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一年总结感想(学佛年终总结)

与大家分享下自己学佛心得
1.佛法主要是心法。主要是在心地上下功夫。现代科学,佛子可以去学习。但不要居高临下地用科学来审视佛法。因为科学本身并不究竟。
的确如此
2.当你不知道该依止哪种法时,那么就请依止戒律,依止清净心。
的确如此
3.佛子应当不断地去闻思佛法,但不要企图一下子明白所有的事情。因为那只有佛才能办到。
基本对吧,真正的意思是不要执著,“所有”是相对的概念,世间的道理无量无边,想明白“所有”是有难度的,但也不是不可能,因为,毕竟很多都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明了世间的本质,而且是真正的本质,这样我们才对自己和世间有更正确的认识。
4.不要脱离众生去修佛。
对的,要想发菩提心,直接看到世间甚至生活中苦难的众生是最好的方法,当然这是结合自身修行来的,自己修行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个清净的环境,才能更好地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更容易领悟佛法中教导的道理。
5.对佛陀和对众生都要保持无上的恭敬心。
对的,佛不是说了吗,众生皆有佛性,那众生都是佛啊,只是被贪嗔痴盖住了潜能,所以烦恼不堪,如果他们都能彻底断掉贪嗔痴,那他们都能回归本来面目。
6.无贪,无嗔,无痴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于一切境界中,应当努力杜绝起贪念,嗔念,痴念。
对的,断掉贪嗔痴是为了断掉世间的烦恼,断掉世间的烦恼才能得到清净,有了清净才能轻松自在,才能更专一地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7.末法时期,当知修行甚难。唯谨小慎微。爱护三宝。
对的,严守戒律,恭敬三宝,一门深入,勇猛精进,持之以恒,很快就能开悟,将来就能脱离六道往生净土,到时候就有更大的法力来救度苦难的众生。
8.此世人身难得,修法当如救头燃。不要留至来生再修。
师兄看来修习佛法有一段时间了吧,对佛法的领悟还蛮深入的,确实如此,俗人罪业深重,一失人身则万劫不复,苦不堪言,珍惜现在,慈悲济世,努力脱离六道,才是人身真正的价值。
阿弥陀佛
如何写好学佛总结
学佛总结例子:
1:我最近学佛,明白了很多道理,世间上的因缘果报,也知道自己有很多的坏脾气,现在虽然还无法降服我心中的贪嗔痴,但是我能很快觉察到自己出现了这些不善的行为。换做以前,我无法觉知自己所作所为,以自己为中心,在欲望情绪中一度沦陷。
2:我发现佛真的不好学,特别是在这个繁华的世间上,眨眼之间即沦陷在声色犬马中去了,哪有空闲时间静下心来啊。那些人讲的道理我都懂,但是光懂又有什么用?就像是肚子饿了,却光是嘴上大喊“馒头,包子”,这样肚子还是不会饱啊。也像是小孩子明知道糖会生蛀牙,还是忍不住不能节制的去吃啊。学佛这就产生问题了?
3:我最近在静室中和师傅依样画葫芦学习参禅,大家非常有庄严的氛围,并且听了大师很多大道理,现在我一出门,满眼都是贪嗔痴三毒炽盛的人,只有我最理智了,得意笑hh。这是傲慢吗?疑问?我自个儿也抄了很多的佛经,听说这样功德非常大。我很喜欢。这是贪吗?疑问?最近读北传佛教的佛经里面提到好多功德和一些吓人的恶报。嗯!不能谤,不能疑,但是可以研究吗?因为不能一股脑迷了信啊?很多X教不都这个套路吗?胡萝卜加大棒!
学佛总结三例,仅供参考!
学佛三年了,突然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恩挺好的,继续学吧,但是记得不要强迫自己怎样,学佛不是强迫自己怎样。
说说你们学佛后的一些感悟以及感想吧!还有佛与人生!
