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对读书的好处(佛教对读书的看法)

念佛经的好处
阿弥陀佛
恭敬诚心的念佛经和念佛号,咒语,都有福报。佛法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念佛经和念佛是修禅定,也是断疑生信,树立信心。还可以看法师的讲经原文
老法师---我们每天听经、读经,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断疑生信。如果你已经相信了,决定没有丝毫怀疑,这个经教就不要了。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专修专弘,一句佛号念到底。
老法师---读经是修定,只管去念,不想它的意思
1学经教有秘诀,只管去念,不想它的意思。《无量寿经》一天念十遍,经念熟了,念一遍大概四十分钟,两个小时可以念三遍,所以一天念个十遍是很简单的事情,不念经的时候就念阿弥陀佛。
2念经是修定,你要是起心动念,这一句什么意思、那一句什么意思,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那是什么?那是用世间的方法,把佛经当作一种知识来对待,这就完全错了。
3念的时候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去念,不着文字相,文字只要念得不错,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没有念漏掉就行,不能着文字相,不能着名词术语的相。不着文字相,不着名字相,名词术语,不着心缘相,就是一味念下去就会得定,这个定是念佛三昧。
4得定之后依旧这样念下去,不要改方法,让你的定加深,深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就开悟了。开悟之后这经里面意思全知道了,完全通达明了,这是佛教教学的方法、教学的秘诀。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要把自见念出来。
5自见就是自己没有老师教,不需要别人讲解,全通了。要不要老师?不需要。真正有这种缘分,自己找一个清净环境,选择一本经书,用这种方法,摒弃外缘,真诚恭敬,你念它个十年肯定开悟。
6古人能开悟,现在人一样也能开悟,还可能比古人快一点。为什么?古人障缘少,现在障缘多,你都能定得下来,你比古人就强。古人多少人生在现前这个时代不能成就,为什么?环境干扰他。我们在现在这个环境能成就,功力比古人就高。
7方法重要,一定要懂得锲而不舍,真干。读经是修念佛三昧,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求生净土,是提升品位,这是真的,其他事都是假的,要真干。
研读佛经有什么好处?
1、学佛可以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2、学佛可以超越六道轮回。
3、学佛可以提升生命的层次。
4、学佛可以还清过去生中的宿债。
5、学佛可以处理好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所以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灾难。
——我对佛教的理解
⊙什么是佛?
能觉是佛。
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具一个能够觉知万事万物的心性,这个能觉的心性就叫做佛。你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吗?你相信自己会有一天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洞察无碍吗?如果你相信的话,那你就相信自己就是一个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个未来的觉悟者。如果你不相信,你还是一个未来佛,为什么呢?因为不管经过多少磨难,你总有一天会觉悟,因为能觉的心是我们本具的,所谓天真自然佛,人人本具之。
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完全清楚了。这样的人我们称他为佛。
⊙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教育。
用这个自性本具的能觉之心来教化自性暂迷的迷惑之心就叫做佛教。虽然我们说佛教是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我们常常误会,以为有一个他来教育我,而实际上是把我们自己的觉悟之心显扬出来。佛像、经典、僧众只是起了一个增上缘。就是帮你觉悟向上的一个好缘。
⊙学佛,谁是我们的老师和榜样?
释迦佛是我们自性本觉的榜样和老师
虽然自性本觉,佛教本有,但仅仅靠自己独觉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大多数众生是需要导师和榜样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导师的指引、善知识的指点,这样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不走弯路。释迦牟尼就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我们称他为本师。
⊙老师的使命是什么?
老师的使命就是帮助我们开启自性的智慧
释迦牟尼佛并不是自己发明了什么真理,然后再灌到我们众生的脑子里来,不是的。而是告诉我们:智慧和德能是我们自性本有的,不需要向外去求,只要把妄想和执着去掉就可以了。
⊙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内容是什么?
四十九年说法无非是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说小说大、说渐说顿、说偏说圆、说有说空,无非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人生就是我们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佛能给人以祸福吗?
不能,没有学佛的人以为佛能给人以祸福,其实不是的。打个比喻,法官定案,他要以公正法律为依据,法官不能给人以祸福,佛也如是。一切因果报应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而然,没有谁在主宰。就象古人说的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其实是把宇宙间的祸福之理说尽了。就像现代的医学界也证实了,说慌的人体内会分泌毒素。
⊙佛能保佑我们不生病吗?
