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烦恼,解脱轮回心得怎么写(解脱苦恼)

解脱心里烦恼 作文800字
成长现在的我,已抛开了童年的稚嫩,正在向青春时代迈去,当心情被长大的自豪笼罩时,各种成长中的烦恼也接踵而来。
我进入初中后,感觉现在就启搭山像一个人最烦恼的时候。每天就是那么测验测验,学习学习。无太多空余的时间干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每天晚上进入梦乡,脑子里总是,我还在为一大堆作业奋勇“作战”,还在为明天的考试拼命复习。我望着窗外发呆,外面枝困许多花儿树儿,拼命生长。这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绽放出自己美丽的花朵和绿色的枝叶吗?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啊,我们现在拼命努力地“干”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自己呢还是为了谁?你能告诉我吗?
一早,我便被可恶的闹钟吵醒,由于我家住在离学校“十万八千里”,5点以上就得匆匆忙忙起床,我似乎还没有被昨晚的梦所解脱。还在为今天的考试所担心,没办法,早点起来吧。无奈的我,只好拖着疲惫的身子起床了,刷好牙洗好脸,匆匆忙就出了门。到了学校,早上还为自己的保洁区进行草扫。结果考试考砸了,只有30名,啊。我的又一个烦恼出现了,怎么办,我怎么向家长交代?老师会先把我一痛骂。回到家,我抬不起头。我失落了。
“成长”这个词,在许多小孩子眼里是充满着好奇的,恨不得立刻长成大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爽,体验成长的快乐。也许成长是一个会变的孩子: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我长大了,长成一个小小的大人。潇洒地把童年时代与快乐甩在身后,装进了无数的烦恼。
成长就是应该承受一切,要学会成长,学会成长!从烦恼悄中中获得责任——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将绽放地非常灿烂,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随着我成长的道路笔直往前,乘上一条小船,风雨无阻,驶向前方美好的未来!
烦恼,解脱(修心篇)
烦恼,解脱(修心篇)
文∕一笑东方
人生而烦恼,修行可令你解脱。这解脱是跟这个世界达成了和解, 这是我的理解。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历程,也是人的修炼场。在佛陀看来,这些都是苦。唯其苦,才有历练。当然一个人能经受住萎靡生活的诱惑,而能做到片叶不沾身,那样的也是一种历练。
生。生命的成长是一个凝聚着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关注呵护的过程,一个人由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再到会爬会走,会说话,识字数数,再到与人相处,长大成人,婚嫁,生子,养育等等,每个过程都是不容易的。在这成长的历程中,遇到多少磨砺困难都是一种修炼,有人百炼成钢,有人速朽如泥。如孤儿,如残障,他们的苦又不是健全人档枣和所能感知的,那么他们所经历的心灵历练又比我们多了一层。
老。人之衰老,你也要接受。抗衰老的手段和药品化妆品是有的,但是你无法阻止皮肤不起皱,就像你无法阻止岁月的流逝。只有勇于悦纳这些衰老,你的心态才能达观一些。或者说,你不把衰老当成回事,这样你就能接收一切,原谅一切。
病。有时候,人的肌体并非钢铁之躯行盯,没有不出问题的。那么面对病痛,我们也要悦纳。根据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保养,这个也是修行。注意,我所谓的修行,是真正的修行,不是大乘佛教对佛像的膜拜,因为佛陀时代是没有佛像可拜的,我的修行无神可拜。后世的不论上座部还是大乘佛教都有佛像可拜,而我所谓的对佛学的倾慕,就是最原初的对心灵的历练,是对四圣谛的理解,是对三法印(或四法印)的传承,是对因缘的体悟,而非众多经典的论断。我也知道,岩卜世事苍茫,我所能本的东西少之又少,也许漫漫修行之路,只有我一个持这样的一个观点。那也无妨,毕竟,一样的达到心灵的宁静。
死。加缪哲学上只有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死亡。我想修行的路上也应该见彻一个死字才能谈得上圆满,正如我们所能知道的高僧大德知道自己几时要告别这个尘世,那么早早做好准备,从容进入他理想中的极乐世界,面目祥和,略无痛苦状。因为心有所念,心有所归,方能如此。
科学追求人们外在的需求,而心灵的事儿,始终是宗教文化关注的,历史上凡是利用宗教的幌子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都是有违宗教的本质。偏信迷信都不是佛学的本源,唯有正信才是我所追求的修行之路。
