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修学佛法为什么要精进(学佛精进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4-2280

佛法所说“精进是什么意思”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陪握灶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皮兆

我们需要知道,这一法义是要帮助我们形成什么观念,形成后又如何应用,这个过程离不开思维。一旦将法义落实于心行,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这一观念的重要性,无须太多努力,它都会持续不断地产生作用。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凡是我们不觉得重要的事,即使有人提醒,也多半是心不在焉,过耳即忘。而那些我们觉得重要的事,不用特别想着,也会时时浮现心头,徘徊不去。比如明天要参加一个重要活动,晚上往往会辗转难眠,你告诉自己:睡吧,不要想了。能不能马上睡着?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觉得这件事确实重要,确实还是放它不下。

其实,修行就是要把这样的心理调动起来。真正调动起来后,就不用着急了。而在调动之前,必须如救头燃般精进努力。若能深刻意识到生命在轮回中的险境,意识到暇满人身蕴含的价值,自然就会全身心地认真对待。

精进不是着相,着相的精进很容易出现问芦扮题。所以精进也要中道,不急不缓,就像弹琴一样,弦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佛法所说“精进”是什么

第二、精进力

“行此正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根。”

学佛一定要分秒必争,要时时行动,不要停顿。“千里之路,始于初步”,不论多么遥远的道路,都要由第一步开始。如人两脚行路,踏前脚时要提起后脚,再继续往前迈步。

今天该做的事若不能专心做好,而将精神用在昨天的事上,这是错误的,这是故步自封,把自己限制在双脚站立的范围之内,不肯精进,便永远不会进步。学习佛法也是如此,若能专心一念于今天该做的事,就叫做道心;如果时时惦记着昨天的事,就叫做杂乱心。学道最重要的是守护今天的道心,不高神仅是要守护道心,更要推动向前迈进,这称为精进。精就是无杂,进就是不退,无杂就是专心;所以专心不退转,就叫做“精进”。

“行此正道法”,正道法就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五根及现在所说的五力,以及将来要分析的七觉支、八正道,这些都是正道法,也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看开道理、如何做好该做的事,这些都是佛陀对众生最基本的教育。一个学佛者一定遵循三十七助道品的方法,这是凡夫达到圣人境域所要学习的道法。

“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去身心懈怠”──“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能够使我们萌生善念,使善根发芽;而“五根”、“五力”的道法,能使善根增长,戚明亏深入泥土中,如此则可坚固根力,使一切的善念都增长。所谓“增长”,不只是要往上生长,还要往下扎根,与泥土、水分、空气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增长根力。精进根增长之后,便能除去身心的懈怠。

林洋港夫人的人生观

很多人都太过于保护自我,怕身体太劳类累,而舍不得付出力量;有的人怕双手太粗糙,舍不得用双手做事。现代的妇女常常上美容院,因此美容院的生意相当好,他们为了使青春永驻,就到美容院磨青春痘,把皮肤磨得又细又白,除此之外,更怕脸上有皱纹,连笑都不敢笑;结果面容变得非常冷酷、严肃,有句话形容得很好──“冷若冰霜”。有的人虽然很明艳、很漂亮,但是却冷冽似冰霜,把笑靥冻结起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冰霜美人”。

为了保持青春永驻,不肯展现笑容,使家庭气氛变得阴森森的,实在是件可怕的事。除此之外,还怕双手粗糙,手脚的指甲都要经过美容师的修剪,修得又细又长,且涂抹得非常艳红,因此不愿用手做家事、洗衣服,工作时还要戴手套、擦护手膏,唯恐双手粗糙生茧,像这样就是太爱护身躯了。

佛陀教育我们,形貌并不重要,真正值得人喜爱的是温柔、殷勤。温柔是指面容干净,时常面带笑容,微笑的面容比抹黑擦白的化妆更漂亮,所以我们应该常常保持温柔的气质及干净的面貌,这样会令人更喜爱;而粗糙的双手比涂满色彩的手更令人觉得踏实、可贵。

以前林洋港先生担任内政部长时,我曾拜访过他,我们在谈话时,正好林太太从菜市场回来。她与一般的妇女一样勤俭,以她的身分,并不需要上市场、下厨房、打少扫房屋,而且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她应该是个装扮华丽的贵夫人,这样才能配合她的身分。但事实并非如此,她的双手已工作得粗糙厚短,指甲也钝钝的,我们俩握手时,我摸着她粗糙的手,她婆婆就说:“我的衣服都是媳妇亲手做的,每针每线都经过她的手……。”

林太太接着就说:“我出生于农村,叫我享受,我享受不来,家里的事我都自己做。婆婆喜欢吃软的食物,若请佣人来掌厨,也不一槐启定合她的口味。我上有婆婆,下有子女,希望婆婆、先生及孩子们都能高兴快乐,所以亲自下厨为家人做羹汤。”

我觉得这样的女人最美,因为她无地位高下的分别心,也无贡高、我慢之之心,说的每一句话都带着朴实乡下妇人的口吻,一点也没有官场的派头或架势,这是她最美好温柔的气质,而那双手就是她贤淑的代表。

人不可为了求安逸、怕操劳,而过度保护自我,这样反而无法提升人格;真正的人格必须身体力行,亲自劳作,勤快工作。修行一定要由自身修起,若缺乏勤快就叫做懈怠,多增长善根,就能去除身心懈怠。

安危他日终无定

取舍之极定于内,

安危之萌定于外矣!