如果我们妄念连连、恶业不断,佛是无能为力的。佛只能告诉我们,人为什么会生病,如何避免。我们如果按照佛的话去做,身体自然会健康起来。就象父母随时随处护念儿女,但是不能保证儿女不惹祸,父母只能教育儿女怎么做。佛也如是,可见教育才是最大的保佑。再说我们天天念佛,心地平和,妄念减少,免疫力自然增强。我们可以在缘上下功夫,恶缘断了,恶果自然就不能结了。
⊙在灾难降临的刹那间,有可能感通佛菩萨而避免灾祸吗?
可能。因为心、佛、众生是三位一体的,可以说感通佛菩萨,也可以说是自心的“一心”所起的作用,自心就是佛。平常我们的觉悟之心被烦恼所复盖,智慧和德能都无法显现,现在临时抱佛脚,一句“阿弥陀佛”一句“观音菩萨”自心的智慧显现了,能力也显现了,所以刹那间便消除了灾祸、你说这是自力还是佛力,实在说自力和佛力是同一个力,自他不二么。释迦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可知众生和佛相比,就多了一点烦恼。
⊙修行,以什么为标准?
佛经是我们修行的标准
我们的自性是否觉悟了?觉悟到什么程度?我们本具的正知正见是否具备了?具备的是否圆满?我们自性的清净心是否现显了?现显了多少?我们要用佛经来印证,来对照,来检查。看一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日常生活起居、待人接客是否与佛经吻合。如果不相应,就要修行。
⊙什么是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
⊙什么是住持三宝?
就是佛像、佛经、僧众。如果没有住持三宝,如来的家业就不能传承和弘扬了,我们修行交流也缺少了方便。佛像是提醒我们自性要觉悟,因为没有一个人每天跟在你的背后,要你觉悟。而佛像就有这个妙用,我们每天拜佛,看到佛像就知道要像佛一样觉悟。如果你拜佛不是为了觉悟,那就不是修行。经典是帮助你树立正知正见,正知正见虽说是你自性本具,但是你现在迷了自性,分不清对错、好恶、正邪,所以暂时需要用外面的经典帮你打开自性的法宝。佛经好比是一条渡船,你到了对岸,渡船你就不需要了。僧众是和合僧团,是佛法的承传者、传播者、带动者。我们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也要象出家人一样清净无染、为法献身。
⊙什么是自性三宝?
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
自性三宝就是觉、正、净。归依佛就是归依自性觉;归依法就是归依自性的正知正见;归依僧就是归依自性的清净心。你想一想,佛像可以被毁,经典可以被烧,僧众可能被驱散,而自性的觉正净恒常无变,我们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依处——自性三宝。然后我们又不离开住持三宝而进行修行。自性三宝是本体,只要本体在,有体一定会有相。
⊙念佛、读经、参禅、持咒,目的是什么?
念佛、读经、参禅、持咒,目的是得清净心
不学佛的人常常误会,以为念佛是求佛保佑,如果你读了一些佛经,你就会知道,念佛是为了得清净心,《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圆觉经》上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实在说学佛很简单,二个字“除妄”而已,但是又很复杂,劳累世尊四十九年说法,就二个字,我们学了几十年,还是起心动念。
所以佛很慈悲,给我们说净土经典,一而再,再而三,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就是念佛得清净心的原理。当我们有了清净心,其实我们什么都得到了,因为自性的道德、能力都能显现了,与如来性相无别。如果自己没有清净心,整天胡思乱想,佛就是想帮你,也无能为力。佛对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保佑。就象父母告诫你,待人要有礼貌,千万不要打架。这就是父母对你的保佑,你要做到了,你才会平安,你若做不到,这个保佑就落空了。我们常常听到,危难时刻念一句佛号,会有不可思议的改变,为什么呢?因为“一心”啊,只要有了一心,自心就是如来,就有不思议的道德和能力。《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就是把最大的秘密告诉我们了。
⊙熟读经典的用处是什么?
熟读经典才能提起观照
佛经是从佛的清净心中流露出来的宝藏,与我们众生的自心是相应的。所以佛经能帮助我们自心觉悟,我们熟读以后,生活中就能提起观照,不致于迷失方向。
⊙怎样从梦中去体会能作梦的心性和所作梦的幻相?
