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布施是菩萨净土(布施的经)

学佛百科2023-04-2291

什么叫做布施

六度以布施为首,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舍财而施名为财施,历代三藏法师说法,令人悟道,称为法施,观音菩萨现神力救众生苦,是无畏施。 (1)指以财物于人。 《国语·周语上》:“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 《淮南子·主术训》:“为惠者,尚布施也。” (2)指佛教用语。 梵语da^na,巴利语同。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又称施。或为梵语daks!in!a^ 之译,音译为达嚫(嚫又作嚫)、大嚫、嚫,意译为财施、施颂、嚫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散与他,称为布;惙己惠人,称为施。小乘布施之目的,在破除个人吝啬与贪心,以免除未来世之贫困,大乘则与大慈大悲之教义联结,用于超度众生。

里的西天在哪里?

西天在哪里?这是个佛教问题,很多人会说在很远的天外,或者说银河系以外极远的地方,这个地方是阿弥陀佛的世界,极其庄严清净,所以也称极乐世界。《西游记》中有西天求经的故事,使人更觉得在这个世界以外有个庄严美妙的佛世界。但随后人们会问,西天太遥远了,这个世界是否是想象出来的。据《佛说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此国土人没有痛苦只有乐,国土世界极其华美清净,当然是众人向往的精神乐园。但随之,有很多人不相信,认为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圆满的世界存在。但也有非常多善男信女相信,在这个世界以为就有阿弥陀佛的世界。 倒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也曾一度在找,西方世界在哪里。自己在路上行走着,看着周围的世界因自己的心而宁静美满,众人和谐,我忽然悟道,这就是西天极乐世界。一切都是圆满的,一切都是清净的,人又何求,何求往生彼往生那,西天不就在这里吗? 有时自己带着这种想法,如果说我去西天了,我会寂寞吧,我会心不清净吗?对啊,心不清净,到了西天世界不一样烦恼不断吗,那何有极乐呢?所以排拆了这个世界外有另外一个西天极乐世界的想法。 西天世界如果不是另外一个世界,那么佛经中的极乐世界倒底是怎么回事。如此自己开始猜测,西天即是自心清净之土,心清净即是西天。但是还是带着疑惑而不定,没有经典的印证。我开始查找经典,找到了《维摩诘所说经》、及《六祖坛经》,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想法。 《维摩诘经》云:“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心即是菩萨净土,清净心即是极乐世界,菩萨成佛时从来不谄众生来他的国土,众生能过守戒、行善、布施、精进而自净其土。 《维摩诘经》又云:“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意思是说,人的自心善,则看世界也善,心污秽,看世界也是污秽的。又云:“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这段话意就是说,心不清净的人,看到佛土世界如自在天宫,如丘陵坑坎荆蕀沙砾一般。 下面再看一段《六祖坛经》中一位刺史求教,慧能大师对西天的开示:“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这段话说得非常清楚,西天世界此去不远。《坛经》又云:“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通过以上分析,已经明了,西方极乐世界非在远处,在于心内。人因迷惑颠倒,被十恶八邪遮住了自性清净光明,智慧不生而不见世界本自清净庄严,被贪欲之心迷恋而生苦恼。所以求往生西天,唯有自净其心,见得心性光明而驱散污障之气,这样西方世界瞬间而至。所以众善男信女,应以佛经之理为正义,持戒、行善、布施、正信、正念、精进,则可以清除已身须弥之山险,而入如来极乐国土。

佛说布施佳句

1.佛说,布施

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

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 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

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 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

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布施,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当下可践之举。诚然,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乃至为彼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赞叹,甚至一分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

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

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就是布施门。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

就三种布施而言,所谓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所谓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谓无畏施,即是以不畏惧施予他人。 二、布施的方法 布施虽有三种,却又分明是因人而施设的方便。

于是才有了三与一的不同,不可执为定法。正如《大品般若》中所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

对此,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说:“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维摩经》中,大迦叶于贫里行乞与须菩提从富舍贫,分明是给众生一个种福田的机会。即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而众生之病非空即有,凡自以为是,则又成新执,与佛相背。对症下药就成了佛法中永恒的生命力。

