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思惟死无定期(思惟人身难得)

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士道三根本九因相是什么
「三根本、九因相」;所谓三根本就是三种必然发生的定律,即(决定死、死期不定、死后唯有三宝才能保佑你,唯有善根才能利益你),而九因相即每种必然的定律中,又分别有三个理由,呈返宴现出人决定在面对生死无常时所应有的信念。
包括三层意思: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见(空性)。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盘之心,也名“求解脱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做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天善趣之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之正因。若以出离心为发起(动机),圆世掘或为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做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把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
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若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做任何善事,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
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万法依因缘而生,本来没有独立的实性,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执习气,把无实性执为实有,这就是“增益执”。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并非全无。若说万法既无实性,就该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损减执”。这“断”、“常”二边,均不合于真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赞颂(有很多个橘核版本,以下是其中两个)
1、无缘慈悲大海观世音,无障智慧宗主文殊师,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
雪域圣者之首宗喀巴,洛桑扎巴我向您祈祷,加持心事如愿得成就!
2、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摧伏魔君无余秘密尊
雪顶智严善巧宗喀巴,贤慧普闻足下作白启。
思惟人身难得
本课学的是思惟人身难得,《戒经》云,人死之后堕恶趣者多如大地土,生乐趣者少如爪上尘。
佛经说,得到人身的机会就像盲龟钻木孔那么难得。
为什么说人身难得,《地藏经》云:阎浮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现实中无论是自己还是众生,造作恶业要远远多于善业,所以大部分人死后去三恶道,如果投生恶趣,就没有办法修学,想要得到暇满人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持戒、布施、清净发心。得到暇满人身,我们还要受持心要,修学四法。
认识到必须修学颤谨佛法的原因,一切众生生存的目的,无非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
认识到能够修行的条件。我们已经得到暇满人身。有善知识引导。
今生就要修行,如果今生不修,未来很难得到这样的有暇圆满之身。
灭除以后再修的心态
暇满人身之所以难得,是因为它的意义重大。
因门难得,现在的人善业少,而恶业重,拥有善心和具足善行的人太少了,羡脊如果对一个发菩提心的菩萨生起嗔心,每生起一刹那的嗔心,将堕落无间地狱长达一劫。我们身上已有多生积累的业力,如果不通过忏悔来对治。当业力成熟时就会堕入恶道。
果门难得,人死之后茄派基,堕落三恶道的众生像大地土那样无量无边,而投生善道的众生像指甲中的尘土,少之又少。人道中接触佛法,生起信心的少之又少。一旦堕落恶趣,就会失去善的机会,只能长时间造作种种恶业,乃至多生累劫中连善趣的名称都听不到。
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死后各分散
宗喀巴大师要我们修无常观,分三个次第:
第一个「思惟今生决定要死」。你告诉你自己:某某人!你要知道一件事实,今生决定要死,死亡这件事情是迟早要到来的,任何的富贵、权势、禅定、神通,都不能够避免死亡的到来。这是你告诉你第一件事。这以下讲出一个偈颂。
他说:「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我们思惟佛陀是万德庄严,是至尊无上,无上的尊贵,乃至于独觉声闻,这三乘的圣人,都已经成就了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但是他们在人间所得到的那一期的生命,尚舍无常身,他们都还要显现死亡的相状,就是有生就一定有死,除非你无生,圣人都要面对死亡,何况是我凡夫呢?我们凡夫是这样子的,我们凡夫的心情,在索甲仁波切他作的《西藏生死书》,他说:我们凡夫的眼光,就是会为今生做很多的准备,我今天从链罩前学校毕业干什么呢?去工作;为什么要工作呢,赚钱;为什么要赚钱呢,享乐,要得到美妙的妻子,有房子住,所有的五欲,我都必须要具足。我们人的一生,就是做了很多准备。但是有一件事情他不准备,什么事情呢?就是死亡!我们从来不准备,几乎每一个人知道自己得到绝症以后,都非常惊吓。
