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斋的食物可以拿给动物吃吗(供斋的好处)

供斋是什么意思
供斋,又名供僧法会。施主布施财物于寺中,上供十方诸佛,中奉诸圣贤,下及三途六道一切有情。受此供养者,以诵经礼佛回向护法龙天,使功德主增福增慧、广结佛缘,所愿皆成。
供斋是内地的说法用词,台湾等地也称为打斋,解释都是一样的,就是在家弟子出资或购买成素食蔬菜等供养一座寺院的出家众吃饭,当然师父们还会用你准备的饭菜上供三宝(供佛),下施众生,圆满你的供养之心。 供佛斋僧和千僧斋不一样。
扩展资料:
供斋的流程:
供佛斋僧比一般的供斋要求发的心就更大些, 通常是几天或整个佛法,禁食准备好让你提前供款或购买。型宽
应与修道院大厅的法师保持联系,然后去购买,以免购买大量的寺院仓库和其他如芝麻油或东西,和紧急缺乏面粉或东西发生不,以师父的需要为主,自己最好做好的工作就可以了氏租携。师父不会问你买多少钱歼伏,一定要画多少钱做斋月,经常师父观察到是你的头发心,为什么要做。
正规的大寺院还会为亡者单独在地藏殿设立一个亡者的牌位,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对三宝有信心,虔诚的做了,就可以了,不要执着师父是否帮写牌位。
也不要执着是不是做的还不够好,切莫贪多求大的去攀比,那样发心就有问题了。 千僧斋是同时供养超过千人的僧团用斋,因为规模大,一般得大丛林,大寺院才能办这样的大法会。
希阿荣博堪布著作《次第花开》珍宝人生(三)无我与因果二谛双运
能够听闻到无我的观点是值得庆幸的,它给了我们一个观察宇宙人生真实面貌的全新视角,也是一副止息痛苦的妙药,但是只在理论上理解无我还不够,要彻底解脱痛苦必须亲证无我。探讨无我的问题,目的不是做智力游戏,而是为了有效地息灭痛苦。
佛经上有一个绳子和蛇的比喻。某人在黑暗中走进一间房,误以为地上的绳子是毒蛇,因而惊惧万分。此时若有人告诉他那只是一根绳子,不是毒蛇,他或许将信将疑,但心里的恐惧不会完全消失;如果把灯打开,在他亲眼看见地上是绳子而不是毒蛇的刹那,他的心里便彻底没有恐惧了。
同样道理,我们在轮回中,因为错觉、误解,把因缘和合、念念生灭的东西执着为实有、常存,耐渗而感受各种痛苦。现在虽然听佛陀宣说了无我的道理,在理论上知道痛苦的根源在于我执,但我们还是会有痛苦。只有当证悟无我时,困扰我们无量劫的痛苦才会当下消失。
如果我们不去努力陵亩升证悟无我,而只是把无我的观点当作一种知识储备在脑子里,就好比一个病人把医生开出来救命的药方当文章欣赏,而不去尺老按方抓药、治病救命。光读药方是治不了病的。懂得无我的道理之后,应该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运用到修行中去,时时处处体认无我,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对治痛苦。
初学者很难直接体验到无我,但可以经常提醒自己: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不断强化这个观念,也会相当有帮助。比如生病了我们一般会说:“我不舒服!我很痛!我很惨!”这时候如果我们提醒自己:没有我,只是这个肉体的某些部分、某些功能出了问题。不舒服、疼痛也只是一时的感受,而感受随时在变化。仅仅是知道没有一个实存的我在生病、在受苦,都会令心里的焦虑、恐惧放松很多。
我有一位弟子,一次不小心割破手指,他疼得倒吸一口凉气,自言自语地说:“我执真强!”这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感到痛苦时,就对自己说这是我执,而不要把它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这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面对、承受痛苦。
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把当下纯粹的苦受扩大演绎成悲惨的故事,甚至是连续剧,掺杂进太多不相干的情节、评判和议论。本来割破手指,找出创可贴自己包扎一下就没事了。可是有的人不去找创可贴,反而坐在那里想:太疼了!流血了!伤口如果感染就要得破伤风了。破伤风可是会要命的!如果真有个三长两短,我的孩子怎么办?房子怎么办?还有人欠我的钱,他大概就不会还了。我还有很多计划没实现,这么早就离开人世,太不公平……
如此想着,这位割破手指的老兄可能就真的惊吓、悲愤交加而发心脏病了。这个例子听上去有些极端,不过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很多事的反应不是与这很相似么?