如是,所接引众生的布施方法,正如《心地观经》中说:“能施所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又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虽教似月临千界,还如空度万缘”。

如此才能恒顺任运,纵横自在。 布施是治贫穷的福田。

在给予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就有了自利的可能性。布施的因缘非常微妙,不可以用我们一般人的心量与眼界观察人生与事物。

明白了这样的道,则身处逆境、顺境,都能坦然相待,不怨声载道。 布施是治我执悭贪的妙药。

众生的病根是“我”。因为了我,人们才会有贪心,并且这种由我执而引发的贪心之病,无量劫来一直缠绕着我们每个人,致使轮回不息,不解脱。

佛陀时代,有一位贫穷的妇女总是跟在佛陀的后面占便宜。因为佛陀每次讲法后,都有丰厚的供养,佛陀转施于她。

一次,佛陀为度化她,就对她说:“只要你说出不要,食物照样会布施给你。”可是,贪心极重的她,竟许久说不出“不要”两个字。

此时,这位妇女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悭贪。以此反观自己,应该“内自省也”。

事实上,“我”到底是什么呢?佛经上说:我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用此,我是龙树菩萨的“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也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又如《华严经》所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可见,人生仅仅是一个过程而已。也就是说,人身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布施是治疗消极厌世的良方。大乘佛教是把现实当作修行的道场锻炼自己,死后还要乘愿再来。

中国汉、藏两佛教都是大乘佛教,所以在面对人生的同时,放下并不是放弃,随缘也不是随便,负责不意味着负担。虽然能施、所施、中间物三者都是幻化不实,但站在人的角度,或恒顺人的价值观念出发,却依然要面对现实历事炼心。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人们慢慢洗心革面,接受事物的真相:色即是空,空即是空,如是感受,功德无量无边,正是成佛的资粮。 无论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的十二大愿,还是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令人无限神往。因为菩萨只有在不断地度众生的过程中,最终成就自己的佛果。

所以,布施的后面应加上“波罗密”,也就是只有在智慧的导引下,才能完成最圆满的布施。正如“五度如盲,六度如导。”

由此可见:如果只有布施等,没有智慧,学佛就没有了方向;如果只有智慧,没有布施等,学佛也就没有了前提。 三、布施的现代意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佛教的布施法门面对今天的现实,怎么样才能发。

2.佛说,布施

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

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 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

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 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

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布施,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当下可践之举。诚然,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乃至为彼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赞叹,甚至一分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

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

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就是布施门。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

就三种布施而言,所谓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所谓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谓无畏施,即是以不畏惧施予他人。 二、布施的方法 布施虽有三种,却又分明是因人而施设的方便。

于是才有了三与一的不同,不可执为定法。正如《大品般若》中所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

对此,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说:“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维摩经》中,大迦叶于贫里行乞与须菩提从富舍贫,分明是给众生一个种福田的机会。即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而众生之病非空即有,凡自以为是,则又成新执,与佛相背。对症下药就成了佛法中永恒的生命力。

如是,所接引众生的布施方法,正如《心地观经》中说:“能施所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又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虽教似月临千界,还如空度万缘”。

如此才能恒顺任运,纵横自在。 布施是治贫穷的福田。

在给予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就有了自利的可能性。布施的因缘非常微妙,不可以用我们一般人的心量与眼界观察人生与事物。

明白了这样的道,则身处逆境、顺境,都能坦然相待,不怨声载道。 布施是治我执悭贪的妙药。

众生的病根是“我”。因为了我,人们才会有贪心,并且这种由我执而引发的贪心之病,无量劫来一直缠绕着我们每个人,致使轮回不息,不解脱。

佛陀时代,有一位贫穷的妇女总是跟在佛陀的后面占便宜。因为佛陀每次讲法后,都有丰厚的供养,佛陀转施于她。

一次,佛陀为度化她,就对她说:“只要你说出不要,食物照样会布施给你。”可是,贪心极重的她,竟许久说不出“不要”两个字。

此时,这位妇女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悭贪。以此反观自己,应该“内自省也”。

事实上,“我”到底是什么呢?佛经上说:我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用此,我是龙树菩萨的“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也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又如《华严经》所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可见,人生仅仅是一个过程而已。也就是说,人身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布施是治疗消极厌世的良方。大乘佛教是把现实当作修行的道场锻炼自己,死后还要乘愿再来。