佛教即是觉悟者的教导,以及能令人导向觉悟的教导。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也可以称为“佛法”。然而,若把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与实践的体系,则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即:
1.佛陀(Buddha)——觉悟者;
2.佛法(Dhamma)——觉悟者的教导;
3.僧团(Saïgha)——追随觉悟者修行的弟子。
又或者说:
1.佛——觉悟者;
2.法——导向觉悟的教导;
3.僧——已经觉悟及致力于觉悟的弟子。
对于这三者的关系,若把佛陀比作老师,则佛法是文化知识,僧团是学生。佛陀好比是医生,佛法是医药,僧团是病人。佛陀好比是向导,佛法是道路,僧团是赶路人。佛陀好比是船师,佛法好比是船,僧团好比是渡河人。
有篇名叫《算术师摩嘎蓝经》的经文记载:
有一天,一个姓摩嘎蓝的算术师(数学老师)前来拜访世尊。互相礼貌地问候、寒喧之后,算术师摩嘎蓝问世尊说:
“朋友苟答马,就像建造这间殿堂时必须一层一层地盖上去,又像世间的各种学问都有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我们这些从事算数教学的算术师也一样,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教学生。朋友苟答马,在您的教法中,是否也是循序渐进、次第修学的呢?”
世尊回答说:
“佛陀的教法也是循序渐进、次第修学的。犹如一名有经验的驯马师,会按步骤慢慢地驯服一匹良种之马。当佛陀要调教一个人时,会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训练:先让他成为持戒者,持戒清净后应守护感官、饮食要知道节量,然后日夜禅修、实行警寤,并保持正念正知;要前往偏僻的地方禅坐,舍离内心的障碍之后,培育定力、证得禅那等。”
摩嘎蓝又问:“是否每个弟子在受到这样的教导之后,都能证悟修行的最终目标——涅槃呢?”
世尊回答说:“只有一些人能证悟修行的最终目标——涅槃,有一些人却不能。”
摩嘎蓝奇怪地问:“朋友苟答马,涅槃存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存在,也有您作为指导者,为什么您的弟子在受到这样的教导之后,只有一些人能证悟涅槃,有一些人却不能呢?”
世尊说:“好,那我反问你,你是否清楚通往王舍城的道路呢?”
“是的,朋友,我清楚。”
“假如有个想去王舍城的人前来向你问路,你详细地告诉他方向路线,他在得到指示后却朝反方向走错误的道路。另一个人也来向你问路,他得到指示后顺利地到达王舍城。我问你,王舍城存在,通往王舍城的道路存在,也有你作为指路人,为什么一个人会朝反方向走错误的道路,另一个人却能顺利地到达王舍城呢?”
“朋友苟答马,对此我能做什么呢?我只是指路人而已。”
世尊也说:“同样的,涅槃存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存在,也有我作为指导者,但是我的弟子在受到这样的教导后,只有一些人能证悟涅槃,有一些人却不能。对此我能做什么呢?我如来只是指路人而已。”
通过上面这篇经文,我们很清楚知道佛陀在佛教中的地位——他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于是否能够真正依教奉行,则取决于禅修者个人。
佛陀在《法句》第276偈也说到:
“你们应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路人;
勤修行的禅修者,将能解脱魔系缚。”
佛陀的教法没有神秘、麻醉的成分,也无需掺杂他力、救世的信仰。佛陀不是主宰人们吉凶祸福、帮人消灾赦罪、满足私欲贪求的神灵,更不是创造美好世界、信他得永生(往生)的上帝。佛陀虽然是一位具足智慧与慈悲的伟大导师,但他却不喜欢人们对他进行盲目的崇拜。
这里再讲一个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名叫瓦咖离(Vakkali)的青年,一天在街上遇见了佛陀,被佛陀那俊伟的外表、庄严的威仪深深地吸引住。为了经常能见到佛陀,他出家成为比库。出家之后,他既不学习经教,也不禅修,只知道一天到晚紧跟着佛陀,但佛陀从来就不跟他说一句话。
有一天,佛陀了解到他的智慧将要成熟了,就呵斥他说:“瓦咖离,你一天到晚盯着我这副腐臭的身体干什么?凡见到法者,即见到我;凡见到我者,即见到法!”但他仍然无法离开佛陀。佛陀知道不迫迫他是不会觉悟的,于是毫不客气地把他赶走。瓦咖离被赶走之后,感到非常绝望,甚至爬上山顶准备跳崖自杀。这时佛陀出现在他面前,向他说法,使他最终获得觉悟。
佛陀在临般涅槃前曾经说过:
“并非用香、花等来对如来表示恭敬、尊重、礼敬、敬奉、尊敬。若弟子们能够依法次第地修行,遵循法正当地修行,这才是真正的恭敬、尊重、礼敬、敬奉、尊敬如来,这才是至上的敬奉!”
