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学佛第一步(初学者学佛第一步是什么)

初学者学佛怎么学,先学什么
学佛入门,念的经书是有指定的。先从《劝发菩提心文》开始入门,再从《心经》打造基础知识,心经只有260字,言简意赅而又博大精深,然后是《十善业道经》、《八大人觉经》、《佛说优婆塞戒相经》、《吉祥经》,这些是基础,然后再去念《大悲咒》、《杂阿含经》、《金刚经》、《地藏经》、《佛说阿弥陀经》、《观音普门品》、《楞严经》等等。
学佛成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
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的脚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导的方法去做的决心,这叫“信”,佛教也称之为“发菩提心”;然后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为你讲解佛法,即“解”;然后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叫“行”;最后从实践中验证所学是真实不虚的,这叫“证”;
2、“六度波罗蜜”是修行的六种途径,简称“六度”,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用现代话来简单的理解就是:无私奉献(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规章制度(持戒)、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进)、通过打坐来使自己的心摆脱情绪的控制(禅定),获得无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这代表了修行的三个层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条规章制度(佛教称为“戒律”),女性僧人(我们常说的尼姑)则是348条,如果你不出家,在家里学佛,则只须遵守五条,即“持五戒”(看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禅定”,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用高僧大德的开示来说,“禅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离不开禅定!”。“慧”即“般若智慧”,因为“般若”一词,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智慧,没法翻译,只能称其为“大智慧”。
——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修成正果,不过对于一般人而言,还是从“三皈五戒十善”学起,从孝顺父母开始吧!父母是我们修行路上的第一尊佛!
佛学入门先怎样做第一步
佛法要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开始学起,明白种种基本概念,经典的书籍有《百法明门论解》和《大乘五蕴论》,这两本基础的唯识宗论著篇幅不多,专门讲种种法相基础,学完之后至少对佛教会有点概念。
学完这两本论之后,看自己喜好,如果喜欢大乘,就继续学八识规矩颂和成唯识论,成唯识论学下来后,大乘佛教基本通达,种种概念极其之间的联系会一清二楚。
其中有一个论特别提一下就是辩中边论,这个论算是古义唯识里比较短小精悍的著作,想了解一下古义唯识可以把这本论以及安慧论师注解的唯识三十颂学一下。
如果喜欢小乘,可以学习俱舍论,俱舍论学完之后就会发现小乘佛教并非大乘佛教所讲的劣根性,因为俱舍论的博大精深基本超越了大乘佛教。
如果喜欢实修,可以学一下南传佛教的清净道论,清净道论对实修的理论指导是所有经论中最细致入微的,不看清净道论不晓得什么叫实修,汉传佛教大部分的实修基本上都是错误的。同时也应该大概了解一下佛教的历史,以及各个宗派之间异同。
扩展资料:
佛学入门的注意事项:
1、佛教讲究信、愿、行的结合,因此诵经时要对经文深信不疑,要发愿护持三宝(佛法僧)或忏悔业障,要注意日常修行,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学并重。
2、念经时面南正坐或面南而跪效果更佳。
3、念经时要出声,默念收效甚微,念诵时间90分钟左右最佳。
学佛入门第一步如何做
真正想要学佛,第一步先把人做好,人格好了,才能谈学佛。
亲近善师,必要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才能出离毕业,开始参访游学,增广见闻,成就圆智。当然,比起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明心见性后,才离开老师的能力,是相差很远。不过,能够有一点辨认佛法正邪的能力,已经是相当难得。因为有此学习基础,才可以涉及各种经论,上求下化,自利利他,根境相接,不致迷惑颠倒。
佛教,学佛0起步,第一步应该先作什么?