中国汉、藏两佛教都是大乘佛教,所以在面对人生的同时,放下并不是放弃,随缘也不是随便,负责不意味着负担。虽然能施、所施、中间物三者都是幻化不实,但站在人的角度,或恒顺人的价值观念出发,却依然要面对现实历事炼心。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人们慢慢洗心革面,接受事物的真相:色即是空,空即是空,如是感受,功德无量无边,正是成佛的资粮。 无论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的十二大愿,还是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令人无限神往。因为菩萨只有在不断地度众生的过程中,最终成就自己的佛果。

所以,布施的后面应加上“波罗密”,也就是只有在智慧的导引下,才能完成最圆满的布施。正如“五度如盲,六度如导。”

由此可见:如果只有布施等,没有智慧,学佛就没有了方向;如果只有智慧,没有布施等,学佛也就没有了前提。 三、布施的现代意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佛教的布施法门面对今天的现实,怎。

3.佛说分别布施经 什么意思

这是唐僧翻译的一部经书啊,主要的内容是佛专门对弟子们说的,如果我们去布施(布施是佛教修行的六种途径之一,称为“六度波罗蜜”之一,是积累福报和功德最大的一种,所谓“功德林中,布施第一”就是如此)的时候,应该怎样做,有什么样的益处,主要讲的就是在这些内容。经书不长,贴在后面给你看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释种住处迦毗罗城尼拘陀树园。与苾刍众俱。尔时有一苾刍尼名摩诃波阇波提。持新氎衣来诣佛所。到佛所已顶礼佛足退住一面。即白佛言。世尊。此新氎衣我自手作奉上世尊。惟愿纳受。令我长夜得大利乐。

尔时佛告摩诃波阇波提。汝可持此氎衣施诸大众。所获胜利同供养我等无有异。是时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重白佛言。我本发心。唯为世尊故造此衣。愿佛纳受。令我长夜得大利乐。如是三复殷勤劝请。佛亦如是三复答言。但当平等施诸大众。所获胜利与我无异。是时尊者阿难。侍于佛侧见是事已。前白佛言。世尊。此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是佛之亲有大恩德。唯佛自知。此所奉衣佛为纳受。今正是时。令摩诃波阇波提于长夜中得大利乐。佛言阿难。如是如是。此摩诃波阇波提是吾之亲有大恩德。我亦自知。今自手造衣来施于我。甚为难事。何以故。阿难当知。所有补特伽罗能起净信心。归依佛法僧者甚为难事。又复能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等近事戒法。如是补特伽罗转复难作。何况于佛世尊。合掌恭敬而行布施。施已净信于佛无疑。及法僧伽亦无疑惑。乃至苦集灭道四圣谛理。永断疑见。阿难。今此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能起净信心归依佛法僧。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等近事戒法。而能于佛及法僧伽。乃至苦集灭道四圣谛理。已断疑惑。此苾刍尼难作能作。佛亦自知。

阿难,有十四种较量布施。何等十四。一者于病苦人而行布施。二者于破戒人而行布施。三者于持戒人而行布施。四者于离染人而行布施。五者于须陀洹向而行布施。六者于须陀洹果而行布施。七者于斯陀含向而行布施。八者于斯陀含果而行布施。九者于阿那含向而行布施。十者于阿那含果而行布施。十一者于阿罗汉向而行布施。十二者于阿罗汉果而行布施。十三者于诸缘觉而行布施。十四者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而行布施。阿难。汝今当知施病苦人获二倍福。施破戒人获百倍福。施持戒人获千倍福。施离染人获百千倍福。施须陀洹向获无量福。何况须陀洹果。施斯陀含向获无量福。何况斯陀含果。施阿那含向获无量福。何况阿那含果。施阿罗汉向获无量福。何况阿罗汉果。施诸缘觉获无量福。何况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如是名为较量十四种布施功德。复次阿难。当知布施大众有其七种。一者施佛现前诸苾刍众。二者施佛灭后诸苾刍众。三者施佛灭后苾刍尼众。四者施佛灭后苾刍苾刍尼二众。五者施佛灭后游方行化诸苾刍众。六者施佛灭后游方行化苾刍尼众。七者施佛灭后游方行化苾刍苾刍尼二众。如是名为七种大众。当行布施。