我们有做梦的经验,梦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那么整个梦境就代表我们的心,心是“能变”,心能变出梦境,梦是“所变”,梦是心所变的,如果在这里硬是要分一个真假的话,能变的心是真的,所变的梦是假的。梦虽然是假的,但是它能起作用,梦中有欢喜和恐惧。比如H20,它能变化出蒸汽、冰块、水,蒸汽能蒸馒头、开火车、冰块有冷冻和阻隔的作用、水可以洗衣服、洗菜。由此看来,我们随着事物的现象可以找到它的本体,而这一个本体又可以变现许许多多的相貌,每一个相貌又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心性”看不见、摸不着,比如“真空”,“现象”无处不在,比如“妙有”,真空不空,因为它能变,妙有不有,因为它生灭无常。我们希望做一个好梦,那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知道首先要有一个好心,因为清净的本心所现的相,一定是一个好相,一个清净庄严的国土。人生如梦,你知道这个梦是从那里变出来的呢?你想一想“能做梦的心”和“所做的梦”,试着找一找它的“能变”和“所变”。
⊙真心有多大?
真心遍满虚空
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真心有多大,我们的眼睛能看东西,会看很远吧,你看到以后,你就会作出判断,这是什么东西。如果我们眼睛所到之处,心力无法达到,那我们就不能判断,可见凡是眼到之处心都能到了。你想一想我们的心有多大呢?佛告诉我们,我们的真心遍满虚空法界。佛说的对吗?信解行证,相信是不够的,还要理解;理解以后还要实行,实行以后才能证明。证明以后你才会觉的:佛的经典和你见到的没有两样。
⊙如何知道临终以后的去向?
人临终以后,身体会凉,但是总会有一个地方最后才凉,你只要看这最后微热的地方是什么位置,你就知道他到那一道去了。头顶——是圣人;眼部——升为天道众生;心窝——转为人道众生;腹部——下堕为鬼道众生;膝盖——下堕为畜生道众生;脚底——下堕为地狱道众生。但是你要试探,一定要小心奕奕,否则会令他下堕。
⊙佛为什么称二足尊?
福慧圆满二足尊
福和慧两样都好,当你妄心灭尽的时候,就是福慧圆满之时,那是什么样子呢?那就是圆满佛果,归无所得。为什么归无所得呢?因为是你本来就有的,不是从外面加进来的。我们称佛为二足尊,意思就是说福和慧都满足了,没有欠缺了。
这是我对佛教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确?希望老师和同修帮我修改一下。
佛教 读佛经有哪些好处?
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真到死,从来不曾看过 佛经 ,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
有一类人,虽然也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依着经教去真修实践,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
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经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探究佛经的义理,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
这些人读过佛经虽没得到实益。可是,只要一入阿赖耶识田中,终能成为得道种子,所以说佛经不可不读。
一、专注力提高
读佛经,可默念也可出声阅读,小声大声根据自已感受舒服为佳,这样心、眼、口一并到位,来不得半点含糊,自然心里的杂念,就随之都被屏蔽掉,两耳两眼一口一心都倾注于经本上了。
二、调心并益养气质
心止如水,不急不燥,自然心情平静安详, 气血 通畅。中医古来一向讲求调心才可养性,其实读经的过程就是调心的过程,让浮燥之气降下来,专注不乱,就如同参禅静坐一样,安神守一,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修持的好方法。在中医的养生论中,就有一种说法,提倡人们尤其是老人多读经,其实读经还可以开发智力,活动脑细胞,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出现,同时放松精神,缓解压力,这是一种很好 养生保健 方法,目前在 日本 很被一些老人所推崇,而国内也在有一些学校在针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读经启蒙教育,只是读经的内容不限于佛经罢了。
三、记忆力提高
诵读佛经与默看浏览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与感受。默看注重眼睛的浏览过程,会随着时间很快忘记。而诵读出来,所记忆的内容远远久于默看,也许就是因为上面所讲的专注力提高了,一心一用,自然记忆力也就提高了。
四、待人接物态度提高
心境变化了,外在的表相也就会随之变化,因为读经的过程中,诸多的启示、智慧也会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你,无形中让人变得更随和、亲近、不做作,自然积极的变化也就更成就了自身的进步,一个良性循环就开始运行了。
在中国古代,读经,抄写经文,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它早已被文人、士大夫以及幼学童子、书生所接受,绝不是出家人或是修行者才有的“专利”。无论作为学佛者,还是没有任何信仰的普通人;无论年长的老人还是年龄尚小的儿童,读经无疑都是一种非常好的益智、增慧、健脑的活动。
五、恭敬心提高
佛法是高于一切世间法的学说,只有佛法才可以真正从根本上阐述清楚宇宙及人类的真相。同样,佛陀的每一句话或是每一个故事,都是针对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宣讲的,它不是空穴来风,所以弥足珍贵,佛法难闻也就在于此。对于 佛经 ,我们是不能如看杂志小报一样的态度轻慢的对待,找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卧或陷在沙发中,随意翻看或是甩在一边,那都是不妥当的行为。恭敬经书,恭敬文字,恭敬圣贤、师长,也就是恭敬佛陀、恭敬佛法,以此恭敬心才可以真正从每一个文字当中吸取佛法的滋养与智慧。你能相信,一个对老师不敬的人,他可以得到老师的教诲吗?一个对知识不敬的人,他可以学好文化吗?所以延展这个恭敬心,我们也可以变得更谦逊平和,心静如水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读经视为生活中不或缺少的事情呢?我们吃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充满食欲以及肉体的需求,难于放手。那么读经有一天是否也能变为我们生活中不能罢手的欲望呢?想毕那时的佛法就真的成为我们生活中不折不扣的精神食粮了。何来福慧双修,何来福慧双得?这样一种简单易行的善法,却在我们眼下被忽视......