并不是跟在老师后面,一味奉承老师,不断给老师送礼的才是好学生。唯有勤奋好学、刻苦耐劳、品学兼优的学生才算是好学生,也唯有这样的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文化知识。佛陀的教法强调的是亲自实践和亲身体验。智慧和觉悟不是靠向他人祈求乞怜得来的,断除烦恼更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
正如《法句》第165偈说:
“作恶确实由自己,污染也是由自己;
自己才能不作恶,自己才能得清净;
清不清净靠自己,没人能清净他人。”
身边有信佛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感受?
我婆婆在我们附近一个小寺庙有股份,每年分红8000多,好的时候过万,她在老房子三楼的屋顶上还搭了一间佛堂,每天打坐念经七八个小时,逢佛教节日,常常带六七个居士在楼上念经,家里到处都充斥着蜡烛和燃香味道,头几年一家人很不习惯,我不敢说,也不敢问,公公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认由婆婆怎折腾,他能落得个清静自在,出去钓鱼打牌没人管。
婆婆退休前是国企领导,手下有一个会计师很早就皈依佛门,她两个儿子一个姑娘都有出息,老大是某985大学博导,姑娘是省城的大律师,小儿子海归后,在某500强做高管。两人同一年退休后走得很近,回家就夸她的同事福报好,都是妈妈与佛有缘,才使得一家人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我婆婆很羡慕。
老同事自然很欣赏我婆婆有慧根啊,没两月就带她举行了皈依仪式,老太太一向在家里都是特立独行,和一些穿着俭朴的居士们一起去庐山东林寺,去南普陀山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回家后就忙进忙出,神秘地用红布包着东西回来,在自家的顶楼上捣鼓,一家人谁也没在意,直到有一天,我偶尔到顶楼上去才发现,婆婆在顶楼上布置了一个小小的佛堂,中间墙上是一幅佛像,桌子上,一尊坐在莲台上的观音,满屋子燃香烟雾缭绕,到处可见用小楷写的阿弥陀佛,地下的蒲垫旁,一个电子念佛机循环播放着佛教音乐……
我把这个发现偷偷地告诉了公公,老人说早知道了,嘿嘿笑了笑接着说:随她,不然她嘴巴长在一家人身上唠叨,她去信佛我们反而清静一些。
的确如此,感觉老太太退休信佛后,脾气好多了,对子女说话也不大声吼来吼去,和从前判若两人,后来她圈子里的居士朋友越来越多,2002年前后,我们这里来了一位从福建云游的僧人,在市郊建了一个寺庙,那位会计师拉婆婆一起,两人各捐赠了10w,子女们觉得老人出手太大方了,又不好意思说,婆婆主动解释了一番,她没有说是股份,只是往后每年都有一点点分红。
我捂着嘴想笑又不敢笑出声来,到婆婆09年去世那年,一家人给她算了一笔账,婆婆每年必去一次东林寺和南普陀寺,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个月以上,做义工不说,每年捐到功德箱的钱至少超过两w,还有一年5~10次左右,买泥鳅,鳝鱼,乌龟,黑鱼等等放生,每年至少花费3000以上,再有些零零碎碎的无法统计,她那些分红全部贴进去都远远不够。
好了,现在回到你提出的问题,“身边有信佛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感受?”