复次阿难。当知有四种布施清净。何等为四。一者能施清净即无受者。二者所施清净即无受者。三者能受清净即无施者。四者所受清净即无施者。阿难。何名能施清净即无受者。谓由施者不取其相。即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见亦清净。如是具足即无施相。以无施故即无受者。若施者有所见相。即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命亦不清净见亦不清净。若离是相即施者受者二皆清净。

又复何名所施清净即无受者。若受者身业不清净口业不清净意业不清净。命不清净见不清净。即有所施相。若受者三业清净。命清净见清净。如是具足即无所施相。由离相故即所施清净。

又复何名能受清净即无施者。若受者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命不清净见不清净。即有能受相。若离是相即无施者。

又复何名所受清净即无施者。谓由施者三业清净。命清净见清净。即无所施。由离施故即无所受。是故所受清净阿难若能如是了知。即得四种布施清净。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闻佛宣说种种布施法已。即持是衣施诸大众是时诸苾刍众即为纳受。

佛告阿难。于当来世若有信心善男子等。能于大众起净信心。而行布施者。当知是人获福无量。何况于今现在行施。

尔时尊者阿难及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闻佛说已。欢喜踊跃信受奉行。

4.佛说,财富是从布施中来,那应该如何去布施

怀着帮助他人的心去布施。

不求回报 这样获得的福报就很大了 如果能无相布施,就更大了 对于无相布施,请参见(金刚经) --------------------------------------------------------- 善恶功过记录各分五级,功过相抵。 善:1道=10德=100善=1000功=10000得 (1道=10德、1德=10善、1善=10功、1功=10得) 恶:1刑=10罪=100恶=1000过=10000失 (1刑=10罪、1罪=10恶、1恶=10过、1过=10失) 善的功德+ 恶的过失- 题目 单位 数目 备注 题目 单位 数目 备注 思敬神圣仙佛 一次 一得 侮神圣仙佛 一次 三失 视善 一日 一得 视恶 一日 一失 贫有无谄 一日 一得 贫有思谄 一日 一失 思利人 一次 二得 思害人 一次 一恶 思建寺庙 一次 四得 思毁寺庙 一次 三过 思造神佛 一次 六得 思毁神佛 一次 六失 受辱不怨 一次 一功 念怨不休 一日 三过 不起淫念 一日 一功 起心思淫妇女 一日 一恶 劝论善语 一次 八得 谈论非言 一次 八失 讲经训蒙 一次 一功 说邪惑众 一次 一过 善言利人 一次 一功 恶语伤人 一次 一过 自谦劣才 一次 一功 自夸贤能 一次 一过 教子敬夫 一次 三功 骂子唆夫 一次 三过 劝息赌博 一次 一善 诱人赌博 一次 一恶 解息一事 一次 一善 唆弄争端 一事 一罪 不彰人短 一次 二得 扬人之短 一次 五失 怜人失缺 一次 五得 毁谤他教 一次 一罪 朔旦焚香 一次 五得 初一十五 朔旦号努 一次 五失 口言心由 一次 一功 口是心非 一次 一过 对灶神礼诵经文 一次 一功 对灶神吟咏泣哭 一次 三过 造作善书 一次 一善 造作恶语 一次 一恶 扬人之善 一事 一善 扬人之恶 一事 一恶 隐人之恶 一事 一善 隐人之善 一事 一恶 明知故隐 褒圣称贤 一次 八功 讪谤圣贤 一次 一罪 赏罚公正 一次 七得 赏罚不平 一次 三过 怜孤恤寡 一次 一功 凌孤逼寡 一次 一过 斗量施人 一次 一功 得新忘故 一次 一过 完纳国税 