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五戒有菩萨保护(受五戒有什么功德)

受持五戒的利益和意义
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甚至进一步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如此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决定胜果,乃至大乘佛果。
五戒的意义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婬,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婬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吸、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因此沉沦三涂恶道。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为受戒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就永无成佛的可能。何况不受戒,并不代表做错事就不犯戒,不受戒亩差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难逃因果业报。
受持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婬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 1、满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安住于行,6、弃舍生死,7、慕乐涅药,8、得无缠心,9、得胜三昧,10、不乏信财。
此外,如携耐郑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婬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辩颂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五戒的受持五戒
五戒是远离一切恶法,生长一切善法的基础,严持五戒,即为得一切戒的根本,证得一切无漏功德和圣果的所依处。戒是佛陀从大悲心中流露出来净化人身心的甘露,是佛弟子求得出离的根本保障。圣严法师在
《戒律埋升学纲要》中,以五戒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做人的准则,若能受持五戒,则能保住人身不失。戒在修学佛法中有着殊胜的功德,所谓戒为一切诸善功德住处。人必止恶才能行善,有了向善之心,才能进一步希求解脱。故《璎珞本业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世间上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生死,成就菩提,我们要想成就这样善法,就必须要持戒。
《明了论》云:“戒能生种种利益,谓引生世出世间善法。”世出世间善法的生起,都要以持戒为基础。
受持五戒,能远离修习善法的障难,具足增长善法的顺缘。
《优婆塞五戒相经》云:“若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故经中说五戒行是世间庄严具中的殊胜庄严,是无上微妙的宝藏。《优婆塞戒经》第三卷云:“善男子!优婆塞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边界,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
持戒相好庄严,名闻十方,许多人都希望自己具有一副庄严相貌,他们想尽办法,用各种装饰品去庄严,其实这都不是最根本的友穗办法。我们要想天生具有庄严的相貌,我们就要持戒。
《萨遮尼乾子经》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得功德之身。”一个不能持戒的人,势必要堕落,即使丑陋下贱的人身都得不到,何况庄严相好之身呢?《地持经》云:“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大人相报。三十二相在印度是公认的贵人相,也要以说是完美的相貌。一个通过持戒,就能招得三十二相。
《大智度论》云:“人虽贫贱,若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敬爱。”一个持戒的人,即使没有地位财富,他的名声也能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受到天人的尊重。由此可知持五戒得到种种功德。由此可知戒能生各种殊胜功德,应尊重戒律,仰慕古来的圣贤,只要依佛教的五戒受持实行,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了。
综上所述:戒律在修学佛法上是为重要,若想了生脱死,求得解脱,都要以持戒为基础。
《遗教经》云:“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戒是在渡越苦海的舟航,发起万善的开端。目前的人类世界,若人人都能奉持五戒,那么社会上就可以消除弯告老战争,偷盗,谋杀,欺骗,贪污,邪淫,国破家亡等威胁人间的悲剧。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因此沉沦三涂恶道。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为受戒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就永无成佛的可能。何况不受戒,并不代表做错事就不犯戒,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难逃因果业报。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 1满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 安住于行,6弃舍生死,7慕乐涅药,8得无缠心,9得胜三昧,10不乏信财。
此外,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佛教中的戒律有很多种,五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菩萨戒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但都是以五戒为基础,一切戒必须从五戒筑起,五戒若学不好,一切戒都无能着手,五戒持得清净,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松的事了。如果人人受持五戒,那么人类可以和乐相处,一切众生可解除人为的灾祸了。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们能够如法持戒,如法持戒就能够达到净化社会净化人心的目的。守持五戒,实含有无限悲心,这是推已及人而及于一切众生的同情心,因为不忍自己被人杀害,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众生,都有不忍自己被杀害之心,故有不杀生戒,所以佛陀制戒,都有一定时节因缘,但它的宗佛不离止恶习,行善的慈心。
如果佛教的五戒能普及到社会,人人奉行五戒十善,社会自然安宁,不会有凶杀,强盗,欺骗等案件的发生。目前的人类世界,可以说人人都是生活于恐惧之中,除了时时担心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我们在报纸上天天看到人间悲剧的报道,那无非是名利财色的作祟,而演出了种种的罪恶,那些罪恶的类别,又皆不出杀盗淫妄的范围。因此,人类安全,虽有法律的保障,法律只能制裁于事后,却不能防患于未然。要杀人的,要偷盗的,要奸淫的,要欺骗的,依然我行我素。生活于世界中的人,谁也没有把握绝对不受杀盗淫妄等灾祸的威胁。这样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正因如此,我们要提倡五戒的受持,如果多一人受持五戒,便为人类社会减少一分制造灾祸的威胁,人人受持五戒,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了。最重要的是佛教的五戒,能够扩大同情心,受持五戒可施一切众生以无畏,比如基督教的不杀,只是不杀人,而不戒杀动物,而佛教的不杀,不只是不杀人,而且不伤害一切动物。不仅身不去杀,连心也不能动念去杀,这是世间法律及宗教所不及的。
佛法中的五戒是指哪五戒?
