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皈依修学手册之三如理作意(皈依修学手册之三四心得)

学佛百科2023-04-11112

如理作意的意思是什么

如意的解释

(1) [as one wishes]∶符合 心意 万事如意 称心 如意 (2) [ruyi,an S-shaped ornamental object,usually,made of jade,formerly a symbol of good luck]∶一种 象征 祥瑞 的器物,用金、玉、竹、骨等制作,头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供指划用或玩赏 我这里 已经 办的差不多了,只差一个如意。——《二十年目睹之怪 现状 》 详细解释 (1).符 合心 意。 《汉书·京房传》 :“臣疑陛下虽行此道,犹不得如意。” 宋 欧阳 修 《准诏言事上书》 :“故所求无不得,所欲皆如意。” 《红楼梦》 第四回:“谁料 天下 竟有不如意事,第二日,他偏又卖与了 薛 家!” 巴金 《 灭亡 》 第六章:“她底 唯一 的心思就是使女儿事事如意。” (2).器物名。梵语“阿那律”的意译。古之爪杖。用骨、角、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长三尺许,前端作手指形。脊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或作指划和防身用。又,和尚宣讲佛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 遗忘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 :“ 崇 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南史·韦叡传》 :“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 唐 张祜 《题画僧》 诗之二:“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禅心入大乘。”按,近代的如意,长一、二尺,其端多作芝形、云形,不过因其名吉祥,以供玩赏而已。现在所用搔痒之具,叫“痒痒挠”、“不求人”,即古时爪杖、如意之遗制。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 、 《释民要览·道具》 。

词语分解

如的解释 如 ú 依照顺从:如愿。如意。 如法炮制 。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如此。如是。如同。如故。 如初 。游人如织。 比得上,及:百闻不如一见。自叹弗如。 到,往:如厕。 假若,假设:如果。 如若 。假如。 奈,怎么 意的解释 意 ì 心思:意思。意见。 意义 。意味。 意念 。意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 自觉 努力 的心理 状态 )。 注意 。 同意 。意在笔先。意在言外。 心愿,愿望: 意愿 。 愿意 。意向。 意图 。意皆。好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人或事

法尊法师:为什么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后做些什么

一、为什么要受皈依?

一般说来起因很多,也很复杂,有恶的(如外道辈,想借皈依为门,窜入佛教,盗取佛法,欺骗人们等)、有无记的(如小儿随父母参加法会受皈依等)、有善的(如正信受三皈依等)、有出世的、也有最无上的。恶的、无记的今不具说,且说善的、出世的无上的受三皈依的起因。由于知道人身难得与生命无常的道理,而人死之后既不是化为乌有,也不是人死为人、马死为马,更不是由便种有力的真神度回天国,实是随各人业力的善恶,流转六道而已。这样认识,已超过了无因和邪因的恶见了,知善恶业果之决定,又知业果通于三世非局一生,于是要求皈依三宝,希求超诸恶道,常生善趣。

依此正知正信而皈依三宝的,是为发起善心起因的皈依。进一步若能了知如来所说生死轮回,性皆是苦、空、无常、无我,凡夫为无明所迷,妄计为乐。知此苦果,更察苦因;其苦皆从业力所感;更察诸有漏业,由烦恼起;故知有漏业及烦恼,是感众苦之因。若不能断除烦恼制止其有漏业,任凭作何苦行,终不能灭除苦果。唯有依照如来所说八种正道、三增上学、修清净行,乃能对治惑、业,解脱生死。

由此认识唯有皈依三宝、修四谛理者,乃能真实离苦得乐。若能依此正知信皈依三宝,是为成就出世正因的皈依。若能更进一步推已及人,普观一切众生沉沦三有苦海,无有出期,于是发大悲心,愿普度一切众生,同出苦海,誓求成佛;并知要想完成此大誓愿,必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经历五道十地等位,广修二种资粮,乃能究竟。然此一切道、地之开始,都基于皈依三宝。依此大悲大菩提心故皈依三宝,是为具足最无上正因的皈依。

二、何以单说皈依三宝,不说皈依别的?

