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六度(大般若经六百卷读诵)

佛教中的巜大般若经》有读诵版吗
《大悉做启般若经》分量很大,分为根本般若和杂类般若。根本般若部分,内容很相近。而杂类般若内容则很不相同。建议您先读《金刚经》因为金刚经被划分到杂类般若部分,分量不大,但是根本般若的主题这里几乎都有了。“一切诸佛胡山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经中佛说了很多,关于读这部经的功德。刚开始看经或许觉得简单,觉得佛好象就说那么点事,那是你还没有明白佛在说什么。我刚开始看的时候甚至都看不出那些问题是辗转而生,还以为是佛反反复复解释的是一样的内容呢。呵呵。所以要每天读每天读每天读。睁如这样慢慢来。不要心浮气躁。然后等你遇到你真正具缘的具德上师,再经过他的慈悲教化。或许就懂了。读经切忌用世俗名言胡思乱想。胡乱推理。这样就都是妄想。很容易理解错。读的时候要专注。不要妄想过去现在未来,以及一切其他。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全称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诃的意思是:大
般若的意思是:智慧
波罗蜜多的意思是:至彼岸
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意思就是运用大智慧度彼岸的心经.
此岸即碌碌苦海,彼岸即极乐净土.
般若液或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原出于六百卷之【大般若经】,其中包闹猜伍含了一切佛菩萨六度万行之智慧与功德,也是大乘佛教精神所在兆衫,而之心经亦为【大般若经】中之肝要与其结晶之精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二百六十字,是佛教经典中最为简短的经文。佛教信徒对此经无不熟,无不能念诵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组织严密有序,尽是般若思想心要。由于此经简短易记,故很适合现代修读,常持诵此经,即等于具体的诵完六百卷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般。
大般若经六百卷,有什么功德与利益
在藏困举冲传佛教中,观音、文殊与金刚手菩萨,是分别代表大悲、大智、大力的三大菩萨。由于,觉悟成佛的关键在于智慧,所以,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对所有修行者而言相当答散重要。
文殊菩萨,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他的智慧与犀利,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象征智慧与慈悲,乘坐着虎虎生风的狮子,要来唤醒贪瞋痴的芸芸众生。
原本已经成佛的文殊菩萨,因为不忍心见到众生陷于轮回之苦,所以又重回凡间来引度众生,并自愿退居作佛陀的弟子,帮助佛陀弘扬佛法。传说,曾有五百位菩萨,因为见到自己以往所犯下的罪业,心中产生懊悔与害怕不能汪歼修成正果!文殊菩萨见状,便拿起手中的剑作势要杀死佛陀以破除他们心中的执念,使这五百位菩萨当下顿悟,这就是智慧剑的典故。
修持『文殊咒』可得大智慧以破除烦恼与障碍,然而,许多人持咒的动机仅停留在求取聪明才智的层面,将文殊菩萨当成了文昌君,来保佑自己求学、考试能够顺利。其实,文殊菩萨最可贵的不仅止于世俗的才学而已,而是智慧的力量,可以让人身处凡尘中,却不受无明的烦恼所苦,还可以般若大智慧,引导众生不再随着业报轮回。
《大般若经》之纲要
(一)般若概貌
在大藏经中,般若经典卷帙浩繁,讲般若就有五部般若、八部般若之分。
“五部般若”有摩诃般若、金刚般若、天王般若、光赞般若、人王般若。
“八部般若”呢,根据《金刚仙论》记载,第一,大品般若,有十万偈;第二,放光般若,有二万五千偈;第三,光赞般若,有一万八千偈;第四,道行般若,有八千偈;第五,小品般若,有四千偈;第六,天王问般若,有二千五百偈;第七,文殊般若,有六百偈;第八,金刚般若,有三百偈。偈也叫“颂”,四句为一偈,有五个字的,有七个字的,就像我们中国的诗歌,简洁精要。
这个“五部”或者“八部”,说明般若的卷帙很多,内容很丰富。现在要介绍的《大般若经》,实际上就包涵了这些般若内容。《大般若经》一共六百卷,二百七十五品,二十万偈,内容很多,包括了所有的般若内容。所以《大般若经》实际上是集般若经之大成,而且是般若经教中最完备的。
佛说般若是在四个地方,经过十六个法会,所谓“四处十六会”。下面作简略的介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五,这七个会是在印度王舍城灵鹫山(佛常说法的地方)说的。当时王舍城是中印度摩羯陀国的首都,其国王频婆娑罗王,就是佛的外护。这七部就是在灵鹫山讲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这七会是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讲的。“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名称的出处大家也是很熟悉的。精舍,最初就是“给孤独园”这个精舍。在印度叫精舍,在中国叫庙宇。另外有两会,第十会是在欲界他化自在天宫,为天人说的法。第十六会,是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给四众们讲的。这就是佛十六会的说法地点和每个地点说法的次数:有七次在灵鹫山,有七次在给孤独园,有一次在竹林精舍,有一次在他化自在天宫。
