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的一代时教(佛教产生于什么年代)

学佛百科2023-04-1075

念佛最为尊,别忘了我们尊贵的身份

我教原开无量门,就中念佛最为尊。——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

「我教」就是指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推究它的原始要宗,开显了无量法门。在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说诸佛如来示现在这个世间的本怀——一大事因缘。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佛知」,就是佛三种智慧圆满;「佛见」,就是五眼圆明。一代时教无非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知佛见。开了佛知佛见,就了脱轮回了,就契证了自性本具的如来藏了。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让我们就路还家,回归我们的自性。那么在这些法门当中,念佛一法是特别法门。

如果说其他的法门都要靠自力修戒定慧、断惑证真的话,念佛一法是仰靠佛力,先带业往生,后圆成佛果。它是三根普被的,如果上根利智,在这个世间也能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证得圆通常。

念佛一法,「念」就是我们当下的这种始觉,「佛」就是果觉。念佛一法以信心作方便,来解决轮回问题、成佛问题,它非常快速。在一切法门当中,它最为尊贵。

这尊贵跟三乘的佛法相比,三乘的佛法修行就好像要考取功名,从低级官员开始做起,做到最高无非做个宰相;但念佛一法,念佛人做阿弥陀佛的子孙,就等于投到皇宫里面做王子,种性就非常高贵,这就是念佛法门的尊贵。

那念佛法门最为尊贵,所以念佛的行人也就最为尊贵,是人中分陀利华。释迦牟尼佛把信愿称名的人称为佛的亲善友。

佛都把真正念佛人称为善友,那观音、势至也是以友道相称——观音、势至为其善友。我们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一品烦恼都没有断,但是能够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诸上善人」都是等觉菩萨,我们可以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把手同行。在阿弥陀佛大平等的愿海当中,我们这些凡夫跟那些诸上善人也是平等无二。

诸上善人具有三十二相,我们一去,也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紫磨真金色、六种神通、种种的应化身。所以由于我们念佛,我们投生的地方是一个「王子」的种姓——最为尊贵。

大家今生能够深信净土法门,别忘了我们这种尊贵的身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获得阿鞞跋致菩萨尊贵的资格。

佛法中说的圆教,别教是什么意思

天台宗判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时是从竖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八教是从横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成八种教义。而八教中,顿、渐、秘密、不定四教,是说教时所用的仪式,称做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四教,是教法中所含有的义理,称做化法四教

1。藏教就是小乘教,大小乘都以经、律、论三藏为宗依,而独称小乘为藏教,

2。通教,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通前通后,所以叫做通教。

3。别教,是三界外菩萨所修学的法门。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法,别异于前之藏、通二教;别异于后之圆教,所以叫做别教。

4。圆教,《四教仪》:“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这里,用四重名义,来解释圆教。

什么是佛法中常提到的通教,别教,圆教,三藏教

天台宗判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时是从竖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八教是从横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成八种教义。而八教中,顿、渐、秘密、不定四教,是说教时所用的仪式,称做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四教,是教法中所含有的义理,称做化法四教

藏教,又称三藏教。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四阿含为经藏(《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名四阿含),毗尼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阿含、毗尼、阿毗昙,都是梵语,其实就是经、律、论。以经、律、论三藏为宗依,所以称做三藏教。

1。藏教就是小乘教,大小乘都以经、律、论三藏为宗依,而独称小乘为藏教,这是有其根据的。《法华经》说:“贪著小乘,三藏学者。”《大智度论》说:“处处以摩诃衍(大乘),斥三藏法。”这里很明显地指出,三藏教就是小乘教。而且小乘三藏,部秩各别;大乘经律二藏,混而不分;所以三藏之名,独归于小乘。

