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淫欲是生死之本(爱欲是生死之门)

学佛百科2023-04-1083

淫欲是不是生死根本?

不是,无明才是生死根本

由无明而起行,由行而有识,由识而展开名色,由名色而生六入,由六入而感触,由感触而有受,有受而生爱,有爱而执取,有取而造业,由于业而有生,有生即有老死,一切众生所以轮回流转的生生灭灭,都是这样。

无明而有行

云何无明?

众生不知五阴(色受想行识)是变易之法,会变易既是无常,无常既是苦,空,非我,非我所。而有造作。

如何得知无常?

五阴会变易。

如何得知苦?

有爱才会有苦,且五阴变易时(老病死或失去)就有苦。

如何得知空?

由断(断欲)而知,且五阴变易时皆成空。

如何得知非我?

不能主宰,请看[一一○、萨遮经:本经叙述萨遮尼揵子欲攻破佛说之五阴非我之论,然而反之而被佛说服。]

亦称十二缘起,十二有支等,是佛教对众生“三世轮回”流转的缘起的一种具体描述,包括有十二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支的缘起关系是:

(一)无明缘行(即以无明为缘引起行。下同)

这里“无明”是相对于智慧而言,特指不知道缘起性空道理的愚执,是众生的根本烦恼。“行”是指由无明所发动的招感果报的身、语、意三业。“无明缘行”即由于众生不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做出招感果报的身、语、意三业。

(二)行缘识

这里“识”简单说就是众生在父精母卵结合时前往受胎的那一心念。佛教认为一个胎儿的产生不仅仅是父精母卵的结合,它真正的种子(亲因)是这个“识”的介入,父精母卵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外缘。“行缘识”,即依照过去的业行的牵引,“识”即入现世相应的胞胎中受生。

(三)识缘名色

“名色”即受胎后的父精母卵与“识”发展成“身”、“心”两者,此时还未形成六根。“名”即心,以无形故以“名”称之。“识缘名色”,指由识介入受精卵而形成的生命体,在六根尚未完备这一发展过程。

(四)名色缘六处

“六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名色缘六处”,指胎儿由身心的发展已产生六根至出生前的这一过程。

(五)六处缘触

“触”指六根具足的胎儿出生后,开始接触六境而产生的感受,此时尚未识别苦乐。相当于二三岁的幼儿阶段。

(六)触缘受

“受”指由于触觉而生的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这相当于四五岁到十四五岁的儿童时期。

(七)受缘爱

“爱”指由苦乐等感受而生起的对世俗的贪爱执著。这相当于十六七岁以后的青年时期。

(八)爱缘起

“取”指由贪欲旺盛而产生的种种身、语、意的行为,狂热地追求与执取可供享乐的东西。这相当于人的成年阶段。

(九)取缘有

这里的“有”即业,指由于贪爱执著的种种思想行为必然作为而在今生来世产生果报的作用。

(十)有缘生

以“有”(现世的业行)为缘,必然导致识于来生投胎受生。

(十一)生缘老死

生活在无明之中的众生,有生必然有老、死等苦果。佛教中将十二因缘与轮回相配,有“三世两重因果”的说法。十二支中无明、行二支是过去世的二因,其次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是现在世的五果,以此说明过去世与现在世的一重因果;再次,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的二因,最后生、老死二支是未来世的二果,以此说明现在世与未来世的一重因果。这个三世两重因果可以列表如下:

在这以十二因缘说明的三世之中,于过去世,以无明和业行进行了概述;于现在世,首先以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概述了由精卵识结合而成的生命体至少年时期的发展过程,接着以爱、取、有三支概述了成年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于未来世,以老、死二支概述了人一生的流转性。

十二因缘是佛教对于情界(一切众生)缘起的一个精辟的概括,特别是在这十二因缘中将无明做为起始,显示了佛教强调智慧、觉悟的特色。

对于十二因缘,佛教修行中归纳出了四种观法(即修持方法):

第一种是杂染顺观,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等顺次而观迷惑之生起;

第二种是杂染逆观,即从老死逆次第而观迷惑之生起;

第三种是清静顺观,即从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而观成正觉之真理。第四种是清静逆观,即从老死灭是由生灭故等,逆次而观成正觉之真理。

十二因缘为缘觉乘教义的宗纲,说明生死流转之因及出离生死之道,可分为“流转门”与“还灭门”。流转门,即顺着十二有支的次第,观生死流转的因果。还灭门,也叫做“逆生死观”,即依“此灭故彼灭”的法则,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由此得出结果,只要灭掉无明,则出离生死,臻于涅磐。

为什么佛说淫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有一句“公益广告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意思相类

没有“欲望”就没有轮回

人的灵魂,之所以轮回,是因为,灵魂总是在“索取”,,,有索取,就有“讨回”,越来越多的“交叉欠债”构成了复杂的轮回因果体系

淫欲是最大最强烈的的欲望

八戒都戒什么

问题一:八戒都戒什么? 八戒--八关斋戒 1.字典学术解释 【八关斋戒】 〔出毗婆沙论并杂阿含经〕 关者,禁也。谓禁闭杀盗淫等八罪,使之不犯故也。论云:夫斋者,过中不食也。以八戒助成斋法,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斋法。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为六斋日。于此六日,能修行此八斋戒者,诸天相庆,即为注福禄增寿算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断一切众生之命也。自不杀生,亦不教人杀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也。自不偷盗,亦不教人偷盗。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于非己妻妾,不行淫欲之事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自不妄言,亦不可以虚妄之言而诳于他也。 〔五、不饮酒〕,不饮酒者,谓酒是乱性之本,起过之门,故不可酣饮也。 〔六、不坐高广大床〕,高广大床者,阿含经云:床高一尺六寸,非高也;阔四尺,非广也;长八尺,非大也。但过此量者,名高广大床,不宜坐也。 〔七、不着花璎珞〕,不着花璎珞者,谓不以花为,珠玑为璎珞,而作身首之饰也。 〔八、不习歌舞戏乐〕,不歌舞戏乐者,谓自不习歌舞戏乐,及不得辄往他处观听,亦不教人歌舞戏乐也

