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包容(佛家讲究包容)

谁知道佛教有包容性吗?
一些人把神、佛混为一谈,认为佛教是有神论,因此认为它和其他的有神论思想在理论上是一贯的。同时就因此去赞赏佛教的所谓“包容性”,对其他有神论思想的所谓“不包容”提出批评。
其实,佛教否定造物主,认为世界是四大和合因果流转自己生成的。有本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和大梵天王的对话,在佛经所想象的情景中,释迦牟尼用简单的直线逻辑把自称造世界的大梵天王洗刷了一通,“逼使”对方承认自己没有创造天地。同时,佛教认为“三界唯心”,否认“心”以外有任何客观的实在,所以佛教是彻底的主观唯主义的无神论。
真正严密和精密的东西,它一定有排斥性的:真的正义要排斥不义,否则它就不是正义;真正的汽车要排斥玩具汽车上的轮子,否则它也就是个玩具车;真的女人会排斥丈夫以外的男人,否则她就是个妓女;等等等等。
佛教所谓包容,是教人们丧失做人的原则,在任何事情上给自己找个不要原则的理由,在做事上不加考虑去随缘,最后它也终于达到了它的目的,就是导致中国人堕落。
简单的思想会认为,没有包容性就会意味斗争,就意味要消灭对方,没有包容性是恶的,而包容就意味着善良,其实不是这样的。
汽车肯定不能用玩具车的轮子,这一点上它是绝对不能包容的,如果它能包容,它就是个弱智的玩笑。但是也没有汽车的厂商、车主,看见小孩玩玩具车就要去责骂他们、羞辱他们、消灭他们。依据原则而不盲目地包容是负责任的表现,但是它并不意味对他人有损害,或者战争。
就像前面说到的,正义肯定不能包容不义,如果它包容了不义,那么就没有了真正正义的立场。正义因其本身的坚定立场、不变的特性,才是一种可以传递给他人的东西,它不能在传递给他人的过程中被溶解,才可以通过彼此交流、单向教育去一直传递下去。正义也并不意味对不义进行战争,去损害或消灭那些不义的人,而是为了去带动更多的人到达更高的文明水平。
简单思维忽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把一切事物都简单地二元对立起来,这是简单思维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世界本身的真相就这样。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小孩某天回家去,突然冒出一句脏话“妈的X!”这个时候,难道真的应该对他念“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吗?甚至还要对他解释说:这是若干世前,作为他那世的同学今世父母,曾经也对他说“妈的X!所以今天因果报应了,以表示我依据佛法是理解的?还是直接给他一巴掌,而声色俱厉严肃的告诉他骂人是错的呢?——这样作当然是很“不包容”,也会使小孩子在当时反感。
具有排他性而又界线分明的定义才可能是原则,具有排他性定义明确才可能构建复杂有机的结构。对于小孩,你必须为他提供不变的可靠的原则,而不是佛教的模凌两可的理论,这才是真正负责的表现,才可能对他的生活有利。
人们不能去实践佛教的理论。如果你真的用佛教提倡的包容方式去教育子女,那么你的小孩肯定完蛋了,他长大了肯定是个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一点本事还自以为了不得的混蛋。在其他的领域,以佛教的所谓的包容态度去对待,也会全部搞砸,不能建设起任何有用的东西,除了大垃圾堆以外。
如何将佛法包容到世间法中
应当说佛法不离世间法,要是离开世间法佛法也就不存在了。。。。。
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基础之上的,详细说佛法是以孝道为基础。
你日常的为人处世,一切以佛法教你的去做就好。
简单举例:处处与人为善,对人对事善念为先。。。。。这样就好。
什么佛经是主讲宽容包容的?无量寿经和金刚经看过了
宽容、包容,佛法里叫做忍辱,是菩萨必须要修习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一,所以事实上佛经里边处处都有关于这六度的记载。
实在要说出一两部的话,有一部经叫《罗云忍辱经》,说的是佛的儿子罗云(罗睺罗)跟他的老师舍利弗出去乞食,被恶人砸破了头,舍利弗告诉他忍的功德,回来佛也告诉他们忍的功德。
还有《四十二章经》里面说:“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忍辱波罗蜜多品第八之二》:
“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忍辱波罗蜜多。所谓自身毕竟忍辱。有我等相非究竟忍。何以故。若他嗔恚来娆恼时及能忍受。于心境中俱不可得。而菩萨作是思惟。何者为嗔何者为忍。于法数中。云何眼等处而有嗔恚。又复伺察。于十二处忍辱亦不可得。展转入解有情等相悉无所得。又此忍辱非实究竟。至于忍辱名字如空谷响。是名苦空无常无我。于忍辱等作如是解。又此忍辱亦非究竟。谓于是法我无颠倒。彼是颠倒。于忍辱行起高下相。又此忍辱非实究竟。谓于是法我能解脱。彼非解脱。于忍辱行而非相应。又此忍辱亦非究竟。谓于是法我居正道。彼非正道。于忍辱行生二种相。又此忍辱非实究竟。谓于是法于空能忍。于见非忍。于无相中而能忍受。于有相中而不能忍。若于无愿无求而皆能忍。于有愿有求而不能忍。若于无积集攀缘而能忍受。于有积集攀缘而不能忍。若于烦恼尽处而能忍受。于烦恼处而不能忍。又于善处而能忍受。于不善处而不能忍。若于无过失处而能忍受。于有过失处而不能忍。若于无漏法而能忍受。于有漏法而不能忍。若于出世间法而能忍受。于世间法而不能忍。若于清净法而能忍受。于杂染法而不能忍。若于涅盘法而能忍受。于生死法而不能忍。此等忍辱有对治故非实究竟。云何名为究竟忍辱。若能随顺空性。于见非见中。