对于佛法的认识与学习,难在于我们没有真正发现它的珍贵与殊胜,所以忽略它,质疑它。大道至简至易,真无需踏破铁鞋寻觅,其实只在心念间了悟罢了。
佛门里,有五个帮助孩子提升学业的方法,非常有效!
孩子的学业、考试不好,大多是两个原因,一个是缺福报,一个是缺智慧。
有福报没有智慧的孩子,一读书就犯困,一拿笔就害怕。
有智慧没有福报的孩子,平时考得好,关键时刻出问题。要不志愿考不上,要不公务员面试不过关。
其实,孩子的智慧和福报好不好,以及未来能否去好地方,都是靠他自己的福德。
那么,要让孩子有福德,会读书,有成就,家长要特别注意几点。
一是尊师重教行善放生
想要孩子读书好考试好,首先要给他做表率,必须懂得尊师重教。
父母特别不能不尊重学校和老师。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成绩就不容易起来。
而且要教育孩子,戒杀放生、戒掉邪淫。这些地方,都能增加福禄。
你福禄多,哪怕考不上理想大学,毕业后也一定能够成就事业。
倘若福禄不够,哪怕进了好大学,出来找工作,创业,都会很艰难的。
二是孝顺长辈照顾老人
世俗人不喜欢老人,喜欢小孩。学佛的人应该懂得老人才是福田。
有人说,我把所有精力都给了孩子,希望他有出息。这样子不对,他会更难有出息的。
家有一老当有一宝,照顾一分,你的家庭会得到五分的好处。
一心照顾小孩子是舍本求末。那些不孝顺,不顾父母的,命运往往都比较坎坷。
孝顺的家庭,老天尊重,做事情也会比较顺利。因为孝顺就是报恩,能得到法界的功德。
三是家长要为他积累阴德
孩子的业力,父母无法代受。但是你拿阴德给他,就能改变他的人生。
像孔子、虚云和尚、弘一大师,祖辈父母都是有名的善人,他们的阴德,福泽了后代。
所以父母可以用孩子的名义,多做善事,积累阴德。有了阴德,上天自然会照顾他。
而有的人,用非法赚来的钱,杀生赚来的钱给孩子,孩子往往容易生病。
你看自古当官的,一门心思多捞钱给孩子的,孩子绝对没有出息。
而清贫一生当官的,或者造福了百姓的,如范仲淹等,子孙后代却能有福报继续当官。
四是要让孩子珍惜福报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固定那么多福报,分别在健康、智慧、功名等等上面,要节省用。
假如没有大福报,偏要给他享受,上天就会拿他的智慧、健康的福报,拿来换享受,这就是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拿吃东西来说,孩子要考试,父母怕营养不够,就常炖肉给孩子吃。
其实越给孩子吃好东西,孩子会越不聪明。因为福报都被消耗了。
而且肉类吃多了,思维迟钝,脑袋昏沉。反而应该多吃素,才会让头脑清醒聪慧。
所以要节省福报,少买贵的、奢华的东西给他,他的智慧、功名才不会受损。
五是用佛法来帮助加持
注意力不集中的,心思乱的毛躁的,应该多静坐一下,可以每天半个小时。
不要觉得孩子功课那么多,时间那么紧,哪有时间来念经打坐,这样想大错特错。
人不会读书,和意根不清净有直接关系。有的人脑袋常犯迷糊,这就是有业障的表现。
念经、打坐能让他头脑清净,思维敏捷,读书才会事半功倍。这比上什么补习班都靠谱。
也可用文殊菩萨法门,经常观想眉间有文殊菩萨童子像,或者观想头顶上有文殊菩萨,拿着一把剑,都可以。
然后叫孩子多念文殊菩萨心咒,以及带孩子拜文昌帝君,效果都非常不错,也是应该重视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10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