无我有助于减弱对外物的贪执。比如,在一般人的价值观里,钻石和石墨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但实际上二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同,它们是同素异形体,是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形态。钻石和石墨都是纯粹由碳原子构成,只不过由于碳原子的排列结构不同,硬度、结晶色才产生差别。
钻石是目前最硬的物质,石墨却是最软的物质之一。钻石光芒璀璨,石墨却没有光彩。然而,钻石并没有不变的钻石性,石墨也没有不变的石墨性,根本上说它们都是碳元素,可是由于人们的妄执,二者被赋予不同的价值。钻石被镶在王冠、项链上,成为财富、奢华的象征,而石墨却只是磨成粉和粘土一起用来做铅笔芯。很多人对钻石梦寐以求,得之喜,失之悲,对同样由碳元素构成的石墨却毫不在意。我们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攀缘心、分别念、错觉投射在物体上,执着贵贱美丑,枉受痛苦。
事物无我,却能随缘显象。这其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因果律。曾有对佛法完全不了解的人问我:“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佛教的信仰,你会说什么?”我想了想说:“信佛就是相信因果。”佛法的无我、空性等观点虽然殊胜,但一般人不容易理解,若陷入断灭、单空的观点中,见解和行为便会与正法背道而驰,那样的话,觉悟、解脱就遥遥无期了。我认为初学者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最易于实行同时也是最深奥的因果入手会比较稳妥、有效。
从实践的角度简单地说,相信因果就是众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舍弃会带来痛苦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想快乐,就培养会带来快乐的心念和行为。
有人会说:“我学佛精进,行善积极,可为什么还会遭遇不幸、坎坷?而有的人尽做坏事,却逍遥快乐。这不是没有因果吗?”我在以前的开示中曾提到:人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显现,而有些行为却要等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结果。就像野草的种子播进土里不久就会长出草来,而青稞播种后却要等来年才开花结果。因果真实不虚,如果一个行为的果报今生没有成熟而你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它成熟的话,它一定会在下一世或更晚的时间成熟。
所以,我们今生的遭遇不全是今生造作的因果,有一些是前世的因在今生成熟的果,今生的因所产生的果也有一些要到后世才显现。
行善积德却遭遇不幸,《金刚经》中有一段话可作为解答:“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持善法创造出新的因缘,改变了原来的因果,所以重罪轻罚,本该在后世以更惨烈的方式体现的果报,在今生投身为人尚有取舍的自由时成熟,以后就不会再受此一报了。
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取舍要谨慎,涉及三宝之物尤其是僧众饮食的因果取舍更须细致入微。当年喇荣五明佛学院供斋,就如何处置僧众当天未吃完的食物的问题,法王如意宝曾专门召集全学院的堪布、活佛讨论。因为供斋的食物是僧团的共同财物,若处置不当会招致严重果报。
如果把吃剩的食物倒掉,是浪费,也是不如法的。若把供斋没吃完的食物给小动物吃,给的人和受的动物都将造作下地狱的业。同样,把没吃完的食物给人吃,给的和受的人也都将造作下地狱的业。大家查阅各种经典并经过深入讨论,最后决定:供斋期间,当天没吃完的食物应该卖掉,用所得的钱第二天再买食物供斋,如此循环直至终竭。
法王如意宝曾经说:有时觉得自己往生肯定没问题,心里为此很高兴;但有时又想到小时候在洛若寺出家,大家都很疼爱他,除了每人定量分得的一份食物外,管家们常常额外给他一些吃的。因为这个原因,自己有时会害怕不能往生了;也很为当时的管家难过,他们也背负了严重的果报,如今不知他们在哪里。法王如意宝常请学院僧众为当时的管家们念经,加持他们早日解脱。
受到法王如意宝的影响,我对涉及三宝之物的因果取舍也非常谨慎,去寺庙讲课、访问等从不轻易吃僧团的任何食物,万不得已要在寺庙用餐的话,也必定交给寺庙相应的钱。佛经中有云:涉及三宝之物当中,僧团的食物因果最为严厉,《日藏经》说:“宁可以利刃,砍割己肢体,切莫将僧物,予与在家人。”
如果有人把佛像身上的衣服、饰品等拿来自用,之后心生惭愧悔恨,再买新的衣服、饰品等装饰佛像,并励力忏悔,这个罪业有可能清净。然而,居士享用僧众的食物,或者出家人享用自己本份之外的僧团共有的食物,即使后来归还并忏悔,此罪业也无法完全清净。
以前,托嘎如意宝的弟子白玛旺扎堪布在札熙寺讲学时,特别强调修行人要重视取舍因果。他自己的行持就为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堪布一无所有,走到那里只随身背一筐书。寺庙冬天开法会,僧众烧火煮茶煮粥。一天的法会结束后,有的僧人便把未烧尽的木炭拿回自己的小屋用于取暖。白玛旺扎堪布每次都会拿同等数量的木柴来换取已用而未烧尽的木炭。他说:僧众的食物自不必说,就是僧众共有、已使用过的木炭,拿去自用,是不是要背负果报,也很难说,还是谨慎一些为好。