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派伍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
道教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后人托称太上老君名演说之戒:
第一戒杀,第中羡敏二戒盗,卖枝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
谁知道,和尚受的五戒,都是戒什么啊?
五戒是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持戒有很深的讲究,详细的请在【百度】中搜索“以戒为师进趣菩提_百度文库”。下面是从中摘录的部分内容:
皈依、受戒是佛法里非常重要的内春猜容,是修学佛法 的基础。一般人的内心犹如脱缰野马,经常会处于散乱甚至放逸、恶念之中。心不会因为属于“自己”就很塌森基听话,常常是无法自主的。强猛的贪欲、瞋恚烦恼起来, 心智蒙蔽,往往就做出自害害人的行为来。如果想要克治烦恼,免离伤害,就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首先就是三宝和戒律。依靠三宝的慈悲和智慧,将我们的心时时 收拢,安住在善法和戒律中。我们按照佛法戒律的规范来安顿身心、待人处事,烦恼就会得到净化,内心就会慢慢清净,我们对外在的境界才能够看得清楚,了了分 明,面对外在境界的迷惑,才会有念力、定力。有了对境的功夫之后,我们才能开智慧,有了智慧,便能更好地自利利他。
在家人皈依三宝后,进一步 可以受戒,根据自身的因缘条件可受持五戒或八关斋戒。依《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以下简称《羯磨疏》)所说,五戒是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 酒,八关斋戒是不杀生、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离花香璎珞香油涂身、离高胜床上坐及作倡伎乐故往观听、离非时食。八关斋戒一般一日一夜受持,可以多 次受。五戒受后终身奉持,可以只受部分条数,乃至只受一条,而且可以任意时段受持,乃至受持一日一夜的不杀生戒。
受持五戒的功德很大,超过一 般的善行,如弘一大师编集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五戒》说:“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天下众生,四事(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 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由戒故,施得清净也。……若不持戒得财施者,多贪不净,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故使来世受不净果,如牛羊猪 狗,衣食粗恶。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羯磨疏济缘记》还说:“【疏】故云六波罗蜜在心不在事等。【记】此为破垢心之人,非谓废除事 行。今人不修戒、施,妄以此语文饰己非,一何谬哉!”(卷二之四)
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尤其殊胜,如《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八戒》说:“经说: 作阎浮王,于人中宝一切自在,不如八戒十六分一。……除五逆罪,余罪皆灭。……譬如软将将兵,终竟无勋;健将破敌,一日之中功盖天下。五戒、八戒,其相同 此。良由五但离邪,未能清绝;八行全净,相同无漏。约期乃少,取行则多,故功益彼。”