问题二:猪八戒里的八戒都指戒哪八种?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香华严身,歌舞观听,即不可涂脂抹粉插花,及佩带华丽贵重的首饰等进行打扮;不可看、听、参与歌舞之中;

(七)不得坐卧高广华丽的床座;

(八)不得非时食,就是过午不食。

问题三:八戒指的是什么戒那么多 八戒是佛教中的要求,内容包括: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同时八戒也是经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人物。

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八关戒斋的简称。佛教指在家男女信徒于一日一夜中所受的八种斋戒法。据《法苑珠林》卷一0六为:

1、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

2、无贪意,思念布施,却悭贪意;

3、无淫意,不念房事,修治梵行,不为邪欲;

4、无妄语,思念至诚,言不为诈,心口相应;

5、不饮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无求安,不著华(花)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

7、无求安,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

8、奉法,时过中不食。

这八种中,前七为戒,后一为斋,总称八戒斋。南朝梁宝唱《比丘尼传.道容》:“帝遣使往乌江迎道容,以事访之。容曰:‘唯有清斋七日,受持八戒,自当消耳。’”《太平广记》卷九五引读刘肃《纪闻.洪禅师》:“王因跪曰:‘师既惠顾,无他供养,有绢五百匹奉师,请为受八关斋戒。’”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张生心迷,着色事破了八关戒。”明梵琦《西斋净土诗中品观》:“求生定满众生意,五戒兼持八戒斋。”

问题四:八戒,戒的都是什么 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出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

问题五: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不是什么猪悟能,楼上的不知道你就不要瞎讲,八戒是指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就是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七不非时食、八条不坐卧高广大床十戒是指沙弥和沙弥尼所受持的。五戒八戒是在家居士所应守持的,后面十戒主要是出家的沙弥所受持的,不便说出,因为出家戒律在家信徒是不能知道的

问题六:佛门八戒有那几戒 1戒杀生,2戒偷盗,3戒淫,4戒妄语,5戒饮酒,6戒着香华,7戒坐卧高广大床,8戒非时食,佛教的“八戒”实际另有所指。 八戒全称“八斋戒”,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佛教戒律还有很多

问题七:八戒是指哪八大戒呢? 应是指八关斋戒

广义言之,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狭义而言,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之戒法。 “八”指八条戒律,即“八戒”。“戒”有止恶防非的作用,是法身慧命的“护身符”。“斋”指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斋”有净化身心,远离妄想的作用。“关”指关闭,即关闭众生生死之门。因为众生生死的关键就是淫欲与饮食。淫欲是生死的根本,饮食是生死的助缘。饱暖思淫欲,为了抑制淫欲心,所以要持斋。这便是八关斋戒的意义和重心所在。 八关斋戒可以在佛前自受,就是将《受八关斋戒法》一文至诚读诵一遍,即算受戒,不必去寺庙。时间方面,六斋日中,假若有事,可提前或移后。泰国法身寺为方便居士,在每周星期六清晨受八关斋戒,让受戒人在寺院过一日一夜清净的修行生活,效果非常好。如果已受菩萨戒的居士,按《居士菩萨戒》规定,每月六斋日(农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应受八关斋戒。 盖凡有持斋,则必有戒,故斋戒二字自古并称。上文所述即为斋戒之广义含义,狭义言之,即指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中所谓‘圣八支斋’者,亦即今日教内习称之八关斋戒(又称八关斋、八戒),此一戒律乃专供优婆塞、优婆夷等在家二众于一日一夜受持出家之戒。其内容于诸经所举颇有异说,然通常所谓之八戒者列举如下:(一)离杀生。(二)离不与取,‘不与取’系指未经他人允诺而自行取用他人之物,亦即偷盗之意。(三)离非梵行,梵行即清净不淫之行。(四)离虚诳语,举凡两舌、恶口、妄鼎、绮语等均属之。(五)离饮诸酒,酒能乱性昏智,妨碍修行,故须远离。(六)离眠坐高广严丽床座,不坐卧于一尺六寸以上或宽大华丽之床座,以免养尊处优,习于放逸。(七)离涂饰香及歌舞观听,即不以香花、花佩戴于身,不以香油等涂抹于身,不作歌舞倡伎,亦不无故前往观听。(八)离食非时食,即上记所谓之不过中食,此系八戒中之最重要者。

问题八:猪八戒戒的是哪八条啊? 一戒杀生, 二戒偷盗, 三戒淫欲, 四戒妄语, 五戒饮酒, 六戒着香花蔓及香油涂身, 七戒坐卧高广大床, 八戒歌舞伎乐及故往观听。 而猪八戒的由来却不是这样的,八戒是指午后不食,意思是中午以后不再吃喝,原来猪八戒食量很大,为了告戒他少吃,才给他取名八戒。

问题九:西游记中的八戒,戒的都是什么? 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问题十:八戒的戒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戒字共7画,最后一笔是点

戒字共7画,最后一笔是点

戒字共7画,最后一笔是点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01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