一次 五功 拒纳国税 一次 八过 守法拒赂 一次 八功 弃法受赂 一次 一恶 判事公正 一事 八功 判事不平 一事 八过 受屈不怨 一事 九功 移罪他人 一事 一罪 尽忠报国 一世 三德 不忠国家 一世 四罪 戕身报国 一命 一道 扰敌国政 一次 一刑 朝夕省亲 一日 五得 朝夕不省亲 一日 五失 求佑尊亲 一次 三功 怒亲不悦 一次 一过 尊奉上命 一次 四功 家事 违逆上命 一次 一恶 家事 扬名显父母 一次 六功 忤逆父母 一次 一恶 重再加罚 事亲完全无缺 一世 登极乐 惰其四肢不顾父母 一世 八恶 以幼敬长 一次 一功 忤逆父母致死 一命 二刑 以卑事上 一次 三功 以卑凌尊 一次 四过 兄友弟恭 一世 一德 兄弟成仇 一世 一罪 女守和顺 一世 一德 女不柔顺 一世 一罪 施给食饭 一次 五得 夺取食饭 一次 一过 致死加罚 行诸方便 一次 一功 欺贫重富 一次 一过 放生活物 一命 一功 吃牛犬肉 一次 一过 印送经文 一册 三功 毒杀鱼虾 一命 一失 施舍药材 一次 三功 贩卖假药 一次 五过 造巢放生 一次 五功 射击禽兽 一命 五失 收符救人 一次 一善 放符害人 一次 八恶 伤命二刑 救人命 一命 一德 杀人命 一命 一刑 救一胎命 一命 一德 参著善书 一人 一德 编淫邪书 一册 三罪 持斋戒杀 一世 一德 开斋破戒 一世 五罪 参建鸾堂 一堂 一道 毁废鸾堂 一堂 一刑 参建斋堂或学校 一堂 一道 阻建斋堂或学校 一堂 一刑 扑灭山火 一次 一善 放火烧山 一次 二恶 扑灭厝火 一次 八功 放火烧厝 一次 一恶 清扫道路 一次 四得 污秽道路 一次 四失 补修道路 一次 四得 损道路 一次 四失 拾得五谷 一粒 一得 抛弃五谷 一粒 一失 敬舍字纸 一张 一功 放弃字纸 一纸 一过 掩埋禽兽尸 一尸 一功 抛弃禽兽尸 一尸 一过 疏财重义 一次 一善 见利忘义 一次 一恶 装神佛像 一尊 一德 装脏开光 毁神佛像 一身 一罪 建送排水沟 一次 九功 怨人水路 一次 四罪 寄附土地建寺庙学校 一分地 一德 孀妇守节 一世 一道 弃夫离子 一世 一刑 埋人尸 一尸 一德 劫人尸 一尸 一刑 整洁衣服 一次 一得 夜起裸露 一次 二失 恭而有礼 一次 五得 骄而无礼 一次 五失 祭祀祖先 一次 五得 轻漫先灵 一次 五过 夜间清收灶上 一夜 六得 夜间灶上置物 一次 六失 敬奉师傅 一次 一功 慢其先生 一次 一过 礼佛诵经 一次 一功 耻笑诵经 一次 二过 产妇避灶室 一日 一功 跨踏灶上 一次 一过 诚敬神圣 一次 三功 侮慢圣神 一次 二过 祭祀天地 一次 九功 咒骂天地 一次 一恶 夫妇相敬 一次 一功 夫妇不睦 一次 二过 建设斋蘸 一次 一德 阻挡斋蘸 一事 两罪 谨避疑嫌 一次 一功 无避疑嫌 一次 一过 教识文字 百字 一功 误教文字 百字 一过 成人之美 一次 三功 助人为非 一次 四过 演正气戏 一次 一善 演邪淫戏 一次 一罪 学道不厌 一世 二德 作恶不悔 一世 三罪 真货贱卖 一次 三得 以伪混真 一次 五过 朋友有信 一次 一功 朋友失信 一次 一过 信仰善恶报应 一世 三善 不信善恶报应 一世 三恶 信奉经文 一世 五善 不信经文 一世 六恶 尊信圣训 一世 五善 不信圣训 一世 五恶 交友一世义气相投 一人 一德 为负信义忘失朋友 一人 一罪 不履邪地 一次 一功 私窥妇女 一次 五过 祖父忌日戒淫 一次 二功 祖父忌日不戒淫 一次 三过 劝人节欲免疾 一次 五功 好色致病贻父母忧 一次 一罪 戒节淫欲 一次 一善 淫欲过度 一次 一恶 拒淫有夫之妇 一人 一德 淫有夫之妇 一人 一罪 造戒淫书 一部 三德 造淫书 一部 三罪 平生不色 一世 一道 谋占有夫之妇 一人 一刑 破除淫堀 一处 一道 设淫堀 一处 一刑 成节妇 一世 十道 破人名节 一人 十刑 助。