五戒和八戒的前四戒是重戒,对出家人来说,归属根本戒。 对不受戒的人来说,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行为也基本属于恶业,往往违背道德和国法,如杀生有发动战争、暴力恐怖、谋财害命等;偷盗有假公济私、偷税漏 税、伪劣假冒等;而放纵情欲、传播色情、插足婚姻等涉及邪淫;虚夸假报、欺上瞒下、坑蒙拐骗等也属妄语。这些相关的行为,严重的话,损人害己、丧身败德, 形成风气则对社会产生很大负面效应,使得犯罪猖獗、丑闻不断、诚信危机、人心愁怨。因此受持此戒,自行化他,便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佛教戒 条看似简单,其实非常精要,而且相关的规定比世俗法律更深细,作恶的前期准备,乃至起心动念,都入犯科,因而也更有道德修身的内涵,能避免《论语》所说“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的弊病。同时,戒律比道德更有约束力,因为有明确的结罪治罚,例如犯了根本重罪就丧失戒体,不能再受戒,也不能出家,已 出家的要逐出僧团;对出家人,犯了次重戒、轻戒,也有相应的治罚措施。佛教戒律具有世俗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内涵和功用,同时又比它们更深广,因为是基于恒沙 国土、三界六道的世界观和无限生命、修行解脱的人生观,直接导向定慧修证和无上菩提。因此我们应该欢喜、殷重地学戒、持戒,首先从四根本重戒开始学团谨习和持 守。
(一)四根本戒概要
1、 不杀生(由于字数限制,没有摘录)
2、 不盗(由于字数限制,没有摘录)
3、 不邪淫
(1)戒相
[1]邪淫犯缘
由四缘犯邪淫:一、是邪淫正境;二、兴染心;三、起方便;四、与境合。
对男众而说,邪淫的正境如《大智度论》说:“邪淫者,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犯者,是名邪淫。若有虽不守护,以法 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人在家受一日戒(八关斋戒),是名法守。若以力,若以财,若诳诱,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如 是种种,乃至以花鬘与淫女为要,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卷第十三)《优婆塞戒经》说:“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财,或先受请,木泥画像及以死尸, 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卷第六)对女众而说,将以上经论所说的改女为男、夫妻互改、改他为她, 除有娠、乳儿等,即是邪淫正境。
《大智度论》说:“问曰:人守人瞋,法守破法,应名邪淫。人自有妻,何以为邪?答曰:既听受一日戒,堕于法 中,本虽是妇,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有娠妇人,以其身重,厌本所习,又为伤娠。乳儿时淫其母,乳则竭,又以心著淫欲,不复护儿。……问曰:若夫 主不知、不见、不恼,他有何罪?答曰:以其邪故。既名为邪,是为不正,是故有罪。复次此有种种罪过。夫妻之情,异身同体,夺他所爱,破其本心,是名为贼。 复有重罪、恶名、丑声、为人所憎,少乐多畏,或畏刑戮,又畏夫主、傍人所知,多怀妄语,圣人所呵,罪中之罪(邪淫破戒,故名罪中之罪)。复次,淫逸之人当 自思惟:‘我妇、他妻同为女人,骨肉情态彼此无异,而我何为横生惑心,随逐邪意?’邪淫之人破失今世、后世之乐。复次,回己易处以自制心:若彼侵我妻,我 则忿恚;我若侵彼,彼亦何异?恕己自制,故应不作。”(卷第十三)