然安非一日之安,

危非一日之危,

皆从渐不可察,

以道德积道得,

以礼义积礼义,

以刻薄积怨恨。

任何事都必须发自内心,要积极勤快,所谓“取舍之极定于内”,要取善舍恶,以达到最虔诚的境域,必须由自己的内心来决定。心能分别善恶,应取的坚持取得,应舍的就要彻底舍离,善恶分明,就是最终极的目标。取善则安,取恶则危,要好好取善,不要染着恶念。

“安危之萌定于外矣”,我们是否能平安幸福地过日子,或是会招惹危险的事,都是决于内而现于外。若行善事则是种善因,将来必定会得善报;若取恶行恶则种恶因,以后所受的必是恶果,这些果报都显现于外在的形。有句话说:“为善得福,为恶遭殃。”为善作恶都起于内心之一念,而所得的果报必定现于外,为人所见。所以说:“安危之萌定于外矣!”

若心存善念,则外在所表现的行为,必定是谨守礼仪,人事和睦;内心若常存着不满的意念,就会表现出疑虑不平的形态,对人产生厌恶心而远离人群。

“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想得到一生的平安与幸福,要做到人见人爱,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所能做到的。必须长时间培养善根,时时修养人格、净化气质;若能如此,则无论到何处,都会令人觉得如沐春风般的安详。所以说,想要处处安详,时时安宁,就必须培养气质,长时间不断地修心养性。

我常常谈到“修养”这两个字,必须注意自己的“声”及“色”,也就是谈话和态度。我们与人谈话时,声音要柔和,常常说善话,在我们的心中没有坏人,也没有坏事;多扬人之善、多行善事,多亲近人,少说是非──无论我们谈论什么人,决对不说他的恶行,要隐恶扬善。

法华经中教导行菩萨道者,要有“莫论人长,莫说人短”的观念,不赞美,也不诽谤他人。所谓赞美,是为了培养己之善;而如果对方非真善而说他善,则是虚伪,这会使人产生错觉,若此人不是善人,依然在罪恶中,我们可以隐恶,不必宣扬他的罪恶,更不必无中生有来赞美他;但是对方,一点点的小过失,不可大肆宣扬。

与人相处时,一定要常心存善念,待人踏实真诚,长期培养安详的气氛,所以说“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做了罪恶的事,并不是今日做今日就受报,业,也是长时间所累积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常常自我警惕。

“皆从渐不可察”──这些善行恶行,都是自内心无形中所产生的,心善则行善,心恶则行恶,这是人的习气。“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是善良的,怎么会生出罪恶呢?这是因为我们在人世中散失了善良的本性,因此背道而行,造下罪恶;若没有察觉自己的错误,则积恶成山、恶贯满盈。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守护好今日的道心,不要一时疏忽,没有察觉恶习,经年累月积累成恶的习气而伤害了善念。

“以道德积道德,以礼义积礼义”──若能培养道德心,自然会表现出道德的形态;心存礼义,就会以礼义待人。德行是由内心的道德观所培养出来的,遵守礼义,自然会表现出规矩正当的行为,所以说“以道德积道德,以礼义积礼义”。

“以刻薄积怨恨”──若是以刻薄之心待人,就会招来许多怨恨。不论是道德、礼义、刻薄,都是由心所生,学佛必定要内修外行,而最要紧的是照顾好基础根本,要好好专心一意修持道念。所以说“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精进修行,守持道念,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能化俗谛为道谛,使世俗的行动进入真理的道路,就叫做出世之法。