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有愿有求及无愿无求。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积集攀缘中。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清净法及杂染法。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善不善法。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诸过失及非过失。非有非无。若能随顺空性。于诸行中及涅盘法。非有非无。是名究竟忍辱。何以故。谓过去未来见在诸法皆不生故。众缘无尽忍辱无尽。若于是法。非有为非无为。亦非和合。亦不增减亦无成坏。亦非作者亦非养者。彼不生故。是名无尽。说此是为真实忍辱。舍利子。如是菩萨能行是行者。是名诸大菩萨摩诃萨忍辱波罗蜜多。若彼菩萨摩诃萨。能行是菩萨相应行时。一切魔王及魔眷属。作诸魔事及诤讼等。皆悉不现。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最上忍辱波罗蜜多。”
“佛”包容了些什么?
【佛】梵语 buddha 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不应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届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佛和汉语中的“圣”、“贤”等词有相近之处,但当时译经者因为觉着汉语中的“圣”“贤”等词尚不足以形容佛的觉悟和修行,所以创造了“佛”这个词汇。
]简单给佛下个定义
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巴利文和梵文的 “佛” 字 Buddha 音译成汉语应为“布达呀(二合音)”即“佛陀耶”
佛’是‘佛陀耶’的音译,国人喜欢精简故简化只称一个佛字。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烦恼,一为见思烦恼,自觉者见思烦恼断了。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自行化他。还有根本无明,把见思尘沙无明断尽,又断根本无明即圆满成佛。
佛者,觉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约为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国王净饭王,母为王后摩诃摩耶。据经典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据当地的风俗,摩耶夫人要回娘家分娩,在途经兰毗尼园时,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莲,他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里的“我”是指大地一切众生包括动物在内,其本有之佛性都是最尊最贵的) 这时有两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浴佛节与此有关。悉达多太子,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2岁左右,他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弘法49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详细可阅读星云大师著之《释迦牟尼佛传》。
佛法开示众生要“包容”,那如果对“恶人”的包容却成了“姑息养奸”,甚至造成更多、更大的灾难呢?
佛门里面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
有人理解为是佛法的矛盾,但实质是佛法的宏大圆融,无所不包,无不含摄。
其中关键在于智慧。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五集) 2004/11/29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35
比方说「非慈之慈」,看起来很慈悲,对人和和气气,在《论语》里面讲乡愿,「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就是乡愿这种人,左丘明先生觉得对他觉得很可耻,孔夫子对他也觉得不认同。「乡愿」是指所有乡里面的每个人都看他很顺眼,连坏人都看他很顺眼,孔夫子说这不好,这会让人是非不分。看到坏人坏的行为,他也视若无睹,把这个社会的是非善恶都混淆了,看到每个人都不得罪,「你好,你好」,这样反而是「德之贼」,让人无法判断善恶了。所以应该面对恶人也要能够正直的去指责规劝,这个才是读书人的气概。所以这个是「非慈之慈」。你对每个人都很仁慈,让这些恶人,甚至於我们的孩子,因为你的慈,反而做很多坏事,而你都没有去制止,我们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当你的宽容已经让人家有机可乘了,那你这个宽容也是没有智慧了,所以非慈之慈。
佛教的平等与包容有哪些
佛教的平等是这离一切分别妄想,不起分别心,不搞我高你低、你多他少、我富你贫之类的分别心,不搞是非人我、追名逐利的分别心。就是远离一切贪嗔痴妄想的清净平等心。
佛教的包容,就是行菩萨道,对一切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05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