邪淫由贪、瞋、痴烦恼所发起,如《瑜伽师地论》说:“若有见闻不应行事,便 不如理分别取相,遂贪欲缠之所缠缚而行非法,名贪所生欲邪行罪。或受他雇窃行媒嫁,由此方便行所不行,彼便获得贪欲所生欲邪行罪。或欲摄受朋友知识,或为 衣食承主教命,或为存活希求财谷、金银、珍宝而行邪行,如是一切名贪所生欲邪行罪。复次若作是思:‘彼于我所乐行无义。’广说乃至九恼害事以为依止而行邪 行,非彼先有欲缠所缠,然于相违非所行事,为报怨故勉励而行,名瞋所生欲邪行罪。或憎彼故,以彼妻妾令他毁辱,彼若受教行欲邪行,便触瞋恚所生相似欲邪行 罪,或更尤重。如是一切欲邪行罪,名瞋所生。复次若作是心:‘母及父亲或他妇女命为邪事,若不行者便获大罪,若行此者便获大福。’非法谓法而行邪行,名痴 所生欲邪行罪。”(卷第六十)
[2]邪淫轻重
与同性、与畜生行淫,都犯上品重罪。被人逼淫,如果受乐,也是上品重罪。自淫者,中罪。
起邪心,但没动言行,下罪,如《备览》说:“败正毁德,莫不由之。染心看者,下罪。闻声起染亦尔。”有言行,但没有正犯,中罪。
教别人邪淫,如果被教的人做了,那么被教的人犯上品罪,教的人犯中罪;如果没做,教的人犯下罪。以淫秽书画、影视教人邪淫,多一人受影响,那么制作和流通的人中罪或下罪就累积一品,淫书不毁,罪业不尽。
就邪淫业道罪的轻重,淫心重的,罪重,如《优婆塞戒经》说:“邪淫亦有轻重,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卷第六)六亲中行淫,是逆罪,重中之重。
(2)果报
《优婆塞戒经》说:“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 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 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子、女)。”(卷第三)《瑜伽师地论》说:“若器世间多诸便秽,泥粪不净,臭处迫迮,多生不净臭恶之物,凡诸所有皆不可乐,如是 一切名欲邪行增上果。”(卷第六十)
《十善业道经》说:“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3)对治邪心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说:“淫欲为害,伤身丧志,虽属夫妻,亦当节制。若是邪淫,更非所宜,古今志士,无一犯之。”(卷第四)
《寿康宝鉴》说:“盖淫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勾引无计,生机械心;少有阻碍,生瞋恨心;欲情颠倒,生贪著心;羡人之有,生妒毒心;夺 人之爱,生杀害心。廉耻丧尽,伦理俱亏。种种恶业,从此而起。种种善愿,从此而消。故曰万恶淫为首。夫一动淫心,未必实有其事,已积恶造业如此,况显蹈明 行、罔知顾忌者乎?!世有忠厚善人而身后不昌、才士文人而终身潦倒者,其病皆由于此。今欲断除此病,当自起念时截断病根!”
《备览》说:“凡 夫重色,甘为之仆,终身驰骤,为之辛苦。《净心观》云:贪色者骄,贪财者吝,既骄且吝,虽有余德,亦不足观。……心行微细,粗情不觉,纵知违戒,制御犹 难,岂况悠悠,终无清脱。请临现境,自审狂心。或宛转回头,或殷勤举眼,或闻声对语,或吸气缘根,虽未交身,已成秽业。大圣深制,信不徒然。谅是众苦之 源、障道之本,是以托腥臊而为体,全欲染以为心,漂流于生死海中,焉能知返?交结于根尘网里,实谓难逃!当自悲嗟,深须勉强,或观身不净即是屎囊,或谛彼 淫根实唯便道,或缘圣像,或念佛名,或诵真经,或持神咒,或专忆受体(所受戒体),或摄念在心,或见起灭无常,或知唯识所变,随心所到,着力治之。任性随 流,难可救也!”