2。通教,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通前通后,所以叫做通教。

钝根的人,依通教修行,但能见到真空理性,不能从空中见到不空的道理,结果,还只是灰身泯智,和藏教人证同样的真谛涅槃,所以说通前藏教。利根的人,依通教修行,非但见到空理,而且还能见到不空的道理,这不空的道理,便是中道佛性。这中道佛性,又分两种:一种叫但中,一种叫不但中。但中是超出于空、有二边的中道,生死是有一边,涅槃是空一边,但中是超出生死、涅槃的二边,独显一中,如离却虚空,别指一月,这样见到但中,使被接入别教;不但中是即空、有二边的中道,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涅槃当体便是中道佛性,譬如食蜜,中边皆甜,这样见到不但中,便被接入圆教。这种但中、不但中的被接,便是通后别、圆的道理,所以说通后别、圆。

智者大师的《四念处》中说通教有三种意义:一、因果俱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同禀此教;如《涅槃经》所说三兽渡河,谓象、马、兔,河喻真空理性;菩萨喻象,菩萨亲见真空理性,断惑时烦恼习气俱尽,如象渡河,深入河底;辟支佛喻马,辟支佛也见真空理性,既断烦恼,更侵习气,然不能令习气净尽,如马渡河,不及象深;声闻喻兔,声闻也见真空理性,仅断烦恼,不除习气,如兔渡河,浮于水面。这三乘虽然有断习气、不断习气等差别,但终是同禀通教,同见空理,同断见思,同证真谛涅槃,这是因果俱通。二、因通果不通,就是接入别教的一类人,他们是依通教修行的,这是因通;而能于空中见到不空——但中佛性,结果,却证到了别教的位次,这是果不通。三、通别通圆,别、圆二教所修的因和所证的果,都与通教不同,但借通教幻有即空的道理,从空悟入不空,见中道佛性,得入别、圆二教,所以说通教是摩诃衍之初门,这便是通别通圆。

又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法皆通,所以叫做通教。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同禀此教,是教通;同见真谛理性,是理通;同得一切智,是智通;同断见、思惑,是断通;同乘摩诃衍,是行通;同是乾慧地乃至佛地,是位通;同学般若波罗蜜,是因通;同到萨婆若海,是果通。八法俱通,所以叫做通教。

通教的经典,不比三藏教,有阿含、毗尼、阿毗昙等别部可指;凡是方等、般若部中的经典,有明三乘人共禀共行的,便是属于通教。

3。别教,是三界外菩萨所修学的法门。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法,别异于前之藏、通二教;别异于后之圆教,所以叫做别教。

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法,相生的次第,是这样的:没有言教,就不能说明道理,所以第一是教;言教所以说明道理,所以第二是理;明白了道理,就可以生起智慧,所以第三是智;有了智慧,才可以断惑,所以第四是断;断惑必须修行,所以第五是行;修行就可以证得种种位次,所以第六是位;位次之始,是第七因;位次之终,是第八果。又中道佛性是第七因,妙觉极果是第八果。

所谓八法皆别:一教别,独被菩萨,不通二乘,是别前藏、通二教;又不是圆教一乘,是别后圆教。

二理别,真、俗、中三谛,隔历不融,次第而证。藏、通二教,没有三谛的名称,是别前二教;又不是圆融三谛,是别后圆教。

三智别,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次第而证。藏、通二教,但有一切智和少分道种智,没有一切种智,是别前二教;圆教三智一心中得,今既次第,是别后圆教。

四断别,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惑次第而断。藏、通二教,但断见思惑和少分尘沙惑,无明名字尚不可得闻,何况论断,是别前二教;圆教不断而断,圆断三惑,今既次第而断,是别后圆教。

五行别,行谓圣行(戒、定、慧,名圣行)、梵行(慈、悲、喜、舍,名梵行)、天行(依理成行,名天行)、婴儿行(从天行体,起化他用,示同小善,名婴儿行)、病行(示同烦恼,名病行),五行次第而修。藏、通二教,但有圣行和少分梵行,没有天行、婴儿行、病行,是别前二教;圆教一行一切行,圆修五行,今既次第,是别后圆教。

六位别,有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十地(十圣)等位次。不同藏教的七方便、四果和缘觉、菩萨三乘的位次,不同通教十地的位次,是别前二教;圆教一位一切位,随举一位,即圆具诸位,今位位不能相收相摄,是别后圆教。