以上就是精进力。“精进”还是一样要讲求内心的道念,不可故步自封,在日常生活中散乱了心念,而毫无所得。

摘录自证严法师三十七道品讲记

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如何理解诸法实相 实相这个词儿本身代表的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凡夫不是解脱者,所以很容易看到“实”和“相”这两个字所代表的那些意义,而这些“意义”都建立在凡夫的知见上,于是佛又用遮诠,告诉我们实相“无相”,于是我们又关注到了“无”,佛赶快说那个是不生不灭的,于是我们就彻底糊涂了。呵呵。 实际上,换个角度理解下,可能会更好。所谓的“实相”,就是解脱的圣者对于诸法的感知,圣者看诸法和凡夫看诸法有什么差别呢?我们都知道,圣者对于自他诸法都“无我相”,我们可以看到佛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圣者眼中的诸法是依诸缘刹那生灭无常的,所以没有个固定的“相”,所以如果想要找蚂悄个恒常不灭的“实相”,那就错认佛法了,但是诸法又相似相续,每时每刻都被我们感知。当圣者不是以思维逻辑的比量而是形成定解的现量来感知这随缘起刹那无常相似相续的诸法的时候,他们就无有错谬的观察了诸法了。当我们要简单的描述他们观察到了什么的时候,为了方便描述,只能用个“实相”来描述,实际上,无论是虚实还是不虚不实,或者亦虚亦实,不虚亦不实,怎么用人类的扎根在我见上的词语来描述,都不能涵盖圣者观照诸法的现量。《楞伽经》说闷塌渣大乘佛法离四句绝百非。 那么难道佛经所说的实相就不对么?也不是如此,佛法描述实相一部分是告诉我们诸法的实相不是什么样子,一部分是比喻实相的,修行者在修行时多会被各种“我”衫差的或者“神圣”,或者“清净”,或者“庄严”的变相所迷惑,根据无始以来的习惯和对佛一些对实相的比喻的喻体的附会,从而先入为主的猜测把这些认为是“实相”,于是这个时候我们总会看到佛已经说过了,“实相”不是这个样子的,于是能够继续前进。待到修行精进,机缘一到,如实观照,于佛法生起定解了,呵呵,原来这就叫“实相”啊,于是归家稳坐。

精进对学佛的人来说有多重要

精进是六波罗蜜之一,是成佛的关键。勤宽档劳不懒惰就是精进。以世间法说做事很卖力,就是精进;佛法中的精进是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萨要以精进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罗蜜。

(1)、披甲精进: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退心。如一个兵士上战场时穿上铠甲,不容易被刀枪所伤害,他就勇敢地冲上前杀敌;披甲精进也是这样,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坚定的信心,我们才能完成所制定的目标,实现我们的誓愿。而菩萨广大慈悲,立深誓愿都是很难完成与实现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称为披甲精进。

(2)、摄善法精进:

菩萨行者对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学,称为摄善法精进。

(3)、饶益有情精进:

它与饶益有情戒相似,但是有点儿不同。饶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对众生有益之事,都应该去做;而对众生有害的事,就不应为之;饶益有情精进是指菩萨做种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就好像父母亲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这样努力的去栽培他们。饶益有情精进是努力给予众生种种利乐,做种种利益他们的事业,精进不懈怠。

精进通六度,例如布施,菩萨要精进的布施,甚至连自己的生命、财物、妻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个精光,这才是精慎悄乱进布施。持戒也是一样,一切微细地戒律,菩萨都不犯,称为运配持戒精进。所以在六度中都有精进度在作用,才可完成精进波罗蜜,故精进是十分重要的。菩萨行者更应该在禅定与智慧两度上加倍用功。

“精进”的含义是什么?

精进,在某方面一心进取。又作努力向善向上之意。

常见佛学中,意思为努力渣虚向善向上,放逸刚好与之相反,是以三善根及精进为体,有防恶修善的功能。对一切善法肯认真负责,精诚集中,故名不放逸。

扩展资料

精进 [ jīng jìn ],又名做勤。常用在佛学中。

英译:to dedicate oneself to progress、to forge ahead vigorously

阐释

1、不放逸:精进同三善根合起来即是不放逸(放是放荡,逸是纵逸),就是过着有规律的生活。人若放逸就是对于贪嗔痴三毒不加节制,任性所为,肆无忌惮。不放逸刚好与之相反,是以三善根及精进为体,有防恶修善的功能。对一切善法肯认真负责,精诚集中,故名不放逸。

2、甲胄表源梁空示精进之义,学佛的甲胄即是精进。如能忍,一切事均可成就。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人与人相处,人与环境相处,必须忍耐,唯一目标:若能使道业上有所成就,则任何环境都要忍耐。

3、纯而不杂谓之精。精进是没有条件的,有条件即不能与本性相应,有条件容易退转。例如学佛为求财富、求平安、求儿女上进,希望达不到就要退心了。必须发菩提心,发菩萨愿,没有任何要求及附带条件,只是为了饶益众生,为了度众生,求诸功德法。

另外,关于精进,修学佛法的同修们要注意“渐次修行,克期求证”这两句话,比如释迦牟尼佛在未成道之前,曾遍参印度各地,渐次雹瞎寻找解脱之路。凭着他老人家的福报,还渐次修行了十几年,于是最终才能成就菩提树下“不证菩提,不起此座”的七天克期求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精进(词语)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91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