印光大师《复永业居士书》说:“近世少年,多由情欲过重,或纵心冶游,或昵情妻妾,或意淫而暗伤精神,或手淫而泄弃至宝。由 是体弱心怯,未老先衰,学问事业,皆无成就。甚至所生子女,皆属孱弱,或难成立。而自己寿命,亦不能如命长存。可不哀哉!汝恐亦犯如上诸病,有则改之,无 则加勉。既长持念菩萨名号,必须恳切至诚,自可所愿皆遂。倘仍悠悠忽忽,则亦只得悠悠忽忽之感应,决不能如愿悉偿也。”
印光大师《劝毁淫书 说》讲:“邪说之最足以害人心世道者,莫如淫词小说为甚。盖圣贤经传,唯恐不能觉天下之愚迷,而淫词小说,唯恐不能丧斯民之廉耻。以故小说出而淫风炽,淫 词兴而贞德衰。然谁无羞恶之心,岂肯作禽兽之事?但以聪明子弟、灵敏妇女,一睹此书,悉为所惑。初则艳其词章,以为佳妙。继则情随文转,不能自持。遂致竟 以希圣希贤、宜家宜国之身,甘作钻穴逾墙、偷香窃玉之事,而绝无顾惜者,皆此等邪书之所蛊惑也。其毒人也,烈于蜜饯砒霜;其陷人也,惨于雪覆坑坎。令人灭 理而乱伦,折福而损寿,破家而杀身,辱先而绝后。及其死也,尚使神识堕于地狱,受诸极苦,久经长劫,莫由出离。可不哀哉!……一切有心世道仁人君子,凡见 此等人,务必劝令改业,凡见此等书及板,务必尽行焚毁。有力则独任其资,无力则劝众共举。”
《大智度论》说:“菩萨等心于此,通达无碍。得是 无碍心已,众生虽有大罪大过,但欲利益,不生恼心。慈心安稳无碍不恼心,譬如孝子爱敬父母,如兄、如弟、如姊妹、如儿女,无淫欲心而生爱敬慈念。世人但能 爱敬所亲,菩萨普及一切。得是柔软清净好心,名众生忍,是法忍初门。”(卷第七十二)
4、 不妄语(由于字数限制,没有摘录)
南无阿弥陀佛!
在家居士守住五戒有什么功德?
受持十善戒之功德
《大集经》云:「佛言:『诸仁者!停止杀生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於诸众生得无所畏;二、於诸众生得大慈心;
三、断恶习气;四、少诸病恼,为事决断;
五、得寿长命;六、为非人护持;七、寤寐安稳无诸恶梦;
八、无诸怨雠;九、不畏恶道;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诸仁者!是名停止杀生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彼人证无上智,到菩提时,於彼国土离诸杀害,长寿众生来生其国。』
2.佛言:『停止偷盗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具大果报,为事决断;二、有财物不共他有;
三、不共五家;四、众人爱敬,无有厌逗带消足;
五、游行诸方,无有留难;六、行来无畏;
七、以乐布施;八、不求财宝,自然速得;
九、得财不散;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诸仁者!是名停止偷盗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彼人到菩提时,於彼国土,具足种种华果树林,衣服璎珞庄严之具,珍奇宝物无不充满。』
3.佛言:『停止邪淫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得诸律仪,为事决断;二、得住离欲清净;
三、不恼於他;四、众人喜乐;
五、众人乐观;六、能发精进;
七、见生死过;八、常乐布施;
九、常乐求法;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诸仁者!是名停止邪淫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到菩提时,於彼国土无有生具,亦无女根,不行淫欲,皆悉化生。』
4.佛言:『停止妄语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众人保任所言皆信;二、於一切处乃至诸天,发言得中;
三、口出香气如优钵罗华;四、於人天中独作证明;
五、众行森人乐敬离诸疑惑;六、常出实语;
七、心意清净;八、常无谄语言必应机;
九、常多欢喜;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诸仁者!是名停止妄语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到菩提时,於彼国土无有生具,众妙宝香常满其国。』
5.佛言:『停止两舌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身不可坏;二、善友不可坏;
三、眷属不可坏;四、信不可坏;
五、法不可坏;六、威仪不可坏;
七、奢摩他不可坏;八、三昧不可坏;
九、忍不可坏;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诸仁者!是名停止两舌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到菩提时,於彼国土,所有眷属,一切魔怨及他朋党所不能坏。』
6.佛言:『停止恶口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得柔软语;二、捷利语;三、合理语;
四、美润语;五、言必得中;六、直语;七、无畏语;
八、不敢轻陵语;九、法语轻辩;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诸仁者!是名停止恶口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到菩提时,於彼国土,法声充满,离诸恶语。』
7.佛言:『停止绮语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天人敬爱;二、明人随喜;
三、常乐实事;四、不为明人所嫌,共住不离;
五、闻言能领;六、常得尊重爱敬;
七、常得爱乐阿兰若处;八、爱乐圣贤默然;
