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身的意思(法性身是什么身)

在佛教里所提到的(法身)(化身)和(报身)是什么?
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而显现的应身,是我们大家都能看得见的色身、肉身。 报身是佛的智慧身、光明身,是佛在因地修行,积累的智拆念慧功德,是福德庄严、不可思议的光明大报身。报身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的内证法乐之身;另一种是他受用报身,是佛慈悲,为摄引菩萨向上而显现的光明报身,就象经上所说的佛之丈六金身。菩萨看到佛有这样好的光明报身,发心也要取得象佛一样的好报身,所以就促进、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精进用功。有光明就有相,所以智慧光明身也是有相的。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有相显示,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假的。报身、化身都是有相之身,既然是有相的,就都是幻化的。众生不认自己的本命元辰,迷惑颠倒,着在相上,造业受报,所以生死轮回也不是真的,而是虚幻不实的。 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的真身,以正法为体,是无相的实相。既是无相,就不能跟哪样东西相比,所以无法可说。即或想尽办法,也说不到它。所以真法以不说为说,无所说是名真说。故《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大家一般都认为,只有佛才具法、报、化三身,我们凡夫望尘莫及,是没有法、报、化三身的。而要想证成法、报、化三身,还需要等三大阿僧祗劫,修成果地佛之后,才能圆满俱足。实际上,我们就是在凡夫地,这法、报、化三身也一点不缺。为什么这样说呢? 所谓清净法身,就是当我们一念不生时,了了分明、非同木石的灵知。它是无形无相、无实无虚、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凳搜不减、人人具有的天真本性。 所谓圆满报身,就是我们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光明,是能够知道事情怎么做、工作怎么完成、怎么待人接物等等的智慧光明身。 所谓千百亿的变化之身,就是我们的作用。我们能讲道理,研究科学,创造发明,能生产制造各种东西。那么所创造、建立、生产出来的事事物物都是我们的化身。 但是,一般人不明了,错认为肉身是我,把肉身以外的东西认为是我所有。其实,这个肉体不是真我,只是真我的房子,真我的住所。它不是主人公,是仆人。枣御历真我(即自性)才是真正的主人。世上的一切事物,一切形色都是我的化身显现,都是我的变化所作,皆是化身。因此,只要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就是认识到了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真正的佛。天真佛性众生皆具,无所欠缺,不是只人有而异类没有。 你能够了悟明白,这一念清净心光,即本体空分,是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心光,即本体显了分,是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心光,即一切现相俱是本性所变现,是化身佛。你能够如是了悟明白,精进修行,在事境上勤加锻炼,除尽执相的妄习,进而度化众生,积累功德,圆证菩提。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法僧三宝。
法身是什么意思?
梵语dharma-ka^ya,巴利语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敬早,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三身分别为法身、报身和化身。法身经常用明镜、明月等来譬喻。如果不受贪嗔痴慢疑五毒的侵害,自性是清净无暇的。这就是法身。
佛教语。三身之一。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唐·白居易《唐江州兴果寺律大德凑公塔偈铭》:“师既疾亟,四大将坏,无恋著念,无亮皮雀厌离想。郡太守、门弟子进医馈药者数四,师颔之云:‘报身非病,焉用是为?’言讫,趺坐,恬然就化。” 宋·苏轼《东坡志林·读<坛经>》:“试以喻眼:见是法身,能见是报身,所见是化身。何谓见是法身?眼之见性,非有非无。无眼之人,不免见黑,眼枯睛亡,见性不灭。”
化身,在各宗教中,通常指神或精灵等超自然力量,通过某种方式,以人类或动物的形态,实体化出现在人类世界之中。在宗教文献中,神握激明由天堂来到人间,通常以化身方式出现,他的本体仍然在天堂或灵界,出现在人间的形象并非本体,而是本体的投射或变化。
什么是法身?