七因别,一因迥出,正因佛性,超出生死、涅槃二者之外。藏、通二教,不知正因佛性,是别前二教;圆教明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同时具足,今既一因迥出,是别后圆教。

八果别,一果不融,位位不相即,直到妙觉极果,方证法身,不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道理。藏、通二教,不知法身,是别前二教;圆教四德(常、乐、我、净)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同时具足,一德一切德,一身一切身,今既不然,是别后圆教。

别教的经典,也不比三藏教有别部可指;诸大乘经中,广说菩萨历劫修行,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互不相摄等,便是别教之相。

4。圆教,《四教仪》:“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这里,用四重名义,来解释圆教。什么是圆妙呢?《辅宏记》:“三谛圆融名圆,不可思议名妙。”三谛,是真谛、俗谛、中谛,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但举真谛,真谛中具俗、中二谛;举俗谛,俗谛中具真、中二谛;举中谛,中谛中具真、俗二谛;一谛中具三谛,名之为“圆”。又真谛遍于俗、中二谛,俗谛遍于真、中二谛,中谛遍于真、俗二谛,一谛遍于三谛,名之为“融”。如是互具互遍,不可思议,名之为“妙”,这是圆妙的意义。什么是圆满呢?《辅宏记》:“三一相即为圆,无有缺减故满。”一谛即是三谛,三谛即是一谛,名为“三一相即”,一谛中具足三谛,全三谛即是一谛,名为“无有缺减”,这是圆满的意义。什么是圆足呢?《辅宏记》:“圆见事理名圆,一念具足为足。”理具事造,两重三千(这些道理,后面详述),于一念中见,名为“圆见事理”,一念心中,具足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名为“一念具足”,这是圆足的意义。什么是圆顿呢?《辅宏记》:“教体本周名圆,非渐次成名顿。”三谛为立教之体,遍于一切,名为“教体本周”,三谛乃天然之性德,非造作所成,是为“非渐次成”,这是圆顿的意义。通而言之,自从初发心时,直至成佛,都具有这四重意义。若别而言之,则圆妙、圆足、圆顿三重意义,初发心时,便已具备;圆满一义,唯属于佛。因为色心本妙(圆妙),本具万法(圆足),天然之德,非造作所成(圆顿),所以初发心时,便已具备;而惑无不尽,德无不满(圆满),就必须属于妙觉极果了。

再说圆教的功用,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圆伏,是圆伏五住。(五住是五种惑,一、一切见住地惑,就是三界分别见惑,谓诸众生,用意根对法尘,分别而起种种邪见,住着三界,这是一切见住地惑。二、欲爱住地惑,就是欲界的思惑,谓诸众生,用五根对五尘,起贪爱心,住着欲界生死,这是欲爱住地惑。三、色爱住地惑,就是色界的思惑,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着色界禅定,不能出离,这是色爱住地惑。四、有爱住地惑,就是无色界的思惑,谓诸众生,不了此感,住着无色界禅定,不能出离,这是有爱住地惑。五、无明住地惑,就是根本无明惑,谓声闻、缘觉,不了此惑,沉空滞寂,不能广修六度万行,住在方便有余土;大乘菩萨,能断此惑,然犹未尽,住在实报庄严土,这是无明住地惑。)圆教人初闻圆教名字,开悟圆教道理,便能用一心三观,观一境三谛,境智相应,五住惑不伏而伏,名为圆伏。

圆信,是圆常正信。《止观》:“云何圆信?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无一二三,而一二三。无一二三,是遮一二三;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无遮无照,皆究竟清净自在。闻深不怖,闻广不疑,闻非深非广意而有勇,是名圆信。”上面所说,使是一境三谛的道理。一切诸法,当体即空,本无所有,不可执着(空);然而因缘和合,成种种法,如梦如幻,不无虚相(假);究竟唯是一心(中);但举一法,无不具有三谛之理。三谛之理,本悉空寂,所以说“无一二三”,无便是遮,一切都遮,纤尘不立,显真空义;三谛之理,宛然具备,所以说:“而一二三”,而便是照,一切显现,万法具彰,明妙有义;无遮无照,究竟清净自在,明真空、妙有,两不相碍,非但不碍,而复相融,一切究竟,一切清净,一切自在,这是一境三谛的道理。彻法底源,所以为“深”,包含法界,所以为“广”,毕竟不可思议,所以为“非深非广”,对于这种道理,能够彻底信入,不怖,不疑,亦不怯弱,名为圆信。