福慧双修

从前,迦叶佛在世的时候,有两兄弟出家为沙门,兄长持戒坐禅,一心修道却不布施,而弟弟修福却常常破戒。释迦成佛之时,兄长已证得罗汉果,但因为曾经没有修福,故常常吃不饱。弟弟因为破戒,就出生在象群里,但留下来的福还有很多,虽然做了畜生,但被国王爱护,珍珠璎珞常常挂在身上,拥有封地几百户。所以说:“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修行一定要做到福慧双修。清朝居士周安士也强调:“只管修福而不管修慧,常常因为享福而造罪业;只管修慧而不管修福,又要担心薄福而缺乏资粮。”可见,对修行者来说,福与慧,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必须左右兼顾,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接下来要明了的就是,福与慧怎样修来。慧能大师说:“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就是说,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舍予,广设斋会,就能求获福报,但不可以把求福认为是功德。对一般人而言,最方便易行的修福方式当然是布施舍予。那么,怎样去布施舍予才能获得真正的福报呢?《维摩经》上写道:“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本行经》说得更为明确:“如果布施的时候,能以欢喜心送与,恭敬心送与,清净心送与,不望回报送与,或所送与的人,正碰上菩萨、圣僧。这就好像在良田播种,下种虽少,所收却很多。”所以,在布施的时候,不要有丝毫的私心杂念;不要有任何个人名闻利养的考量;不要在意数量的多少;不要担心上当受骗,应始终保有清净的本心。看看林清玄又是怎么说的:“常行布施的人,常处于清净之中;常行布施的人,心常觉醒而温柔;常行布施的人,是世上最有福报的人。”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慧明法师与“马溜子”的那个典故:慧明法师腿有伤残行动不便,出入多数要坐轿子。有一次,慧明法师从外面坐轿回到寺里,下轿子后,旁人看到他没有穿裤子,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他:“法师为什么不穿裤子呢?”慧明法师平静地回答说,在外面碰到了“马溜子”,因为向他要裤子穿,所以,他便把裤子脱给了“马溜子”。慧明法师的布施舍予多么令人感动。

那慧又如何去修呢?虚云老和尚说:“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由此看来,戒是定的基础,定是慧的前提,三者前后衔接,紧密联系,不可或缺。而谈到戒,佛教上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出家人必须遵守的戒律。但对于在家修行的信众来说,戒除不良的习性,戒除多过的物欲,戒除名利的追逐等,这是应该也是能够做得到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而心定住了,也才能生出智慧。

出家人与清灯古佛为伴,打坐参禅,是修行;在家人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也是修行,唯有注重并懂得福慧双修的人,才能修得更高的果位,乃至最终成佛。

布施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布施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怎样去布施? 帮LOVELUM再补充一条!供

三、“无畏布施”,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远离灾难、痛苦、恐惧,哪怕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阿弥陀佛

问题二:佛家的布施是什么意思? 呵呵罚布是广泛,施是给予!布施的本意是把自己所拥有的分享给大家!包括了财物,知识,智慧等等!并没有二楼还债的意思!

