怎么消除痛苦的简单介绍

学佛百科2023-04-1083

请 问 佛菩萨如何帮助苦难众生

近几年来,灾难愈来愈多,众生生活愈来愈苦,往后还会继续严重。有人问我,“佛菩萨大慈大悲,如何来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这些话说得没错,但正确的意思往往被曲解。诸佛菩萨慈悲救度,不是说众生缺少食物、衣服,佛就送粮食、送衣服。佛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让众生明了灾难的起因,然后将其原因消除,灾难的果报就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救度一切众生。要想得到幸福美满、自在快乐,这些是果报,果必有因,佛菩萨教我们修因,修善因一定得善果,这才是正确之理、真实救度。

世尊的慈悲,表现在他一生的生活之中。佛是福慧二足尊,也就是智慧、福报都圆满,既然福报圆满,为何不示现享福?《无量寿经》讲,这个世间福报最大的是大梵天王,但大梵天王的福报,还比不上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之人。我们这才明了,佛的福报确实是世出世间无人能相比。释迦牟尼佛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就是大慈大悲的落实。毕竟世间富贵人少,贫贱人多,若佛示现富贵的身分,贫贱人看到佛只有仰慕,而不敢亲近。佛示现贫贱到极处,贫贱之人看到佛跟自己一样,会感到非常亲切,所以心就平了。这是佛的大慈大悲,我们要能体会。

问一下佛界是怎么界定三生痛苦,佛又怎么避免痛苦,看三界众生痛?

痛苦,在佛教当中的原文是dukkha,意思有很多种,也有很多种含义都能表示苦。dukkha不单单是痛苦,主要是指,不圆满,恼害,热,烧灼,缺陷,等等含义。 这种苦在佛教分类成三苦或者八苦,三苦是行苦,苦苦,坏苦。行苦是指因为无常变异,苦苦是指病痛,苦受;坏苦指的是变坏。在经典当中,受分为苦受、不苦不乐和乐受三种,这三种受分别对应三苦,苦苦对应苦受,行苦对应不苦不乐,坏苦不是乐受,而是指因为无常导致的乐受变坏,引起的苦。 所以苦的含义范围是很大的。不仅仅是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经典说,无常即苦,总体来说,苦是一种变异,不圆满,不永恒的状态,比如生老病死,无常,不稳定等等。 佛教避免痛苦是通过对于内心的训练,达到不执着的状态,从受为起点断除因受引起的,爱,取,有,生,老病死。因为不同的受就是对应的不同的苦的状态。所以从受开始断除,因为感官碰触会引发感触,因为感触会产生感受,因为感受会产生爱取,因为爱取会产生造作力量,因为造作力量会引发下一世的存在,而下一世则还会经历生老病死,这样不断的循环,佛教需要不断的对于内心的训练,让心始终保持在如理思维,如理作意的状态,而断除掉因为受产生的爱取,因为不爱取,自然不会造业。不会造业就不会产生下一世,这样苦就会被断除掉。佛陀因为入灭了,苦已经彻底的止息了,所以是不会痛苦的,但是当佛陀还存在的时候,因为已经是存在的状态,苦苦还会生起的。

希望采纳

佛教中有哪些解除痛苦的方法

精神上的痛苦来源于困惑,佛教是通过解除困惑,来消除精神上的痛苦。解除困惑的方法很多,号称八万四千法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

消除痛苦的几种方法

痛苦,是每个人都不陌生的字眼。

印度伟大学者圣天论师,将人类的痛苦归摄为两种:身苦与意苦。如颂云:「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意思是说,上等人的痛苦,是心理上的苦受,比如工作压力、竞争忧虑、「高处不胜寒」的辛酸等;小人物的痛苦,则是身体上的苦受,比如缺衣少食、超强度劳动等。这两种痛苦,恒时不断地损恼著芸芸众生。

人生本来就多苦,但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

那么,我们在遇到痛苦时,应当如何面对呢?佛教中讲了很多方法,通过这些,消除痛苦轻而易举。即使有些习气根深蒂固,无法一下子完全断除,但只要持之以恒经常串习,痛苦也迟早会离你而去。

第一、利益众生,断除自利。

当你特别痛苦时,首先要认识到痛苦的来源是我执,也就是自私自利的这颗心。若想断除一切痛苦,就要先斩断它的来源;而要斩断它的来源,理应学习一些佛教经论,以大乘的无我精神改变自私自利的心态。