圆断,是一断一切断。五住惑本来无性,全即法界。既信一境三谛之理,从此进修,便能不断而断,断五住惑,开佛知见,住大涅槃,名为圆断。

圆行:是一行一切行。《止观》:“云何圆行?一向专求无上菩提,即边而中,不余趣向,三谛圆修,不为无边所寂,有边所动,不动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圆行。”这也是依一境三谛而修,随观一境,皆即三谛,所以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不如二乘为无边所寂,不如凡夫为有边所动,不动不寂,念念与中道第一义谛相应,名为圆行。

圆位,是一住一切位。《止观》:“云何入圆位?入初住时,一住一切住,一切究竟,一切清净,一切自在,是名圆位。”证初住时,即具一切诸位功德,位位相摄,行布不碍圆融,名为圆位。

圆自在庄严,以一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止观》:“圆自在庄严者,或于此根入正受(正定),或于彼根起出说(出定说法),或于一根双入出,或于一根不入出,余一一根亦如是;或于此尘入正受,或于彼尘起出说,或于一尘双入出,或于一尘不入出,余一一尘亦如是;或于此方入正受,或于彼方起出说,或于一方双入出,或于一方不入出;或于一物入正受,或于一物起出说,或于一物双入出,或于一物不入出。若委说者,只于一根一尘,即入即出,即双入出,即不入出;于正报中,一一自在;于依报中,亦复如是;是名圆自在庄严。”于一根中入正受、起出说法,入出无碍;一一根中入正受、起出说法,亦入出无碍;或双入出,或不入出,亦无碍;入正受是空功德,出说法是假功德,双入出、不入出是中功德。根中如是,尘中亦然,正报如是,依报亦然。根、尘、依、正,无诸障碍,名为圆自在庄严。

圆建立众生,以四悉檀,普益众生。《止观》:“云何圆建立众生?或放一光,能令众生,得即空、即假、即中益,得入出、双入出、不入出益,历行、住、坐、卧、语、默、作、止亦如是,是名圆建立众生。”于一光中,令诸众生,得四悉檀益,所谓欢喜益、生善益、灭恶益、入理益。得即空益,悟入真谛;得即假益,悟入俗缔;得即中益,悟入中谛。得入出益,于此光中入正受,于彼光中起出说法等,众生蒙益;得双入出益,于一光中入正受、起出说法等,众生蒙益;得不入出益,于一光中,不入正受,亦不起出说法等,众生蒙益;光中如是,根、尘、依、正,一切法中,无不如是,悉令众生,得种种益,名为圆建立众生。

具备上述的四重意义,所谓圆妙、圆满、圆足、圆顿;和七种功用,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名为圆教。这是诸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但化最上利根之人。这是如来称性直谈,最后付嘱,《法华经》:“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正指圆教。《法华经》又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藏、通、别三教,都是方便引逗,唯此圆教,才是真实之说。所以经中用付财、系珠等种种譬喻,说明佛之知见。经中说:“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所以我们对于圆教教义,必须特别注意,方为不负如来出世的一大事因缘。

佛教为什么要分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化成一个不是更清晰吗

众生根性皆不一

如来巧说各不同

天台智者一怒震

五时八教尽包融

天台宗判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时是从竖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八教是从横的方面说,把一代时教,分成八种教义。而八教中,顿、渐、秘密、不定四教,是说教时所用的仪式,称做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四教,是教法中所含有的义理,称做化法四教。……