问题三:什么叫布施 布施,(1)将金钱、实物布散分享给别人。(2)指佛教用语,人的行为。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百度百科

一般的来讲,财布施才得财。求财为什么求不到?财一般都是上辈子的,因为求财的话,是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基本上经过很长时间的,几十年了,才能得到一种回报,也就是说财种下去等拿到钱财的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法布施或无畏布施等其他的布施,很快就会得到回报,而财布施,一般的你今生不学佛的话,你前世有一点财运,今生不求就只能顺着你的命。但是你如果不是布施财的话,就算有法布施、无畏布施,你没有财运的。财布施得财,法布施得智慧。当然反过可以来讲,我有了智慧当然能赚钱了,但还是一个转换过程;还有无畏布施,得力量,得能量,所以分得很清楚的,你不舍得花钱,人家永远不会在你身上花钱,你舍得投资会得到回报。

无心布施要看情况的,是真无心还是假无心?无心布施就是说这个人平时见了好事就做,已经习惯了,他觉得做好事根本不算好事,反正我就是这么做的,这个人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了。假无心是无意识地做了件好事,那没有什么大功德的,是善事。如果他经常做好事,平时见人就做好事,做到后来他已经无心了,也就是说他不知不觉就做好事了,像雷锋一样,他做好事用不着想的,做出来就是好事,这个就是无上功德;如果偶然正好走过去帮了人家一把,自己都不知道帮人家了,那就是一种缘分了。无相布施就是我不想执着于我做的这点善事、功德,不想得回报,这也是一种境界的表现。

接下来师父稍微给你们讲一点布施的种类。

第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离众嫉妒,人所崇敬。什么意思?就是以人的信誉来行布施。就是我这个人很讲信誉的,我答应帮你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做到。我很讲信誉地布施他、帮助他,得离众嫉妒,人所尊敬。比如当一个人布施帮助人的时候,就是说我帮你,我很讲信誉的。我有信心我讲信誉,我很重信誉的,这种人会离开众生的嫉妒,人所尊敬。这就叫以信心布施。

第二,依时施,得三业清净,四时安隐。依照时间来布施,也就是说依照正好这个时候人家需要什么,你就帮助人家什么;人家正好缺什么,你正好这个时间帮助什么,犹如现代人的“雪中送炭”。这个人可以得到三业清净,四时安稳。

第三,常行施,得身心适悦,无散乱失。就是经常行布施的人,经常做布施的人,得身心适悦。也就是说经常布施的人,他身心很开心,一天到晚都很快乐。没有散乱失,就是心很集中的,心不会经常散乱。

第四,亲手施,得手指纤长,身相端正。什么事情布施我亲手去做。大家要明白,亲手施和托人家帮忙布施是不一样的概念。比如这个人生病了,我亲手给人家送药和托人给人家送药是不一样的。你们知道亲手施得什么吗?得手指纤长,身相端正。比方说,我今天给人家买了包子,我往那里一扔,“你们大家吃啊”。这不叫亲手施。亲手施是什么?“你拿一个,你拿一个……”,你亲手送到那里给每一个人。这个人的手指一定很纤长,这个人的相貌会越来越端庄。

第五,为他施,复得他人行大舍施。为他施是什么?是为人家布施不是为自己的。为人家自己没有利益的,得他人行大施舍。如果你经常帮助人家去布施,你可得到人家行大施舍给你啊。比方说今天你突然之间有一个事情不大好了,我通过第三者知道后说“我来帮助他”。就是我听到了之后再去帮助他,这个人一定能得到其他人的大布施。这叫为他施。

第六,依教施,心离取相,得无为福。就是依教奉行。依照佛教、依照教理、依照正常的理论来施,就心离取相,得无为福,就是你的心就会离开着相。师父讲这个道理你们都听不懂,就是心离开着相,不会执......