上来已说皈依因,则已了知为什么皈依三宝。其次当说何以单说皈依三宝,不说皈依别的?这是研究皈依对境的问题。要知何者可皈依,何者非可皈依,这须了知有内道与外道之差别:一是真能令皈依者出离生死,又具有出离之正方便,是可皈依处;一是非真出离,无度人之正方便,即使皈依亦不能完成皈依之目的,则是非可皈依处。外道,是非可皈依处,它的种类繁多,今以类摄,不出常断二见,或无因邪因之妄计,这些都从非真理的妄心出发,已如瑜伽师地论等广破,兹不暇述。

若能了知外道各种邪说之谬误,进观如来大慈大悲所告示众生之法要,了知唯有此法是真能断烦恼、出生死、离苦得乐,故唯此法门是真皈依处。是以见四真谛后的诸圣者,多作是说:唯有如来是我大师,唯此正法是我所学,唯此僧众是我善伴。由能辨别内道外道之差别,而皈依者的皈依信心乃能坚固不退,是为坚固皈依。

又瑜伽师地论说:由四缘故,唯有三宝真可皈依处。第一、其所皈依之对象必须自身已断尽一切烦恼众苦;若自未出苦,不能度他出苦故。第二,要于一切度生方便皆得善巧;倘仅自解脱,而不知随顺机宜宣诸法要,纵皈依他,也不能度人出离苦海故。第三,要具足大悲心,见有情受苦甚于己受,不暇休息;若无大悲心,纵有度生方便,因见众生难调难伏,或因时间长远便生疲厌,不肯利人;纵皈依他,也难得其慈悲摄受。第四,要不愿财利供养而喜爱如教修行。

就是说只要学者能依教实行,便不吝知,开示一切适应之教授教诫。若唯愿财利,有财物供养者教授,否则不肯教授,心随财转,并不重法,纵皈依他,到了无财物供养时,便不能得其教授。是以要求皈依者先当以四缘观察皈依处。若具备此四缘者,即真皈依处,否则非真依处。唯佛如来,具足上说四种胜德,故佛如来是真可皈依处。

那么,佛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机宜所说各种能解脱生死、随顺修学的法门,也就都是所应皈依,是真可皈依处了。这样,一般已经依佛所说的法门精勤修学先进的人,也就是真正修行的极好伴侣,也是真可皈依处了。如论云:“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众,皆可皈依。”照这样说来,我们知道唯有如来断尽二障、证大菩提、善巧说法、大悲利生,皆到究竟,真是我们可皈依的大师。也唯有佛如来由大悲心所流出的教法,乃能使众生解脱生死,唯此法门,是所应修学。也唯有随佛修行弟子,乃是真正修出离生死法门的善友。除上所举的大师、教法、善友三者之外,更无余人余法能出其上,或与相等。故知唯有三宝,是真可皈依之对象,是真皈依处。

三、如何皈依?

既具有发心受皈依之正因,又了知所应皈依者唯有三宝,则可进而说如何皈依。要求皈依主要的是以至诚信心为基础,然后进行如佛所说之仪轨的加持:心念口言,皈依三宝。谓即了知佛是两足中尊,自得一切种智,又能善巧为众生说法;我今誓言皈依具备如是胜德之佛陀、为我大师。了知唯有佛所说法,对治烦恼不顺烦恼,灭除生死不顺生死,唯有依照此法精勤修学,乃能超除生死得大涅槃;我今誓言皈依如是离欲寂灭之正法,随顺修学。了知唯有随佛所说正法之修学者,乃能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自解脱已兼能度人;我今誓言皈依如是清净和合之僧伽,为我依教修行之伴侣。

这就是由前信心引起心念口言的誓愿,遵照仪轨起坚定誓愿,即为皈依。连同能皈依发心之起因,瑜伽论说四种皈依。初由了知三宝之功德故,发起清净决定信念皈依三宝。次由了知三宝相等差别,分清三宝之各别胜德,发起清净信念,皈依三宝。一、即由信敬为先,自知唯有皈依三宝,依教修行,乃能离苦得乐,是故决定誓愿皈依三宝,宁舍身命,不舍三宝。二、由知内道与外道差别,了知唯有佛法断惑证真,乃能出离。求受皈依者如是认识正确,唯有如来是我大师,更不见有余师能自度度他,故更不说有余大师。如瑜伽论云:“齐四缘故说能皈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别,三、自誓愿故,四、更不说有余大师故。”前二是约能皈依之因,后二是约正皈依之誓愿。是故应知受皈依者,首先应了知三宝之功德差别,发起坚固信心,立起坚固誓愿而受。不可唯因他人所教或随学他人,或为事所迫,或无知盲从等而受皈依;即使受之,亦不坚定,遇缘即退。

四、皈依三宝之后应如何做?

