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佛教(佛教利他思想如何理解)

佛教中的自利和他利是什么意思
大乘菩萨在世间行法,与众生接触时会型或有自利、利他一说。
简单来说,就是在共事中,以对方的利益为重点,宁肯自颤消己吃亏也要成全对方。这就是利他。而在利他的过程中菩萨也得到相应的功德利益,就便是自利。只不过菩萨并不求取功德而已,一切是自然而然的。
就像两人做买卜洞伍卖,赚钱了两人分便是自利、利他兼顾; 如果生意不好,那就依着对方不亏本,自己承担相应损失,这就是利他。菩萨没有自私自利的想法和做法,没有自利。
菩萨为何如此伟大,只因他们行的是六度,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种修行方法,成佛的办法便是如此。而自利和利他的问题主要是布施。
阿弥陀佛,粗说如是。
自利利他
解释
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自他二利
自利:以利己为主的修养;利他:以利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佛教自称修身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自他二利,人人成佛。借指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出处
《佛遗教经·众生得度》:“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大意是说:(一)修行布施,能得到善名福报,是自利;能使众生心得到满足,教化他调伏吝啬自私的习气,是利他;(二)修行持戒,能远离过失,常处善处,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严于律己,遵守各种行为规范,生活安定而不受到惩罚,此为利他。(三)修行忍辱,能远离众恶,身心安乐,此为自利;能化导众生趋于和顺,此为利他。(四)修行精进,能得世间与出世间的上妙善法、克服烦恼的方法,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勤修正法,此为利他。(五)修行禅定,能不受众恶侵扰而心常喜悦,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修习正念,此为利他。(六)修行智慧,能远离无明,断除烦恼障、智慧障,此为自利;能恩威并重,教化众生,调伏其恶行,引起向善,此为利他。
善的心行是从“我”出发的,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与身心轻安的,是自利自度;善的心行是从“他”出发的,是为了他人的解脱与身心轻安的,是利他度他。
《佛光大典》:“【自利利他】……自利,乃利己之意,即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以此所产生之善果而自得其利;利他,乃利益他人之意,即非为己利,而为救济诸有情而致力行善。”
我们的修养应中旁该是融利己于利他之中的,称为自利利他、自度度他。
《卖游橡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就六度之行解释了自利、他利的意义:“(一)修行布施,能流布善名,随所生之处而财宝丰盈,此为自利;能磨枝令众生得心满足,教化调伏其悭吝,此为利他。(二)修行持戒,能远离一切诸恶过患,常生善处,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不犯恶业,此为利他。(三)修行忍辱,能远离众恶,达于身心安乐之境,此为自利;能化导众生趋于和顺,此为利他。(四)修行精进,能得世间、出世间之上妙善法,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勤修正法,此为利他。(五)修行禅定,能不受众恶而心常悦乐,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修习正念,此为利他。(六)修行智慧,能远离无明,断除烦恼障、智慧障,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皆得调伏,此为利他。”
利他主义的解释
利他主义的解释
一种 道德 原则 和道德理论。历史上有 仁爱 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张把仁 爱心 作为道德的 基础 和 标准 ,要求人们磨陵绝无私地去 利他 人。后者认 为人 都以 追求 私利作为行为的出发点,但人又有利他人的本能,使人以利他人和 社会 作为行为的 目标 ,汪码但最终的 结果 则使个人 利益 得以实现。是利己主义的另一种表现。
词语分解
利他的解释 佛教语。谓施益于他人。 唐 迦才 《净土论》卷中:“ 菩萨 如是修五瞎姿门行,自利利他,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 故。” 主义的解释 某种 特定的 思想 、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对 客观 世界、社会 生活 以及学术 问题 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 某一特定人或物所特有之行为方式、作风 自由 主义 一定 的社会 制度 ; 政治 经济体系社会主
利他是什么意思?
利他是指为了使别人丛枝获得方便与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原为佛教用语,给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报。现在指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人们通过采取某种行动,—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又帮助了别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不惜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饥郑迹足别人的愿望。
扩展资料:
反义词:利己:
利己是有利于自己的意思,事物是否利己是由主体的目的决定的,对于主体目的的达成起积极作用的是有利主体的,反之则不是。
然而事物总是矛盾体,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诸多矛盾,主体的目的也不是单一或者单烂并纯的,所以考虑事物是否利己是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对于特定的,具体的目的而言的,不能无所限制的谈事物是否有利于主体。
利他的真正含义
利他是指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原为佛教用语,给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报。现在指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老子曾说,水善利万物,败羡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搭枯毁是真正的无敌?儒家说:仁者无敌,这与老子有相通之处,只有利他的人,才是无敌的。只有利他的人,知备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06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