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依止六想(依止善知识的六种想)

学佛百科2023-04-2890

所依善知识之相前六德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依止法是道前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前基础是学道的基础,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样。佛陀在《阿含经》中说,善知识是全梵行,整个修行都离不开善知识的指导。包括僧格的养成,正见悔薯谈的形成,止观禅修,都需要有依止师。《道次第》所说的善知识是指有能力指导弟子完成整个修行的善知识。圆满的善知识具备十德,具戒,具定,具慧,教富饶,通达真实,德胜于己,善说法,具悲悯,精进,断疲厌。前六德是属于善知识自利方面的,后四德是善知识利他方面的。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虽然学佛多年,也接触过好几个法门。但是对善知识的作用及重要性从来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感觉善知识没那么重要,甚至觉得善知识可有可无。之前修净土的时候,念佛号是最主要的修行方式,很多大德开示,你把一句佛号念好就行了,再辅以放生,布施等菩萨行。并举了很多念佛往生的例子,比如虚老门下的具行禅师,走的时候三昧真火焚化自身,特别殊胜。再比如一些不出名甚至不识字的老太太老先生,因为一份至诚,至心诚念弥陀圣号,往生极乐净土的也很多。因为念佛号并不需要懂法义,只需要一颗清净心就行了。不学经教,不学法义,所以在我的观念中,感觉亲或不亲近近善知识都差不多。

虽然学佛多年,这种想法一直支配着我。因为有这样的邪见,我也做了很多不如法的行为甚至犯了傍法徬僧的重罪。因为没有正知正见,邪见妄念就充斥着自己的大脑。

佛法是心法,也就是用心的方法,学佛就是不断调整自己心行,摆脱错误,重复正确。通过不断临摹佛菩萨品质,不断净化自己,最终是自己无限接近佛菩萨品质。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学佛更是一个技术活。既然是技术活,手腊肯定离不开传帮带。古人学武习文,学医工匠都碧碰离不开拜师学艺,赵本山还收了若干名徒弟,戏子都明白拜师学艺的重要性。像学佛这么高难度的技术活,如果没有具格善知识加以引导,靠自己盲修瞎练,不走火入魔才怪呢。该皈依什么样的善知识呢?是不是任何一个说法师都可以依止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记得相声演员郭德纲曾说,相声界师父收徒弟有个规矩,师父考察徒弟三年,徒弟考察师父三年,考察结束,相互满意才能收徒。师父开示中也有,藏地僧人收徒弟也秉承这种做法。

问题又来了,我们现在依止上济下群导师,双方没法见面,师父没法考察我,我也没法考察师父,更不用谈三年六年了。可是反过来想,三级修学是对所有学人都适用的,正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师父施设的这个法门巧妙规避了这个问题。其次我们能在三级修学学佛,也是累世积累的善根福德的显现,应尊重这种缘起。接纳这种学佛现状。通过其他师兄的体验和分享,师父前六德都具备。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在三级修学学佛。经常思考的问题又殷饶在我的脑际,我为什么学佛,我为什么在三级修学学佛?假如自己不学佛,那会学什么,学杀盗淫妄,随顺自己的串习,不断强化我执于贪嗔痴,在沉沦的苦海里越陷越深。假如不在三级修学学佛,我在别的法门也有体验,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只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学佛,至于断烦恼,开智慧,证空性获得解脱更是一个永恒的梦。

佛教依止问题

很荣幸为您服务。

这在很多佛教经典都有提过。所以系统的讲很难讲全。我只能根据我自己的理解为您补充一点。

(一)、俱生依止(sahajāta-nissaya):在各方面都与俱生缘相同。

(二)、前生依止(Purejāta-nissaya)再分两小类:

其一是依处前生依止(vatthu-purejāta-nissaya):这项与在讨论前生缘时所提及的“依处前生缘”相同;

另一者名为依处所缘前生依止(vattharammana-purejāta-nissaya):是指心由心所依处支助而生起,而又同时缘取该心所依处为所缘的特别情况。如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心所依处同时作为同一心的依处与所缘。关于这情况,《发趣论》说:“某人以智观照内处为无常、苦、无我;启尺旅他享受它、乐于它、取它为所缘,而生起了贪欲、邪困歼见、疑、掉举、忧。”