和我婆婆相处25年,老人家退休后信佛有十多年,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信佛的人脾气好,不会轻易发火,轻易不会骂人说脏话
我婆婆信佛后很大的转变就是脾气变好了,她以前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向来都雷厉风行,稍有不如她所愿的地方就发脾气,教育子女也是没耐心,信佛以后静下来了,说话变得和颜悦色,她自己感觉这是平常打坐炼成的结果,佛堂是她日常呆得特别多的地方,除了婆婆偶尔让我帮她去打扫卫生,我很少进去,给我的感觉,那个地方庄重又安静,如果让我一个人呆久了点,多多少少心里有点不自在。
二、和信佛的人相处,说话,吃东西要特别注意
不只是婆婆改变了许多,因她信佛后,对子女有些方面的言行举止有了新的要求,一家人尽可能地说话中,避免婆婆认为比较隐晦的口语,不然婆婆总是用罪过,阿弥陀佛,嘴里说一些听不懂的经句念叨一会,婆婆刚开始信佛的那两年,逢初一,十五就吃素,后来干脆一点点荤腥也不粘,就连炒菜用的锅都另外准备,但凡家里准备了些鸡鸭鱼肉,老太太就念阿弥陀佛,默默走到楼上的佛堂去念经。我们得时常注意,吃什么荤腥时尽量避开婆婆。我感觉,婆婆自从信佛后,容貌比以前和善许多, 不像从前为一件小事总唠叨不停。
三、信佛的人平常消费很节省,但用于佛事上就出手很大方
婆婆从小经历过苦日子,是一位精打细算的女主人,感觉婆婆自从信佛后,比以前慷慨大度,她特意换了很多一元二元和五元的零钱,任何时候在路边看见乞丐,她总是随手拿出一些周济别人,经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记得以前在菜场买菜时,老太太常常为一毛两毛和摊主讨价还价,现在则不然,她总是找地摊上年龄大的人,买东西从不问价。特别是每次放生的时候,她常常会一口气把手上的钱都用完,简直和平常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婆婆判若两人。
四、信佛的人坚信因果关系,只要承诺过的话,一定会办到
感觉和信佛的人在一起,说话要非常谨慎,婆婆不允许任何人在她面前说话不算数,因为自信佛之后她特别讲诚信,说过的话从来都不会失信,对于我们无意中做过一些并不起眼的坏事,她会上升到因果的角度严厉批评,没事就跟我们谈起很多积德行善的因果故事,信佛后只要她承诺过的话,就一定会办到,我感觉在婆婆眼里,她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后人积福,有这样一个信佛的婆婆,婆媳关系都会很和谐。
总结一下我的感受:
说实话,身边有一个信佛的亲人,我从刚开始看不惯到渐渐接受,天长日久后可能多少受一点渲染,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很踏实,只是婆婆很多次跟我弘法,我终归不能如她所愿,她评价我慧根太浅,我认为是天生没有缘份。但至今想起来,一点也不排斥婆婆的信仰。
因为婆婆信佛之后和以前有很大变化,哪怕子女们有时候故意拿她信佛的事开玩笑,她也不与你争辩,一句阿弥陀佛就把你打发了,在年轻人看来,老人的所作所为近乎是毫无科学道理,要是放在以前,婆婆肯定会把子女们骂得一脸的狗血,现在倒是心平气和了,我们其实都知道,她除了表面上是在信佛,但并没搞懂佛学的真谛,所做的一切其实就一个目的,那就是想用自己付出,换来一家人平平安安,所以老爷子一再告诫我们,年轻人可以不认可,但没必要反对。
我的感受是:家里有一个信佛的老人真的挺好。
我信佛,但我跟平常人一样,不说没人能看出来的,修佛就是修心,不是流于形式和表面。
我的妹妹妹夫就是信佛特别虔诚的人。妈妈脑梗人事不醒住院时,妹妹坚持要在病床边用随声听不间断的放佛音听,谁要关掉就生气。后来又要求弟兄们拿钱去做法事,但这一切都没能让妈妈的病有好转,仍旧需要鼻管进食,仍旧大小便失禁,没有意识。求医无效,连药都不给开了,只能接回家中。半年多后,妈妈弥留之际,姐姐姨姨忙着给穿寿衣,妹妹急急忙忙赶来,抓住妈妈的手,边摇边着急地说:“妈妈,快念阿弥陀佛,快念阿弥陀佛!”无奈妈妈这时怎么还能发声。姐姐也急了,一把推开她,嫌她碍事。妈妈还是走了,姐妹们伤心落泪,筹办丧事,妹妹却每天上午不到场,说在自己家闭门念什么经,我们也不懂,也懒得问。
现在回想整个过程,真的觉得妹妹所做的一切对病人毫无用处。我不懂佛法,但潜意识认为学佛是修心,而那些想借佛法来保佑自家发财长寿,甚至想逆天而行的想法太荒谬了。
想来像妹妹这样学佛的人应该不少,这条修行的路走对了吗?我也很替她担心,怕她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而不自知。
我们单位里还真有一个信佛的人,大家都叫她王姐。
王姐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因为年轻的时候感情受挫,至今单身一人,没有结婚。她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我们单位搞技术工作,平时话不多,工作认真,对同事非常友善,不争不抢,谦让他人,我们都很尊重她,她给我的感受就是善良!