或者以为讲演经论,只要根据正文,依文解义,便可明白,何必判教?这是不懂佛法的说法。且举几个例子:如说“涅槃”二字,使可作几种解释。可以说:“灭除生、老、病、死,一切都尽,名为涅槃”(藏教);也可以说:“生死本空,本来无苦,名为涅槃”(通教);也可以说:“生死是一边,生死灭尽是一边,超出二边,名为涅槃”(别教);也可以说:“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生死不可思议,涅槃也不可思议”(圆教)。又如说:“佛身长丈六”(藏教);也有说:“佛身如须弥山”(通教);也有说:“佛身有微尘相好”(别教);也有说:“佛身等真法界”(圆教)。有这样许多不同的说法,假使不用藏、通、别、圆四教来判释,怎么会明白呢?所以判释教义是讲演经论时所不可缺少的工作;而研究教义,也就是学习经论时所不可忽略的学问。

法相宗是如何来判摄如来时教?理由何在

本宗复依《解深密经 无自性品》立三时教,以判释释尊一代所说之教法。三时即第一时有教,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前二时为方便未了义教,止于偏有偏空,第三时说超越诸法最深远不可思议中道真实义之最极圆满教,为了义教。

三时教:依据佛典义理的深浅与佛陀说法的时代,而将佛陀一代教法,分为三个时期,谓之三时教。有二种说法∶

(一)法相宗所立∶为慈恩大师窥基的说法,指第一时有教、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又称有、空、中三时教。此等思想渊源于《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

第一时有教,谓佛在鹿野苑因外道、凡夫只趣向二乘,故为说四谛法,令小根者登圣位。代表性经典即《阿含经》。第二时空教,谓佛在灵鹫山等地,为由二乘转向大乘者,说诸法皆空之理,除其法有执见,回小向大。彼时所说者,即《般若》等经。第三时中道教,佛在华藏界等,为五乘人谈三性三无性,详示空有之真相,显中道实义,除有空偏执,令入究竟了义之教。彼时所说者,即《解深密》、《华严》等经。此三时中,前二时属有上有容教,第二时虽属大乘教,但其说隐秘,故二者皆是方便未了义;第三时属无上无容教,教法显了,故为真实了义。

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所述,并非所有根机皆须历经此三时。根机属渐悟不定性者,始经三时次第,顿根者直入中道,无三时之别。《唯识了义灯》卷一(本)谓此三时有二义,一约前后(年月),二约义类。前者系约渐悟不定性根机之调熟言,即由浅入深最后会入中道,因此在三时的时间上,有所谓初、昔、今之先后。此因佛说法竖被上中下三品之故。后者则就所说教深浅不同言。故以义类相从,则有所谓有、空、中三时的次第。例如《华严经》虽是最初成道所说,以属中道教,故摄于第三时;《遗教经》虽是涅盘时所说,因属有教,故摄于初时。此因佛之说教横被上中下三品之故。

(二)印度智光论师所立∶即依《般若经》、《中论》将佛陀一代教法分判为‘初时心境俱有’、‘二时境空心有’、‘三时心境俱空’等三类。

初时心境俱有,谓佛于鹿野苑为小根者说四谛法,明心境俱有之理;二时境空心有,谓佛为中根者说法相大乘,明心外无境、万法唯识之理;三时心境俱空,谓佛为上根者说无相大乘,破内外一切偏执,显诸法皆空,平等一味之理。此三时中,前二时属有所得方便未了教,后者属无所得真实了义之教。

◎附一∶井上玄真着·白湖无言译〈唯识三十论序说〉(摘录自《世界佛学名著译丛》)

依唯识宗的观察,则佛陀虽一代所说的教典多种不同,实不出于三时教。三时教者,即有教、空教、中道教是。一切凡夫,不知无我之理,妄执常住一体之我,以为有自在主宰之用,由之,造诸恶业,沉沦生死。佛陀怜愍,说色心的因缘成败,示一切法,皆无有我,使除实我之执,这是四谛三科的说法,就是初时的我空法有教。然而众生闻到这种说法,却成为诸法实有之执。佛陀因此,进而说届卜为诸法,悉皆空寂,无为之法,是不可得,显一切法皆空之旨,使舍其实法之执;这就是第二时万法皆空教。可是所化的有情,不知佛意,却于诸法的实性事相,以为都是没有,而堕于空见,不得其中道正理。故佛陀在最后说三性三无性非空非有的唯识妙理,使其破除偏执;这就是第三时唯识中道教。