佛陀讲,在依止师父的时候要像对待医生一样。举例来说悄凳,师父就像医生,专治众生心病的心理医生,佛法像是良药,修持佛法像是治病,自己则是病人,这是种比喻。自己在生病的时候找医生,不管他漂亮不漂亮,身材好不好,声音好不好,只要这位医生有能力治疗我们的病,我们不管他长相怎样,不管他是否贫穷,都会请他治疗我们的疾病。所以我们要以了生死的心态来依止善知识,虔敬心、菩提心、出离心非常重要的,没有善知识指导修行,怎样精进也不会受益的。不可以把师父当做明星、歌星来崇拜,现在追随师父的信徒很多都像追明星、歌星一样,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

同理人若生病可以就不同医生。师傅也是如此、

佛本一家,慈悲为善,心为善属。大乘济世小乘洁身,宗门不同,佛理大同小异。每一个人都是一部佛法。

如何依止善知识

赛康仁波切讲授……接下来所讲的就是法。 “一切现今而后之善资,诸法缘起善合之根本”,善合之根本所讲的就桥梁历是从现在开始到将来所有的善根资粮,所有善法能够生起的根本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上师、善知识。 “精勤于示正道善知识,意乐加行如理而依止”,我们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心里面要用什么信念,还有外表上面举止恭敬应该怎么做,都要如理的去依止,所有的善根功德都是从上师而来的,如果我们如理去依止善知识,才有办法生起修持上面的量。 “此理已纵舍命不弃渣枯,如教修行法供令欢喜”,了解到所有修行的善根资粮全都是因为如理去依止善知识才能够得到以后,即使我要舍弃生命,我都终究不会舍弃上师,依他所教导去修行、去做法供养,来让他欢喜。 “瑜伽士我修持如是修”,宗喀巴大师自己所说的,他自己是瑜伽士,每一个段落最后都有这一句,通常我们都念诵为:“至尊上师修持如是修,我欲解脱亦应如是行。”可以在下面稍微补一下,这个文是宗喀巴大师所写的,如果我们自己在念诵的时候,就把它改成我们自己,改成“至尊上师修持如是修”,他修持是这样子修的,我想要解脱的话,应该也要像这样子修。 仁波切说他觉得人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有二个很大的错误点,人会说我这边有一个上师、那边有一个上师,其中有一个根本上师,这个根本上师就是我最喜欢的,其他就是普普通通的上师而已,在他们的心里有很大的分别心。还有另外一点就是说,我们跟着某一个上师学了以后,就绝对不要去别的地方学,其他都不是我的上师,只有这一个才是我的上师,人有这种想法是很大的错误。譬如某人在这里讲法,如果我们去听他讲佛法,好像他就是我们的上师,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所以,依止善知识的时候有这三种错误发生。 第一个错误是错在我们心里认定某一个是我们的根本上师,其他只是普通的上师,有没有都可以,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依止善知识,因为当我们依止一个上师以后,我们就应该如理的视他为佛,他就是我们上师。可是,很多人心里面的分别念,认为根本上师是我最喜欢、最棒的,其他的就是普普通通,这种分别念的情况之下,会导致他无法将所有上师视同和他的根本上师是同一个体性。当有这个分别念的时候,我们依止善知识之法就已经错了。同样的,你心里轻视一个上师,就等于轻视所有的上师,当然所指的是你依止了他以后。要以一个正当的方式,我们在依止的时候,应该视所有的上师都是体性不二的。 如果我们在依止善知识法上有这种错误的分别念,那就别想生起任何的正念。以前曾经有一个人修持很久,一直没办法有所增长,后来他去根本上师那里请问:“为什么一直这样修,还是没办法生起证量?” 什么叫依止善知识或上师?首先你要去观察上师到底有没有符合当你上师的条件,根据佛经里面讲到上师应该有的德相,像是有戒、定、慧、慈悲,本身通达教理,而且对众生讲法的时候,能够慈悲的向众生开示(有些不一定会讲法)等等几个特点。这些特点一一去观察,这个师父有没有具备这些条件。观察后发现这个师父有这些特点,自然会对这个师父生起信心,相信他确实能引导我修行,由心里生起希望拜他为师的想敏搜法。当内心经过观察而生起信心,希望拜他为上师,希望把他当成我的上师,此时他就是我的上师。所以,一个人是否是你的上师,是靠自己去决定的,只要经由判断生起信心,心里希望把他当成你的上师,从那一刻起,他就是你的上师。 一个师父有什么样的功德、德行,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就一厢情愿的把他当成上师的话,这就好像小孩子在玩家家酒,签名说我当你的爸爸、我当你的妈妈一样。一个人是不是你的上师,是按照你去了解、判断他有没有符合上师的条件,心里面判断生起信心,决定要把他当成上师,这样才能够决定他是不是你的上师。而不是说那一位法师看到你来到他面前以后,讲法给你听,他讲一讲以后,那一位师父跟你讲:“你来我这里听法,从今以后,你是我的徒弟,我是你的上师。”即使他说他是你的上师,他也没办法变成你的上师的。一般我们要去判断一位上师到底有没有德行的时候,通常我们不大能够长时间在他旁边和他相处,有几个方法可以试试看。