有些人以前有很多烦恼、痛苦,但后来学了大乘佛法,经常做些有利于众生的事,比如做慈善、当义工,原来的痛苦不知不觉就消失了。所以,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要利益众生。假如你有大乘的慈悲心、菩提心,那是再好不过了,但即使没有,至少也应培养仁爱的传统道德。

第二、苦乐皆转为道用。

佛教中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将痛苦转为道用。也就是说,这个事情本身是一种痛苦,但只要你念头一转,就可以不把它当做痛苦,而把它利用起来。

这方面的道理,在无著菩萨的《快乐之歌》中讲得淋漓尽致。比如,此论告诉我们:

有病是一种快乐,依此可消除往昔的很多业障;没病也是一种快乐,用健康的身体可以多做善事。

有钱是一种快乐,用它能上供下施,积累资粮;没钱也是一种快乐,可以断除自己对财物的耽著。

有些出家人对钱没什么贪执,自然就有很多钱了,这时你也不必太烦恼:「有钱了,我该怎么办啊!」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讲过,倘若你前世福报很大,今生不需要勤作就腰缠万贯,就算是一个出家人,所住的房屋价值五百金钱,也是允许的;所穿的衣服价值一亿金钱,也是可以的。所以,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应该快乐。

其实,一个人若想获得成功,经历痛苦也是必需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会畏惧痛苦,反而会将生活中的每一次磨难,都转化成通往解脱的基石。

曾有一个故事,就讲了这个道理:

从前,一个农民的驴子掉到了枯井里。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出来。最后农民断然决定:这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太大精力去救驴子。于是就把所有邻居都请来,开始往井里填土。

驴子很快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哀叫。不一会儿,它居然安静下来了。农民忍不住朝井下一看,眼前的情景让他震惊: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迅速地抖落下来,然后狠狠地用脚踩紧。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然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纵身跳出来,快步跑开了……

实际上,生活也是如此。纵然许多痛苦如尘土般降临到我们身上,我们也应将它统统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脚下,而不要被这些痛苦掩埋。若能这样,到了最后,我们定会像驴子逃离枯井一样,从轮回的苦海中彻底脱身。

第三、修持自他交换。

观修自他交换,对消除痛苦也很有帮助。比如,当你重病在床、名声受损、穷困潦倒时,可以发愿:「世间上也有许多跟我一样的受苦者,愿他们的痛苦成熟于我身,由我代受,他们全部离苦得乐。」

然后当自己向外呼气时,观想自己的一切安乐,变成白气施给众生;当向内吸气时,观想他们一切痛苦,变成黑气融入自己。

这是除苦的最佳方法。当我们在遭受痛苦时,若能经常这样观修,所受的痛苦就有了价值,对自我的爱执也会日益减少。

第四、修持安忍。

安忍,就是世人所说的坚强,有了它,面对痛苦便不会轻易屈服。

我曾翻阅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传记,发现许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内心极其坚强,就算面对难忍的逆境,也能迎难而上、从不言退;而有些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内心十分脆弱、不堪一击,即便是微不足道的挫折,也能让他终生一蹶不振。

像美国总统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两次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都可以放弃了,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也正因为这种坚强,他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所以,成败的关键在哪里?就在自己的心力强大与否。苏东坡也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第五、麦彭仁波切的「心情愉快法」。

藏传佛教中还有个实修法,可以消除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痛苦,让我们保持心情愉快。

方法很简单:首先双目直视虚空,不执著一切而自然放松,心胸尽量放大,在这样的境界中坦然安住。然后念诵「达雅他嗡措姆迷勒那德卡踏母索哈」,这个咒语念7遍、108遍都可以。如此观修,有助于我们天天好心情,人际关系趋于改善,许多不顺迎刃而解。

当然,以上所讲的几种方法,你们不一定要全部都用,毕竟每个人的根基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可以。就像生了病以后,有些人吃中药能好,有些人用 *** 也行,有些人还可以打针,但不管选择哪一种,目的都是为了断除痛苦。

佛陀的觉悟是如何帮助我们去除痛苦的?