现在为使读者一目了然起见,把其要点,作三时对照表如下∶

┌———┬——————┬—————————┬————————┐

│ │初 时 有 教 │第 二 时 空 教│第 三 时 中 道教│

├———┼——————┼—————————┼————————┤

│宗义 │我空法有 │万法皆空 │唯识中道 │

├———┼——————┼—————————┼————————┤

│说法处│鹿野苑等 │灵鹫山等 │莲华藏界等 │

├———┼——————┼—————————┼————————┤

│所被机│赴凡夫二道 │赴二乘趣向 │赴五乘之机 │

│ │二乘之机 │于大乘者机 │ │

├———┼——————┼—————————┼————————┤

│所说法│四谛五蕴十二│诸法无自性无生无灭│三性三无性百法二│

│ │处十八界等 │本来寂静自性涅盘 │空十地因果行位 │

├———┼——————┼—————————┼————————┤

│得益人│憍陈如等证 │须菩提等回心 │胜义生等信解修学│

│ │得二乘之果 │信解于大乘 │ │

├———┼——————┼—————————┼————————┤

│结集经│四阿含等 │大般若等 │深密、华严等 │

└———┴——————┴—————————┴————————┘

在这三时中,若判其真实了义和方便未了的;则前二时的空有两教,是方便未了,而以第三时是中道教,是真实了义之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曾说过,一切法是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空的,如偏说于有或偏说于空,仍不是显了非空非有中道之旨;在第三时,才正是显说这中道之理。虽然,在前二时之偏有偏空,是在于所对之机的了解方面;而能说之佛陀,依然是成为中道的。何以言之?就是说∶即初时所说之法有,是依他的假有,圆成的妙有;第二时所说之法空,是空却凡情于依他圆成上所起的遍计所执之妄倒。然前二时,虽是中道的空有,尚未显了地说依他之有遍计之空的微旨,仅漫然地而说空有,故把这总称之曰隐密之教。到第二时,始极明显地述三性中道之旨;且明示初时之有,是依圆之有,第二时之空,是立于三性上的三种无性之空,无所隐覆,故把这名为真实显了之说。这三时的判教,始源于深密会上,胜义生菩萨以空有两教之不同,质疑于佛陀,末了述自己如上所引的领解,深得佛陀之印可。故果欲分判佛陀一代时教,依此三时分判,则了义教与非了义教,判然明白。佛灭度后,印度佛教的兴废,在历史上亦经过有空中的史实,虽可说是偶然,但是明显地告诉我们这样的次第,不是全无所由的。

现在把我对于三时教的意义,约略地说之∶

关于这三时判教,古人有以‘年月’与‘义理’而定论。但是三时之判,到底依于说法年月的前后呢?还是依于所说义理的浅深呢?或者说,唯依年月的前后;或者说,唯依义理的浅深;或者说,是年月义理并依的。依我观察起来,若仅局于年月或义理的任何一方面,俱未尽理,故以双取折衷之态度,最为允妥。怎样呢?因年月的次第和义理的浅深,是相依相成的。大概佛陀设教,是依于义理的浅深;然而一施于对象之机,则自然发生时之前后了。就是∶所谓法体恒有,在凡夫的情虑易解,而其理浅近,故说在最初;所谓诸法皆空,是须真能净离妄想戏论的迷境,进入于平等无差别的理性,较之于初时,已渐趣深远了,故说在其次;所谓中道,是诸法本有之理,而适得中正者,以其义最深远而难悟证,故说亦在最后。若然,则教理的浅深次第,是由于机的证悟时间上之前后;机之解悟的前后,是由于教法上所蕴蓄之义理浅深了。由是观之,义理的浅深与年月的前后,是相待而并行,以之经纬成三时之教相。故慧沼《义灯》中说云∶‘此(三时教)有二义∶(一)约前后;(二)约义理。’因为若唯依据于年月来判,则三时判教,不免未能判尽一代佛教之过误,且又有违于唯识宗师教文之疏失;若唯依据于义理立论,则忘却机类悟入之次第,而又反于经文祖释之大旨。故知并取年月之前后和义理之浅深之说为最善。