王姐偶尔会请事假,一请就是好几天,听别的同事讲她是和佛友一起去山上拜佛去了。王姐不吃肉,鸡蛋也不吃,只吃素菜。
王姐非常懂得感恩,谁要是帮了她的忙,她总会找机会帮别人做点儿什么。
总之我们单位里信佛的王姐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她的善良。
真正信佛的,你根本看不出来。菩萨行者,隐于市井乡野之间。砍柴挑水做饭洗衣看孩子...无怨无悔。
显于人前,烧香拜佛之流,多为妖类。
村里一个70多岁的奶奶,一生信佛,从不杀生,只吃素。每天早起念经,每月都到佛堂拜佛。
在我的印象中,从未见过奶奶生气,也没见过她和别人吵过架。
我们都叫她赵奶奶,在我小的时候,就听妈妈说,赵奶奶信佛,从不杀生。
当时我就好奇,万一赵奶奶不小心踩死了蚂蚁,那算不算杀生呢?地里种的菜有害虫,赵奶奶除不除虫呢?
当然,直到现在,这些问题我都没有问过赵奶奶。
村里有个佛堂,每个月初一和十五的那天,赵奶奶都会起得特别早,备好了糖果、饼干、水果,穿着干净的素衣,走二十分钟的路程,到佛堂念经。
到晚上回来的时候,赵奶奶就会把这些饼干糖果分给我们小孩吃。
赵奶奶在村里一家成衣店打工,赵奶奶经常会拿一个录音机,边放佛经听,边干活。小时候我听到佛经,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似乎是一种空灵的感觉,总之说不上来。
当时,就有些人故意问赵奶奶,你整天听这佛经,也没见佛祖保佑你赚大钱。这时,平日慈祥的赵奶奶就会严肃地说,别乱说话!
赵奶奶家院子里种有两棵番桃树,每到番桃成熟的季节,住在附近的一帮小孩,都会偷偷的翻过院墙,溜进院子里偷摘番桃。
有一次,我们几个小孩看到赵奶奶外出后,拿了几个砖头垒了起来,站在砖头上爬上了院墙,跳进了院子里,爬上树想偷番桃吃。
那天刚下过一场雨,树干有点滑,有一个小孩刚爬了一半,脚下一滑,从树上摔了下来,屁股摔疼了,大哭了起来。
我们一帮小孩都吓到了,担心被发现,想赶紧翻墙逃走。结果摔跤的那小孩,怎么也翻不过院墙。
这时,赵奶奶回来了,发现了我们。赵奶奶大老远的叫道“哎呀,你们这帮小孩不要摔了啊!”
赵奶奶知道有小孩摔伤后,把那小孩带回了他家,跟他爸妈说要注意看管小孩,不要再翻院墙了。
那小孩的妈妈却认为赵奶奶在告状,指责小孩偷东西,于是暗戳戳地说,信佛的人不都心怀慈悲吗,怎么还跟一个小孩过不去。
赵奶奶从不和人争论是非,听到那小孩妈妈说的话,什么也没说,沉默地走回家了。
回家后,赵奶奶在院子门前挂了一个牌,上面写着“番桃已喷农药,不要摘”。其实,赵奶奶并没有真的喷农药,只是为了防止再有人来偷番桃。
路过赵奶奶家的村里人,看到牌子后,都议论纷纷,说赵奶奶是假信佛,真信佛的人哪有那么小气。
过了几天,赵奶奶摘了番桃,装了几袋,给我们曾经偷番桃的那帮小孩每家送了一袋。
村里又有人说,赵奶奶虚情假意,怕别人背后说她坏话,才不情不愿送番桃。
赵奶奶还是和往常一样,没有辩解,也没有解释,每天早起念经。
当时的我,对赵奶奶也是有看法的。一个每天听佛经、念佛经的人,在年小的我看来,就觉得很奇怪,有点另类,别人对赵奶奶的评价,也多少影响着我对她的看法。
后来长大后,也见过了各种各样的事,再想起赵奶奶,又觉得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和我们一样,没什么区别。
当年村里人那样看待赵奶奶,其实是一种歧视。在他们看来,信佛的人应该心怀慈悲,大方,赵奶奶就应该把她家里的番桃敞开来给大家摘。
信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信仰。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信仰。尊重他人的信仰,也是尊重自己。