正信皈依三宝已,不是无所修持便能离苦得乐。三宝只是教示修行者的道路方向而已,解脱生死,必要自修,若不修行终不解脱,这个患不在三宝而唯在自身。如经云:“当自精进无令空过,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那么皈依三宝之后,要做些什么事呢?瑜伽论说了八件事──两个四种正行:

1、皈依后应常亲近善知识,必由师长渐次指导方能有进益故。

2、依师愿为学法,故必常常听闻正法,要由闻法,乃能了知何者应断,何者应修,断修关要,非自臆度所能了知故。

3、闻正法已,应自审谛如理思维,必以现量比量等观其是理非理,乃能引起定智,非唯听闻便能决定故(听闻只能引生闻慧,思维方能引生思慧)。四、既善思维,了知其是理非理。如知苦谛真是苦,惑业真是招感生死之因等,则须如所知者而起正行,渐由戒定慧三学,或资粮、加行等五道,进求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4、这即是瑜伽论说的“当之皈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第一四种正行。

5、复次有二四种正行:一、皈依三宝后须渐学制伏烦恼。烦恼之起,多由根随境转,引起非理作意而生,故防护根门,制止烦恼之生缘,是为初学佛者第一要着。通常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者,即近此法(躲避现前环境,虽非真能对治,在初心学习,先使心有所专,减少烦恼生缘,烦恼较易调伏)。二、皈依三宝后,要依佛说而行,进一步须随自力能受学学处(学处即戒律)。如佛说随佛学者常发大悲心,爱护众生命,故须不为己利而杀生。若皈依三宝仍好乐杀生,则难得学佛之益,当随自己能力,学习如来所制学处。三、随佛学者须修悲心。当念无始生死以来,无一众生不曾作过我之父母兄弟姐妹诸亲眷属。既是亲属,则皆于我有恩,皆应报答。

幸我今日皈佛因缘,了知世事无常而复得知正趣解脱之道,然此世间于我有恩众生,处此苦海,竟无知觉,实可怜悯。我须发心精进学佛,进度一切众生。四、由知三宝殊胜功德故,则知唯有三宝是无上福田。又知众生所受苦乐皆随业感故,唯修福业乃能得乐。今我值遇如是无上福田,若不培福,如入宝山空手而返,殊为可惜,故应随力随时供养三宝,修诸福德资粮。

6、又涅槃经说皈依三宝后,有三学处应当修学:第一自皈依佛后,应当思维唯佛如来是我大师,其余世间天神如大梵天王、忉利天王等皆非真皈依处,故皆不应再行皈依。第二自皈依法宝后,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悲悯心,不应故意损恼有情。第三自皈依僧宝后,应与正如正见之善友共住共学,不应与邪知邪见不信三宝外道邪众共住。如经云:“若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皈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7、又皈依六支论说,皈依三宝后,有三事应知:一、谓皈依佛宝后对于代表如来住世利生之形像,不论其泥塑木雕,大小好丑,皆应恭敬,起大师想。二、皈依法宝后对于如来所说教法,下至一四句颂,皆应恭敬起正法想。三、皈依僧宝后对于一切佛弟子众,不论其持戒、犯戒、有修行、无修行,只要受持如来所遗之僧相,皆应恭敬,起僧宝想。遇破戒僧,应如是念:五浊恶世中,多诸圣者,为普利一切恶行众生故,示现同事,非我辈肉眼凡夫所能识别,应以净心视之,于已有益无损。如论云:“应于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所说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

8、阿底峡尊者所传之教授中,又说皈依三宝后有六种学处,应随修学:一、应常时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皈依,二、应常时随念三宝大恩,恒修供养。三、应常随学三宝大悲,方便接引诸余有情令受皈依。四、随作何事皆应先供养三宝,发愿祈祷,不作世间诸邪方便。五、应善了知皈依三宝殊胜,昼三次、夜三次,勤修皈依,六、轻如戏笑,重至宁舍身命,绝对不说“弃舍三宝”之语言。

总之,吾人皈依三宝,原为随佛修学,以求出离生死,证大涅槃,若自不学,则终不能达到其目的。故皈依三宝之后,实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为吾辈初学佛者最要之随行。关于皈依问题,大小乘论中多有阐述,并有辟为专章者,不暇广引。即上来所述之少分义,亦不免多诸乘误,望诸大德,有以指正!(文:法尊法师)

《道次第》修学心得之四法行

四法行包括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下面我从四个方面阐述四法行:

一、亲近善知识

对于我们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

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所在。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

