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僧团的形成(僧团的重要性)的简单介绍

学佛百科2023-04-27104

什么叫僧,什么叫僧道?

“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 即指信奉佛陀教义,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亦指奉行“六和敬”,“和合段基共住”的僧团。

它的字义就是“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至少要有四个人以轿链上才能组成僧伽。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伽,只能称僧人,正如一个兵士不能称军,只能称军人一样。出家男女二众都在僧伽之内,都能称僧人。

在佛教尚未兴起以前,“僧伽”一词早在古印度的社会中普遍使用。当时由于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富人们于是依职业性质组织许多不同的团体,这样的团体,即名为“僧伽”;乃至当时所有的政治体制,也都称为“僧伽”。这些在社会上通用的名称,后来被宗教团体吸收、引用。及至佛陀证悟之后,不忘出家的本怀,随即展开弘法度众的工作,至鹿野苑度化憍陈如等五人出家修行,佛教僧团(僧伽)于焉成立。

僧是在家佛弟子的指导者,是佛法住世的象征,是割爱辞亲,舍离世乐,信受佛陀教法,依教奉行而入圣证果的人。“僧”是续佛慧命,传扬佛法,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圣弟子。

从广义来说,“僧伽”,则是指佛教全体的教团。佛法的弘传,人人有责,但是在家信众毕竟有眷属亲人的牵绊,不易脱离亲眷束缚,所以佛陀把正法久住世间的责任托付给和乐清净的僧团。僧团毕竟是修身养性,陶铸圣贤的大冶洪炉,是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僧团的重要,由此可知。

僧:梵文 Samgha,详称僧伽,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意为众、大众、团契。僧伽是一群依佛法的出家人所组织的一个宗教团体。中国人称‘僧’,是由僧伽简称而来。有的出家谦称自己为‘小僧’、‘贫僧’,实欠妥当,因为一个人不能成为僧伽(至少应有四人)。再者,称僧伽为‘小’,为‘贫’,也是不对的。佛教界惯用‘高僧’,不用‘名僧’,据说‘名僧’两字的意义多指坏的方面。

-=词组=-

僧行(僧众);僧众(僧人:和尚;佛教徒);僧录司(明清时期管理佛门事务的机构);僧雏(年龄小的僧人);僧寮(僧人居住的房屋);僧居(僧人的居室,寺院);僧衲(僧衣);僧靿袜儿(僧人穿的长筒袜);僧正(管理众僧之官);僧官(管理僧人、寺庙的官吏);僧纲(管理佛教的官);僧腊(指僧人受戒后的年龄。又称法腊);僧伽梨(僧服大衣名。为袈裟的一种)

僧道:僧侣和道士

僧多粥少:比喻不够分配之意

僧侣:和尚,也借称古印度婆罗门教,中闭燃孙世纪天主教等的修道者

在修道院一直呆到二十二岁,他也成了一个僧侣——《火刑》

僧尼:统称和尚和尼姑

僧人:和尚,出家人

僧俗:僧尼和没有出家的一般人

僧徒:僧侣、和尚的通称

僧院:佛教寺庙、寺院的总称

僧众:众多僧人

简要论述佛教的演变进程

教的起源与早期的发展(公元前6—前1世纪)

一、释迦牟尼的生平

二、早期佛教拆昌的基本教义——四谛说

三、创世说和种姓说

四、僧团的形成和僧伽制度

第1节: 早期佛教的分派

一、佛教分派的时代

颂祥二、僧团的分裂和经典结集

三、部派的形成及其地理分布

四、上座系与大众系在教义上的主要分歧

第2节 :佛教对外传播与早期佛教经典

一、阿育王对佛教的支持和佛崇拜的发展

二、佛教的对外传播

三、早期佛教经典

第二章 佛教大乘和小乘的确立(公元前1世纪—3世纪)

第一节 大乘思想的酝酿和形成

一、案达罗王朝与斯里兰卡的大乘思潮

二、大乘佛教在西域的兴起

第二节 犍陀罗和迦湿弥罗的佛教及说一切有部

一、犍陀罗和罽宾的佛教一般

二、说一切有部的哲学体系

第三节 天竺佛教和龙树提婆的大乘中观学

一、天竺佛教一瞥

二、《般若经》类及其思想特点

三、龙树与提婆

四、中观思想的基础结构

第四节 大乘佛教的一般特征及其与小乘的对立

一、大小乘的称谓

二、大乘经典及其基本特点

第五节 佛软向中国内地的传播与初传期的中国佛教

一、佛救向中国内地的传播

二、佛教向交州的传播

三、初传期的佛教译著

第三章 佛教的黄金时代(上)(公元4—6世纪)

第一节 印度的笈多王朝和佛教的发展

一、印度社会与文化概况

二、北印佛教

三、中印和东印佛教

四、斯里兰卡佛教旅樱扒

五、南洋群岛诸古国佛教

六、迦湿弥罗佛教

七、扶南佛教

第二节 印度小乘的新发展

一、经部与《成实论》

二、新有部与《俱舍论》

三、正量部的发展

第三节 大乘佛经的续出与瑜伽行派的确立

一、华严经类

二、大集经类

三、大涅盘经类

四、胜鬘经类

五、唯识诸经

六、瑜伽行派及其始祖弥勒

七、无着与世亲

八、无着、世亲的著作及其传承

九、唯识古学

十、唯识今学

十一、量论与因明

佛团的意义

佛教传入中国后,沿袭印度的佛教体制,但逐渐建立起了中丛茄高国佛教教团,在适应中国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变化。

从宏观层面来看,自南北朝以来,中国佛教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管理主体的僧官、剃度、寺额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而愈发完善。在政府的管理下生存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这种以政府为纳清主体的佛教管理制度从某些层面来说,具有积极意义,比如可以限制僧团的过度膨胀、改善政府和佛教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等。但与此同时,这种状态下的中国佛教教团也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自治力,变得活力不再而逐渐趋向封建化和僵化。渗尺

4个僧人可以组成一个僧团

四人可以组成一个僧团。僧团就是僧伽。

最早的僧团兄顷仔就乎纯是佛陀的五个最初的弟子,阿若侨城如羡汪等人。这是佛的五个随从,也是佛最初度化的人。

如果拉走几个僧人,让僧人人数少于四人,僧团就不能建立,这就是破和合僧。五逆罪之一。

僧团必须要几个人

四个人以早昌上。

所谓“僧”,是“僧伽”的简称。有些地方办“僧伽班”,意指针对出家人办的班。“僧伽”,翻译成中文,就是“和合众”的意思。“众”是大众,不是个人;“僧”是一个集体,所以称为“僧团”。佛、法、僧称为“三宝”,比如“僧宝”,它不是以个人为“宝”,它是以整个僧团为“宝”。

“和合众”这个词的关键是“和合”,佛门的团队、大众,是和合的团队,不同于世间的团队。世间团队里会有名利之争,很难和谐。僧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合,因为大家的目标一致,出家的用心、最终求道之路,都完全一样。

“多比丘”即很多比丘,说明“僧伽”的身份是明确指受了戒的出家人,沙陆镇扒弥还不具备称为“僧”的资格,还不是“僧”。“僧”一定是受过大戒的。我们先不谈修证、不谈个人旅激的行为怎么样,最起码从身份讲,要具备比丘身份,或者比丘尼身份,才能称为“僧”,称为“僧宝”。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92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