未悟凡夫,处于“资粮位”。比如远行,若无资粮,则不能走远。凡夫至佛,利根人尚需三大无量数劫;其中艰辛,难以言表。故一者需有坚定决心(菩提心),二者需具足资粮。
如上而言,学佛人先发菩提心,而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忏悔罪障,广行六度以积累福德资粮。是为修学佛法之根基。具体步骤,略述如下:
一 深信佛法
“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根未具而研究佛法,名为“学者”不名“修行”,不得实际利益。菩萨五十二阶位,最初即是“十信位”。要信受佛说,就算有所怀疑也不能诽谤。要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如来常住不坏”。以免坠入断灭见。又要信“意识心世世断灭”以免坠入“常见外道”。
二 发菩提心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三 建立基本知见
“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因此,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因此,“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佛法的目的和意义。
“我”,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因造作种种善不善业而被业力牵引,于无数世在六道之中轮回,若不闻佛教导、信受、奉行,将永远生生死死以至无穷。这是因为不知道有解脱生死的方法。
了脱生死,停止轮回名为“得度”(渡过生死苦海,到达不生不死的彼岸);这个方法唯有佛法能够做到。
佛法分为二种道路:
其一为“小乘解脱道”,历缘对境,实际观行而证得五蕴十八界一切法皆是“生灭法”,因而虚妄不实,找不到一样恒常不灭,可以依止的法;因此断除“我见”,“我执”,断除“三缚结”;三界之中已经找不到这个“我”了,成为“阿罗汉”“辟支佛”入无余涅盘,不再受生死。这样就解脱了生死。
其二为“大乘菩提道”,以发菩提心为始,修积福德资粮,开悟明心而触证人人本来具足的真如如来藏;实际发起般若智慧而入门,再实修菩萨六度万行,直至成佛。
小乘解脱,虽然已了生死,不受后有,但是不是究竟;究竟是成佛,也叫做“唯一佛乘”。
四 注意事项
1 不贪:
不贪求“殊胜”之法,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布施波罗蜜时,所施头目脑髓如须弥山;《佛藏经》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因为诽谤善知识,曾今入地狱受极重苦多劫;大乘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以上可知:诸佛菩萨功德之无量;可知:大乘菩提道之无量艰辛。所以,若有人不以此正道开示,而说:“教你殊胜法门”乃至“即身成佛”,是大妄语!若学佛人有此类心态,是“偷心不死”,正是“背道而驰”,不是“偏差”二字所能形容。
2 卑下:
印光大师有言:“众人皆是菩萨,独我一个凡夫”,若有人不以平等心对众生,常常“我是他非”,且态度傲慢;可知此人离佛远矣!心性调柔者与“刚强难化”正好相反。卑下恭敬则得佛加持。
3 不求名闻利养:
求“名闻利养”,正是“贪欲”;若身为沙门而行如是之事;是名毁坏佛法,果报难思。
4 轻“物法”,重“心法”:
常有学人在学佛之后,积习难除,喜好“世界起源”“算卦测命”“科学哲学”“为人处世”“神通”等有为法乃至世间法;而忽视“了脱生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等出世间法。
5 知道断常二见:
以能知能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意识心为真心,执此意识心不灭;如是落入常见;
以“一切法毕竟空”“人死如灯灭”而否定不生不灭之真心;如是落入断见。
6 拣择之智慧:
学习大乘经典,事先建立基本知见,以此“如理思维”初具判断真假善知识的智慧;修积福德资粮,以此善根得遇真善知识。
7 不学世俗化的“佛教”:
佛教世俗化一:沦为“求保佑”之法。释迦世尊在因地时,无数次为法舍身,何曾贪求健康平安乃至升官发财?
佛教世俗化二:沦为“心灵港湾”。佛教若是只求心境安宁,不如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现下很时髦。
佛教世俗化三:沦为“玄谈”“口头禅”。看过几部经,自以为“高深”,以“智者”自居,或争论、或相互欣赏,乃至在意识心上“参话头”“打机锋”。扪心自问:可脱生死否?
佛教世俗化四:沦为“苦行”“人天善法”。托钵苦行立足于小乘观行,不是究竟;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后来:“知非而改”。六祖云:“成道非由施钱”,南岳怀让示马祖:成佛不由禅定、打坐。
8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积累福德资粮;发菩提心,熏习六度以待因缘成熟,力求识得本心;否则念佛往生。
末学当年阅读的第一部经是《金刚经》,这里为楼主及见闻者提供一个网站,基本上囊括了全部的佛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