法身(梵语dharma-ka^ya):属于佛的三身之一,又称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等,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真身。也可以认为,是诸佛所证无漏法界之体。
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的菩提分法、佛所得的物胡判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 设立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分法身。谓此无漏的五蕴是佛及阿罗汉自体所持有的五种功德。《遗教经论》(《大正藏》卷二六,第290页中)说:“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所指即是此种法身。而大乘则除外,另以佛的自性真如净法做笑界,称“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那么,在大乘当中,也存在数种说法:(1)唯识学派认为,法身为总相、别相二种。总相法身为三身之总称,即一大功德法身,以五法事罩改理为体。别相法身则指三身中之自性身,以清净法界之真如为体。如《成唯识论》卷十云(《大正藏》卷三一,第57页下)称:“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皆此摄故……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2)三论学派认为,以真如实相不可得之真空为法身。如《注维摩经》卷三(《大正藏》卷三八,第359页下)所引鸠摩罗什之说:“诸法实相和合为佛,故实相亦名法身”。《胜鬘经宝窟》卷下(本)(《大正藏》卷三七,第68页下)说:“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
(3)《大乘起信论》的观点,旨在阐述自性清净、妄法无体之说,而于论究万法时,以体大、相大、用大等三大来判释众生心,乃至宇宙法界等,例如论及法身说时,即以真如之用大来凸显法身之意义。《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卷三二,第579页中)称:“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此即立理智不二之法身,而谓诸佛如来即是法身智相身,以其不可思议之用大而随应于众生机缘各异之见闻,令皆得化导之益,故真如之用大乃用即无用而益用无边之妙用。此种法身观点被华严、天台等一乘学派立说采纳。
(4)天台学派的观点,三身相即的佛身观,故此“法身”非仅指遍一切处之如来,而系谓法身即报、应身,报、应身即法身。如《法华经·提婆品》(《大正藏》卷九,第35页中)称:“”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这是其立说的根源。
(5)华严学派认为,十身具足的毗卢遮那法身佛为教主,主张十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相好身、威势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相即融摄于法、报、化三身。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大正藏》 卷三六,第27页中)首先标示法身佛称:“夫真身寥廓,与法界合其体者……包罗无外,与万化齐其用者……穷源莫二”。另外有“即三身即十身者,若以佛身上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即三身中化身摄也;相好身、威势身、福德身,义通报化;法身即法身;智身义通三身,局唯报身故,即三是十,即十是三。若约融三世间十身,即三身者,如来身通三身,智身亦通三身,法身、虚空身即法身,余六通法化,法身体故,随物应国土等故”。
(6)真言学派,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大日如来之法身,又称法界身、六大法身。此六大法身具有本来色相,能以言语说法。此外,自性、受用、变化、等流四身皆称为法身,加六大法身,则称五种法身。
五种法身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意思为:1.菩萨璎珞经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如如智法身,即证如如之理锋纳的实智;二、功德法身,即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三、自法身,即地上菩萨所应现的应身,天台谓宴桐之为胜应身,法相谓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四、变化法身,即天台所说的劣应身,法相所说的变化身;五、虚空法身,即如虚空离相之如如理。2.密教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自性法身,即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恒,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萨,有理法身与智法身之别;二、受用法身,诸佛的受用身有二种,一种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乐之身,与理相应,一种是他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所现的身,与智相应;三、变化法身,诸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丈六应身,说内证法,属于变化所作,亦是法尔而有;四、等流法身,此身系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为六道含灵,示现同类的身形,随机化变;五、法界身,如来法身,具六大体性,周遍法界,故名法界身。3.华严宗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来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即如来万德所成之身;三、变化法身,即诸佛应机而示现之身;四、实相法身,即诸佛无相无为之身;五、虚空法晌基坦身,即诸佛广大弥满虚空包括万有之身。4.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见五分法身条。
佛学(教)中五种法身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五种法身分别是法性镇首返生身、功德法身、变化法身、虚空法身、实相法身。五种法身具体的含义如下:
1、法性生身的含义:法性生身谓此法性,体本圆常,该通万有,如来之身,由此出生,故名法性生身。
2、功德法身的含义:功德法身谓如来以万行功德为因,而成法身之果,故名功德法身。
3、变化法身的含义:变化法身谓如来法身,无感不形,无机不应,如千江月,随水现影,影虽有殊,月本是一,故名变化法身。
4、虚空法身的含义:虚空法身谓如来法身,融通三际,包括大千,一性圆明,诸尘不染,故名虚空法身。
5、实相法身的含义:实相法身谓如来法身,离诸虚妄,御饥会极真如,不生不灭,故名实相法身。
扩展资料:
法身代表着佛法,绝对真理,也指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佛性,法身不现。 报身:经过艰苦修行,证得真理而成佛,他是佛的一种客观存在相,行态圆满福态,极为高大,常为诸菩萨说法,报身时隐时现。 化身:是佛的变化身,佛为了教化众生,可现为六道众生,以各种生命形式芹旦显现,活佛就是佛以人体的形式显现来教化众生。
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种法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身
法性即佛性,佛性即法身
从你的问题导入「自性空而妙用无尽」之「万法唯心」之「万法实相」:
首先,需要先准确的了解法性、佛性、法身的定义:
1、法性者:谓一切万法的真实体性,或一切万法的本性之义。即一切自性也。
法者,指宇宙一切万法,即指宇宙一切色法、心法,即指宇宙一切可见的、不可见的,有形的、无形的精神,即指一切有情生命能感受到的一切身、心、世界。法,即指一切万法,或一切法,即谓包含一切人的「一切内身心世界」与一切人所见闻觉知到得「一切外境世界」。
性者,谓本性,或体性,即根本体性,或真实体性之义。
2、佛性者:谓人的真实体性,或谓人的本性。即是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即吾人自性也。
3、佛身者:即佛性身也,以佛性为身之义。
4、法身者:即法性身也,以法性为身之义。
5、法性与佛性有何不同?法性,是指包含人的一切法之真实本性。佛性,是单指人的真实本性。
6、为何说法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法性?