注:四圣谛为苦集灭道。三法印(四法印)为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故修行之路就是烦恼,解脱。
走出苦恼,是心灵的解脱600字作文大全
走出烦恼 ,是心灵的解脱
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每个人的苦恼都是与众不同,无奇不有。
苦恼,像风,像雾般地缠绕着你。使你头昏脑胀。苦恼是家常便饭,是我的常客。我翻开相册,每过一年生日,生日蛋糕上就多了一根蜡烛……
我问奶奶:“成长的足迹在哪里?”奶奶笑着说:“你到衣橱里去寻找吧!”我打开衣橱,看见一件比一件大的衣服……
我问爸爸:“成长的足迹在哪里?”爸爸笑着答道:”你到书架上去寻找吧!”我打开书架,看到了从小到大所看过的书整齐的排列在书架上……
我问爷爷:“成长的足迹在哪里?”爷爷笑着答道:“你到生活里去寻找吧!”我翻开“生活事典”,点点滴滴往事浮现在脑海里,,有快乐,也有烦恼的……
现在我长大了,烦恼伴随着快乐接踵而至。
我要对妈妈说,成长是有那么点烦恼,但我在吹蜡烛时,我要品味这份烦恼所带给我的甘甜……
我要对奶奶说,成长是有那么点烦恼,我不仅仅是长高了身体,还有一颗日渐长大成熟的心灵……
我要对爸爸说,成长是有那么点烦恼哦,并不是只有吃冰欺凌的快乐,玩雪人的洒脱,还有日益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在成长中思考……
我要对爷爷说,成长是有那么点烦恼的,那是我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正是有了这份烦恼,我的人生才会更真实而美丽……
成长是有点烦恼,但是苦中带甜。回想起来也真为成长感到值得,再没上学前,我只会吃、喝、玩、乐差歼,可我现在会加减、乘除、写作文、看名著、英语对话、天文探究、考古方法……这难道不是我成长中的快乐吗?
烦恼与快乐总是那么的如影随形,上帝如果为你开启一道门,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成长中的少年,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烦恼。这些烦恼来自此庆弯生活,来自学习,来自于同学的交往……但是,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
在烦恼中我成长了,正如无数次失败后得到了成功。我渴望成长,哪怕带着一个烦恼的心小时侯,我很想长大,因为长大了,就可以干许许多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背着妈妈的叨唠,爸爸的责备。
可是真正等到自己长大了,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烦恼。长大了,作业渐渐像小山似的多起来。放学后,我不敢去玩,去看自己喜爱的书,我怕自己的作业完成不了,我只能拼命让自己的笔在本子上蠕动着,等到华灯初上,我又骑着自行车狂奔在回家的路。课程也逐渐地繁重起来。每当晚上回家复习时,我望着一大堆的书 ,真不知该去复习哪一科,是语文?还是数学?还是地理?还是……
我多想有时间去玩会啊!去打打羽毛球,看会儿电视就恐怕成为了我最大的享受了吧。每当看见一大群小孩子们蹦蹦跳跳的样子,我就多想和他们打成一片啊!可玩着玩,我又想起了自己可怜的功课,结果又没心情去玩了。我多想再回到童年,丢掉那无尽的烦恼,再重新当一回无忧无虑的小孩
不知听过多少遍,在多少个地方听过人们常常把我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比作早晨八、九点名钟的旭日。那时希望和美好的象征。但他们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青春森闷与烦恼竟然成为一对孪生子。
不必说堆积如山的作业,忙碌的作息安排;也不必说父母的考分阶级,严格的教诲要求。更不必说……
作业之多“难为”了嬉戏之少,老师之严肃“阻抑”了欢笑之渺,压力之沉重,“造就”了在梦幻中的我们——成长的烦恼。打开厚重的回忆之书,那思绪点点,也许是不倦回眸的一些往事。
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连几次的测试中,我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数学是这样,英语亦是如此.所以,从那以后,我便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然而得到的却是对考试的恐惧!令我很是烦恼.
眼看,成绩一天不如,一天,分数一次不如一次,就连性格也变得孤僻起来.于是,我也意识到了情况的 "危机" ,便暗暗的告诉自己:"不能在这样下去了,我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改头换面,重新做会那个原本自信,开朗的我!"于是,从那刻起,我便一直都在向我的目标努力看齐,终于,通过一学期的不断努力,我再一次的感受到了黎明的曙光,寻找回了往日的自信,拾起了对学习的热爱与信心.令我快乐无比!