关于内容,包括了上面讲的五部般若或者八部般若。第一会就属于大品般若。第二会有三种:光赞般若、放光般若、大品般若。第三会、第四会一共有六种般若,有大明六度集经、摩诃般若经、佛母宝德藏般若经、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经、道行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州慧源。第五会、第六会就讲天王般若经。第七会有两部:文殊般若经、大宝集经。第八会,有住首菩萨无上清净分经。第九会,有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十会一共有三种:实相般若经、瑜伽理趣般若经、实相般若波罗蜜经。第十一会,说布施度般若经。第十二会,说净戒度经。第十三会,说安忍度般若经。第十四会说精进度。第十五会说禅定度。第十六会说般若度。这就是“四处十六会”般若的内容。所以《大般若经》就是汇集各种般若之大成。
(二)《金刚经》的般若中道义
上面介绍了《大般若经》的纲略,四处十六会的内容,是把各种般若都涵括了的。但我们现在一般通行的主要就是其中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里先介绍一下册态通行的《金刚经》。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就是由听闻《金刚经》而悟道的。禅宗一、二、三、四祖所奉的经典是《楞伽经》,到了六祖以后,《金刚经》就普遍盛行、流传民间了,不管文人学士,还是民间百姓都在读《金刚经》。
《金刚经》一共六种译本,我们现在一般读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金刚般若,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有许多解释。“金刚”形容般若像金刚一样坚固,像一把利剑可以斩断无明烦恼,可以伏除内魔、外魔,证得解脱。
依王恩洋先生的解释,《金刚经》的要义乃“明诸法之实相,修菩萨之正行”。以遣相去执而明诸法空性;以无住生心,勤修“六度、四摄”而三轮体空为菩萨之正行。
在《金刚经》的第一段,佛就告诉须菩提,学佛要发大心、发大菩提心。救度的对象要广大,时间要长,目的要高。“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等都是救度的对象。救度的目的也很远大、很高——“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使所有众生都能证得无余涅槃,都得到解脱。如何降伏其心?就要有般若功夫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够做到这一点,第一个破人我,“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人我执,破人我就能够降伏其心;第二个可以破法我,“法、非碧橘法”,就是法执、所知障,得到破除。在修行中要降伏其心,如何降伏呢?修六度来降伏。在修六度过程中,对于诸法的认识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思维、观察,那就是以般若空慧来进行观察。
所以在第二段以后就说明这个方式。这是般若的方式。它的语体采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论形式,立论深合辩证法。下面列举十四种:
第一,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第二,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三,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四,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第五,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是六度之首,是其余五度的指导思想);
第六,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第七,如来说诸心,即非诸心,是名为心;
第八,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第九,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十,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第十一,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十二,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第十三,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十四,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十四种般若方式,“如来说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从否定意识语言的执着,而契合中道妙义的真理。
(三)天台宗“一心三观”的般若中道义
天台宗根据《法华经》和《大般若经》提出了“三止、三观、三谛”。“三观”就是“假观、空观、中观”。