此外,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二、听闻正法

首先,要增强对三宝的信心,树立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可学习《随念三宝经》、《增一阿含经·三宝品》、《地藏经》、《普贤行愿品》等。

其次,是学佛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正见和行仪,指导我们如法地生活、持戒,止恶行善,相关经论有《佛说善生经》、《佛说吉祥经》,这些经教说明了居士应该如何待人处世,如法生活;《十善业道经》揭示了缘起因果、止恶行善的意义,指导我们简别佛法与其他宗教在知见上的不同,为修学打下基础。

此外,还应奠定相应的教理基础,明确学佛的常规套路和次第。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这就必须树立佛菩萨那样的行愿。关于此,必读典籍为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和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重点介绍了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实践。

具备行愿之后,还要进一步解除烦恼,入佛知见。《辨中边论》、《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可为我们提供指导。

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三、如理作意

作为佛弟子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

以思维人生难得、念死无常、思维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共同观念。时常忆念思维这几点,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摆脱凡夫心,使修行继续深入。

四、法随法行

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这就需要反复不断地训练。尤其对一些基础修行内容,更应念兹在兹,时时不忘。此处重点介绍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和四无量心。

首先,修习皈依,重点在于强化对三宝的信心,这需要量的积累,所以我们要作为每日定课来完成。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对于初学者,应以两至三年的时间修习皈依。

皈依修习还应结合礼佛同时进行。礼拜,不仅是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恭敬和感恩,也是忏悔业障、扫除修行障碍的最佳方式,更能折服我慢,培养谦和、柔软的佛子威仪。

其次,是修习发心。从下士道的增上善心开始,进而修习中士道的出离心和上士道的菩提心。出离,不仅是对现世的出离,更是对轮回的出离。依出离心修习三无漏学、三十七道品,可成就解脱道。菩提心即觉悟利他之心,更有无限、平等、无相、无所得的特征。

第三,应奉行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佛弟子基本的行为准则,受持五戒,应该通过相关律典的学习,了知开遮持犯。戒为三无漏学之一,依戒修行,方能成就定慧资粮。同时,止息凡夫心和生命中的不良串习,使未来获得暇满人身,远离堕落恶趣之苦。

第四,还应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是予乐之心;悲,是拔苦之心;喜,是对众生一切善行的随喜;舍,是对众生的平等相待。

以上四点,为佛法修行的共同基础。如果说皈依使我们走入佛门,那么发心就为我们把握了修行方向,而五戒十善是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伤害的行为规范,四无量心的意义则在于拓展心量,迅速积累佛道资粮。

四法行的修习环环相扣,由亲近善知识而能听闻正法,由正法指引而能如理思维,具备正确观念之后,才能如法修行。如此,从认识外在三宝到开发内在三宝,最终实现自身本具的三宝品质。

《皈依》34课

本课分内容为皈依的正行和学处两部分内容。

皈依三宝就是贯穿着成佛的整个修行,皈依后,如何修行,唯有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才能完成皈依的究竟意义。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佛法难闻的问题其实早已解决了。人们只要有心想修学佛法,都会很容易得到。

        皈依三宝后,成为一名佛弟子的那刻起,我的本师就是释迦摩尼佛。我的导师济群法师,以前真的不知什么是善知识?如何亲近善知识,学了这课后,我也真的用是否是善知识去对照,具足戒行、具足正见和具足悲心的三个简单标准。而亲近善知识,就像婴儿需要父母呵护养育一样,读到这里时,我的心就是柔软的,想到了一双手捧着刚出生婴儿的画面。在修行路上,皈依,象征着我的出生,我需要在善知识的悉心指点下,茁壮成长。善知识难遇今以遇,佛法难闻今已闻。能与导师这样的善知识结下殊胜的缘份,我也会生生世世追随,就像跟随里唱的,愿追随着您的脚步

生生世世不再久违。同时,也要多听闻正法,其意义在于“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 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如理作意,常思维人生难得、念死无常、思维轮回是苦、 深信业果,上节课辅导员说过,我们生而为人已经不易,那需要珍惜我们的暇满人身,精进修学。今生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累生累世的心念和行为留下的痕迹,今生贪嗔痴强弱程度,善恶业所招感的苦乐果报,都是生命积累,都是各自心理特性所决定的。如今,既然成为佛弟子,有福报能亲近善知识,我要种下善因,因为我深知,业能够增长广大,我要远离恶多种善,让我身边的人感受到我是和谐的 是温馨的,让我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到快乐,同时自己也感觉到快乐。但业也不是不可改变的,业是无自性的,可以通过忏悔改变,让不善业在种子阶段,不让其遇见缘,没有条件就不会在遭受业力之苦。我们现在修学就是为了在摆脱轮回之苦的路上多一些资粮,结善缘,远离恶缘。法随法行是要求我们不断地训练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和四无量心。皈依使我们走入佛门,那么发心就为我们把握了修行方向,而五戒十善是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伤害的行为规范,四无量心的意义则在于拓展心量,迅速积累佛道资粮。