佛陀独自离开皇宫,只有一个目的:找到去除自己内心痛苦的方法。为此,佛陀到深山拜师苦修了三年又三年,尝试了听说到的每一种方法,最终在菩提树下悟到去除自己内心痛苦的方法,并确信这也能去除每个人的痛苦。

佛陀走到鹿野苑,对乔陈如等五人讲述了自己觉悟。五人依此禅修,很快都成了觉悟者、解脱者,成了阿罗汉。

在接下来的四十九年里,佛陀无论在化缘的途中,还是在祗树给孤独园;无论在森林里,还是在灵鹫山上;无论回家为病父说法,还是上天为亡母说法;无论为自己的堂弟、儿子,还是为外道的法师说法;无论为幼子夭折的村姑,还是为父亲亡故的油翁;无论为堕入风尘的女子,还是为杀生无数的屠户,佛陀总是随缘为他们讲解自己觉悟到的方法,让他们都得以醒悟解脱,免除了内心的痛苦。

佛陀的弟子从最初的五人增加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到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八万人,在不同的法会上,听了佛陀的开示后,都觉悟、解脱了。

在佛陀涅槃后,佛陀的开示经过先后六次结集,以经文的形式被记录流传了下来。

这六次结集,都经过当时的领悟者口诵、讨论、辩论,在一致确认无误后,再最终确定。我们今天所读到的每一部经文,都是佛陀所觉悟到的,能去除内心痛苦方法的详细介绍。

那佛陀的觉悟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能去除每个人的痛苦?让我们仔细地读读常见的三部经文《阿弥陀经》、《心经》、《金刚经》就能明白。

在《阿弥陀经》里,佛陀在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强调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利益后,两次说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两次说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心经》里,佛陀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整部《金刚经》,佛陀都在回答须菩提长老的问题:“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整部金刚经里反复出现。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陀在菩提树下的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了在以上三部经文里提到外,在诸多经文里都有出现。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个禅修者的最终、最高的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文为:无上的正等正觉觉悟,在南传佛教被称为“正等觉”,在藏传佛教称为大手印、大圆满。

何为正等正觉?当一辆急速驶过的汽车把泥水碾压得飞溅起来,恰好在旁边走的人会立即跳起来闪躲;当吃饭时咬到一粒沙子,会立即张嘴停下;当在野外去抓一把绿草时,结果抓到一条蛇,会立即尖叫起来并迅速扔掉。这些瞬间所发生反应就是正等正觉。

在这些瞬间,任何人仅是对外部状况的即刻对等的反应。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能连续、持续地对外界的变化做出类似的即刻反应,他就是一个佛,他的内心就不会有任何的痛苦、烦恼,因为痛苦、烦恼没有机会、没有空隙生起。

所有人,即使未经禅修,都能正等正觉,特别在幼小、少年时。到了中年、老年只会偶尔出现。此时,人的内心已累积了太多的贪、嗔、疵,累积的经验、知识、想象、忧虑太多,已把正等正觉的佛性全部蒙住了,对当下已不能做出正等正觉的反应。对一切都只能从欲望、得失的角度做出反应,每天都活在痛苦、烦恼中,或是活在想象的痛苦、烦恼中。

佛陀在觉悟、明白这一点时,以至于都不相信,就这么简单,这样就能把每个人内心的痛苦、烦恼给去除掉?

在菩提树下,佛陀反复验证后,确信只要保持在正等正觉状态,就不会有任何的痛苦,就不会有任何烦恼。

所以佛陀说人人皆具佛性,每个人都能解脱,只是被自己的欲望、怨恨、愚痴,也就是贪嗔痴给蒙蔽了。只要通过训练,把这些去除掉,每个人的佛性就能显现,就能体验到正等正觉。也就能在生活中保持在正等正觉的状态,去除所有的痛苦,过上无忧虑、无烦恼、无痛苦的生活。

宗教是如何对待肉身的病痛的呢?

佛教是用智慧来解除精神上的欲望。尤其是因果的课程,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对物质和欲望的追求和痛苦。

积德行善不仅可以减少精神上的欲望,同时也是在为自性的开发做好准备上的工作。

佛法是智慧之学。更是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为主。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疾病,佛教都有解决的方法,只是众生很少有人相信并且深入学习和实践。

可以通过念佛的方法来缓解和停止疼痛的发生。

举例:最近一位老居士的业力病现前。通过念佛忏悔回向等正确的方法,当疼痛现前的时候,他就更加努力的念佛,很快疼痛就会好转,直到不疼。从而认识到冤亲债主的真实存在以及佛法的真实义。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业力病是修行悟道的增上缘。

2.疼痛也是悟道的增上缘。因为有了疾病才能深刻了解佛陀所讲的病苦是什么,去了解疾病的来源以及寻求解决的方法。

3.疾病的来源有两种:一是业力病,二是由于日常生活或冷或热,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当疼痛来临的时候,往往能够引起众生的重视。也是改正错误的好机会。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95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