我们平时说话,哪怕是探讨佛法,都应该非常小心地取舍因果。我年轻时跟随才旺晋美堪布学习,堪布常常说他曾经造了一个深重的恶业,为此他一直在忏悔。有时课堂上跟我们讲起来,他都会后悔得直掉眼泪。
当年他在佐庆熙日森佛学院学习时,从拉萨哲蚌寺来了一位格西,口才佳,好辩论。有一天,上师格日堪布讲中观,格西进来坐在一旁听课,态度不是很恭敬。格日堪布讲课的风格不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是慢慢讲,娓娓道来。上师讲到空性的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时,坐在才旺晋美堪布身边的格西把上师的话重复了一遍,边说边摇头,大不以为然。堪布为此不太高兴,下课便找到格西,要跟他辩《俱舍论》。格西辩到中途出错,一下被堪布抓到把柄。堪布得意地说:“世亲菩萨和他学派的所有后来者都没这么说过,你这个黑皮(因为格西长得比较黑)真是信口开河!”为这一句话,才旺晋美堪布后悔不已,并且终生不再与人辩论。
佛教供斋的好处是怎样的福报
《俱舍论》云:若能一昼夜持不杀戒,于未来生决定不逢刀兵灾。若能一粒诃子,以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若以一搏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楼房经》中说:若对僧众供养一粒诃子、一勺饮食,未来生中决定不逢疾疫、饥馑、刀兵三大灾劫。『盂兰盆经』云:若能以饭食、卧具、医药供养十方僧众,藉此十方僧众清净共修,功德回向之力,能使供养者,往昔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得远离三恶道,现世父母及其本人,长寿无病无恼,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乐。『增一阿含经』卷一云: 能施众僧者,获福不可预计。 略说一二供斋功德: 1 . 仪表端正,容颜暐丽,人人见之欢见。 2.气力盖世,精神满足,承事十方诸佛,无有疲劳。 3.生天人间凳派,寿命久长,康健枝宏无恼,命终之时,自猛粗册然受生,不被病苦所缠。 4.事事安乐,不逢灾逆,心想事成,无有困厄。 5.音声清雅,容动三千大千世界;口常说清净妙法,通达无碍,闻者无不信受而行。
供斋的意义和功德是什么?
供斋:供斋的意义是供养僧侣游磨或者四众,佛教俗家信徒以此培植福报。
供斋,又名供僧法会。施主布施财物于寺中,上供十方诸佛,中奉诸圣贤,下及三途六道一切有情。受此供养者,以诵经礼佛回向护法龙天,使功德主增福增慧、广结佛缘,所愿皆成。
功德:功业与德行;佛教称行善所生的利益。音译作惧曩、麌曩。有关功德的意思,很多经中对其的渗判解释都有不同。
相关信息:
在寺院或者大法会,供养僧侣或者四众,上供十方诸佛,中奉诸圣贤,下及三途六道一切有情,以此培植福报。僧众受此供养,以诵经礼佛回向护法龙天,使斋主增福增慧、广结佛缘,所愿皆成。
供斋有罗汉斋、吉祥斋,如意斋、上堂大斋、千神喊斗僧斋等不同,可以依照自己的经济条件去选择。
供斋的意义和功德是什么?
供斋的意义:人在工作生活中,会有无穷无尽的起心动念,还会有很多的缘相,供斋的意义,就在虚尘于提醒自己能在动中取静,在每个起心动念中都不住,不染着,如如不动,最后能成为觉悟的人,还能够使他人觉悟。
供斋的功德分为两种:
1、第一种有无量无边功德。
2、第二种没有功德,只有福德。
什么是功德
在《六祖坛经》里面有提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颂李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野誉迟是真功德。”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要从心性出发,每个念头都不执着,应用无碍,才是真功德。所以在供斋中没有执着,自然而然去做,清净无染才是真功德。
在家里供斋菜可以吗
您好,在家里供斋菜是一种传统的宗教习惯,特别是在佛教和印度教中非常普遍。供斋菜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之辩衫枯情,同时也是为了清净身心和追求精神上的成长。在家里供斋菜是可以的,但需要遵循一塌举些规定。
首先,供斋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比如不能使用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同时也不能使用洋葱、蒜、辣椒等刺激性食品。另外,供斋菜需要用清净的器具和清洁的手来准备,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尊重。
其次,供斋菜需要在特携洞定的时间进行,比如在佛教中通常是在斋月(农历八月十五至十月十五)和盂兰盆节等特定节日。在印度教中也有类似的规定,比如在毗那卡节等节日需要供斋。
最后,供斋菜需要在特定的地点进行,比如在佛教中通常是在寺庙或者家里的供佛台上进行。在印度教中也有类似的规定,比如需要在家里的神龛或者寺庙中进行。
总之,在家里供斋菜是可以的,但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时间,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尊重。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80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