问题四:布施,是什么意思? 布施,(1)将金钱、实物布散分享给别人。(2)指佛教用语,人的行为。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就是布施门。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就三种布施而言,所谓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所谓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谓无畏施,即是以不畏惧施予他人。

问题五:布施是什么意思?还有曾行布施呢? 20分 布施是以恭敬心施与的意思,分三种: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

法布施指帮人解惑,传授真理,教人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等。法布施的果报是自己得聪明智慧。

财布施指以财物接济他人,帮助他人度过难关等。财布施的果报是自己得财富具足。

无畏布施指拯救生命,帮助他人脱离病苦,远离恐怖等。无畏布施的果报是自己得健康长寿。曾行布施是曾经做过布施的意思。佛法讲,曾经做过以上三种布施,今生得以上三种福报。

问题六:三布施是什么意思 “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

(一)财施。财施有内财和外财。内财是身心性命;外财就是自己的财产,即是属于身外的财物,都能布施。

(二)法施。就是以各种形式弘扬佛法。要是以法供养人,这功德是最大的。

(三)无畏施。就是众生有急难恐怖,舍身救护,不辞劳顿。

布施是修行六度之一,要想修得圆满,就要做到“三轮体空”,就是指布施时住于空观,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轮。

问题七:佛教中讲的布施指的到底是什意思? 如果你骸道价格过高,你也怀着布施的心态去购物,当然也是布施。比如到他要了价,你明知道可以还价而没有还价。你就有布施的成分在里面了。一般去早市买水果蔬菜,就要有布施的心理去好了,不去还价,也不要挑挑拣拣的,就是有布施之心之下的布施之行了。

问题八:布施是什么意思 - 百度 什么是布施?

布施是佛法修炼的六度之一度。现在人将‘布施’的意思广泛化、偏移化了。

‘布’是指人在对待一切事物方面的心境很宽广,一切以最大最彻底的办法去施行。这就需要施舍的人要有慧眼,可以洞穿事物的本质,采取最有效、最正确的方法。这种心境是不会参杂丝毫自己的私心杂念的。

‘施’是将自己所拥有的财物、智慧、办法毫无保留地、无私地拿出来帮助别人。不是将自己不用了、不需要的物品去给别人,这只是让物品完成它的使用价值;也不是为了某种私有目的去帮助别人财物;更不是想以少量的付出而获得更多的回报。

佛说‘布施’要俱眼。什么是俱眼?就是要以慧眼看清事实的真相,使得施舍的结果最俱有利价值。也就是让被施舍方不至于得到施舍后更增加罪孽。

下面举例说明:

第一 现在人出家或在家学佛,不是从心里想尽快离开这个苦难的火宅;也不是为了自己修成佛以后再来度众生。而是为了积功德,求下世富贵;也有为今世可以找到一处吃闲饭的地方而出家。这种以身体作的舍弃不算真布施。

真布施的人,首先就是离开世间的一切尘缘,尽快使自己明心见性。然后再继续除去心内的一切杂念。这需要几世的努力。需要几世当中反复明心见性,才能巩固自己的真心做主的状态。修道人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是使自己心先静下来,主要任务是悟道。是从持戒、施舍、禅定中悟道。这样的修行本身就是真布施。

第二 现在地球上灾害很多,一个地方有灾,四方群众去帮忙。这虽然算是人们的善心互相帮助,但不是布施。首先这种给予是有福德的回报的,所以不算布施;其次,给受灾人食物财物支援,只是缓解了他人的一时之需。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得到别人的捐助就是给自己增加了无形的债务。所以捐助人只算一时帮助别人,并不能称为布施。

第三 学佛人自己还没有透彻理解佛法,就算懂得一点,讲给别人听,也是一种福报,一种比舍财更大的福报。但是不能算真正布施佛法;如果自己理解错了,要力求改正。如果执意坚持自己的错误,那不但没有福报,还会造很大的孽。真正的法布施只有下世间来的传法菩萨。别的人都不可说自己在作法布施。

佛教里的布施是一个长时间无 *** 的施舍行为。有人只做了几回施舍,就以为功德无量。还以为自己作了布施。这是对布施的理解错误。

问题九:布施行善是什么意思 布施是行善的一种方式!,布施分三种:财布施【内财,外财】,法布施,无畏布施!

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在哪些佛经里找的到

很多,比如杂阿含经,善生经,增一阿含经,菩萨优婆塞戒经等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05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