“假”就是一切事事物物,一切现象,均由世间的语言安立,乃至佛教经典亦是语言安立,都是假名,这样来观察就是“假观”。假名安立的这一切现象、一切语言文字,不管是世俗谛、胜义谛,还是有为法、无为法,假名安立就是空法,幻化不实,都没有实体,故不要执着,要遣执去相,这叫做“空”,这种来观察就是“空观”。假名是幻有的,空观是观万法实体是没有的,因而不要执着,要遣相去执。经过这两个阶段以后,亦“有”亦“空”,一方面是妙有,一方面是真空。在一个法上见到妙有真空,就是诸法实相,即中道之相,所以称之为“中观”。
我们学佛的人应具备般若智慧,不落“断、常”二边,能够观察到诸法实相,亦有亦空,具中道智,这就是真正的智慧。说假,是说明它是幻化的;说空,就是它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因此,要去执——去“我执”和“法执”。因“我执”和“法执”是流转生死的根本,是世间争论的起源,也是斗争的起源、战乱的起源。必须要破除我执、法执,达到“无我”的境界,“无我”境界就是“空”的境界,“空慧”就是“无我慧”。只有具足“空慧”(或无我慧),对于众生和事相的观察,才能够正确把握,观大地、山河与我融合在一起、观众生与我平等平等,这样就可以救度众生,就可以创造和谐、和平的环境。
一方面观“假”,一方面观“空”,诸法亦有亦空,这称之为“中道”。所以上面这个三段论式,第一个就代表“假”,“如来说布施”,布施是假名安立,“即非布施”,非布施叫三轮体空,——不要执着我修了布施不得了,你就要空呀,空什么呢?不要执着有个能施者,有个受施者,不要执着有个施物,三轮体空。
为什么当年达摩祖师同梁武帝说话不投机呢?因为梁武帝尽管做了功德,他还执着有功德,执着有什么好报,所以,与达摩祖师谈话不投机。于是达摩祖师就离开了,一叶芦苇渡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
故修善法而不执着善法,这才是真正的善法;修布施,而不执着布施,这才是真正的合乎中道的布施。其它都是一样的内容,修忍辱波罗蜜而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修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余此类推,就这么一个方式。在现代来讲,这就是辩证法思想。所以,金刚般若是一种最高的辩证法思想。在《大般若经》中的金刚般若,是般若精髓。
(四)《心经》是般若总纲
《心经》也是属于般若这个系统,《大般若经》中有六品说的都是《心经》内容。《心经》共有十四种译本,我们现在通行读诵的《心经》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玄奘法师翻译的最盛行。
《心经》是很精炼的,虽然只有260个字,但却包括了《大般若经》的精华,是般若精髓。大家不要忽略,要重视、要恭敬、要持诵。玄奘法师就是受了《心经》的加持感应,求法、学法、弘扬经典,最后译《大般若经》,到了临终念《心经》。足见,《心经》多么重要!
《心经》的重点是说,第八地菩萨以上的圣者,修无相空观到最高最深境界,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以后,度一切苦厄。即证了空境,观众生平等,由这种慧生起大悲心,去度一切苦厄。这就是《心经》头几句的内容。然后就讲中道观、讲空相,讲在修行过程中要“不可得”、要无所著。最后,就总结般若的功用很大——“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心经》的总纲,就是三个字、一句话。三个字就是“空、不、无”;一句话就是“不可得、无所得”;就这么一个内容。“空、不、无”就是讲缘起性空的中道般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从因缘生法的“色”的幻相,就可以见它的本性、理体,这就是“空”。从空性的理所显的现象,就是因缘生法的“色”。由“有”见“空”,由“空”见“有”,“空”“有”不二,也就是“色”“空”不二,就是中道观。
接着就显示空相,空相即空性,就是真如法性。这个境界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能以有为生灭之法来对待“空相”,不能以有为法的垢净、增减来测度真如法性。
“无”就是破执,从“世俗谛”到“胜义谛”,从有为法到无为法,遣除执着。大家要注意到,这一个“无”、“空”,是夺情不夺法。什么叫夺情不夺法呢?就是消除你的妄执,但是,法是存在的,不是否定法。比如说因果法,你能否定因果吗?讲三宝功德,你能否定三宝功德吗?讲佛的“三身四智”,你能否定吗?所以,不管世间法(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出世间法(包括四圣谛、十二因缘、菩萨的六度四摄等)都要遣除执着。虽然遣除执着,但法是客观存在、不能否定的。故说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无”就代表这个意思。
总之一句话——不可得,无所得。对于一切不要执着,不要有所得。有所得,就不行,说明那还有执着。这是《心经》的大纲,这个纲要也代表了整个《大般若经》的精华,所以大家要好好学《心经》,并恳切地依之修行。
妙印法师的大般若经600卷音频压缩属于犯戒么?
针对你的发心而论,你的发心是弘法之心,也没有删减改颂塌芦动其中的音频,自然也就不存在影响正法之说。
你是为了某一类的众生可以从佛法中得度,是件好事,音质的话众生也是有选择的,也会有的众生选择你录的音质。
但是你要好好把握,是衫灶不是音野带质很差,如果是的话,就不要流通了。如果音质不影响的话,流通也无妨。只要对众生有利的,你就可以去做。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75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