我老公每年都要去峨眉,普陀,九华拜佛。每次一个功德箱10000元。在家每天雷打不动500个头,6点开始,10点之后开始工作,晚上继续,完成之后再睡觉。膝盖都有很厚的茧子,他很虔诚,车里放的是佛经,看的是佛经。我也很尊重他的选择。老公在十几年前有一次喝了点酒晚上回家,那时还是下道不是高速,突然驾驶座一侧轮胎爆了,车子失控拐到路边一片棉花地里,刚下完雨棉花地湿车子有了缓冲,人什么事也没有,由于是新盖的一处厂房在路沟搭了一条过车小道,不偏不斜小道救了它,而小道的左右都是护路沟和两排大树。车在前一点或者后一点都会装到大树接着翻到沟里,后果不堪设想。过了几年他的司机去接他,为了躲避行人,车子也是滚下路面在农田里翻了个底朝天,但是人没有事。行善事,做善良的人,把钱财视为身外之物,都会有好报。
家里以前信佛,但我不信,有一次去 旅游 ,亲眼目睹了一些事,回来后就开始在家每天早上上清香,到现在还是这样,该干嘛就干嘛,只是心肠变软了,家庭更和睦,儿女也更好了
我去年开始听佛经,打扫卫生边听边打扫,我以前脾气很不好,听了心静多了,心态也好了好很多,但是不要迷在里面,心中有佛,以善为本:心存善念的人,一定有福报[祈祷][祈祷][祈祷]
我信佛,身边朋友和我在一起应是无拘无束的,我不会约束朋友们的言行,更不会强行要求朋友与我信仰一致。
因为我深知,自己虽信佛,但修为相差甚远,更何况 佛渡有缘人 ,朋友若对佛教无兴趣,我也不会将“佛”经常挂在嘴边,约束朋友这样不可、那样不行,乃至让朋友倍感压力而远离我。
也许有信佛的朋友会质疑我,认为这是自私的表现,只自修而不帮助身边朋友亲近佛教,我只能惭愧的说:我自己尚且还在为红尘中的琐事烦忧,我自己尚未得到真自在,如何教化他人, 当自身能力不足时,只有先约束好自己的言行 ,不要急着教导别人该如何如何。
人们不会因你的信仰而尊重你,但会因你的行为而尊重你的信仰。
我一朋友是杂志社的编辑,她同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布衣布鞋、常年吃素,寡言少语,从来不和同事们闲聊是非,如果有人和她亲近,她会劝人向善、信佛念佛。
朋友和我说起她的这位同事时,也是赞赏有加的,但朋友又说道:同事们虽然敬重她,但却没有人靠近她,觉得和她在一起太过无趣。
我对朋友说:她的修为比我好,她放弃了很多红尘中的乐趣,一心向佛,先自渡、再渡他。
朋友嬉笑道:幸亏你不这样,否则咱们也没啥可聊的了。
因为我放不下的东西还太多,因为我达不到一心一意的念佛、忆佛和枯燥的修行,我哈哈大笑的和朋友开着玩笑。
我虽然从来不劝你们信佛、养心,但我真的很希望你们既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同修,如果你们问我佛教的话题,是我最乐意解答和畅聊的,但若你们不喜欢聊这类话题,我不会主动去说,以免有强迫你们意愿的感觉。
虽然你们不信佛,但你们是我的朋友,知道我信佛,你们很多人都会主动问我一些佛教的问题,甚至有的朋友想去寺庙拜一拜时,都愿意叫我同行,可以给她们做些讲解,这于我而言,是说教的最好时机。
与佛有缘的朋友就此而信佛,与佛无缘或缘份未到的朋友,我们相处起来也是非常融洽,他们说起我时,通常会加一句: 我有一个信佛的朋友。
就这一句话,也算是为朋友们种下了佛的种子,待到时机成熟,她们自然会生出佛缘。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04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