遮止的学处,即皈依后不能做什么。我曾经也去过其他总教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但最终选择了皈依佛教。是因为佛教的包容、通达、究竟、圆满。但是本课说遮止学处,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认识到皈依三宝才是真实皈依处,遮止一切不如法的行为,不再皈依任何外道或其他宗教信仰者,对任何不信乃至诋毁三宝的行为,决不能随顺。我个人认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通过导师的开示和自身心性的改变,我对三宝深信不疑,唯佛法是究竟的解脱之径。当下需要努力的是通过奉行学处来强化对三宝的恭敬,由心的恭敬!通过恭敬外在三宝,逐步成就内在三宝。共同的学处所提到的五项都是我当下需要努力去做的,与其对应发现自己与贤圣差距甚远,严重我执的病患。五浊恶世需要佛法,我们都要努力修学佛法,传播佛法,自利利他。

西藏在家出家人的要求

共同要求: 1.皈依三宝 2.守三宝戒

出家人要加上出家戒律, 但在家人不用或不能知出家戒. 所以不公开说.

三宝是佛, 法, 僧.

皈依佛的戒律不皈依外道

皈依法的戒律不伤害有情

皈依僧的戒律是不入外道团体, 并尊重释迦僧团及象徵物, 如袈裟, 钵等.

应做如一日六时忆念三宝, 所以饭前应忆念并供养三宝.

《三戒论》时讲过,阿底峡尊者还规定了五条皈依戒:

第一、纵遇生命危险或者为了大的奖励也不舍弃三宝;

第二、遇到重大的事情时,不寻求其他方法,唯一认为三宝能救护;

第三、恒时忆念供养三宝,哪怕是一盏灯、一根香也尽量供养;

第四、尽心尽力地令自他趋入佛门,如果自己有能力,就为别人宣讲三宝的功德,引导他皈依;

第五、无论去往何方,都要顶礼佛陀,自己随身携带佛像,在住的地方早晚向佛像恭敬顶礼。

这是阿底峡尊者宣讲的五条皈依戒,作为三宝弟子,对这些最基本的戒律一定要清楚。

《瑜伽师地论》中也讲了八条皈依戒:

第一、皈依三宝后要恒时依止上师,如果没有上师的教诲,我们很容易对三宝不起信心或生起邪见;

第二、要听闻正法,如果没有正法的约束,我们的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诱惑,所以就算不能分分秒秒不离正法,但也应做到一天、一月,甚至一年中不离正法;

第三、如理作意,作为一个三宝弟子,应时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尽量以正知正念来摄持;

第四、如理修法,假如没有一点修持,光是口头上会说、字面上理解是不行的,所以对每个法都要先闻思,然后在相续中认认真真地修持;

第五、守护根门,我们的五根经常散于外境,如果未以正念护持,很容易造下种种恶业;

第六、悲愍有情,作为大乘佛教徒,一定要对众生有悲心,否则,就不算是大乘佛子;

第七、恒常尽心尽力地供养三宝;

第八、守持戒律,在家人应守护三皈五戒,出家人则守持自己所受之戒。

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的巴利文yoniso manasikāro,大部分的人,把这个词汇翻译错误;英文常把这个词汇翻成bare attention——「直观」、「纯粹的注意力」。实际上,yoniso并不是「直接、单纯、纯粹」的意思,而是「睿智分别、恰当的」。所以,翻译者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佛法的修行就是「无相、无分别、无所求、放下价值批判」,而把这么重要的词汇翻译成「直观」。实际上,应该翻译成appropriate/discerning attention~「适当的、[符合佛法]辨别力的注意力导向」。「适当」就是要知道什么区块是该注意的、什么区块不该注意;要知道苦是怎么生、怎么消灭的;要知道修行不管是以「四圣谛」、「三依一向」或者「正见」作为框架,都须要用佛法的框架来引导自己的行为、来做价值取舍。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610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