比如:我们可以藉由去他讲法的地方,听他所讲的内容是不是真正佛法的内涵,另外他会有一些弟子,看他们的品德、言行举止,也可以判断那位上师教得怎么样,从这些间接的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上师到底有什么样的特质。从我们打从心里希望依止这位上师时,他就是我们的上师,我们就算依止这位善知识。 什么叫做根本上师?不是说我们用凡夫的脑袋来判断那一个比较好、比较有名的,就认为他是我的根本上师,不是这个意思。根本上师是指对我们自已帮助最大的那个上师,也就是我们在修持的时候,有某一个上师让我们真正生起一些佛法修持的功德,如慈悲心、空性等很多佛法修持上的帮助。他能对我们帮助最大,他就是根本上师,并不是说地位最高、最有名的就一定要把他当成根本上师,没有这个道理的。对于所有的上师,我们应该平等对待,他们都有他们的功德,只是对于我们的恩德会有所不同而已,有些帮助我们体悟方面最多的,那就是我们的根本上师。 根本上师也可能会改变,仁波切他自己小时候对他帮助、照顾最大的是碟西究炯大师,他把他视为根本上师一样。后来长大一点,在他学习教法的传承及经典和修证道路上帮助最大的是以前色拉寺方丈敖旺列敦仁波切,后来在修持上面帮助最大的上师是敖旺列郭仁波切,他以他为自己修持上的根本上师,所以,根本上师是会换的。所以,哪一个是根本上师,是以在我们生起修持上的证量帮助最大的那个为主。 有些人以某个人为根本上师,认为就是要效忠他,其他的上师就不去听法,这种想法也是很奇怪的。阿底峡尊者有一百五十七个上师,如果他只能跟一个根本上师学的话,他就不可能会有一百五十七个上师。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想法是有点愚痴的,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习,想要学习得很多,当然需要依止很多不同的上师,才能完整的学习,要是局限于一位上师,他所学的就可能有限了。 有些人会跟仁波切说:“如果跟一个上师学的话,他们的上师会说他们就不可以去跟其他人学。”他们本来有一个师父,他们的师父会跟他们说:“来我这边学的话,以后就不可以再去其他地方学。”仁波切说:“这种讲法应该不是佛经的讲法,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并没有说只能跟一个师父学而不能跟其他师父学。” 问:有一种说法是说根本上师只有一个,上师有很多个,而根本上师只有一个。 答:你这个说法是根据那些经典的? 问:不知道啊!根本上师绝对只有一个吗? 答:我们刚刚已经解释过了。 问:请问仁波切,刚才那些说法适用于四大教派吗?依止上师是不是可以跨教派? 答:所有教派都可以依这个方式,这也是龙树、无着菩萨在依止善知识上所做的方法,刚刚讲阿底峡尊者依止上师的时候有157个上师,我们之所以会举阿底峡尊者的例子,表示过去历代祖师也是这样修持的。 问:可是,这样皈依境不知要观那一个?还有会永远都在做四加行,因为很多教派都要求从四加行做起,在这个教派四加行没做完,到另一教派又要从头做四加行,永远都停在做大礼拜。 答:四加行的修持跟教派是没有关系的,你修一个就可以全部融会贯通的,并不是所修教派和另外一个教派就互相冲突,也不是说这个修完还要修另一个四加行。四加行包括归依发心、念金刚萨埵、供曼达、上师相应法,这些修持最主要的是要清净罪障、累积资粮,而不是在计算次数。如果没办法清净罪障,你念个十万、二十万遍都没有用,累积次数不是很重要,有办法清净罪障的话,念一遍就够了,若不知道其意义而照修,就算你念十万、二十万、三十万遍也没用。 问:请教仁波切,我们所听到的一些学的过程中,可能今天在一个教派当中已经把整个四加行教法都学完了,在一个机缘当中,又到另外一个教派去,结果他要依止的那个上师要求另外再做一遍了,最主要的理由是因为他之前修过的四加行并没有让他真正地把该清净的清净,所以才要求他重做。 答:这当然也是有可能的,就是说你在依止另一个教派的上师时,那个上师可能认为你之前做的还没真正做得够好,所以要你再做一遍。不管这个上师的想法是怎样,最大的关键是看你自己心里面到底有没有清净罪障、累积资粮,到底够不够。在我们罪业没有清净以前,不要说一万遍,即使一百万遍也要念下去,因为你的用意是清净罪障,而不是在那里看数字累积得够不够。你在念金刚萨埵去清净罪障,或是修持供曼达去累积资粮的时候,你一边修持还要一边反省自己的内心。我修过一阵子之后,我内心的烦恼有没有消除掉了?你清净罪障最大的用意就是消除烦恼,如果说烦恼有消除掉,所做的加行就有用。如果说算到几十万了,内心的烦恼还是很粗重,内心还是有种种的障碍,所累积的次数就变成没有用了。因此,要常常去印证自己修持了以后烦恼有没有消除。修持是绝对骗不了人的,你有没有修持,烦恼有没有降低,别人看你修持的怎样,大概也可以看得出来哦!因为你修了一阵子之后,别人看你的贪瞋痴烦恼还在那里,你怎么能告诉别人你在清净罪障方面修了几遍?所以,这是要自己去反省,别人也可以看得出来的。 所谓的依止善知识法,以仁波切自己来讲,来到这个地方讲法,我打心里面根本不会把这个地方的任何一个人当成是我的弟子,为什么呢?我能不能成为你们的上师是要靠你们自己心里去判断、抉择,你才会决定要把我当成你的上师。譬如说你来这里听我讲法,我讲的内容到底是不是符合佛法所说的?如果还不够的话,我住在楼下,你可以来看看我平常的作息,观察看看有没有问题。

