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修行是什么意思(无相是什么境界)

宽见法师答:什么是无相的修行
弟子:什么是无相的修行呢?比如我做功课、行善等等善行,回向法界戚耐蚂众生,这是有相还是无相呢?
释宽见:完全无相现在你肯定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近于无相,行善而不作善想,虽然行善,但是你不高埋作“我在做善事”想(念头),这就是行善而不作善想。比如说做功课、行善等种种善业,回向法界众生,这是有相还是无相呢?
有相未必就不好,你看,念佛是不是有相呢?念佛大概也分几种,一般来讲,大家念佛也都是有相念佛,那还要不要念?没有有相的念佛,怎样能到达无相的念佛呢?你不能有相地去行善,最后怎么能到无相地行善呢?所以说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有相的。
其实回向法界众生,就能够到达无相,为什么?你回向的是法界众生,没有回向我呀,有相最根本是什么? “我”,对不对?一心考虑众生,就能趋向于无我,你心里装着众生,那“我”在哪里呢?“我”就消融于众生当中了,这就是一个诀窍。 无我的诀窍是什么?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听说过这句话吗?是的,这就是个诀窍。当然我们赋予它佛法的意义,把我们有限的个体,投入到无穷无尽的众生的个体当中去,“我”就没了,这就是无我的最快的方法,所以发大菩亩察提心是无我最快的方法,利益一切众生,“我”就没了,这是无我最快的方法,这就是到达无相。虽然有相,这是无相的前行,没有这个有相,你就没有将来的无相。
佛教中的无相是什么意思
无相就是缘起无自性。世间的一切都是缘起的,缘起就会缘灭,所以是虚妄的,是生灭的,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离相,这个离相就是无相,无做离字解比较容易体会。但是无衫漏相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是外道的蚂旅断灭见,彻底废掉缘起法和因果律。而佛法是不坏缘起和因果的,你会看到寺庙墙上经常有这样的16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如果无相是什么都没有了,那为何还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呢?所以学或物烂佛不可以堕入这样的断灭见了,阿弥陀佛。望采纳。
佛教中的 无相 无念 无住 分别是什么意思?
1、无相”是说,对于一切现象不要去执著,因为一般人往往执著于现象以为实体,如以为拜佛就可以成佛,那是对拜佛有所执著,这就是取相著相。著相,妨碍自性,如云雾覆盖明净的虚空一样。如能“离一切诸相”,则可顿见性体的本来清净,就像云雾扫除干净而现明净虚空。所以无相不仅仅是不要执著一切现象,而且因离相而显自性清净。
2、“一念生净信。”念是心的作用,无念,不是让人什么都不想,而是让人的心不受外境影响。心所对的境,一般人在境上起念。如境美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贪;如境不好,那么就在境上起念,而有瞋。因此,一般人的“念”是依境而起,随境变迁,这样的念是妄念,经常为环境所役使,而不得自在。如果能“于诸境上心不染”,这样就可以不受外界干扰,虽处尘世,却可无染无杂,来去自由,自性清净,自成佛道。
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指人的自性本来是念念不住的,一旦停留在某一物上,那么无住就是有住了,这样“心”就被束缚逗饥住了。如果能对一切事物都无住,过而不留,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放过电影,一无所有,这样就不会被束缚。
因此,“无相”、“无住”、“无念”都是心的作用,都是一念之间,这一念在于人的内在自觉与内在超越。
扩展资料
一、汤一介 坛经》记载,山键返慧能曾为门人说《金刚经》、《法华经》,但他认为“一切经书,因人有说”,只是引导人们的工具,不能执著于经典,并不是靠诵读经典就可以成佛。什么是佛?佛是觉悟。解脱只能靠自己的本心。
1、这是因为:一方面,成佛得解脱的道理和路径本来就在你的本心之中,“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必外求,不必到心外觅佛,成佛的觉悟全在自己,外在的文字是没有用处的。
2、另一方面,文字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如果执著于外在的东西就是“著相”。“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佛法是不可说的,说出的已非佛法本身。
3、照禅宗看,几乎没有亮岩什么方法使人悟道,只能靠自己的觉悟。《炼心——我读金刚经》就是作者的切身感悟,它是一种突破,一种放下。它突破了以往《金刚经》相关著作的那种逐句解释模式,放下了以字句为依托的范本,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一种人心的修炼,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样,自自然然,平平常常。
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禅宗的这种精神境界正是一种顺乎自然的境界:春天看百花开放,秋天赏月色美景,夏天享凉风暂至,冬天观大雪纷飞,一切听其自然,自在无碍,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5、佛家更多的是一种修身哲学,它教人如何“做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禅宗看来,人的自性(或本心)本来是广大虚空一无所有,但它并不是死寂的,而是能“思量”的,一切事物皆由“思量”出。如果这些“思量”活动一过不留,那么对自己的“自性”就无任何影响,则自性常处于清净状态。
6、禅宗指出了一条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无相、无住、无念。
7、《金刚经》中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念生净信。”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炼心:我读《金刚经》
禅宗的无相是什么意思
无相,佛教用语,绝真理之众相名无相。一切法无州困有外在表相,一切法不受执著。这就是对“无相”的正确觉悟。
《大乘义章》二: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释。涅槃之法离十相、(《涅槃经》三十: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故曰无相。
中国佛教史上,曾出现过两个著名的无相禅师,其中之一是新罗国第三太子(684-762),盛唐时高僧,俗姓金,晋中之窗拜禅宗五祖弘忍的再传弟子处寂为师,开戚扰创了四川净众宗一派,为中韩佛教册仔念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晋中之窗另一个无相禅师(约800年~890年?)就是唐朝末年江南名刹常山万寿寺住持,也是当时江南佛教界的领袖人物,更是著名高僧罗汉桂琛禅师、贯休禅师的师父。
道家的无相是什么意思?
“无相”,中国最早的道教理念,远比佛教的“无相”之说早两个喊知多世纪。最早写作无象。
指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概念,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颂尘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
扩展资料
万事万物的本质就是无相。《金刚经》里面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么无相是什么意思?先来说“相”——现象,无相的意思就是——没有现象。
我们要得到郑樱消万事万物的本质,就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我们所处的世界,要了解真理,什么事情都要找出本质。人生在决策的过程里面,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就要看是不是把握了生命的本质与事物的本质。
宏观管理、微观把握,这就是我们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与事情、面对人生要解决的实质所要采取的态度与处理事情的智慧,有了正确的把握事物本质,就不会走入黑暗之路。
无相是什么意思?
出自《金刚经》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无我相,就是要超越自我的执着
无人相,就是不认为他人和我是对立的关系
无众生相,在无人相的基础上,不认为众生和我是对立的关系。
无寿者相,更是要放下对我,人,众生的执着,不要求这三者持续不坏,永恒不变,也是放下对时间的执着。
佛教对于“相”和法的理解,相是指一切万物所能被感知到的现象,表象。“法”是指一切万物所包含的规律和道理。
金刚经中的这段话:“无我伍哗晌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意在使众生抛弃“我”这个执念,一切“我”相皆是虚渺,如梦幻泡影。就好比水腔锋中的倒影一般,一碰即散,又转瞬浮现。如不能证得“我”相的消失,就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正所谓对“人”和“我”已不在执着,证得“我”与“人”之间已经不是对立的存在。后可证得,“我”与“众生”也不是对立的存芦亏在,最后证得,“时间“其实也如镜子之梦幻泡影一般,不应执着,时间也没有长度之分,对法也好,对相也罢,都不应求之永恒。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93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