经过了那件事后,我对成长中的烦恼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烦恼的存在,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使他们从此以后一蹶不振,心灰意冷,最终放弃了自己向往的目标;而有些人却会把它看成是生命海洋中的一击波澜,不但要努力的去克服它,还要从中获取经验,使失败时的烦恼成为帮助自己前进的动力!
成长道路中的酸.甜.苦.辣是数之不尽的,遇到苦恼更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你能够勇敢的去面对,一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它!或许,它将不再是苦恼,而是生命中的一种点缀!
解脱心理学心得
法义概述:
1 修行是为解脱,解脱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用心。所以要认识心。
2 心王分为意识和潜意识,前五识是认识世界的渠道,第六意识有分别、思考抉择的能力,是修行的关键点;第七莫那识是我执的来源;第八阿赖耶识是生命的载体。
3 在阿赖耶识中有清净的种子和杂染的种子,修行就是要依托第六意识,在学习智慧文化的基础上,重新选择行为,从而转迷为悟,转染成净。
4 基础心理是作意、触、受、想、思,在这些环节,如果没有智慧观照,就会进入轮回的串习轨道;如果有智慧观照,就能重新抉择,走向解脱的轨道。
5 内心无明的力量很强大,如果要解脱,就要有意训练和建立与解脱相应的心理,欲、胜解、念、定、慧。
6 具体的修习方法,是要依四念住修习,以身受心法为所缘对象,培养正知正念,成就无贪无嗔无痴轻安行舍的状态,舍弃懈怠、昏沉、掉举、不正知、失念的状态。
心得体会:
1 对生命的呈现有更深刻的理解
理解了有我执,是因为莫那识的作用,把阿赖耶识执以为我。理解了人各有别,是因为每个人生命的积累不同,阿赖耶识的内涵不同。理解了凡夫生命的运作,是因为没有智慧文化的引导,没有观照的能力,所以在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指导下,产生身语意的行为,行为又对阿赖耶识产生影响。如果没有观照和调整的能力,生命是没有出路的,只会在原有轨道中做错误的重复,无尽轮回。
2 对修行的原理有更清晰的认识
明白修行的原理,是需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在智慧文化的指引下,转变观念,培养观照的能力,才能在作意、触、受、想、思的过程中,不进入轮回的轨道,而是带着觉知,走向解脱的轨道。其中理性/第六意识非常重要,这是解脱的关键。就是在种子熏现行的过程中,用意识去转染成净、转迷为悟,让阿赖虚毁耶识种子库中越来越纯净。
3 对四念处的修行与遍行心所、别境心顷辩所的关系
四念处是修习差乎备正知正念的方法,以身受心法为所缘对象,安住,智慧的观察。
遍行心所,是每个心理活动发生的过程,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心所,是解脱的心理建设,要成就解脱,是要建立善法欲,建立对佛法正见的胜解,做正念的训练,正定的训练,最终成就智慧。
四念处和遍行心所的关系,禅茶一味,也可以禅饭一味,禅步一味。就是说,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是正知;做什么事,安住在什么事情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是正念的状态。
四念处是为了成就正知正念特殊的训练方式。而在生活中,是要在做每一件事的基础上,都去专注和觉知。
要解脱,首先要培养对解脱的强烈的愿望,然后要对佛法的正见生起胜解。再培养专注和觉知的能力,在每一个所缘境中,都能保有希求觉醒的愿望,保有佛法正见。能在觉知的当下,以佛法正见去观照,去解构,从而认识到一切都是缘起的,无常的,本性空寂的,从而化解这种执着。
当情感生起,不去观照时,就是执着其中不得出离。但是去观照,去解构,去思维这种感受是什么,执着的是什么,就能化解这种执着。在这样的过程中,闻思般若,能逐步转化为观照般若。
但关键的问题,是自己现在专注和觉知的能力弱,心散乱,所以不能在烦恼生起处完成观照以及转换。所以当下的紧急,对解脱的欲望,对佛法正见的胜解,某种程度上是具备的;但正念的部分,是相对缺失的,需要特别的训练。训练的方法,还是通过静坐和步行禅,去刻意训练,到最终成为习惯,需要一个特别努力和刻意的过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91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