既然三时教中唯以第三时为中道教真实了义之说,则现在这部《唯识论》正是发挥唯识中道之旨者,故在佛教教理中,可知是处在最高的地位,而为真实了义之说,不是方便隐密之教矣。

◎附二∶黄忏华《中国佛教史》第三章第五节(摘录)

如《唯识述记》云∶‘此约机理渐教法门,以辨三时。若大由小起,即有三时年月前后,解深密经说唯识是也。若顿教门,大不由小起,即无三时前后次第,即华严中说唯心,是初成道竟最第一说。此约多分。’故此三时教判,有年月、义类两说。如上依佛一代说法之前后,立初、昔、今之次第,是为年月三时。又依佛所说法之义类,立有、空、中之次第,是为义类三时。即不拘说时之前后,以教理深浅之义类相从,一切诠有教为第一时教,诠空教为第二时教,诠中教为第三时教。例如《华严经》,虽说中道理,然属佛成道之初时。又如《遗教经》,虽属有教,在入涅盘之最后。虽然,自其所说之内容言,则《华严经》正属第三时,《遗教经》属第一时。圆测于《解深密经疏》,单取约义类说,不约年月。如《疏》云∶‘所说华严及楞伽等,皆第三了义所摄。而言三时所说教者,约义浅深广略义说,非约年岁日月前后说三时也。’慧沼于《成唯识论了义灯》,并取年月、义类两说。如《灯》云∶‘又所说教,非定如是前后次第,判为三时。并约所说,义类相从。望不定性,当第三时。不尔,华严第二十七日,世尊即说;可对渐悟,在般若等后,方始演说,判属第三。此有二义,一约前后,二约义类。’

◎附三∶刘峰〈三时判教〉

三时判教是佛教中观、瑜伽两个学派,对佛法经教分别大小深浅评判的用语。判教就是各宗对整个佛教总的看法和分判,各宗对释迦一代教法都有自己的主张和判释而各各不同。三时判教,由于印度传来的中观、唯识两家见解主张不同,所以其内容也各不相同。瑜伽唯识宗的三时教,把释迦一代教分作三个时期,即第一是《阿含》小乘教,明法有我无,说诸法缘生实有;第二是佛说诸部《般若》,明诸法缘生即是性空;第三时是说《解深密经》等,明三性三无性,空有具陈,为中道教。此三时判教,即是深浅次第,初时说诸法是有故浅,且偏于有;第二时说诸法性空,谈理较深,又偏于空,即各执一边,皆是不了义教,只有第三时,双彰空有,不落二边,才是中道究竟了义之教。这就是瑜伽唯识宗的三时判教。

印度中观派同样以三时判教,但主张不同,中观宗的三时判教谓释迦牟尼初时在鹿野苑,为小乘根执说四谛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时为中根人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第三时为上根人说甚深般若,无相大乘,明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究竟了义。此三时教也是深浅次第,谓初时为破外道自性等计,故说法从众缘生名之为有;第二为破小乘诸法实有,故说依他缘生之法名为假有,因中根人怖畏真空,故犹以假有而接引之;第三最后方就究竟大乘说此缘生即是性空,究竟平等为最上乘。

此二宗虽各判三时教,但中国流行却是唯识宗的三时判教,因为玄奘去印度留学,回国后大量翻译弘传瑜伽学派,唯识思想蔚成大宗,所以盛行于世。中观学派的三时判教,在唐代虽也传入中国,但因没有学派的继承弘传,所以后来就少闻于世了。

昙鸾大师依何论典如何判释如来一代时教

昙鸾大师最著名的著作是《往生论注》,这本书是给印度天亲菩萨的著作《往生论》做的一部注解。昙鸾大师把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判作难行道和易行道两种。

难行道是指按照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选择一种,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断烦恼,出三界,最终成佛,好像蚂蚁上高山,判为难行道。

易行道是指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以念阿弥陀佛的佛号为正行,寿终时依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不断烦恼,往生到极乐世界,永出轮回,在极乐世界一生圆满成佛,所以判为易行道。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95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