一、需要思维观察一切法的真实本性(法性)是什麼?
一切法的真实本性是「空性」: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之法,美欧因缘和合则法必不生;既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之法,则一切法即皆无自体性;既一切法无自体性,则一切法的真实体性即皆是「空性」。
二、需要思维观察人的真实本性(法性)是什麼?
人的真实体性亦是「空性」:因为人是须有「物质(身)与精神(心)二者」和合而方成为「人」。人的身是「地、水、火、风四大」之和合成「色蕴」方成为「人的物质部分(身)」。人的心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和合成为「人的精神部分(心)」。人既是有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和合而成为人,则人无自体性;人既无自体性,则人的真实体性即是「空性」。
三、既然包含一切人的一切法的真实本性,皆是「空性」,故说法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法性也。
7、为何说佛身即是法身?佛性即是法性?
佛身,即是佛性之身,佛性既是空性,佛性身亦即是空性;法身,即是法性之身,法性既是空性,法性身亦即是空性;故说:佛性即是法性,佛身即法身;佛性、法性、佛身、法身悉皆平等,同一空性也。
结论:众生本是空性,无始以来,法尔如是故,众生本具佛性,本具法性,本具法身性;但因为众生无始以来,不明此一真理,而迷失了本具的大法身、大佛性,而执著于小小的色身、妄心,起无量无边的烦恼(惑),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业),而招受无量无边的系业苦报(苦);如是惑业苦三道轮回不休,故说众生迷失本真(真我的本来面目)而轮回于生死苦海中,不能出离也。
补充一: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悲悯众生,说法四十九年,无非就是要令众生都能觉悟万法真理实相而得到彻底解脱一切烦恼于痛苦,得到大安乐、大自在也。故吾人当学佛的觉悟之道而以觉悟成佛为一生中最第一重要的事业矣。
补充二:释迦牟尼佛所证、所教之宇宙万法真理者:一切万法,随因缘果报,唯心所现,唯是所变,皆是不无假相之空相;一切法「即空即假假中」,「非空非有」之「中道第一义空」。佛陀所说的「空」,是以一切法自性空而说「空」,是「体空而用无不尽」之「妙空」,即「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之「妙有即真空,真空即妙有」之「真空」;是「非空非有」之「大空」,是「有而非有、空而不空迅携」之「妙有空」;不是相空体亦空之「偏空」,亦不是空无一切之「顽空」,更不是拨无因果之「邪空」。
补充三:法身虽说为身,然法身无有形相,乃是无相无不相之空性,此空性能随缘而变起一切法,空性虽缘起一切法,然空性罩闷常住不变;故说「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故说「不变而随缘,随缘然不变」。又、法身无相无不相故,法身即是非相,法身即离一切相;以法身能缘起一切法故,法身即摄一切法,法身即一切法;故说「法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此亦即是说:「物昌弯法身」超越一切时空、一切法、一切相,而遍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法、一切相也。能证悟此理者,即是「明心见性」者,即是证见「唯是一真如实相」之「一真法界」者,即是如实觉悟、如实知「不二法门」者。
者,即是如实觉悟、如实知者。
补充四:若能胜解佛陀所教说的「第一义空」,即能入诸佛所证、所教说之「万法唯心」之「自性空而妙用无尽」之「真理实相」矣。
学人浅见,感恩。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75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