索甲仁波切说:死亡,你为什么会惊吓呢?其实你受生的时候,你就应该要知道这件事情要出现的,我们为什么会惊吓呢?因为我们没有心里闷改准备!完全不知道会有这件事情出现。但是你不知道,并不表示这件事不会出现,这个因缘法它不讲人情的,你不知道是一回事,时间到了,它就是要出现的,所以我们应该要为死亡先做准备,你多一分准备,你那个时候多一分的安全。所以知道人生是这么一回事,有生必有死,今生决定要死,先告诉你第一个观念,先把这个「决定要死」这件事情,不可避免的真相,自己先建立出一个观念出来。
第二个「思惟死无定期」。那么说要死,是什么时候死呢?没有一个决定日期,有人说棺材是装死人,不是装老人,不一定老了才死,有些人,生没有经过老就死了,年轻就死了。这个意思,死亡它是随时会到来的,我们看这个偈颂。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我们每天晚上就是这样念,今天过去了,表示什么呢?我过去的五戒、十善的业力,所支持的这一期生命减少了,我能够利用的时间就少一天。讲一个譬喻,「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这个鱼它在鱼缸里面,它的水本来已经很少了,今天又被人家拿走了一碗,水棚清又减少,总有一天把这个水拿走,鱼就死掉,鱼看到今天水又减少一碗,它内心也是恐怖。
律航老法师他是广化老和尚的剃度恩师,他念佛很有成就。他是中年出家,他是一个将军出家。他出家以后,来到僧团已经晚年了,可以说中晚年。他晚年出家以后,他自己的传记上说,他每次作晚课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每天都痛哭流涕,自己时间不多,真正要赶路了,这太阳快下山了,这件事情能够掌握的时间不多了,他说每天都痛哭流涕,他就是有这种感觉,「死无定期」,随时会到来的。
第三「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我们今生花了很多精神体力做很多事情。我去工作;工作以后干什么呢?赚钱;赚钱以后,买一栋房子,招感了很多眷属,娶了太太,也生了子女,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地位,人家看到你,就尊称一声董事长、总经理。有很大的威力,我讲一句话算数的。但是呢「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你花多精神体力,在这个地方造作,结果你死亡的时候,「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一切眷属悉皆舍离,一切珍宝不复相随」,根本对你一点都没有帮助。只有你在佛法当中,你所栽培的这种忏除罪障、积集资粮的功德,能够帮助你。所以你应该要知道,你的生命体当中,那一个是你真正的归依处,哪一个是你的朋友,哪些不是你的朋友,哪些是你能够真实受用的,要弄清楚!
我们看下面的偈颂。「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死后各分散,更何况他亲。」这个「孑」就是单独,我们这个生命体,就是依止这个果报身,这个果报的身体,是我们的生命依止处,我们依止他能够行、住、坐、卧。我们在生的时候呢,由于这个业力,使令我们骨肉连结在一起,四大不分离;但是死亡以后,这个四大就分散了。我们想一件事,我们最可爱的果报就是正报,其实我们对依报是很爱着,但是比不上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用针刺一下,我们觉得很痛苦,我们最爱着的是我们的正报。
但是你看临命终的时候,我们正报都保不住了,更何况是其他的眷属、其他的珍宝。这个意思就是说,要赶快放下一切,专心修行。从前面死亡一定要到来,而且是随时到来,这个时候我们知道赶快要忏除罪障、积集资粮。而这些所谓的资粮,哪些是真实不可破坏的,哪些是可破坏的,你一定要抉择清楚。所以这个智慧就是抉择,要抉择。
昂旺朗吉仁波切,他作一个结要,把前面的三个观念合起来,他说:
「死仇决定终须到,容或今日便降临,死时世事均当舍,速修妙法求加持。」我们思惟,我在打坐的时候思惟死仇,死亡这个仇敌,它总有一天要找到我的,这件事情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你只要在三界里面有一个「生」,生就会老死忧悲苦恼,就有死亡,所以说是「终须到」。是什么时候到呢?「容或今日便降临」,可能今天就要死,仁波切说容或今日便要死,说可能没错!可能不是你今天要死,但是你要思惟你今天就要死,为什么?因为你思惟今天就要死,对你有很大帮助,你这样子思惟,对你有很大帮助。所以你就假设我可能今天晚上就要死了,我所剩的时间不多。
死亡是什么境界呢?「死时世事均当舍」。我现在在这个地方念佛,打很多妄想,这件事没做,那件事没做。但是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很重要吗,「死时世事均当舍」,这件事情都带不走,万般带不去。那怎么办呢?「速修妙法求加持」。要赶快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归依这句佛号,我临命终就靠这句佛号远离三界,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佛号是我的归依处,是真正的归依处,只有这句佛号,在临命终的时候,它不会弃舍我。它不会弃舍我,所以你这个时候紧紧的抓住这句佛号,真正的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速修妙法求加持」,赶快找一个归依处。当然这样子你一思惟,你的内心的感觉就不同,你念佛的力量也不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念死无常观。
人应思惟死无定期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想做厅亏的事情就大胆扮含神去做,不要畏首畏尾的,因为只有死亡是你自己无法掌握的!既然都不知老携道何时就死了,那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09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