九、远离恶人亲近贤圣;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诸仁者!是名停止绮语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到菩提时,於彼国土,端正众生来生其国,强记不忘,乐住离欲。』
8.佛言:『停止贪欲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身根不缺;二、口业清净;山知
三、意不散乱;四、得胜果报;
五、得大富贵;六、众人乐观;
七、所得果报眷属不可破坏;八、常与明人相会;
九、不离法声;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诸仁者!是名停止贪欲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到菩提时,於彼国土,离於魔怨及诸外道。』
9.佛言:『停止瞋恚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离一切瞋;二、乐不积财;三、众圣喜乐;
四、常与贤圣相会;五、得利益事;六、颜容端正;
七、见众生乐则生欢喜;八、得於三昧;
九、得身口意光泽调柔;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诸仁者!是名停止瞋恚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不久得无上智,到菩提时,於彼国土,所有众生悉得三时来生其国,心极清净。』
10.佛言:『停止邪见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心性柔善朋侣贤良;二、信有业报,乃至夺命,不起诸恶;
三、敬信三宝,设为活命不信天神;四、得於正见,不怪异事,亦不简择良日吉时;
五、常生人天,离诸恶道;六、常乐福德明人赞誉;
七、弃俗礼仪常求圣道;八、离断常见入因缘法;
九、常与正趣正发心人共相会遇;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诸仁者!是名停止邪见得十种功德。若能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人速满六波罗蜜,於清善佛土而成正觉,得菩提已,於彼国土,功德智慧一切,善根庄严众生来生其国,不信天神,离恶道畏,於彼命终还生善道。』」
11.《大宝积经》云:「持十善业戒者,有五事利益:
一、能制恶行;二、能作善心;三、能遮烦恼;
四、成就净心;五、能增长戒。若人善修不放逸,八万四千无量戒品皆悉在十善戒中。」
12.《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能净持戒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
一、满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学而学;三、智者不毁;
四、不违誓愿;五、安住於行;六、弃舍生死;
七、慕乐涅盘;八、得无缠心;九、得胜三昧;十、不乏信财。」
13.《杂阿含经》云:「若行十不善业则生地狱,后若转生人中则受诸难,又若行十善业则得生
关于受持五戒,请佛门居士回答,谢谢!
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实际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细化,分为身、语、意三业的禁忌,其内容包括,身体行为的善(禁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识方面的善(禁忌):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五戒—能使众生来世再得而为人,所持的戒条越清净,则来世为人的福德也越大。透过受戒的仪式,让受戒者在严净戒坛庄严仪式中,真心发愿纳受戒法。日行常思戒法,法喜心生,顺从跟随,在生活中产生一种提醒,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渐渐身口意清净,身心安定,人见欢喜,福德善业增盛,未来善果无量无边。
并且发愿守持戒法,必为善神及菩萨所护持。佛法中提到,受持五戒,每一条戒有五位戒神发心守护戒子,持守五条戒,便有二十五位善神守护,使持戒者诸事吉祥、逢凶化吉。因而戒又名别解脱戒,意思是受持一戒即得一戒的解脱及功德。由此可知,受持五戒是一件善法功德,五戒本身更是一切解脱、离苦得乐的根本:一、不杀生:使我们长寿无病。二、不偷盗:使我们财物不会无故遗失、遭窃。三、不邪淫:家庭和乐,不遭人破坏。(结婚是正淫,不是邪淫)、不妄语:使往来者能对我们产生信任,助于事业成就。五、不饮酒:使我们能有清明智慧的果报。
除了上述的益处外,持戒也使我们的心理感到安稳与光明。如果只是为了贪图眼前的方便,造下恶业,不仅心中不安稳,未来的苦果,也会令人苦不堪言。古人说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修行,就是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一受戒,立刻就能成贤成圣,可能很难,但可以开始学习如何成贤成圣。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了解持戒对自己的益处,只要从现在开始发心持守,就是新的开始。不断改过就能有不断的进步,这一生便能过得清净而心安理得,未来也必定充满光明。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93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