闻法轨则 依六种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本周的内观和实践,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首先于己做病者想。对于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来说,求生的本能让他对医生的嘱托言听计从。特别经多方医生诊治无望的时候,对医生的哪怕半点希望的话更是不加甄别的遵从。所以有病急乱投医之说。自己进书院也已经一年多,自己的状态时好时坏。时而精进,时而懈怠。何时精进何时懈怠,全看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就用心认真的修学,心情差的时候,佛又回到西天了。而心情好的时候并不多。前天小组共修也都谈到了进书院的初衷。想想那时候对进书院学习的渴望,和第一次落选时的失望,最终能够进书院的激动和得到后的不珍惜。想想自己因不精进耗费的时光,觉得特别汗颜。通过不断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有几个因素。一,总觉得时间有的是,反正现在还年轻,比起耄耋之年的老人,我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利用,学佛嘛,也不必急于一时。其实已经把佛法修行与做事割裂开了。并不觉得佛法是心法是总的指导方针。二,总觉得死亡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感觉自己好像不会死似的。中学的时候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上面说,死是一件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不必急于求成,那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好了。殊不知意外和明天并不知哪一个先来,当意外来临时,我们那种茫仿脊然不知所措那种无力感,只能犹作婴儿哭。其实死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习惯备段渗性的视而不见。中国人也燃咐忌讳谈死的。所以对死尤为麻木。佛陀曾说人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就像不差钱中说的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这一期生命只不过生命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而已。三,临时抱佛脚,每次遇到变故或挫折时,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佛,我一定要改变生命品质,我一定要弘扬佛法。也是那个时候特别精进也很虔诚,学起来很有劲头。可是当困难期一过,自己又堕入习惯性麻木的怪圈中。又行乐须及春了。四,自我感觉良好,感觉自己这里好,那里也不错。我哪里有病?我怎么会有病?有病的是其他人吧?你看看?他人这里做的也不如法,那里做的也不到位。修学不积极,定了不及时。把自己举得很高。这种不良心行是对自己的一种障碍。印祖曾说若真修道人,不闻世间过,若闻世间过,非真修道人。阿秋法王曾说过,对他人的抱怨与指责,非但与自己修行不利,还会断自己的善根福德。想想自己表面上一幅谦虚谨慎的嘴脸,骨子里就是一个判官。自己修行不得力这也是很大的原因。五。总是习惯于熟悉的状态,很难打破或走出这种状态。就像对立与冲突,嗔恨。这些不良心态,一遇到对镜,马上出来,连想都不用想。就像呼吸一样自然顺畅,而对于忍辱,持戒,精进这些菩萨行,总是心有余力不足。用师父的话说,就是不熟悉,我觉得闻思不够,没把这样善法落实于自己的心行。自己心行没改变,所以法是法,我是我。我觉得要想修好,必须具六想,除三过,以清净心闻法,通过观察修安住修让法落实于自己心行。只要修行上路,肯定就有动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05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